《《宏观经济学》.武汉大学经典讲义.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宏观经济学》.武汉大学经典讲义.ppt(28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宏观经济学,第一章 绪 论,一、宏观经济学的定义 宏观经济学是从总体上研究国民经济水平的均衡、稳定、增长与调控的一门经济学科,二、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主要问题 1、国内生产总值的决定 2、失业问题 3、通货膨胀问题 4、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问题 5、国际收支问题,三、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1、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 2、均衡分析与非均衡分析 3、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 与动态分析,4、存量分析与流量分析 5、即期分析与跨期分析 6、经济模式分析,四、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17世纪中叶英国经济学家威廉配第的总收入概念 18世纪50年代法国经济学家魁奈的经济表 马克思的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总体来看,在20
2、世纪30年代以前,西方主流经济理论一直侧重于研究个别市场、个别厂商以及个别商品的生产和交换等问题,即研究微观经济学问题,1936年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是以现代资本主义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的西方宏观经济分析的第一部代表作 凯恩斯的理论被称为“凯恩斯革命”,经济背景:19291933年世界性经济危机的爆发 理论背景:传统的以Says Law为基石的经济理论无法解释现实,“凯恩斯革命”的主要内容(1)否定充分就业(2)否定“萨伊定律”(3)主张国家干预,应该说,凯恩斯理论抓住了经济危机时期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主要方面。但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观点来看,凯恩斯理论算不上一次“革命”。因为凯恩斯所承认
3、的资本主义经济的病症,马克思已经在更早的时候、更深的层次上予以揭露。凯恩斯理论不过是对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的一种羞羞答答、遮遮掩掩的默认,在20世纪40年代以后,凯恩斯经济学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美国经济学家汉森(AHHansen)和萨缪尔森(PASamuelson)用加速原理补充凯恩斯的乘数原理,提出了经济周期理论 英国经济学家哈罗德(RFHarrod)和美国经济学家多马(EDDomar)用动态分析方法补充凯恩斯的静态分析方法,提出了经济增长理论,英国经济学家希克斯(JHicks)和美国经济学家汉森用一般均衡的分析方法补充凯恩斯局部均衡的分析方法,提出了ISLM模型 美国经济学家托宾(JT
4、obin)用多种资产选择补充了凯恩斯两种资产选择,提出了资产替代分析和投资风险分析,奥地利经济学家马克卢普(Machlup)把凯恩斯的封闭经济分析扩展到开放经济分析,提出了对外贸易乘数理论。美国经济学家杜森贝里(Duesenberry)用相对收入假说补充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提出了消费理论,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MFriedman)认为消费支出取决于持久收入,提出了持久收入假说。另外,他对传统货币数量论加以重新表达,提出了现代货币数量论 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利用经验统计的方法对有关经济总量进行分析,提出了经济周期理论和经济增长理论,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WLewis)利用古典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分析
