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煤矿山通风安全技术【稀缺资源路过别错过】 .ppt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2346690 上传时间:2023-02-14 格式:PPT 页数:65 大小:1.2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非煤矿山通风安全技术【稀缺资源路过别错过】 .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5页
非煤矿山通风安全技术【稀缺资源路过别错过】 .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5页
非煤矿山通风安全技术【稀缺资源路过别错过】 .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5页
非煤矿山通风安全技术【稀缺资源路过别错过】 .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5页
非煤矿山通风安全技术【稀缺资源路过别错过】 .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非煤矿山通风安全技术【稀缺资源路过别错过】 .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非煤矿山通风安全技术【稀缺资源路过别错过】 .ppt(6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非煤矿山通风安全防尘技术,2,1.矿井入风风源净化技术2.循环通风与风流净化原理3.溜井防尘理论基础4.溜井防尘技术措施5.矿井调节入风温度理论与实践,3,1 矿井入风风源净化技术,矿山安全规程规定:所有工作地点的空气含尘量不得超过2mg/m3。入风井巷和采掘工作面的风源含尘量不得超过0.5mg/m3。1.1 入风风源影响因素 1.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条件等;2.破碎硐室、溜矿井等局部产尘设施;3.采掘作业面风流串联。1.2 入风风源净化的基本要求 1.净化效率高,净化后粉尘浓度不大于0.5mg/m3;2.阻力低,与矿井通风现状相适应;3.处理风量能力大;4.适合矿内环境条件,设备性能可靠

2、,维护方便,投资少。,4,1.3 湿式化纤过滤除尘机理 1.滤料结构 涤纶丝为骨架、维纶丝为粘合剂制成叠层型滤料,并经专门加工处理为抗水性的湿式滤料。其结构型式:DV型:由粗细纤维混梳制成,充填率均匀;DV型:由不同丝经纤维配比制成,配比不同,充填率不 同,可划分出致密层与松散层。2.喷雾器 喷雾器的性能与喷水量、出水孔径、扩张角、水滴尺寸有关,其水力特性直接影响捕尘效率的大小。3.除尘机理 对于矿内粉尘,捕尘机理是以截留和惯性碰撞为主,0.2m以下的微细粉尘则以扩散作用为主。,5,湿式过滤作用:滤料纤维被湿润并附着上水滴,提高了充填率;水滴在滤料上形成水膜,提高了惯性和扩散捕尘作用;含尘气流

3、穿过水膜时,粉尘被湿润和捕获;水滴附着于纤维上,动能降低,在重力和水流的作用下冲洗捕集的粉尘、防止粉尘积聚和二次飞扬。1.4 湿式过滤除尘性能 1.滤料阻力 当滤料的结构一定时,其阻力决定于过滤风速和喷水量。不同风速条件下,阻力与喷水量的关系见图1-1。湿式滤料的阻力与喷水量之间存在非线关系。,6,图1-1 湿式滤料阻力与喷水量关系曲线1风速为0.6m/s,2风速为0.9m/s;3风速为1.06m/s;4风速为1.8m/s,7,湿式滤料与干式滤料的阻力特性不同,见图1-2。湿式滤料的初始阻力高,但比较稳定。干式滤料随使用时间的增长,阻力上升较快。当过滤风速2m/s,喷水量q10L/m2min,

4、则湿式滤料的阻力h500Pa。,图1-2 湿、干式滤料阻力特性对比图1干式滤粒;2湿式滤料,1,2,8,2.除尘效率()通过实测,湿式滤料的综合除尘效率为98.2%,净化后出口粉尘浓度为0.28mg/m3,达到净化要求的0.5mg/m3以下。,湿式滤料的分组除尘效率见图1-3。当=1.01.2m/s,q=46L/m2min,对于粉尘粒径d2m,=6080%;d=25m,=8090%;d5m,99%。,图1-3 湿式滤料的分组除尘效率曲线,9,应注意的问题:喷水量越大,除尘效率越高。但达到一定值后,效率增加缓慢,趋于稳定;喷水量应在3L/m2min以上,当增大时,则q相应增大;=11.5m/s时

