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病虫害防治.ppt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2349135 上传时间:2023-02-14 格式:PPT 页数:42 大小:1.9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豆病虫害防治.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大豆病虫害防治.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大豆病虫害防治.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大豆病虫害防治.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大豆病虫害防治.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豆病虫害防治.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豆病虫害防治.ppt(4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大豆病虫害,大豆病害,根据调查,山东省大豆病害有23种,按其危害部位可分三大类:叶斑病类,如霜霉病、紫斑病、灰斑病、灰星病、黑斑病、褐纹病、褐斑病、靶点病,轮班病、细菌性叶烧病、细菌性疫病、细菌性角斑病、花叶病;以茎秆为主整株发病的有炭疽病、荚枯病、黑点病、菟丝子;以根部为主整株发病的有芽枯病、根腐病、立枯病、根结线虫病、胞囊线虫病和生理性黄苗病。其中危害较重的病害有霜霉病、紫斑病、花叶病和胞囊线虫病。,大豆病害,大豆炭疽病大豆花叶病 大豆胞囊线虫大豆锈病,大豆炭疽病,一、症状从苗期至成熟期均可发病。主要为害茎及荚,也为害叶片或叶柄。苗期子叶染病 现黑褐色病斑,边缘略浅,病斑扩展后常出现开裂或

2、凹陷;病斑可从子叶扩展到幼茎上,致病部以上枯死。,茎部染病 初生褐色病斑,其上密布呈不规则排列的黑色小点。,豆荚染病 小黑点呈轮纹状排列,病荚不能正常发育。,叶片染病 边缘深褐色,内部浅褐色。,大豆炭疽病病原,有性态为大豆小丛壳,属子囊菌亚门。子囊壳球形,多个聚生在皮层子座内。子囊长圆形至棍棒状。子囊孢子单胞无色,稍弯曲。无性态为大豆炭疽菌,属半知菌亚门。分生孢子盘黑色,四周生许多黑色或深褐色刚毛。分生孢子梗无色,短。分生孢子单胞无色,镰刀形。,三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菌在大豆种子和病残体上越冬,翌年播种后即可发病,发病适温25。病菌在1214以下或3435以上不能发育。多年连作地,田间上年留

3、存的豇豆病残体及周边杂草上越冬菌量多,病重。苗期低温或土壤过分干燥,则大豆发芽出土时间延迟,容易造成幼苗发病。成株期温暖潮湿条件利于该菌侵染。如地势低洼积水,排水不良,夏秋连阴雨多,病重。栽培过密,田间通风透光差,病重。,防治方法,农业防治:1清洁田园:上茬收获后,及时清除田中的病残体;深翻土壤,加速病残体的腐烂分解;及时去除病枝、病叶、病株,并带出田外烧毁,病穴施药或生石灰;2合理密植,适当增施磷钾肥。3深沟高畦栽培,雨停不积水,4提倡轮作,最好水旱轮作;5使用的有机肥要充分腐熟;6地膜覆盖栽培,可防治土中病菌危害地上部植株;7选用抗病、包衣的种子;8育苗移栽的,播种后用药土做覆盖土,移栽前

4、喷施一次杀菌剂.,防治用药:1.拌种剂:种子重量0.4%的多菌灵或福美双拌种2.喷施药剂:75%达科宁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施保功可湿性粉剂15002500倍液20%施保克乳油15002000倍液20%龙克菌悬浮剂500600倍液25%阿米西达悬浮剂10002000倍液10%世高15002000倍液50%翠贝干悬浮剂3000倍液25%溴菌腈可湿性粉剂(炭特灵)20002500倍液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大豆花叶病,一、症状 症状可分为轻花叶、花叶、黄斑花叶、曲叶、卷叶、疱叶、畸形叶、皱缩、矮化、顶枯等10种。典型症状为植株矮化,叶片呈黄绿相间的花叶并皱缩,叶缘向下卷或叶片扭曲,

5、叶脉变褐,沿叶脉两侧有许多疱状突起。,1轻花叶型,病株不矮化,叶片生长正常,叶色有轻微淡黄色斑驳,叶片不皱缩,叶脉无坏死。2皱缩花叶型,病株矮化或稍矮化,叶片生长不正常,叶形小,叶色黄绿相间呈花叶状而皱缩,严重时病叶成狭窄的柳叶状,出现疮状突起,叶脉变褐而弯曲,后期坏死,病叶向下弯曲。3顶枯型,病株矮化明显,叶片皱缩,质地硬化,脆而易折,病株顶芽或侧芽变褐色,萎缩,最后枯死,故又称芽枯型;病株输导组织坏死,褐色;病株很少结荚。4矮化型,病株节缩短,全株严重矮化,叶片皱缩变脆;输导组织变褐,很少结荚,或荚变畸形;根系发育不良,变褐。5黄斑型,病株叶片产生浅黄色斑块,不规则形,叶脉变褐。这一症状多