5、经济发展史,提出了经济发展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穆思(JFMuth)和卢卡斯(RELucas)提出了理性预期的概念,并把它运用于宏观经济分析,提出了理性预期理论,即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第一章 国民收入核算,第一节 国内生总值及其他总量概念,一、国内生产总值的内涵 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与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理解这一定义时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所谓“一个国家”(2)所谓“一定时期”(3)所谓“最终产品和劳务”,二、国内生产总值与国民生产总值 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某个特定国家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这里的特定国家是按照
6、地理上的国境范围来理解的,即本国领土范围内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与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构成一国一定时期的GDP,国民生产总值也是指某个特定国家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但是,这里的特定国家是按照人口统计来衡量的。具体说,国民生产总值是指本国常住居民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常住居民一般包括:居住在本国领土内的本国公民 暂住在外国的本国公民 常年居住在本国但未加入本国国籍的外国公民,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关系 GNP=GDP+本国公民在国外的资本和劳务所创造的全部产值与收入-外国公民在本国的资本和劳务所创造的全部产值和收入 GDP=GNP-本国公民在国
7、外的资本和劳务所创造的全部产值与收入+外国公民在本国的资本和劳务所创造的全部产值和收入,由于本国公民在国外的资本和劳务所创造的全部产值与收入减去外国公民在本国的资本和劳务所创造的全部产值与收入等于本国国外净要素收入。所以 GNP=GDP+本国国外净要素收入 GDP=GNP-本国国外净要素收入,三、其他国民经济总量概念 国内生产净值(NDP):它是指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按市场价格计算的净值,即GDP中扣除了折旧以后新增加的价值 国民收入(NI):它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用于生产的各种生产要素所得到的全部收入,即NDP减去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加上政府补助金,个人收入(PI)是
8、指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个人所得到的全部收入,即NI减去公司未分配利润和社会保险金,加上政府和企业的转移支付及非商业利息 个人可支配收入(DPI)是指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可以由个人支配的全部收入,即PI减去个人所交纳的各种税收,四、名义国内生产总值与实际国内生产总值 在确定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格时可以有两种选择:(1)现行的市场价格(2)某个确定时期的市场价格,如果以现行的市场价格乘以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产量,得出的就是名义国内生产总值。之所以叫名义GDP,是因为它没有剔除物价上涨或通货膨胀的因素 如果以某个确定时期的市场价格乘以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产量,得出的就是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之所以称之为实际GDP,是
9、因为它已经剔除了物价上涨或通货胀的因素,五、通货膨胀和价格指数 通货膨胀是指价格水平的变化率。如果以Pt-1代表去年的价格水平,Pt代表现今的价格水平,则过去一年的通货膨胀率可以写成 通货膨胀率=Pt-Pt-1/Pt-1,价格水平一般通过价格指数来衡量,最常见的价格指数有三种:消费价格指数、生产价格指数和国内生产总值平减指数,消费价格指数(CPI)也称零售价格指数、生活费用指数。它是衡量居民个人消费的商品和劳务的零售价格变化的指标,一般以消费份额作为权数,用一揽子主要消费品和劳务的价格指数加权平均计算出来的平均数,生产者价格指数(PPI)也叫批发价格指数,是衡量各个时期生产资料与消费资料批发价
