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论文高级英语精读课堂的测量与评价.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2352397 上传时间:2023-02-15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学论文高级英语精读课堂的测量与评价.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文学论文高级英语精读课堂的测量与评价.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文学论文高级英语精读课堂的测量与评价.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文学论文高级英语精读课堂的测量与评价.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学论文高级英语精读课堂的测量与评价.doc(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高年级英语精读课堂的测量与评价 高年级英语精读课堂的测量与评价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高年级英语精读课堂的测量与评价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高年级英语精读课堂的测量与评价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 众所周知。英语学习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技能:(1)英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高级思维技能。对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如音标、词汇、语法知识及听说技能,我们可以通过常规的测

2、试方法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和测量,考试题目以是客观性试题为主。高级思维技能包括理解、思维技巧以及各种问题解决的能力。大多数人都同意基于高级思维技能的学习结果是教育最重要的目标之一。(Robea L&Norman E,2003)。一、课堂学习过程成果的评价方式在英语专业高年级英语精读课中,我们采用了三种评价学习成果的方式:1、课堂表现测量;2、客观试题测验;3、期末书面评价。我们试图从不同的角度、以全面的测量和评价方式。来记录学生全部学习过程。从预习任务、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学期考试和书面评语等五个方面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及学习成果进行全面评价,从而获得学生学习成果的全面信息。1、课堂表现测量课

3、堂表现测量主要评价学生的参与程度、反应能力、陈述问题能力、组织、整合、评价观点和信息的能力。我们把课堂任务分为三项任务:课前预习任务、课堂任务和作业任务。(1)扩展反应任务。扩展反应任务是指“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最佳判断来组织相应的答案、整合并且评价他们认为合理的观点。”(Robea L&Norman E.2003:158)例如,在讲授现代大学英语第五册第一课“Where Do We Go form Here?”一课中,我们设计了这样的预习问题:a、Explain Dr,Kings view on the triple evils:theproblem of racism,the problem

4、 0f economic exploitation,the problem of war,according to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U.S.(结合美国现实。解释马丁路德金的观点:宗教问题、经济剥削问题和战争问题是密切相关的三大邪恶问题。)b、Compare the American current racial problem andthat of Kings times,(比较美国当今的种族问题与马丁路德金时代的种族问题。)这种自由开放式的问题可以测量学生分析问题、组织思想、用自己的话表达以及发展一致连贯的论据。由于问题的难度较大且开放性强,我们要求学

5、生以小组活动的方式来完成。这是学生介入新信息的过程,也是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的语言素养培养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的有效途径。它在新旧知识衔接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师生搞好教学不容忽视的有效途径。(2)限制反应任务教师提问以限制反应任务为主。限制反应任务是指“问题总是限制内容和反应,内容常常受到有待讨论主体范围的限制。通常在问题中也简要地说明了反应形式的限制。”例如:在讲授现代大学英语第五册第二课“TwoKinds”一课中,我们设计了这样的课堂问题:a、The language used in this story is simple but vividand expressive,Can yo

6、u use Paragraph 21,or any other partof the story,as all example to illustrate this point?(这个故事的语言简单。但生动准确,以第21段或其他部分为例,加以说明。)b、What is the author trying to tell us in thisparagraph?(作者在这一段理讲了什么?)这类问题本身就限制了内容范围,学生应根据原材料,在内容和形式上加以变化,用概括性的语言总结归纳。避免了死记硬背原文。相对与扩展反应任务,这类问题要简单些。不需花费很长的时间准备,适合在课堂上回答。(3)客观试题

7、我们打破了原来的一张试卷定终身的考试制度,在平时成绩中也考查了学生对客观知识的掌握。针对教材的难度和练习量的大小,我们对原书的练习进行了补充和改革,学生进入高年级以来,英语修辞方法是一个难点,而教材练习中只设计了课文中出现的修辞方法,并无课外例子。我们在进行详细讲解的同时,增加了大量的练习,帮助学生运用掌握。2、终结性测验期末考试占整个学业成果的60。采取卷面回答问题的方式。在命制考题时。我们注意考查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增加了大量的主观题。3、书面评语。我们针对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了何种学习成果、知识、理解、运用、思维能力、学习技巧、学习态度进行跟踪记录,从而得出客观、公正、科学、全面

8、的文字评价。学生平时的学习动态都记录在平时记分表中,学期末是教师课根据其记录对学生做出公正全面的评价。(详细书面评语见附录)二、教学模式归纳教学过程的评价方法主要培养学生三方面的能力(1)课堂记分制是为了督促和培养学生的参与感和积极投入活动的态度。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从而养成“用”英语的习惯。(2)阶段性测试及终结性测验是让学生养成勤复习的良好学习习惯。复习是与遗忘作斗争的有力手段,是对所学知识的识记、保持、再认和再现。复习处在“上课”和“作业”两个环节之间。它在“学”与“用”之间起着加工处理信息和消息内化的作用。复习时我们采用课上利用关键词复述课文,朗读课文、回答理解性问题;为保证

9、学生课下勤复习,我们采用一课一测验和三课一考试的考试制度。终结性测验用于度量教学目标达成的程度,考察学生在过去的学习活动中成功的程度。通常在课程结束时进行。(3)书面评价对学生在一学期中的表现和进步做出公正和有理有据的评价。对学生今后学习策略的提高和学习习惯的改进会大有裨益。三、结论英语专业精读课测试和评价模式是具有可操作性的,注重平时学生参与各种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学习态度、交际能力;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进步。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可对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各项指标进行较为全面的、真实的测量。其他参考文献Baker, Sheridan. The Practical Stylist. 6th e

10、d. New York: Harper & Row, 1985.Flesch, Rudolf. The Art of Plain Talk.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1946.Gowers, Ernest. The Complete Plain Words. London: Penguin Books, 1987.Snell-Hornby, Mary.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87.Hu, Zhuanglin. 胡壮麟, 语言学教程 M.

11、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Jespersen, Otto. The Philosophy of Grammar. London: Routledge, 1951.Leech, Geoffrey, and Jan Svartvik. A Communicative Grammar of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4.Li, Qingxue, and Peng Jianwu. 李庆学、彭建武, 英汉翻译理论与技巧 M.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9.Lian, Shuneng. 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

12、3.Ma, Huijuan, and Miao Ju. 马会娟、苗菊,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选读 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London: Pergmon P, 1981.Quirk, Randolph, et al. 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3.Wang, Li. 王力, 中国语法理论 M.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4.Xu, Jianping. 许建平, 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 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Yan, Qigang. 严启刚, 英语翻译教程 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Zandvoort, R. W. A Handbook of English Grammar. London: Longmans, 1957.Zhong, Shukong. 钟述孔, 英汉翻译手册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3.Zhou, Zhipei. 周志培, 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 M. 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