6、发生于结荚期,一般与花叶型症状混生;呈黄色斑的老叶不皱缩,但病株上部叶片多呈皱缩花叶状。6褐斑粒,病粒种皮出现褐色斑驳,从种脐向外呈放射状,或通过脐部成带状。种皮斑驳面积和颜色各有不同,脐色为褐色,为褐色斑,由此而有褐斑粒之称;脐为黑色的,斑驳成黑色;斑驳占居种皮的面积不等,有的只是脐部周围的种皮变色,有的则蔓及全粒。,二、病原物,大豆花叶病毒.病毒为粒体线状,寄主植物范围较窄,病毒存在不同株系,我国初步鉴定出16个株系。三、发病因素豆种带毒 蚜虫的数量与发生迟早气候条件 温度的影响最大。花叶病的发病适温为20-30摄氏度。品种的抗病性,四、防治,1.选用无毒种子2.及时拔除田间病株,清除田间

7、杂草,3.治蚜防病 治蚜药剂有:40%乐果乳油;25%亚胺硫磷乳油;50%灭蚜净;2.5%敌杀死乳油;10%多来宝悬浮液。银灰色或乳白色反光塑料薄膜拒蚜防病。4.选育抗病品种如丰收黄、临豆1号、2号等,大豆胞囊线虫,一、症状 又称大豆根线虫病、萎黄线虫病。俗称“火龙秧子”。苗期染病病株子叶和真叶变黄、生育停滞枯萎。被害植株矮小、花芽簇生、节间短缩,开花期延迟,不能结荚或结荚少,叶片黄化。重病株花及嫩荚枯萎、整株叶由下向上枯黄似火烧状。根系染病被寄生主根一侧鼓包或破裂,露出白色亮晶微如面粉粒的胞囊,被害根很少或不结瘤。,二、病原,大豆胞囊线虫,属线虫动物门线虫。雌雄成虫异形又异皮。雌成虫柠檬形,

8、先白后变黄褐,大小0.850.51mm。雄成虫线形,皮膜质透明,尾端略向腹侧弯曲,平均体长1.24mm。卵长椭圆形,一侧稍凹,皮透明。幼虫一龄在卵内发育,二龄幼虫卵针形,头钝尾细长,三龄幼虫腊肠状,生殖器开始发育,雌雄可辨。四龄幼虫在三龄幼虫旧皮中发育,不卸掉蜕皮的外壳,大豆胞囊线虫病1.胞囊 2.雌虫腹面 3.寄生于幼根上的雌虫,三、发病规律,以卵、胚胎卵和少量幼虫在胞囊内于土壤中越冬,有的粘附于种子或农具上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源。越冬后,以二龄幼虫破壳进入土中,遇大豆幼苗根系侵入,寄生于根的皮层中,以口针吸食,虫体露于其外。雌雄交配后,雄虫死亡。雌虫体内形成卵粒,膨大变为胞囊。胞囊落入土中

9、,卵孵化可再侵染。秋季温度下降,卵不再孵化,在胞囊内越冬。胞囊在土壤中可存活l0年以上。自身蠕动距离有限,主要通过农事耕作、田间水流或借风携带传播,也可混入未腐熟堆肥或种子携带远距离传播。定居型内寄生线虫。寄生豆科、玄参科170余种植物。,四、防治方法,目前大豆胞囊线虫病的防治主要采用药剂防治和加强栽培管理为主配合种植耐病品种的综合防治措施1、选种抗耐病品种目前国内及我省先后开展了抗胞囊线虫病的抗病育种工作,先后育成了一批抗病品种。但由于各地线虫小种类型不同,而且培育的品种大多是针对本地区小种类型培育的,所以引种时应有针对性。一般说,现有抗病品种大都是黑色种皮的大豆,黄色种皮的抗性差。山东农科

10、院作物所培育的鲁豆2号高抗1、2号小种,鲁豆4号耐病;潍坊农科所选育的8201高抗线虫病;青岛市植保站选育的新品系84-51也表现高抗。另外丰收黄在潍坊也表现抗病。2、加强管理加强管理,包括增施有机肥,促大豆生长健壮抗病;一旦发病,则及时追肥、浇水,以减轻损失。,3、轮作 对大豆面积小的地区可采用与地瓜、谷子、棉花、小麦、花生等轮作3-4年,效果很好。4、药剂防治:(1)5%涕灭威(或5%克线磷)颗粒剂 每亩地3-4公斤;(2)3%呋喃丹颗粒剂每亩4公斤,随播种施入沟内,而且要连续施用2-3年,效果显著。目前因上述药剂用量大,成本高,所以生产上正在推广使用35%种衣剂处理种子,用量为种子量的0