10、格变化的指标,它反映了第一级销售点上价格变化的情况,国内生产总值平减指数也称国内生产总值矫正指数,它是衡量经济社会中一切商品和劳务价格变化的指数,由名义国内生产总值除以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得到,第二节 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方法,一、支出法(expenditure)这种方法是从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使用出发,把一年内的购买各种最终产品和劳务的支出加总起来,计算出该年内生产出来的产品与劳务的市场价值,即把购买各种最终产品和劳务所支出的货币加在一起,得出最终产品和劳务货币价值的总和,1、消费支出(C)它是指居民户用于购买各种消费品的支出。包括耐用消费品和非耐用消费品,但不包括购买住宅的支出,2、投资支出(I)它
11、是指增加或更换资本资产的支出。用于投资的物品资本品之所以被看作最终产品而不是中间产品,是因为它在生产别的产品的过程中只是部分地被消耗,而中间产品在生产别的产品时全部被消耗掉,投资包括固定资产投资与存货投资两大类 固定资产投资是指新厂房、新设备、新商业用房以及新住房的增加 存货投资是指企业所掌握的存货价值的变化,可以把它看作是企业自己“购买”自己所生产的产品的支出 固定资产投资与存货投资之和为总投资,总投资减去重置投资即折旧就是净投资,3、政府购买(G)政府购买是指各级政府购买产品与劳务的支出 但是,政府购买只是政府支出的一部分,政府支出中还包括转移支付,这一部分支出是不计入GDP的,4、净出口
12、(NX)净出口等于出口减去进口。如果用X代表出口,M代表进口,NX代表净出口,则有:NX=X-M,把上述四个方面的支出加总起来就有 GDP=C+I+G+(X-M)或 GDP=C+I+G+NX,二、收入法(Income approach)这种方法是从收入的角度出发,把生产过程中生产要素的所有者得到的各种收入的总起来而计算出国内生产总值,具体来说,生产要素的所有者的收入包括:(1)雇员收入,如工资、薪金等(2)业主收入,即非公司化的自我雇佣者的收入(3)个人租赁收入,如地租、专利收入、版税收入等(4)公司利润(5)净利息,即个人从商业和国外渠道得到的利息收入减去个人支付的利息,上述这五项加总起来构
13、成一国的国民收入 在国民收入的基础上,再加上企业的间接税和企业的转移支付以及折旧,就构成了一国的GNP 如果进一步在GNP中减去国外净要素支付,即得GDP,三、部门法(sector approach)这种方法是按照提供物质产品和劳务的所有各个部门的产值来计算国内生产总值 在根据这种方法进行计算时,要把所使用的中间产品的产值扣除,仅计算所增加的价值,所以这种方法又叫价值增值法 它反映了国民收入的来源,所以也叫做生产法,第三节 国民收入恒等式,一、简单经济 简单经济既没有政府,也没有对外贸易。因此,从总支出的角度来看,Y C+I 从总收入的角度来看,全部收入不是被用于消费,就是储蓄(S)起来了,故
14、 Y C+S 两式合并则有 C+I C+S 或 I S,二、引入政府和对外贸易的情形 引进政府与对外贸易之后,从总支出的角度来看 Y C+I+G+X-M 由于现在私人部门必须向政府纳税(TA),同时还会接受政府的转移支付(TR)。因此居民的可支配收入(DPI或YD)等于收入加转移支付减去税收,即 YD Y+TR TA,可支配收入又分配于消费与储蓄,即 YD C+S合并以上两式则得 C+S YD Y+TR TA 或 C YD S Y+TR TA S,根据Y C+I+G+NX又可以得到 S I(G+TR TA)+(X-M)其中,G+TR等于政府总支出,TA是政府征收到的税额,二者之间的差额即为政府
15、预算赤字(BD)。X-M为净出口,即贸易盈余NX 故该式说明,私人储蓄超过投资(S I)等于政府预算赤字加贸易盈余,第四节 西方国民收入核算体系的缺陷,1、在进行国民收入核算时有些经济活动无法计入GDP 2、GDP不能反映出人们由生产中所得到的福利的变动情况 3、在运用GDP进行国际比较时还会遇到许多困难,第二章 简单国民收入 决定理论,基本假定需求不足,由此引起经济低于充分就业价格不变,从而经济主要是数量调整利率不变,从而货币市场状况不影响商品市场投资与国民收入无关 由于上述假定,本章关于国民收入决定的理论,实际上只是总需求理论,即收入只由需求一方来决定,第一节 国民收入均衡公式,国民收入恒
16、等式为 GDP C+I+G+(X-M)或 S-I(G+TR-TA)+(X-M)从TA中减去转移支付得到净税收,并以T代表,则有 S+T I+G+(X-M)或 C+S+T C+I+G+(X-M),如何把该式发展为国民收入均衡公式,从而过渡到国民收入决定的理论呢?为此,我们首先可以把国民收入核算看成是估计某一时期生产的既定国民收入总量,而需要进一步研究“下一时期”或“下几个时期”的生产情况:在什么条件下将继续生产同样数量的国民收入?在什么情况下将生产更多的或更少的国民收入?于是,问题就从国民收入的核算转化为国民收入的决定,要想继续维持某一时期的既定生产规模,必须要总的需求恰好等于该期已经生产出来的
