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在英语合作互动过程中生成的德育话题.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2353081 上传时间:2023-02-1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记在英语合作互动过程中生成的德育话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记在英语合作互动过程中生成的德育话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记在英语合作互动过程中生成的德育话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记在英语合作互动过程中生成的德育话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记在英语合作互动过程中生成的德育话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记在英语合作互动过程中生成的德育话题.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见缝插针 寓德于教 记在英语合作互动过程中生成的德育话题我所上的课文The Man Upstairs 是JEFC教材初二 Lesson94课的课文。本课是一篇非常有意思的小故事,讲述的是在上层楼居住的人每次晚回来脱靴子往地上扔的声音严重影响了楼下人休息的问题。到了结尾,更是有趣幽默。楼下的人等着一只未丢下来的鞋而难以入睡,这让学过此文的人印象颇深。课前我做了精心准备。为了在生动活泼的气氛中引导学生运用语言,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我用了情景教学法,如:看图说话;话题式讨论;人生 AB剧; 场景再现等等。我有目的的引入和创设具体的情景,果真使学生如临其境,帮助他们理解教材让学生们在快乐的气氛中获

2、取知识并积极参与言语实践活动,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按照预设,为了顺利过渡到下个环节,我问了学生一个非常普通的问题:What will you do if you were the man in the story?( 如果你是楼下那个被打扰的人,你会怎么办?)同学们各抒己见:Sa: I will tell him not to do so. (我会告诉他们不要这样做。)Sb: I will be angry. (我会生气。)Sc: I will feel unhappy. (我会不高兴。)Sd : I will dial 110. (我会打110。) Se: An eye for an eye

3、and a tooth for a tooth.( 以牙还牙,以眼还眼)这个学生还比较擅长英语,懂得用谚语。虽然他的想法我不赞同,但我不忍心去否定他。Sf: I will argue (争吵) with him. (我会跟他们吵。)Sg: I will beat him. ( 我会揍他们。)眼见学生说得越来越起劲,越来越偏激,我刚想开口引导,下面又有Sh冒出一句:“You arent strong. If you want to beat him, I will help you.” (你还不够厉害,如果需要打架,我可以帮你忙),自然下面是一场哄笑。这种话都能公然出现在课堂上,我始料不及。那么

4、好的课堂气氛都被这样破坏了,我决定要狠狠批评这两小家伙一顿。但是当我看到其他同学因为我的不高兴而赶紧收起了笑容的时候,我又于心不忍。因为结果往往是破坏愉快气氛的人不是这些学生,而恰恰是我们自己。但是作为老师,对于出现这样的言语绝对不能默然处之或置之不理。我突然想出一计,把“批判”他们的任务转交给其他同学。我,就做个坐观其变,随时调控的裁判吧!我赶紧把他们的话题刹住,然后我接下来引导:刚才大家都非常积极地发表了自己的看法,非常好。但是我不太赞同其中几种方法,显得非常的不文明。宁波刚被评上文明城市,难道我们这些“现代家庭的孝贤,未来社会的栋梁”们,就把文明抛之脑后了吗?难道有矛盾就不能用更好的方法

5、解决吗?老师想听听大家的意见。这下子,同学们都变得严肃起来,他们也意识到邻里之间的矛盾靠争吵打闹是行不通的。果然不出所料,全班的言论来了个180度大转弯。Jim就毫不客气地说:Sf 、Sg 和Sh,那如果你们影响邻居的话,是不是你们也要挨揍了呢? 冤冤相报何时了? Kate跟上:是的,不能采用这种极端的手法,那样不仅因为小事毁了别人,更是毁了自己的一生。Billy还是赞同 Sd: 打110吧,他们能公正解决这些纠纷。听着同龄人的批评,刚才还在为自己的发言而沾沾自喜的家伙有点不好意思了,但也非常愉快地接受了。我深切领会到这一点:初中生的心灵是单纯透明的,有多么大的可塑性。作为老师,我们肩上负担着