11、。7%,效果很好,而且节约成本。,大豆锈病,一、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叶柄和茎,叶片两面均可发病,初生黄褐色斑,病斑扩展后叶背面稍隆起,即病菌夏孢子堆,表皮破裂后散出棕褐色粉末,即夏孢子,致叶片早枯。生育后期,在夏孢子堆四周形成黑褐色多角形稍隆起的冬孢子堆。叶柄和茎染病产生症状与叶片相似。,大豆锈病 1.病株 23.叶背症状 4.孢子堆 5.锈孢子堆与锈孢子,二、病原物,担子菌亚门豆薯层锈菌。夏孢子堆生在表皮下,稍隆起,浅红褐色。夏孢子近球形至卵形,单细胞,黄褐色,表面密生细刺,具45个不明显的萌芽孔。冬孢子堆埋生在组织里,由24层冬孢子组成。冬孢子黑褐色,长椭圆形,膜厚平滑.在适宜条件下能萌发

12、形成担子和担孢子。担孢子单胞无色,卵圆形。该菌夏孢于萌发温限828,适温1526,夏孢子在1324能存活61天,在田间8.729.8能存活27天,pH56萌发率最高,阳光直射时夏孢子不萌发。我国已初步明确该菌有A、B、C、D 4个生理小种。,三、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该病主要靠夏孢子进行传播蔓延,至于冬孢子的作用尚不清楚。降雨量大、降雨日数多、持续时间长发病重。品种间抗病性有差异,鼓粒期受害重。,四、防治方法,(1)选用抗病品种 如中黄24号、九丰3号等。(2)注意开沟排水,采用高畦或垄作,防止湿气滞留,采用配方施肥技术,提高植株抗病力。(3)发病初期喷洒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

13、或50萎锈灵乳油800倍液、50硫磺悬浮剂300倍液、25敌力脱乳油3000倍液、6乐必耕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40福星乳油8000倍液。10抑多威乳油3000倍液,每667m2喷对好的药液40L,隔10天左右1次,连续防治23次。,大豆灰斑病,叶片病斑沿叶的主脉或侧脉发生,褐色或暗褐色,多角形或不规则形,有少量的带黑霉层。,叶片病斑沿叶的主脉或侧脉发生,褐色或暗褐色,多角形或不规则形,有少量的带黑霉层。茎秆上的病斑近梭形,赤褐色,后期汇合成不规则形、灰黑色。荚上病斑近圆形,赤褐色,边缘不清晰,荚干燥后变为黑色。籽粒上的症状最明显,普遍形成大小不等的紫斑,严重的整个豆粒变紫色,另一种

14、症状是形成“黑霉豆”,病斑褐色或黑褐色,有时稍带黑色,籽粒干缩,表面有微细的裂纹。,缺钾,中度缺钾,下部叶片叶尖和边缘先失绿黄化,并逐渐向内发展。叶片中间出现黄色斑块,并逐渐向边缘发展,叶脉间凸起,皱缩,叶片前端向下卷曲。茎和叶柄细,叶片边缘及叶脉间失绿,有时呈“鱼骨”状,根瘤少。严重缺钾时,叶缘坏死,叶脉间开裂,最终叶片脱落。同时成熟期出现“绿茎”和残留绿叶。缺钾时大豆形成单性果,在土壤酸度大和雨量大的地区,没有成熟的荚果开裂,造成大豆种子发芽和坏死。种子不饱满,种皮皱缩。,最后一次耙地前每亩撒施4-8公斤钾肥(K2O),,大豆缺硼幼叶叶脉失绿,叶尖向下弯曲,较老的叶片皱缩;顶芽枯萎,由腋芽

15、萌发;不开花或开花很少;根短小,发育受阻。花生缺硼最初在深绿色叶片上有杂色水浸区出现,生长点枯死后在短茎上形成多量次生分枝;严重缺硼时不开花,由于花粉管发育不良很少结果,形成“有壳无仁现象;果仁中空,变褐色。,防治:大豆每亩撒施硼砂02-03公斤,可拌细干土或有机肥混合后一施入。,缺硼,叶片卷曲,叶背面变红,植株矮小。新叶均匀黄化,中上部叶色泽褪淡,叶脉及脉间同时失绿。,防治:每亩施硫(S)1315公斤,作基肥撒施,可用过磷酸钙11-12公斤/亩,或硫酸钾7-8公斤/亩。因此,在缺硫土壤最好选用含硫的氮、磷、钾化肥。,缺硫,大豆缺钙大豆缺钙时,幼苗顶部焦枯,生长点和新叶凋萎死亡,子叶变厚,卷曲