17、国民收入 如果总需求小于既定的国民收入,则一部分产品就不能得到实现,于是,生产将缩小,国民收入将下降 如果总需求大于既定的国民收入,则一部分需求就不能得到满足,于是,生产将扩大,国民收入将提高;或者在生产无法扩大时,价格水平将上涨,只有当总需求恰好等于既定的国民收入时,生产才既无扩大又无缩小的趋势。此时,国民收入处于所谓“均衡”状态。因此,国民收入均衡的条件为:总需求=国民收入,总需求可以定义为总的“意愿支出”或“意愿购买”意愿支出反映了支出者的“计划”或“打算”,它不同于国民收入恒等式中的“实际支出”,即已经实现了的支出 实际支出包括意愿的和非意愿的两种,例如,在企业的实际投资支出中,计划的
18、存货增加属于意愿支出,不是计划中的存货增加则属于非意愿支出:它们是由于卖不出去而不得不由企业自己“购买”下来的部分。显然,非意愿支出不能看成是需求。由此,国民收入均衡条件可以重新表述为:意愿支出=国民收入,实际支出可以分解为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四个部分 同样地,意愿支出也可以分解为四个相应的部分:意愿消费、意愿投资、意愿政府购买和意愿净出口,已经假定,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研究的是需求不足引起的低于充分就业经济。在这种经济中,由于需求不足,除了企业部门外,其余三个部门在“买”的方面都非常自由:愿意买就可以买,不愿意买就可以不买,从而其意愿购买即意愿支出就等于其各自相应的实际支出。于是有:
19、意愿消费=实际消费=C 意愿政府购买=实际政府购买=G 意愿净出口=实际净出口=X-M,企业部门之所以例外,是因为它固然能够“愿意买就可以买”,但却不能“不愿意买就可以不买”。它卖不出去的产品,不得不自己“买进来”,成为非计划的存货增加部分。因此,企业的意愿支出就不一定等于实际支出,由于意愿投资与实际投资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相等。这又引起整个的意愿支出与实际支出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相等 如果非计划的存货增加量等于零,则:意愿投资=实际投资,意愿支出=实际支出 如果非计划的存货增加量小于零,则:意愿投资实际投资,意愿支出 实际支出(这种情况常常出现于供不应求的时候)如果非计划的存货增加量大于零,则:
20、意愿投资实际投资,意愿支出实际支出(这种情况常常出现于供过于求,即需求不足的时候),无论非计划的存货增加量如何,下列关系总能成立:意愿投资=实际投资 非计划存货增量=I-非计划存货增量 意愿支出=实际支出-非计划存货增量=Y-非计划存货增量=C+(I-非计划存货增量)+G+(X M),将意愿支出公式代入国民收入均衡公式并由国民收入恒等式得:C+(I-非计划存货增量)+G+(X M)Y C+S+T,分解上式可以得到两个具体的国民收入均衡公式:C+(I-非计划存货增量)+G+(X-M)=Y C+(I-非计划存货增量)+G+(X-M)=C+S+T(I-非计划存货增量)+G+(X-M)=S+T,为了方
21、便应用,把意愿投资简称为投资,仍然用 I 来表示,则有:C+I+G+(X M)=Y I+G+(X M)=S+T,第二节 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与变动,在两部门经济中,总需求只包括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两个部分,所以,国民收入均衡的条件可以写成:Y=C+I I=S 可以清楚地看出,决定国民收入大小的因素有三个:消费、投资和储蓄,如果考虑价格变动的因素,即分析实际国民收入的均衡条件,则有:y=c+i i=s 上述公式中小写的字母分别表示相应的实际变量,一、消费和储蓄的决定,1、消费函数(Consumption function)影响消费的因素很多,但这些因素中最有决定意义的是个人可支配收入。在两部
22、门经济中,个人可支配收入等于国民收入,故消费函数可以写成:C=C(Y),消费与收入之间函数关系的特点 第一,无论收入多少,消费总为正数,即消费大于零。如果消费等于零,则社会无法继续存在下去。特别地,当收入为零时,消费仍然大于零。此时,消费基金来源于过去的储蓄或借债 第二,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增加,但消费的增加不如收入的增加快,即边际消费倾向存在着递减趋势,根据上述消费与收入之间的函数关系的分析,又可以把消费函数写成 C=a+bY 其中a代表自发消费。b代表边际消费倾向(MPC),它等于消费增加量与收入增加量之比。即 b=C/Y,并且0b1,消费与收入之比称为平均消费倾向(APC),即APC=