5、,达最大值。,3.清灰效果 当q3L/m2min时,清洗粉尘达8090%。可使滤料始终处于清洁状态,除尘效率和阻力稳定,滤料使用寿命长。,10,1.5 湿式过滤除尘在矿内风流净化上的应用 1.入风风源净化 在矿井入风侧,滤料安装于整个巷道断面,使全部入风流通过巷道上的湿式滤料进行净化。此净化方法,处理风量大,要求效率高,阻力小,可用压入式主扇或辅扇来实现。2.局部净化 1)净化方式 湿式过滤器与局扇相结合构成局部净化装置,净化含尘空气。2)适用地点 破碎机、溜矿井、掘进工作面等。,11,3.应用实例 镜铁山矿入风风源净化,其净化装置见图1-4。1)风源状况 入风风源粉尘浓度高达17mg/m3,

6、一般情况下24mg/m3。,图1-4 湿式化纤过滤除尘装置1净化器;2电磁阀;3水压表;4进水管;5进风道;6钢丝网;7喷雾器;8滤料;9排水沟,12,2)净化参数主扇:风压407.7Pa,风量30.5m3/s。巷道规格:2.52.6m2。过滤面积:35m2。过滤风速:0.80.9m/s。3)净化效果当矿井入风含尘浓度在20mg/m3左右时,净化后的粉尘浓度稳定在0.5mg/m3以下。当过滤风速为0.81.2m/s时,通风阻力不超过294Pa。,13,2 循环通风与风流净化原理,2.1 闭路循环式通风过程分析 对于独头巷道、硐室等,在外界不供新鲜风源的情况下,单靠空气净化系统本身的净化作用进行

7、通风除尘。除尘效果与净化器的效率密切相关,闭路循环式通风除尘系统如图2-1所示。,图2-1 闭路循环式通风示意图1净化器;2送风风筒;3风流路线,14,根据质量守恒原则,作业空间粉尘量的变化等于作业面生成的粉尘总量与风流由作业面带走的粉尘量之差,即,(2-1),整理后可得:,(2-2),式中:G作业面生成的粉尘量,mg/s;Q循环风量,m3/s;Cb净化器出口的粉尘浓度mg/m3;C作业面的粉尘浓度,mg/m3;K紊流扩散系数。,15,在循环通风的条件下,净化器出口的粉尘浓度Cb为:,(2-3),式中:净化器的除尘效率。则闭路循环通风过程的方程为:,(2-4),上式积分得:,16,爆破后和集中

8、放矿时,G=0,则,(2-5),凿岩作业、连续放矿或耙矿过程,则,若除尘器的效率=0,由(2-4)式得:,(2-6),(2-7),此式表明在闭路循环系统中,若=0,必然出现作业面粉尘浓度积集现象。,17,2.2 开路循环式通风过程分析 开路循环,即掺有外界新风的循环通风系统(图2-2)。,图2-2 开路循环式通风示意图1空气净化器;2风流路线,18,硐室中的总风量Q为,循环风系数为,在dt时间内硐室内粉尘量的变化为:,(2-8),因,则,(2-9),19,根据不同的初始条件,可得出相应粉尘浓度变化所需风量。在连续产生、连续通风情况下,则所需风量为,(2-10),全部循环风流,=1,CC=0,则

9、,无循环风流,=0,则,外界新风的粉尘浓度CC=0,则,(2-11),20,2.3 循环通风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1.循环通风是一种辅助的通风方法。某些空气净化装置只能在局部地点和某些生产工序中使用,对于有毒气体的净化问题还没有达到工程应用的程度。2.在闭路循环式通风系统中,采用高效除尘装置,其循环风量比正常通风量需增大1/倍,否则必然使作业面粉尘浓度增高。通常在独头巷道凿岩、装岩、溜井口和破碎硐室等场所使用。3.在开路循环式通风系统中,如果不使用空气净化装置,则会出现各作业面之间的循环风流,如图2-3所示,势必使相邻作业面受到污染,扩大污染范围。,21,图2-3 作业面之间的有害循环风流,4.在

