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小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毕业论文.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2353704 上传时间:2023-02-15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培养小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毕业论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如何培养小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毕业论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如何培养小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毕业论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如何培养小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毕业论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如何培养小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毕业论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如何培养小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毕业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培养小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毕业论文.doc(1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 目录一、动手操作通过对比练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1.1、有利于促进小学生主动探索知识-1.2、有利于激发小学生学习的兴趣-二、 培养动手操作能力的意义-三、 使思维在操作中得到发展-3.1、创设合适情境,培养创新意识-3.2、选择动手操作的时机-3.2.1.知识形成前的动手操作-3.2.2.知识形成过程中的动手操作-3.2.3.知识形成后的动手操作实践-3.3、注意操作、观察、思维及语言表达的有机结合-3.3.1.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3.3.2.重视动手操作过程中语言表述-四、 课堂外的动手能力培养-4.1、鼓励学生动手做家庭小实验-4.2、多做社会调查,培养环保意识,结合教学实际-4.3、注

2、重学生,养成良好实验习惯-五、动手操作在数学教学中应坚持的一些原则-5.1、日常性原则-5.2、实践性原则-5.3、开放性原则-5.4、趣味性原则-5.5、动态化原则-参考文献- 如何培养小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在目前,在小学数学新课程改革中,小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是人们关注的热点之一。新的教材重视直观教学,着重培养、促进学生的学习操作能力,增加了相关的内容,操作活动成为现代教学课堂的重要环节。教学实践中,深深体会到小学生学习是与具体实践活动分不开的,通过直观操作,学生渐渐理解抽象的理论教学,并形成内在稳定的知识结构。学生在操作活动中,不仅可以得到教师的指导,还能与同学互相观摩,互相启发。这样,就

3、容易形成学生间的交流,实现课堂上多渠道的信息传递,变以往“一人演示,众人看”的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人人动手实践的主动探索式学习,使更多的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树立起学习信心。因此,培养小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有效吸收,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应成为教师重视思考的课题。一、动手操作通过对比练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在教学中,让学生多动手,亲身实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全面理解,同时也能开发学生智力,让他们积极的动手、动脑。大胆的去思索、探讨、创新,使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主动积极的参与者,是认识过程的探索者,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对于以形象

4、思维为主的小学生来说,是枯燥的、严肃的。老师如果把教学知识转化成有形有色的学具操作时,他们会倍感兴趣,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内驱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1.1、有利于促进小学生主动探索知识 由于传统教学理念根深蒂固,现在的课堂仍存在“填鸭式”教学的现象。而且学生学习方式单一、被动,学生缺乏自主探索、动手操作的机会,严重缺乏自觉意识。 组织恰当的操作活动,鼓励学生进行真正的尝试,大胆说出自己的发现,有助于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可以尽情地展现自己的才能,增强实践探究的欲望,从而有助于促进学生主动探索,变“学会”为“会学”。1.2、有利于激发小学生学习的兴趣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

5、是最好的老师。”由于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是好奇、好动,其思维往往离不开具体的形象思维,而数学知识大多都比较抽象,他们学习起来容易感到枯燥、乏味。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引导学生通过操作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自主参与兴趣盎然的操作中,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变为活生生的动作,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二、 培养动手操作能力的意义俗话说:“心灵手巧,十指连心”,这说明了手和大脑有非常密切的关系,灵巧的手是一个人大脑发育良好的标志之一。所以,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小学教师要特别重视培养小学生的动手能力。手的活动能促进大脑的发育。当人的双手活动时,指头

6、上的神经细胞会随时将信息传到大脑,由于小学生的智力发育不完全,因而加强小学生手的活动是有助于开发大脑潜在机能,培养创造性的重要环节。手的活动能培养小学生的创造能力。对于本来有很好的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只是他不善于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小学生通过让他动手做一些手工来训练他用自己的手来表达他的思维与想象的能力,这样可以培养小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小学生的动手能力帮助小学生在课上进行一些相对来说较复杂的手功制作,可以让小学生在这些活动中满足好动的心理需要,实现他们的某些创造性设想,培养他的动手能力。三、 使思维在操作中得到发展3.1、创设合适情境,培养创新意识小学生思维以实物形象为主,课本等教材为学生提供了许多