23、C/Y。平均消费倾向可能大于、等于或小于1 如果假定消费函数是线性的,则它可以很方便地用图形把它表示出来,C,收支相抵线,消费函数曲线,2、储蓄函数(Saving function)由于储蓄是收入中未被消费的部分,故有 S=Y-C 已知消费函数为:C=a+b Y 所以:S=Y a+(1-b)Y=-a+(1-b)Y 其中,-a为 自发储蓄,1-b为边际储蓄倾向。已知a0,0b1,从而有-a0,01-b1,储蓄与收入之间的函数关系为 第一,当收入为零时,储蓄小于零,为负数 第二,随着收入的增加,储蓄也增加,但储蓄的增加不如收入的增加快 如果把储蓄函数看作是线性的,则很容易把它用图形来表示出来,O,
24、储蓄函数曲线,3、家户消费函数和社会消费函数 以上分析的是家户消费函数 社会消费函数是家户消费函数的总和,但不是简单的加总。需要考虑以下限制条件:(1)国民收入的分配(2)政府的税收政策(3)公司未分配利润在利润中所占的比重,4、其他消费函数理论(1)消费函数之谜 消费函数为:C=a+bY(a0,0b1)上式说明,消费是实际可支配收入的函数。在实际可支配收入为零时,仍然有自发消费,也就是人们用储蓄和借债来进行消费,如果把上述消费函数除以实际可支配收入,就可得出平均消费倾向APC:APC=C/Y=a/Y+b 该式说明,平均消费倾向大于边际消费倾向。随着实际可支配收入的增加,边际消费倾向是递减的,
25、平均消费倾向也有递减的趋势 以上消费函数被称为凯恩斯绝对收入消费理论,但是,美国经济学家库茨涅兹通过研究18691933年间的消费资料,却得出了完全不同的结论:第一,长期平均消费倾向是稳定的,而不是下降的。例如,18691889年间和18841913年间的APC均为0.867,1904933年间的APC为0.879 第二,边际消费倾向不是下降而是上升了,后来的一些经济学家根据美国19291941年的逐年资料,得出的消费函数是:C=47.6+0.73Y 根据美国19481985年的每年资料,得出的消费函数是:C=13.3+0.90Y 比较这两个时期的消费函数同样可以发现:边际消费倾向并不是递减,
26、而是递增了。另外,短期边际消费倾向是波动的,而不是稳定的。,以上结论与标准消费函数的不一致,以及理论与实际的矛盾,就是著名的“消费函数之谜”。正是为了解开这一谜底,经济学家们又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消费函数理论,(2)相对收入消费理论 由美国经济学家杜森贝利发现并提出的。其基本观点是:消费者的消费支出主要不是取决于其绝对收入的大小,而是与其相对收入水平有关 所谓相对收入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消费者本人的现期收入和消费与其周围人的收入和消费相比较,二是消费者本人的现期收入和消费与自己过去的收入和消费相比较,杜森贝里认为:第一,消费者的消费支出不仅受自己收入的影响,而且受其他人消费支出与收入的影响。这就是所
27、谓“消费的示范效应”。由于存在着消费的示范效应,存在着赶上别人家的压力,因此,随着可支配收入的增加,消费增量在收入增量中的比例不一定是递减的,第二,消费者的消费支出不仅受本人目前收入的影响,而且受自己过去的收入和消费水平的影响,特别是受过去“高峰”时的收入的影响,消费者已经形成的某种消费水平,会对他目前的消费行为产生影响,即使在消费者可支配收入下降的情况下,他也希望保持过去所达到的那种较高的消费水平,这一点通常被叫做消费的“习惯效应”,由于存在着消费的示范效应和习惯作用,因此消费支出的变化往往落后于收入的变化。消费者在收入减少时宁肯运用储蓄来维持已经达到的水平,而不愿意改变消费习惯并减少消费,
28、(3)生命周期消费理论 由美国经济学家莫迪利安尼提出。基本观点是:消费者是理性的,从而可以根据效用最大化的原则来使用一生的收入,安排一生的消费与储蓄,使其一生中的收入等于消费。因此,消费就不是取决于现期收入,而是取决于一生中的收入。,生命周期消费函数的基本形式:C=b1WR+b2YL 式中,WR是财产的收入(或称为非劳动收入),b1是财产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YL是劳动收入,b2是劳动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该式说明,人的消费取决于财产收入和劳动收入,即总收入。但这种收入不是现期收入,而是一生的收入。,(4)持久收入消费理论 由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提出。其基本观点是:支配人们消费行为的不是现期收入,
29、而是长期持久性收入 持久性收入是指消费者根据其过去和现在的收入情况所预测的未来一个长时期的稳定收入,弗里德曼将家庭的现期可预测收入分解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持久性收入,另一部分是暂时性收入。比如工资及经常性的补贴和资金属于持久性收入,而购买奖券中奖所得收入则属于暂时性收入 与收入的这种分解相对应,消费也可分为持久消费和暂时消费。持久消费是指消费者根据长期稳定收入而安排的计划内消费;而暂时性消费是指计划外的消费支出,一般家庭总希望自己的消费水平稳中有升。在收入突然减少时,要力争消费水平不降低,而在收入突然增加时,也不会使消费水平陡然提高,往往要验证此收入的增加是不是稳定的和长期的。如果这种收入的增加