10、开路循环式通风系统中,同时采用高效净化装置,可在主风流不足的情况下,收到良好的通风效果。5.东北大学所研制的高效湿式过滤除尘器,除尘效率高达99.5%,最大阻力不超过1000Pa,处理风量23m3/s。除尘、除氡子体复合式净化器,对氡子体的净化效率达98%,通风阻力8001000Pa。,22,3 溜井防尘理论基础,溜井多位于进风巷道的附近(井底车场)。卸矿时,由于矿石的快速下落,产生强大的冲击气浪,并带出大量的粉尘,严重污染卸矿硐室及其附近巷道,甚至会造成整个通风系统的污染。3.1 溜井产尘的主要影响因素 1.装卸运输过程 在装、卸矿石过程中,由于矿石间相互碰撞,矿石与格筛、矿石与井壁间相互碰

11、撞、摩擦以及风流的作用,产生大量矿尘并飞扬扩散于附近空间,如后巷、运输道、井底车场、变电站等。,23,2.诱导风流 快速下落的矿石,产生强大的诱导风流,并携带大量的矿尘冲出溜井口,污染范围很大。3.溜井结构,放矿量及作业条件 产尘量的大小与溜井的结构(单一溜井、平行溜井、垂直溜井、斜溜井)、放矿量(1t、2t、3t)、放矿高度(60m、120m、240m)、作业条件(洒水、干式)等有直接的关系。3.2 溜井放矿时冲击气流的规律3.2.1 冲击气流的形成 球体在空气中运动时,在球体的前后形成压力差。单位体积流体因克服正面阻力所造成的能量损失,可由下式计算:,24,式中:un风流通过溜井断面的平均

12、流速,m/s;Sn正面阻力物在垂直于风流方向上的投影面积,m2;c冲击风压校正系数,与正面阻力系数、溜井口阻力系 数有关。Sn(0.040.15)S,可略去Sn,则,(3-1),(3-2),如果把矿石在溜井中的降落看成自由降落,矿石下落速度,应等于风流绕过矿石的速度un。,25,式中:H放矿高度,m。当空气流速达最大值时,其压力损失为,在冲击压力作用下,由溜井口冲出的气流速度达到最大值的阻力为:,(3-4),(3-3),式中:u由于冲击风压而造成的空气流速,m/s;溜井口局部阻力系数,无因次;风流因克服阻力,造成风流能量损失。显然,hc=h,即:,(3-5),26,于是,最大冲击风流与溜井断面

13、和阻力的关系为:,(3-6),式中:称压力系数,无因次;称断面系数,无因次;称阻力系数,无因次。,27,图3-1 溜井放矿冲击气流实验模型1铁管;2漏斗;3闸门;4闸门;5倾斜压差计;6热球风速计,图3-1为溜井放矿实验模型。溜井主体采用圆形铁筒,总高为10.87m,圆筒直径160mm。从几何相似角度来看,它相当于直径3m,高200m的溜矿井。,3.3 影响冲击风速各因素 的实验研究,28,根据相似原理,模型溜井中松散矿石球断面与模型溜井全断面之比应等于实际溜井中的松散矿石球断面与实际溜井全断面之比,并均应小于1,即:,(3-7),式中:模型溜井中,松散矿石球体的投影面积,m2;模型溜井全断面