7、实践操作的机会,因此教师要重视学生操作,适当放手让学生操作。让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让操作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源泉。让新知识在学生操作中产生,让创新意识在操作中萌发。通过学生的操作,你会发现,学生也是一个创造者。例如一张桌子四个角,锯去一个角还有几个角的问题,教师放手让学生勇纸张代替桌子实际折一折,有的学生剪去一个小角,有的学生通过沿对角线对折,还有的同学剪去一个四角-尽管有的同学操作不够规范,有的同学表述不够准确,教师应及时纠正,也要给这些同学鼓励、表扬。学生通过操作,发现了桌子剪去一个角不仅仅是剩下三个角,学生自己“创造”的新知,学生容易理解和记忆,而且在操作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3.2

8、、选择动手操作的时机在小学数学学习活动中大多离不开动手操作的学习活动,但是操作的时机要根据教材,学生的学习需要的形成前、中、后三个阶段灵活把握。3.2.1.知识形成前的动手操作由于小学生的认知大都是由具体到抽象,如概念的形成,规则的发现大多要依赖具体的感知、丰富的表象,为此在学习之初要先开展动手操作活动。如倍的概念形成教学,由于倍的概念是建立在几个几的基础之上,于是可先让学生用小棒由摆几何图形。在摆的基础之上,引导学生交流、观察。分析,一个图形用了几根小棒,你摆了几个这样的图形,用了几个几根?再让学生摆三角形或圆片;在第一行自由摆几个,在第二行根据自己意愿摆上几个几,然后交流说一说第一行摆了几

9、个,第二行摆的是第一行的几个几。在大量丰富的感知基础上然后引出“倍”的概念,既一个数里包含了几个另一个数,我们就说这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根据除法的意义可用除法计算。由于倍的概念是建立在学生的动手操作的基础之上,有丰富感知和表象做基础,“倍”的概念形成就水到渠成。3.2.2.知识形成过程中的动手操作所谓知识形成过程中的动手实践,就是指在学习活动过程中学生发现了困难,这时就需要动手操作来帮助解决,如二年级下册“找规律”一课教学时,教师出示隐含的循环规律的图形让学生体观察,问他们这些排列有什么规律?学生观察,并从中找到规律,这时给予引导,让学生观察图形从第一行到第二行是怎样变的,学生认真观察找到规

10、律,为使学生真正理解图形变化规律,老师就要求学生拿出学具摆一摆,移一移。紧接着老师提出新的排成性问题,要求学生再把第二行变到第三行,第三行变到第四行。学生们兴趣可高了,因为他们已初步的知道这组图形从上到下的变化规律,动手活动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综合,问;现在你们是否发现了这组图形从上到下变化的规律?他们都是怎样变化的?由于循环规律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发现确实较难,但教师在学习活动中引进了动手操作的环节,顺利的突破了这一难点,学生们在这一动手实践中既获得了知识,发展了思维,同时体验到了成功的兴趣。3.2.3.知识形成后的动手操作实践学习活动过程需经历两次飞跃,实践到抽象是第一次飞跃,抽象回到实践

11、是第二次飞跃。为此我们教师在学生获得知识后,还需让学生把掌握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既可达到对知识的加深理解,又能培养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是知识形成后的动手操作实践。如学了“米”的认识,让学生去测量一下教室的长和宽;学了圆的知识后,让学生去测量一下圆形花坛的周长、面积;学了统计知识后,让学生去家庭中一周各项开支的有关数据进行统计,制成统计表,统计图等等。 3.3、注意操作、观察、思维及语言表达的有机结合3.3.1.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操作学具,满足了儿童好动的天性。许多学生摆弄学具时常被学具的形状、色彩等外部特征所吸引,不能在操作过程中始终保持定向的注意,抓住重点做深入的观察。不像教师演示时