30、被证明是持久的,也就是说以后的收入与同现在的收入相同,则会适当地将其消费水平调高,但是调高的过程要慢于收入增长过程,(5)影响消费的其他因素A.利率 古典经济学家认为,利率是影响储蓄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从而也就影响消费。利率的变动与储蓄同方向变动,从而也就与消费反方向变动,现代经济学家认为,人们进行储蓄是为了用于未来消费。由于一般人都有正的时间偏好,即对现期一元的消费大于对未来一元的消费,所以,只有在增加未来一元加利息的消费所带来的边际效用大于或至少等于减少现期一元的消费所带来的边际效用时,人们才会把现期的一元储蓄起来。这表明利率上升会导致储蓄增加或消费减少,这就是利率变动的替代效应,但是,利
31、率会使未来的收入增加,从而也会减少人们现在为未来消费而进行的储蓄。这种利率变动引起的未来收入的增加以及由此引起的消费的增加被称为收入效应。,替代效应使储蓄增加,消费减少;收入效应使储蓄减少,消费增加。利率对储蓄和消费的影响要取决于哪种效应作用更大 据一些美国经济学家的研究,对于低收入者来说替代效应要大于收入效应,对于高收入者来说收入效应可能大于替代效应。但对整个社会来说,哪种效应更大却难以确定 因此,利率对储蓄和消费的影响是难以确定的,总的来说是利率上升引起储蓄增加和减少的作用是相互抵消的,最终的影响微不足道,B.价格水平 研究价格水平与消费的关系时要注意两点:第一,这里是指价格水平对整个消费
32、水平的影响,即价格变动对可支配收入中消费与储蓄划分的影响,而不是指对个别商品或某些商品消费的影响。第二,价格变动对实际收入所发生的影响。如果价格水平的变动与实际收入的变动是同步的,即价格水平变动基本不影响实际收入,那么,消费也就不会由于价格变动而变动。,价格变动而实际收入不变的情况下,还要考虑货币幻觉对消费的影响 此外,在研究价格与消费的关系时,还应该考虑到价格预期与相对价格变动问题。在价格变动较为正常的情况下,价格预期对消费的影响并不大,一般而言,预期价格上升会使消费提前,预期价格下降会使消费推迟。但影响到底有多大不易于确定。相对价格变动可能会有影响,但会发生什么影响也不易于确定,C.收入分
33、配 消费取决于可支配收入,但各收入集团家庭的边际消费倾向并不一样。一般来说,高收入集团家庭的边际消费倾向低,低收入集团家庭的边际消费倾向高。因此,如果收入分配更加平等,则会提高整个社会的边际消费倾向。即在其他条件与总收入不变的条件下,收入分配越平等,社会的边际消费倾向就越高,反之则相反,二、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1、使用消费函数决定收入 国民收入决定的模型:均衡公式 Y=C+I 消费函数 C=a+bY 投资函数 I=I0 把代入并求解可得:Y=1/(1-b)(a+I0),均衡收入的决定:Y=C+I,2、使用储蓄函数决定收入 国民收入决定的模型:均衡公式 I=S 投资函数 I=I0 储蓄函
34、数 S=-a+(1-b)Y 把 代入并求解可得:Y=1/(1-b)(a+I0),S=-a+(1-b)Y,均衡收入决定:I=S,三、国民收入的变动与乘数原理,国民收入决定的基本点是:均衡收入水平由总支出曲线与 450线的交点决定(或投资与储蓄曲线的交点决定)。如果由于某种原因 引起总支出曲线的上下移动,从而使得交点的位置向右或向左移动,则均衡收入将会提高或下降,一般认为,消费函数通常比较稳定,表现在图形上就是消费曲线不会移动。因此,总支出曲线主要随着投资曲线的移动而移动。由于投资曲线是水平的,所以,当投资的增加I个单位,意味着总支出曲线将平行地向上移动I个单位,从而使得总支出曲线与450线的交点
35、向右移动,最终导致均衡收入的增加,但是,投资增加所引起的收入增加量通常大于最初的投资量。国民收入的增加量与投资增加量之间的比率就叫做乘数。如果以K表示乘数,以Y表示收入增量,以I表示投资增量,则有 K=Y/I 显然,乘数的值越大,则投资增加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增加量就越大,C+I+I,投资乘数,已知:K=Y/I 设C代表消费增量,则有:Y=C+I 移项后有:I=Y-C,把代入中,有 K=Y/(Y-C)=1/(1-C/Y)=1/(1-b)从公式可以看出,乘数是边际储蓄倾向的倒数,而与边际消费倾向成正比。边际消费倾向越大,乘数的值越大,反之则越小,乘数也可以直接由国民收入均衡模型推导出来。由国民收入的
36、均衡解 Y=1/(1-b)(a+I0)得:Y+Y=1/(1-b)(a+I0+I)两式相减有:Y=1/(1-b)I 从而:Y/I=1/(1-b),四、节俭的反论,传统经济学崇尚节俭,鼓励储蓄。而现代经济学根据乘数理论认为,消费增加会使销售量增加,销售量增加会使投资增加,而投资增加又会使收入增加;相反,储蓄增加会使销售量减少,销售量减少会使投资减少,而投资减少又会使收入减少 因此,在现代经济学家看来,消费即浪费是一种“美德”,而储蓄即节俭是一种“罪恶”,传统的“美德”之所以变成了现代的“罪恶”,原因在于:第一,对个人有益的事情对社会来说可能是愚蠢的事情。节俭即消费对个人来说是好事,但对整个社会来说