14、,m2。在放矿量G、放矿高度H、溜井口阻力系数不同的条件下,冲击气流的变化分析如下。(1)放矿量对冲击风速的影响 放矿量G与冲击风速u的关系见图3-2。,29,图3-2 放矿量G对冲击风速u的影响 1放矿高度H=10.87m;2放矿高度H=6.87m;3放矿高度H=3.87m,30,在H、不变的情况下,风速随放矿量而增加,在放矿量较小时,风速增加幅度较大,在放矿量较大时,风速增加幅度变小。冲击风速与放矿量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2)放矿高度对冲击风速的影响 图3-3为不同放矿高度时冲击风速的变化曲线图。冲击风速随放矿高度逐渐增大。当高度较低时,风速变化幅度较大,高度较高时,风速变化幅度较小。冲击

15、风速随放矿高度的变化,也是非线性关系。,图3-3 冲击风速随放矿高度变化曲线图1放矿量G=1kg;2放矿量G=2kg3放矿量G=3kg,31,冲击风速随溜井口阻力系数增大,显著减少。当风阻较小时,风速随阻力系数变化幅度较大,当风阻较大时,风速随阻力系数的变化幅度较小。风速随阻力系数的变化,也是非线性关系(如图3-4)。,图3-4 冲击风速随溜井口阻力变化曲线图1放矿量G=1kg2放矿量G=2kg3放矿量G=3kg,(3)溜井口阻力对冲击风速的影响,32,3.4 冲击风速(或风量)的计算 1.冲击风速,(3-8),式中:C冲击风压修正系数。2.冲击风量,式中:Su溜矿道断面,m2。3.最大冲击风

16、压,4.连续卸矿时的冲击风流,(3-9),(3-10),(3-11),33,4 溜井防尘技术措施,4.1 密闭与喷雾降尘 对于作业量较少、产尘量不大的矿井,一般采用井口密闭和喷雾洒水的措施进行防尘。如图4-1所示。,图4-1 溜井密闭示意图1活动密闭门;2轴;3配重;4喷雾器,优点:方法简单,效果好,可使作业场所的粉 尘浓度由520mg/m3 降至 2mg/m3。缺点:维护工作量大,难 以长久。,34,4.2 抽尘净化 为控制溜井内诱导风流,防止矿尘向外扩散,专门开凿一条与溜井相通的巷道,利用总风压或扇风机抽风,在溜井中口形成向内流动的风流,如图4-2所示:,优点:冲击风流被风机 抽至净化装置

17、进 行净化,抽尘效 果好。要求:井口密闭要严;排尘巷道的位置 及贯通方式要考 虑诱导气流的产 尘和影响 尽量利用已有的 巷道,以减少工 作量。缺点:需要一定工程量 和装备。,图4-2 溜井抽风净化系统示意图1溜井口筛;2溜井;3抽风排尘巷道;4除尘器及风机;5排风巷道,35,4.3 建立溜井抽尘、独立排风系统 1.概况 溜井产尘量和诱导气流都很大,严重污染新鲜风流,其他措施很难达到防尘要求时,可建立独立抽尘排风系统,见图4-3。,优点:各溜井口形成负压,使风流由 巷道向溜井内流动,以控制矿 尘外逸。要求:设井口密闭;在溜井绕道外设自动风门。其 目的是防止各中段溜井口风流 短路。缺点:工程量大,

18、成本高,维护量大。,图4-3 溜井排风系统示意图,1931337313-47-107,36,2.抽尘排风原理 在排尘风机的作用下,整个溜井都处于负压状态,能有效的防止溜井冲击风流外泄。溜井口内外压差的大小与抽尘风机性能和溜井密闭程度有关。当风机风压较高,溜井口密闭较严,在溜井内外所造成的压差大于卸矿时所产生的冲击风压时,可使溜井口不产生尘流外泄现象。3.排尘风机的风压,(4-1),式中:K风压备用系数,K=1.11.2;hm最下部中段的最大风压,Pa;hi排尘系统各段巷道的风压,Pa。,37,4.排尘风机的风量,(4-2),式中:K风量备用系数,K=1.11.2;Qm最下部中段的最大冲击风量,

