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浅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2353826 上传时间:2023-02-15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论文浅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教育论文浅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教育论文浅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教育论文浅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论文浅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doc(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浅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浅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浅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浅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 关键词小学生 学习能力 兴趣 培养一、教师的积极情绪和情感是激发学生求知欲的一个重要条件课堂上,教师的情绪左右着学生的精神,激发着他们的求知欲望,促使他们努力追求新知识,积极地投入学习。在教趵突

2、泉一文时,课文开头说:“千佛山、大明湖、趵突泉是济南的三大名胜”。后面又说:“假如没有这泉,济南定会失去一半的美”。这使学生产生了疑惑:趵突泉是济南三大名胜之一,那么它的美只能占济南美景的三分之一,怎么能说:“没有这泉济南定失去一半的美”呢?这时教师可以顺势指导:“是啊,老舍先生为什么这样写呢?让我们照着老舍的指点,一起欣赏趵突泉好吗?”这时学生的好奇心被激发起来,学习情绪高涨,进入浓烈的学习氛围中,边读边思考,原先产生的疑惑得到解决,并在轻松愉快中学到了知识,也陶冶了情操。二、精心设计导入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巧妙的导入把学生领进一个艺术的天地,让学生开始时就感到轻松愉快。在教学中,人

3、们最常用的就是直观法。通常使用的直观教具有挂图、模型、图片、投影仪等。我在讲长城这课时,由于我们离北京较远,学生不能亲自领会长城那种雄伟气魄。我们就用投影仪打出长城画面,让学生去直观感受,由此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学习这篇课文。三、巧设悬念,更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巧设悬念,能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其求知欲。海滨小城一课,可以这样提问:本文是写海滨,还是写小城?最后一段话说明了什么?这样既深化了主体,又调动了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四、创设情景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我在教观潮一课中的三、四段时,配以相当应的音乐。气势磅礴的音乐,把学生引入钱塘江大潮雄伟壮观的情景

4、中。在此基础上再指导、朗读、感悟。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五、注重过程评价,适当表扬和鼓励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在教学中我深深体会到,“失败是成功之母”,同时“成功更是成功之母”的深刻含义,所以不断给学生以成功的体验,可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保护学生的自尊心等。一般来讲、表扬、鼓励应多于批评,表扬与鼓励要适时、适度。六、教师对课堂偶发事件随机应变的处理和课堂上幽默艺术的应用,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中往往会出现某些偶发事件,有时会让教师处于的尴尬境地。此时,教师慌乱、冲动、粗暴或缺乏耐心,都不利于迅速、准确地反馈,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反而会使问题复杂化,并影响教师的威信,师生的感情成为解决

5、问题的障碍。具有良好素质和修养的教师则遇变不惊,冷静分析,因势利导,灵活应变,将复杂的问题或偶发的事件转化为高效地,创造地进行教学工作的最佳契机。七、重视课外活动,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学习语文提出要求:会听、会说、会读、会写。这种基本功要求,单凭开展课堂教学活动是不够的。这就需要开展课外活动来弥补,例如,演讲比赛活动、朗读比赛、故事会等。对学生来说,既要读,也要写;既要说,也要听。这是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有效途径。(作者单位:山东菏泽牡丹区马岭岗镇解北小学)其他参考文献Baker, Sheridan. The Practical Stylist. 6th ed. New

6、York: Harper & Row, 1985.Flesch, Rudolf. The Art of Plain Talk.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1946.Gowers, Ernest. The Complete Plain Words. London: Penguin Books, 1987.Snell-Hornby, Mary.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87.Hu, Zhuanglin. 胡壮麟, 语言学教程 M. 北京: 北京

7、大学出版社, 2006.Jespersen, Otto. The Philosophy of Grammar. London: Routledge, 1951.Leech, Geoffrey, and Jan Svartvik. A Communicative Grammar of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4.Li, Qingxue, and Peng Jianwu. 李庆学、彭建武, 英汉翻译理论与技巧 M.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9.Lian, Shuneng. 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Ma, H

8、uijuan, and Miao Ju. 马会娟、苗菊,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选读 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London: Pergmon P, 1981.Quirk, Randolph, et al. 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3.Wang, Li. 王力, 中国语法理论 M.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4.Xu, Jianping. 许建平, 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 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Yan, Qigang. 严启刚, 英语翻译教程 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Zandvoort, R. W. A Handbook of English Grammar. London: Longmans, 1957.Zhong, Shukong. 钟述孔, 英汉翻译手册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3.Zhou, Zhipei. 周志培, 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 M. 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