12、的观察那样,受教师语言的引导或不由自主地被教师有意识地突现演示的重点所吸引。尤其是当观察的重点为操作的过程而非操作的结果时,常常并没有对稍纵即逝的过程给予足够的注意,还有的同学根本不会观察。鉴此,在操作过程中和操作结束后,教师都要指导学生仔细观察。教给学生观察的重点,主要观察的内容、观察的方法、顺序、怎样观察。例如:教学“圆面积”时,第一环节老师引导学生将圆拼割后组成了一个长方形。第二环节的重点就是观察。观察什么,怎样观察。我设计了这样的讨论题目:(1)拼割后的图形与原图形相比,什么变了?什么没变?(2)长方形的长、宽与圆有什么关系?(3)根据长方形面积=长宽,你能求出圆的面积吗?怎么求?这样

13、的设计使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掌握了边操作,边观察的分析方法,通过小组的讨论,探索出圆面积计算公式。对于这种操作过程中的指导,引导着学生将观察和操作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学生离开学具后,才有可能在头脑中留下准确、完整的表象,进而达到促进分析综合、帮助抽象概括的作用。3.3.2.重视动手操作过程中语言表述,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知识以语言载体才便于传递交流。具体的操作只有通过语言才能将表象的整理、加工、归纳的思维过程进行综合、表述、传递,完成从感性到理性的完整的认识过程。我们知道语言是表达思维的工具,要发展学生的思维必须重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让学生说话,就会伴随回忆、想象、分析、综合等一系列的思维活

14、动,让学生用口头语言表达自己的思考,也是对思维活动的一种整理和自我检查,同时也会促进思维的发展。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对直观操作的过程进行复述整理,通过口头语言的训练进行表象加工,这样概念就会在学生头脑中沿着“具体表象抽象”的认识过程逐步建立起来。四、课堂外的动手能力培养 4.1、鼓励学生动手做家庭小实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新教材配合教学内容,设置了一些家庭小实验。家庭小实验的引入使课堂教学延伸至课外,它对激发学习兴趣、巩固知识技能、培养能力、开发智力起到一定作用。每逢做演示实验时,我往往会配合课堂教学内容,布置学生用家庭中又能够找到材料,独立设计完成相应的小实验,作为家庭作业。并要

15、求每一位学生,把所完成的实验项目、日期、观察到的现象、得出的结论与所学知识的联系等详细记录下来。例如,我把铁钉生锈演示实验中的第(1)项当作家庭小实验,提前一周布置给学生在家里做。到了上“铁的性质”这节课时,我将预先做好的铁钉生锈实验的三支试管展示给学生看,并请他们与自己所做的家庭小实验结果对照,学生很自然就接受了“铁在潮湿的空气中能跟氧气发生化学反应,生成铁锈”这一事实。进而再请学生思考:“一半浸在水中的铁钉,哪一部分锈斑最明显,为什么?”启迪学生讨论 “你认为铁在什么条件下最容易生锈?”进行探究,从而对铁生锈的原因和防止铁生锈的方法有较深入的了解。 4.2、多做社会调查,培养环保意识,结合

16、教学实际,指导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如学习“水的污染”时,要求学生调查了解“河水清澈吗?”学习“燃料和热量”时,课后布置学生到汽车加油站、仓库观察“严禁烟火”标志,到车站了解哪些物品严禁带上火车。还让学生利用家庭厨房里现有的物品进行实验、观察,如怎样除去用久的热水瓶胆和烧水壶内沉积的水垢;比较当地空气质量变化,分析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感到化学就在自己身边,增强了他们关心社会的情感和环保意识。 4.3、注重学生,养成良好实验习惯。良好的实验习惯应包括:正确使用仪器、规范的实验操作、认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如实完成实验报告、遵守实验室规则、注意节约药品、实验安全和实验室卫生等。学生初