37、却是坏事,因为它会减少投资,从而使国民收入收缩;相反,消费即浪费,对个人来说是坏事,但对整个社会来说却是好事,因为它会推动投资,从而使国民收入扩张,第二,传统经济学认为经济一般处于充分就业的条件下,因此,节俭或较少的浪费意味着较多的投资。这时无论从个人还是从社会来看,节俭都是美德。而现代经济学认为经济一般处于小于充分就业的条件下存在着资源过剩现象。因此,消费或较多浪费意味着可以刺激较多的投资,这时从个人来看节俭是美德,但从社会来看节俭却是一种罪恶,第三节 三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与变动,三部门模型的国民收入均衡条件是:C+I+G=Y I+G=S+T 本节分析以式为基础。需要注意的是,即使是使
38、用式,仍然不仅要讨论政府购买支出G,而且要讨论税收T。这是因为T通过影响可支配收入而影响消费,进入消费函数之中,一、政府购买对国民收入的影响,为了单独考察政府购买对国民收入的影响,暂时假定税收等于零。另外,假定政府购买支出与收入水平没有关系,即它是所谓自发变量,于是可以得到:T=0 G=G0,据此,可以建立三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模型:均衡条件 Y=C+I+G 消费函数 C=a+bY 投资函数 I=I 0 政府购买函数 G=G0 将代入式,并求解得 Y=1/(1-b)(a+I0+G0),均衡收入的决定:政府购买,政府购买乘数 由国民收入均衡解 Y=1/(1-b)(a+I0+G0)可得:Y+Y=1/
39、(1-b)(a+I0+G0+G)两式相减有:Y=1/(1-b)G 移项则得:Y/G=1/(1-b)由此可见,政府购买乘数与投资乘数是相同的,二、政府税收对国民收入的影响,现在假定政府购买支出为零,而税收为自发变量,即:G=0;T=T0 由于税收的种类有很多,不同种类的税收对国民收入的影响并不完全相同,尽管基本效果是一致的,为了明确起见,假定这里的税收是个人所得税,考虑税收后的消费函数为 C=a+b(Y-T)由此可见,现在的消费比两部门模型中的消费减少了。减少的数量等于:C-C=a+bY-a+b(Y-T)=bT 因此,新的消费函数可写成 C=C-bT,450,C+I,O,Y,C+I,C+I,Y0
40、,Y,国民收入决定:政府税收,包括税收在内的国民收入均衡模型:均衡条件 Y=C+I 消费函数 C=a+b(Y-T)投资函数 I=I0 税收函数 T=T0 把公式代入并求解得 Y=1/(1-b)(a-bT0+I0),设税收增量为T,由此引起的收入增量为Y,于是就有:Y+Y=1/(1-b)a-b(T0+T)+I0 两边同时减去公式得 Y=-b/(1-b)T 故税收乘数为:Y/T=-b/(1-b),三、政府购买和税收的综合效应平衡预算乘数,假定政府购买支出增加为G,税收增加为T,并且G=T。由于政府支出增加G,由此引起的国民收入增加量为 1/1-b G;政府增加税收T,由此引起的国民收入减少量为-b
41、/1-b T,设G 和T的综合效应为Y,则有:Y=1 G+(-b)T 1-b 1-b=G(或T),因此,当政府实行平衡预算时,国民收入仍然增加,且增加量恰好等于政府购买支出或税收的增加量。换言之,平衡预算的乘数是1,四、存在税率变化的税收乘数,税率会随收入变化而变化。设边际税率(即每单位收入的增加所引起的税收增加率)为t,则税收函数为:T=T0+tY,代入三部门国民收入均衡公式,则有:Y=a+bY-(T0+tY)+I0+G0=1/1-b(1-t)a-bT0+I0+G0 Y+Y=1/1-b(1-t)a-bT0+I0+G0+t 两式相减有:Y=-b/1-b(1-t)t 税收乘数为:Y/t=-b/1
42、-b(1-t),五、转移支付乘数,转移支付是一种负税收。因此,转移支付乘数为:Y/TR=b/1-b(1-t),第三章 国民收入决定:ISLM模型,基本假定 1、撤消利率不变的假定,把投资 看作是利率的函数 2、继续保留经济低于充分就业以及价格水平不变的假定,第一节 投资的决定,一、投资与利率 经济学上的投资,是指资本的形成,即社会实际资本的增加,包括厂房、机器、设备和存货的增加以及新住宅的建筑等,企业是否要对新的实物资本进行投资,取决于这些投资的预期利润率与为购买这些资产而必须借入的款项所要求的利率(i)的比较。如果前者大于后者,投资就是值得的;如果前者小于后者,投资就是不值得的。因此,可以把
43、投资函数写成 I=I(i),由于投资是利率的减函数,所以,投资函数又可以写成 I=I0 d i 其中,I0为自发投资,d为利率对投资需求的影响系数,i,I,o,投资需求曲线,二、资本边际效率(MEC)资本边际效率是一种贴现率,通过该贴现率可以把资本品的预期收益换算成现期的货币值,即资本品的成本。简单地讲,假设某一资本品预期一年后可以获得一笔收益,如果以CR代表资本品成本,R代表预期收益,r 代表资本边际效率,则有 CR=R/(1+r),如果该资本品可以在今后若干年获得收益,并且在使用终了时还有报废价值J,则有 CR=R1/(1+r)+R2/(1+r)2+R3/(1+r)3+Rn/(1+r)n+