6、教书育人的重托,更是任重而道远。培养孩子正直、善良、文明的高尚品德是我们教育工作之根本。然后我接着说:既然现在大家的思想是一致的,遇到邻里纠纷要文明解决。那请你们再回答老师一个问题:Howcanyougetonwellwithyourneighbors?(如何跟邻居和睦相处,有没有好的方法和大家共享?)我请同学们思考一个妥善的、不伤和气的解决方法。顿时,原本热闹的班级变得鸦雀无声,因为初二的学生即使想出了好的方法,要立刻组织语言,把自己的观点阐述出来也并非易事。我想到,通过小组讨论不仅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还能够增强与人和谐共处的意识和能力。我组织学生进行五分钟的讨论。在

7、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我不时地去各个组里转转,倾听他们的发言和讨论。有个学生突然问道:“ 老师,你有什么好办法吗?”没想到这个机灵的家伙反倒将我一军。我稍做了语言整理后就说了:We should learn to 原谅(forgive)other people. Ill talk with them face-to-face politely.(我们应该学会有事情跟他人面对面有礼貌地进行交流)。那个机灵鬼还不肯罢手:“那不行,有的人不肯听你劝怎么办? ” 我回答:“如果真是这样,那只能象刚才那位同学说的那样打110了。”五分钟后,每个组的代表都举起了高高的正义之手,我知道这支正义之师要以势不可挡的

8、架势猛烈抨击刚才那几位出格的言论了。第一组代表:We can make friends with them first. Then we can talk to them. Because friends will not be easy to get angry. (我们可以跟邻居成为朋友,朋友间是往往会彼此谅解。)第二组代表:We also have good ways. If they need help, I will give them a hand. In this way, they will be thankful. And they will not be unhappy i

9、f I tell them not to do something.当邻居有困难时主动去帮助他们,那么当你给他们提意见时他们肯定乐于接受。第三组代表:If we have birthday parties, we can invite our neighbors to our home.(生日时,把邻居也请来。)第四组代表:We can make friends with their children,or make our pets make friends with their pets.(和他们的孩子作朋友或让彼此的宠物结成朋友。)大家都不约而同纷纷鼓掌。没想到,学生在小组讨论过程中的思

10、维是那么容易被激活。多聪明的学生!多善良的学生!我为成为他们的老师而自豪。看着那么多的同学还要跃跃欲试,我不能也不愿为了完成我讲解语法的计划,而终止他们的话题。破坏这种课堂的和谐所带来的美丽,是一种残忍。于是我又抛出了一个小组合作的任务:假设每个人都是宁波晚报的小记者,请你去采访组内的三位成员同样的问题:Asamiddleschoolstudent, howcanyougetonwellwithyourparents,teachers and classmates? ( 作为一名中学生,如何处理好跟家长、老师、同学的关系)这个话题更是对课文的一个创新和升华。学生的话匣子一下子被打开了,同时在综

11、合运用语言的能力中使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从中学到了做人的道理,净化了学生的心灵。同学们热烈讨论,彼此积极采访,使得本课教学达到了高潮。我一直让这个环节进行到下课,看得出他们还有点意犹未尽,我索性布置了一个额外的作业:请大家把所采访的结果写成一篇精彩的文章,我们将把最优秀的文章去推荐发表。最后我送给他们两句名言:A good neighbour is better than a brother in the next village. 远亲不如近邻。Health and understanding are the two great blessing of life. 健康和融洽是人生两大幸

12、事。这节课让我明白了“苹果的交换还是原来的苹果,思想观点的交流则会产生更多更新更完善的第三种思想观点”这个说法是多么得言之有理。确切地说,从他们的讨论开始到课结束都跟预设造成了极大的偏差。是学生在讨论合作中的热情让我一步一步心甘情愿得偏离预设。我们教的是语言,教的是做人,多开展几分钟学生感兴趣的、并且能增进同学感情、让学生学会与人相处的互动活动,能叫没完成任务吗?生生互动是教学系统中宝贵的资源,是教学活动成功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一直以来,新课程就是通过这种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人,让他们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在乐中学,在学中乐。况且在日常的英语教学中,这种德育教育话题的自然生成是跟机遇一样,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如果错过时机,效果可能就不明显。我们只有见缝插针、锲而不舍地抓住这些生成,寓德育于英语教学之中,长期地熏陶、渗透才能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