17、学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时,我除了在课堂上演示规范的实验操作让学生模仿外,还将操作要点以“口诀”的方式介绍给学生,如往试管里装入粉末状药品要“一 斜、二送、三直立”;装块状药品要“一横、二放、三慢竖”;液体药品取用的要点是“瓶塞倒放、两口紧挨、缓慢倾倒、加盖放回”;使用胶头滴管应“捏头赶空气、?放手吸试剂、正中悬空”;以及酒精灯的使用要注意“两查、两不、两禁止”等。就实验教学而言,主要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实验能力、对实验问题的思维分析能力。强化课堂演示实验、开设家庭小实验等,都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验能力的重要途径。深刻领会新大纲精神,通过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18、和积极性,把实验教学与理论知识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以及情感、能力、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达到全面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目的。五、 动手操作在数学教学中应坚持的一些原则5.1、日常性原则 学生的思维仍具有较强的形象性,而他们的阅历尚浅,生活区域较窄。因此,我们落实时尽可能从他们所熟悉的日常生活中选取生动形象的典型情境,在他们日常接触的人与事中找寻学习的激发点,联系生活实际,加深理解新知。如在农村初中可以从农家生活生产中寻找素材,产量的计算、土地的测量都是很好的素材。而在城镇初中则可以选择与生活、工作、家庭密切相关的事例。又如在教学“三角形具有稳定性”时,我先让学生用手拉木条钉成的四

19、边形和三角形,使他们亲身感受、得到“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特征,再举例说说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并出示相应的画面,接着让学生动手动脑解决“怎样使这个四边形不变形”等问题。5.2、实践性原则 学以致用是教育的本义。知识来源于生活,最终要回归生活,为生活服务。在生活化原则过程中,不能仅仅是纸上谈兵,空讲理论,而是必须按照实践性原则引导学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加强与学生生活的联系,沟通数学与生活的关系,使数学知识与方法在学生的生活和成长发展中大显身手,使“教学做合一”的思想真正落到实处。5.3、开放性原则 开放性原则要求教学走出封闭的模式,向绚丽多彩的大千世界开放我们的教

20、学,鼓励学生走出狭隘的个人小天地,在生活里学习知识,由实践中锻炼思维。同时,开放性原则也要求给学生更大更广的活动和思考空间,允许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不强求解决方法和途径的唯一性,保持学生的思维呈开放和多维的活化状态。5.4、趣味性原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针对初中学生好动、好奇、情绪化等心理特点,我们在创设生活化情境时要多选取一些生动活泼、情趣盎然的生活实例。如在教学“游戏公平吗” 时,模仿生活中的转盘摇奖,采用不同的转盘与规则,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引出课题。用这种富有生活情趣的素材能够唤起学生学习的动机,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5.5、动态化原则 有关研究表明,学习过程中多种感官的参与有助

21、于信息的摄取。在生活化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真正沉浸于学习氛围中,就必须利用多媒体、实际操作、学习游戏等方式让学生眼动、手动、口动、心动,在动态化的学习过程中了解生活、了解知识。通过学生动手、动脑、观察与猜想,得出结论,然后进一步分析条件,深入研究、探索,最后证明该性质的真实性。 所以说动手操作在教学中的作用举足轻重,让学生从动手操作中理解并获得数学知识,既可以减轻教师负担,也可以减轻学生的理解困难。实践活动要同学生的所学知识紧密结合,需要学生人人参与,体验学习知识的快乐,获得活动经验,又了解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在不断的观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中,让学生享受到动手制作直观模型有助于自己对知识

22、理解、观察有利于从不同角度全面认识物体、合作交流能取长补短等种种快乐,从中寻找解决问题的规律,学会举一反三,灵活应用,正是动手操作的真正目的。使学生在空间与图形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生动、活泼、主动、富有个性的发展过程,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氛围中也能分享自己和他人的思考成果,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使学生增强用数学思考的方法观察现实世界的意识,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让他们的空间想象思维能力有质的飞跃。参考文献1、培训老师的数学教案(张美琴)2007-07-16 北京市海淀区四王府小学 2、怎样才能上好一节数学公开课2009-11-12 绿色生命书室 3、关于准变量思维的交流2009-05-12 4、对如何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的.2007-01-01 杨子 5、数学教学的本质2009-10-22 刘光文 6、“动手操作”有效性缺失现象刍议2008-06-1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