19、m3/s;Qi上部各中段正常排尘风量,取 巷道排尘风速为0.5m/s。,38,4.4 溜井卸压循环降尘4.4.1 卸压溜井结构 在主溜井旁侧,开凿一条平行溜井,并与主溜井贯通,两者之间形成环路,如图4-4所示。,图4-4 防尘卸压溜井系统示意图1防尘卸压井;2 上中段后巷卸矿硐室;3支叉溜井;4主溜井;5矿石;6联络道;7下中段后巷卸矿硐室,39,4.4.2 卸压原理 当溜井放矿时,矿石降落过程中产生强大冲击风压。矿石前方为正压,矿石后方为负压,使部分冲击风流沿主溜井、联络道和卸压井形成循环风流,在卸压溜井系统内部循环,既降低了支叉溜井口处的冲击风速和涌出风量,又可起到降尘的作用,并缩短了含尘

20、气流污染后巷的长度。4.4.3 卸压后冲击气流污染长度 卸压后,支叉溜井口涌出的风量Q为:,(4-3),式中:Q无卸压溜井时涌出的风量,m3/s;K溜井口分风量系数。,40,(4-4),式中:Sc循环风路巷道断面积,m3/s;溜井口处局部阻力系数;k循环风路局部阻力系数。,结论 涌出风量、污染长度的计算值与实测值基本相符。经平行溜井卸压后,支叉溜井口冲出的风量减少40%,污染长度缩短17%。4.5 溜井卸压与净化除尘技术 利用湿式振动纤维栅与卸压溜井相结合,构成溜井除尘净化系统。,41,4.5.1 除尘净化机理(1)惯性碰撞 气流中的尘粒因惯性作用与水滴碰撞并粘附于水滴上,并与纤维或水膜相接触

21、。(2)扩散作用 0.2m以下的尘粒扩散作用增强,水滴与尘粒的接触机会就增加,容易捕捉0.1m以下的尘粒。(3)凝集作用 尘粒湿润后,增加了尘粒的直径和湿润性,易于被水滴捕捉和相互间凝集成大颗粒。水滴和尘粒的荷电性亦促进尘粒的凝集。(4)在紊流脉动风速的作用下,迫使纤维作纵向和横向振动,提高了尘粒与水膜、纤维碰撞接触的机率。,42,4.5.2 除尘净化应用实例(1)应用地点 红透山铜矿主溜井服务于多个生产系统,每个生产系统包括三个中段,每个中段高度为60m。其除尘净化系统为六系统(即-647m、-707m、-827m中段),在-707m中段设置湿式振动纤维栅除尘净化装置。主溜井除尘净化系统见图

22、4-5。,图4-5 主溜井除尘净化系统示意1防尘卸压井;2卸矿硐室后巷;3支叉溜井;4主溜井;5净化硐室;6联络道;7净化装置;8运输平巷;9废石溜井;10入风石门,43,(2)应用条件 主要包括卸压溜井系统、动力系统、供水系统、超声雾化系统、风流循环净化系统。4.5.3 净化过程(1)卸压循环过程 卸矿过程中所产生的冲击气流,经卸压溜井系统进行循环,并起到降压、降尘的作用。(2)抽尘净化过程 由于扇风机的作用,卸矿硐室后巷产生负压,运输平巷中的新鲜风流进入,后巷中的污风进入支叉溜井口,经主溜井、联络道和卸压井进入净化硐室,净化后的风流与主石门的新鲜风流相汇合。,44,4.5.4 净化阻力与效

23、率(1)净化阻力 净化阻力与过滤风速有关,过滤风速增加,阻力相应升高见图4-6。,图4-6 净化阻力与过滤风速的关系,图4-7 净化效率与过滤风速的关系,当过滤风速为4m/s时,净化阻力在450Pa左右。,45,(2)净化效率 在过滤风速为04m/s的区间内,净化效率随过滤风速的增加而升高。当过滤风速为4m/s时,净化效率达到最大值,见图4-7。当过滤风速超过4m/s时,净化效率随着过滤风速的增加而降低。,取过滤风速为4m/s时,5m以下微细粉尘的净化效率可达99%以上。分级净化效率,见图4-8。,图4-8 分级净化效率与粉尘粒径的关系,46,(4)实际应用效果水压为0.5MPa,气压为0.4