16、。花生缺钙时,老叶发生棕色枯焦斑点,幼叶发育不良,花生荚皮变薄;果实少,多空壳。,防治:酸性土壤施用石灰,每亩撒施50-100公斤。也可以施用钙镁磷肥或有机肥。,大豆害虫,黄淮流域夏大豆产区主要害虫有:豆秆黑潜蝇、银纹夜蛾、大豆小夜蛾、豆天蛾、大豆食心虫、大豆蚜、二条叶甲、华北大黑鳃金龟、暗黑鳃金龟、油葫芦和豆荚螟等。其中以豆秆黑潜蝇、银纹夜蛾和豆天蛾为主。,大豆蚜,属同翅目,蚜科主要为害大豆,其次是野生大豆、鼠李。成虫和若虫均可为害,多集中在豆株顶梢和嫩叶上,吸食汁液,造成叶片卷缩,生长迟缓,早期落叶,分枝和结荚减少。,有翅胎生雌蚜:体长l15mm,黄色或黄绿色,头黑色,复眼暗红色,触角6节

17、,第一、二节及第三节基部黄褐色,其余部分黑褐色,第三节上有5-9个感觉圈,排成一行,第六节鞭部为基部长度的45倍,胸部黑色,额疣不显著。翅透明,前翅大,后翅小。腹部背面(春型)有3、4条黑褐色横带,腹管黑褐色,圆筒形,基部两侧各有一个明显黑斑。尾片乳头状,黄绿色。无翅胎生雌蚜:体长l13mm,长椭圆形,黄色或黄绿色,腹背有时(春型)有深绿色纵横斑纹。触角6节,第三节无感觉圈,第四、五节末端及第六节黑色,第六节鞭部比基部长23倍。腹管暗黄绿色,末端黑色,圆管形。卵:椭圆形,漆黑色。若虫:头和胸部污黄色,触角第五节以上为暗黑褐色,其余为黄绿色。复眼暗红色。翅芽淡白色或淡黄色,腹部淡黄绿色,腹管短小

18、,尾端圆锥状。,一年发生15代左右,以卵在鼠李上越冬。4月中旬孵化为干母,并进行孤雌繁殖l一2代,到5月中、下旬,产生有翅蚜迁飞到大豆田为害。6、7月间又有两次迁飞扩散。7月上、中旬是发生为害盛期,7月末气候和营养条件渐对蚜虫不利,产生淡黄色小型蚜,数量减少,并由上部嫩叶转入为害中下部叶片,9月间产生有翅性母蚜迁回鼠李,随即繁殖能产卵的无翅雌蚜,再与大豆上迁飞采的有翅雄蚜交尾后产卵越冬。,1用高效内吸农药拌种,可防治早期迁入豆苗上的大豆蚜,并可兼治其他苗期害虫o2做好虫情测报,当有蚜株率达50,百株蚜量1500头以上,并遇气候适宜时,应立即进行药剂防治。用乐果、辛硫磷、氰戊菊酯类等农药喷施;利

19、用抗蚜品种;保护和利用天敌,如瓢虫、食蚜蝇、草蛉、蚜茧蜂、瘿蚊、蜘蛛等,豆荚螟,豆蛀虫、豆荚虫成虫:体长1012mm,翅展2024mm,体灰褐色。前翅狭长,近前缘自肩角处到翅尖有一白色纵带,近翅基部北处有一条金黄色的宽横带,外围有淡黄色宽带。后翅灰白色,沿外缘有一条褐纹。卵:椭圆形,长0506 mm,初产时乳白色,渐变淡红色。幼虫:体长14mm左右,共有5龄,初孵化黄白色,渐变绿色,4、5龄幼虫前胸背板中央有“人”字形黑纹,两侧各有黑斑一个,后缘中央有二个小黑斑。老熟幼虫体背紫红色,腹面灰绿色,背线、亚背线、气门线和气门下线均明显。腹足趾沟双序全环。蛹:体长约10mm,黄褐色,纺锤形,尾端部有钩刺6根。茧:长椭圆形,白色丝质,外附有土粒。,大豆盗毒蛾,幼虫食害叶、豆荚、果实,初孵幼虫有群集性,食叶下表皮和叶肉,三龄后分散危害豆荚或瓜果成孔洞、缺刻,严重时叶片仅剩网状叶脉。,防治用药:5%锐劲特悬浮剂20003000倍液3.5%锐丹乳油10002000倍液70%艾美乐水分散颗粒剂1000015000倍液2.5%保得乳油15002000倍液48%乐斯本乳油10001500倍液5%百事达乳油10002500倍液18.1%富锐乳油20003000倍液15%安打悬浮剂35004000倍液5%抑太保乳油15002000倍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