44、J/(1+r)n,如果CR、R和J的值被估算出来了,就可以很容易地求出资本边际效率r的值。显然,只有当资本边际效率大于市场利率的时候,投资才是有利可图的,凯恩斯认为,资本边际效率呈现递减趋势,因为:(1)投资越多,对资本设备的需求越多,资本设备的价格越高,重置成本越大,因此,预期收益减少,资本边际效率递减;(2)投资越多,产品的供给越多,产品未来的销路越受到影响,因此,预期收益减少,资本边际效率递减 由于资本边际效率呈现递减的趋势,因此,投资需求量与利率之间就存在着反方向小变化关系,r,I,O,MEC,MEI,资本边际效率曲线与投资边际效率曲线,r0,r1,I0,三、投资的边际效率(MEI)一
45、般来说,当利率下降时,投资需求增加。但是,如果每个企业都增加投资,资本品的价格就会上涨,从而重置成本CR就要增加。这样,在相同的预期收益下,资本边际效率r必然缩小,否则,就无法使未来收益折算成资本品的现值。这种由于重置成本CR上升而被缩小了的资本边际效率r的数值被称为投资的边际效率,由于投资的边际效率小于资本的边际效率,因此,投资的边际效率曲线较资本边际效率曲线更为陡峭。正因为如此,尽管MEC与MEI曲线都能够表示利率与投资需求量之间的反方向变化关系,但通常认为后者更为准确一些,第二节 利率的决定,一、利息与利率 西方宏观经济学认为,利息是放弃流动性偏好的报酬。流动性(liquidity)是指
46、一项资产在不损害其原有价值的情况下转变成货币的难易程度。高度的流动性需要同时具备两个特点:保值性和还原性。流动性偏好就是偏好具有这两个特点的资产。如果要人们放弃这种资产,即放弃流动性偏好,就必须支付一定的报酬。这种报酬就是利息。,资产有各种各样的形式,其中包括:货币、债券、股票、不动产或其它形式的实物资产。在所有的这些资产,货币当然具有最大(100%)的流动性。流动性偏好就是偏好货币这种资产,放弃流动性偏好就是放弃对货币的偏好,放弃流动性偏好的报酬就是放弃货币(把货币借出去)所得到的报酬。因此,利息的大小即利率水平一定与货币的状况有关。具体来说,利率的高低与货币需求的变化同方向,与货币供给的变
47、化成反比,二、货币需求,货币需求是指人们在不同条件下出于各种考虑以货币形式保持一部分财富而形成的货币持有量。按照持有货币的目的不同,货币需求可分为三种:交易需求、预防需求和投机需求。,1、货币交易需求 所谓对货币的交易需求是指人们为了应付日常交易的需要而产生的对货币的需求,造成这种需求的根本原因是货币收入和货币支出二者之间的时差。,如果货币收入和支出的时差已定,那么对货币的交易需求量就取决于交易数量的大小,而这又取决于收入的多寡。一般说来,收入水平越高,总支出量愈大,对货币的交易需求也愈大。故这种需求是收入递增函数。如果以L1表示这种货币需求,Y表示收入,则有 L1=f(Y)或 L1=k Y
48、k代表人们出于交易动机所需要的货币量占其收入的比例,2、货币预防需求 所谓对货币的预防需求是指人们为了应付某种不时之需而产生的对货币的需求。凯恩斯认为,如果说对货币的交易需求产生于收入和支出在时间的非同步性,那么对货币的预防需求则产生自未来收入和支出的不确定性。为了应付支出的总体增加和收入的意外减少或延迟,人们有必要持有一定数目的预防性金额,同货币的交易需求一样,货币的预防需求在某种程度上也与收入成正比,因此可以把预防需求和交易需求结合在一起,统称为货币交易需求L1。,3、货币投机需求 所谓对货币的投机需求是指由于利率变动的不确定性,人们根据利率变动的预期,为了在有利的时机购买债券而产生的对货
49、币的需求。,凯恩斯认为,人们的货币收入可以分为两部分:消费和储蓄。而储蓄部分又可以用现金的形式储蓄,也可以用非现金的形式如债券来储蓄。人们究竟选择哪种形式进行储蓄,这取决于其对未来利息率预期的变动。如果他们预期未来利率会趋于下降,就会购买债券;反之,如果他们预期未来利率会升,就会抛出债券而握有现金。这是因为债券价格和利率之间存在一种反方向变化的关系,如果我们令R1、R2Rn表示从第一年到第n年应支付的利息金额,A表示在第n年应支付的到期票面金额或本金,i表示同类债券所有者通常赚取的收益率,这种债券也没有信用风险并且到期日相同,那么债券价格的计算公式就是,注意,除掉最后一项,这个方程式也就是用来
50、确定资本物现值的公式,其中R1、R2Rn表示实物资产在使用寿命期间的预期纯收入流量,i表示收入流量应当贴现的比率。我们知道,贴现率越高,收入流量的现期价值就愈低。这里对债券的分析也是同理。在这里,取代由资本物产生的收入流量的是由债券产生的收入流量,利息收入流量贴现的比率等于市场上种类相同到期日相同的债券目前赚取的利率。利率越高,债券的市场价格越低。反之亦然。,债券价格同利率之间的这种相反变化的关系可以用英国政府发行的一种债券统一公债特别清楚地加以说明。这种公债只答应每年付一笔特殊金额的利息,不支付补偿价值或到期金额。在这种统一公债的特殊情况下,上面的方程可以简化为 VRi,如果人们预期未来的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