24、5MPa;过滤风速3.7m/s,阻力为320Pa,风机风压为700Pa;净化效率在99.5%以上,平均为99.6%;净化器出口粉尘浓度为0.4mg/m3。,47,5 矿井调节入风温度理论与实践,矿井入风温度是井下气候条件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冬季会使入风井冻冰,夏季会使作业面气温升高。利用浅部空区或废旧巷道,建立入风调温系统,使空气与岩体进行热交换,以调节空气温度,改善井下作业环境。,48,5.1 空气与岩体热交换原理5.1.1 空气与岩体热交换过程TaTw,空气与岩体之间存 在温差。TaTw,空气向岩体散热。TaTw,岩体向空气散热。,图5-1 岩体调温圈,5.1.2 岩体调温圈的形成 若空气

25、与岩体进行周期性的热交换,在岩体内部便形成了调温圈,如图5-1所示:蓄热圈冷却圈周期性,49,5.1.3 调温圈中岩体温度分布 1.非稳定过程 冷却圈的厚度随空气温度的高低和通风时间的长短而变化,属非稳定过程。2.稳定过程 巷道周围冷却圈如图5-2所示。当使入风温度保持某一常数值时,可视为稳定过程。在深冬最冷时刻,使冷空气由地表最低气温经预热后上升到2,岩石的热传导问题可归结为岩石稳定导热问题。,图5-2 巷道周围冷却圈,50,热传导方程 若TnTw,岩体向岩壁传导热量,岩壁向空气散热,则该过程的热传导方程为:,(5-1),式中:Tw岩体壁面温度,;Tn岩体原岩温度,;r调温圈半径,m;岩体导

26、热系数,kJ/m2h;l调温圈微小长度,m;Q单位时间内通过微元环形薄层热量,kJ/h。,51,岩体温差分布 当r=r1时,T=TW,解方程(5-1),可得岩体温度T为:,(5-2),岩体导热量 当r=r2时,T=Tn,热流量Q为:,调温圈岩体温度分布规律 当TnTw时,岩体向岩壁导热、岩壁向空气散热,则调温圈内岩体温度分布规律为:,(5-3),(5-4),52,5.1.4 空气与岩体热交换 1.空气与岩壁进行热交换 岩体单位面积向岩壁传导热量,(5-5),(5-6),(5-7),空气与单位面积岩壁的换热量 当TwTa,岩壁向空气散热,空气获得热量而温度升高。,式中:空气与岩壁的热交换系数,J

27、/m2h;Ta井巷中空气的温度,。根据热平衡原理,则q=q,即,53,2.空气与岩体进行热交换的基本方程,岩体导热量,空气吸热量 设预热风量为G(kg/h),则,式中:K空气与岩体的热交换系数,kJ/m2h;dF岩壁的微元面积,m2;dF=Pdz;P岩壁的周长,m;dZ岩壁的微小长度,m。,(5-8),令,,则,(5-9),(5-10),54,,则,式中:Cp空气的定压比热,kJ/kg;Tz调温系统中某点的温度,。对上式进行整理,并考虑其边界条件,则,(5-11),(5-12),式中:Tp地表气温,;TL井巷中某点空气温,。,55,若采用体积流量来表示热交换风量的大小,则使1m3/s的冷空气温

28、度升高1时,所需岩壁暴露面积A为:,(5-13),式中:b计算常数 根据各矿相关数据的实测求得。同理,若TaTw,则空气向岩壁散热,入风温度降低,可得使1m3/s的高温空气温度降低1时,矿需岩壁暴露面积A为:,(5-14),56,5.2 矿井入风调温应用实例5.2.1 红透山铜矿入风调温系统结构 利用1、2号采空区和与之相连通的253、193、133三条中段巷道构成入风调温系统。并在133中段建立永久性隔离层,以防止风流串联。其系统状况见图5-3。,图5-3 调温系统结构,57,5.2.2 调温系统总暴露面积 根据原设计资料和采出矿量,对1#、2#脉采空区的暴露面积进行了调查研究。1#、2#脉

29、采空区如图5-3所示。430中段至370中段的暴露面积约7.55万m2,370中段至253中段的暴露面积约10.41万m2,253中段至133中段的暴露面积约6.3万m2。总计暴露面积约有33.77万m2。253、193、133三个中段巷道的预热面积分别为1.266万m2、1.158万m2、1.08万m2。3条预热巷道总的预热面积为3.504万m2。5.2.3 目前的调温系统 在253、193、133中段分别安装1、2、2台轴流式扇风机,调温系统见图5-4。,58,图5-4 入风调温通风系统示意图I东主扇;II西主扇;III大竖井;IV小竖井,59,5.2.4 调温效果分析 1.原岩温度测定

30、原岩温度的测定结果见表5-1,其变化规律见图5-5。表5-1 原岩温度的测定,图5-5表明,从恒温带起,原岩温度随深度的变化呈线性规律增长,其地温梯度为每增加48.8时,温度升高1。,图5-5 原岩温度与深度的关系,60,2.调温系统中空气温度的变化 在地表气温-10和-20时,分别测定253、193、133中段巷道中的气温,在同一点上两次测定结果基本相同。空气温度沿巷道长度上的变化见图5-6。,图5-6 调温系统中气温的变化1-253中段巷道;2-193中段巷道;3-133中段巷道,61,(1)利用调温系统升高入风温度 冬季在地表气温不同时,调温系统中空气温度的变化见图5-7。,图5-7 地

31、表气温不同时调温巷道中的气温变化规律1地表气温-20.5;2地表气温-4(1976);3地表气温-9(1980);4地表气温-10;5地表气温-20(1993),62,(2)利用调温系统降低入风温度 夏季,在地表气温+24.6,调温系统中的空气温度显著降低,其降温幅度与冬季的升温幅度基本相同,测定结果见表5-2。,表5-2 调温系统中冬、夏气温的变化,63,以253中段为例,冬季地表气温为-20.4,夏季地表气温为+24.6,调温系统中气温度变化规律的比例见图5-8。,图5-8 冬、夏季调温系统中的温度变化虚线冬季 实线夏季,20100-10-20,t(),400 600 800 1000 1

32、200 L(m),夏季:高温空气经调温系统降温后,253、193、133中段巷道中的气温分别降低到10.2、7.6、6.5,下降幅度平均为67.1%。冬季:寒冷空气经调温系统升温后,平均温度上升到9。两种情况下,调温系统中的空气温度的变化规律,表明了调温圈的蓄热量与散热量相等。,64,由地表直接进入井下的空气温度的变化与经调温系统调温后进入井下的空气温度的变化相比较;其结果见图5-6。,图5-9 各中段石门处气温变化1风流经调温后进入井下各中段2风流由地表直接进入井下各中段,65,6 结 论,(1)利用浅部空区调节入风温度,岩体与空气间的温差是热量传递的推动力。(2)入风温度调节是岩体与岩壁之间的热传导、岩壁与空气之间的对流换热两个过程完成的;(3)当调节温度保持某一常数值时,空气与岩体的热交换过程可视为稳定过程。空区井巷周围岩层沿轴向方温度均匀分布,该岩层的温度场为一元稳定温度场,等温面都是同园柱面。(4)入风调温系统,用于预热入风流,可防止入风井结冰;用于降低入风温度,可改善作业面的热环境。(5)与采用锅炉调节入风温度相比,可大量节省燃料和人工等费用。该方法投资少、维护工作量小、简单易行、调温效果显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