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教学设计4[教学教案].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2355040 上传时间:2023-02-1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水》教学设计4[教学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水》教学设计4[教学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水》教学设计4[教学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水》教学设计4[教学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水》教学设计4[教学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教学设计4[教学教案].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教案:秋水教学设计4教学教案汕头潮南区砺青中学 郑光程一、 导入:我们中国的成语源远流长,含义深刻。其中有两个成语,一个是“ 望洋兴叹” ,一个是“贻笑大方”。大家知道它出自什么作品吗?(庄子秋水)有谁能说一说这两个成语的意思?( 望洋兴叹:本义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藐小,今多比喻要做一件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 贻笑大方:让内行者见笑。)二、 介绍作者及庄子庄子,名周宋蒙城(今河南商丘县附近)人。大约生于公元前四世纪中叶,死于公元前三世纪上半时期,与孟子同时或稍后。他作过蒙城漆园吏;楚威王要拜他为相,他拒绝了。庄子是庄周和他的门人、后学者所著。一般人认定,“内篇”七篇是庄子自着,“

2、外篇”十一篇是门人和后学者所著。它是一部唯心主义哲学著作,但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庄子一书的思想核心即清静无为,顺应自然,随从世俗,反对人为,弃圣绝知,否定现实的进步和斗争。 庄子中所宣扬的社会理想是人类远古,所谓“其卧徐徐,其觉于于”;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庄子有一定的批判精神。当时封建制代替了奴隶制,大批的贵族奴隶主转化为封建地主,他们极尽诡诈残酷,贪婪无厌,穷奢极欲。庄子反对“知”、“圣”,诅咒黑暗,往往是基于此而发。在后学中更明确指斥“圣人不死,大盗不止,”“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

3、这种深刻的批判精神,体现了庄子文章一定的现实意义,对后代也有积极影响。三、 整体感知课文秋水是庄子外物中的一篇。课文节选的是秋水篇的开头一段,以河伯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学生思考:全文可分为多少个层次?怎么划分?每层讲什么?明确:全文分两层:第一层(“秋水时至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写黄河的壮阔和河伯的骄傲自满。第二层,写河伯见到大海后自叹不如。四、 思想内容分析:1、 分析第一层提问:本层共两句话,每句讲什么? 明确:第一句写黄河的壮阔。第二句写河伯的骄傲自满。提问:河伯骄傲自满的神态、心理可用什么成语概括? (参考:踌

4、躇满志、夜郎自大)板书设计 :百川灌河雄壮黄河不辩牛马开阔第一层欣然自喜踌躇满志河伯天下之美尽在夜郎自大2、 分析第二层提问:见到大海,河伯为什么会望洋兴叹?明确:对于接纳众流、浩瀚无垠的大海来说,黄河与之相较,又实在是太渺小了。当河伯怀着洋洋自得的心情向东而行,到达北海,“东面而视”时,满眼所触及的是无边无际的茫茫海水,这和“不辩牛马”相差何啻天壤。河伯还有自知之明,顿觉自己的见识局于一隅,自愧弗如,故而会望洋兴叹提问:河伯是怎样进行自我批评的?明确: 首先以“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来批评自己“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的狂妄自大。接着以小看仲尼和轻视伯夷的事例,证实了自己的浅薄。最后以

5、一个“殆”字,阐明骄傲自满的危害性,即势必遭到“大方之家”的耻笑。批判层层展开,步步深入,一个狂妄自大,又将幡然悔悟的河伯形象跃然坻卜,呼之欲出了,从而揭示了反骄破满的主旨,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板书设计 :东面而视大海第二层 不见水端责己狂妄河伯 批己浅薄贻笑大方3、 小界。提问:本文对我们有何启示?明确:我们可以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那就是说一个人的见识总是有限的,见闻再多,也不能骄傲自满。(学生说出诸如“人贵有自知之明 ”、“ 知耻近于勇 ”、“谦受益,满招损” 、“克服主观主义,防止片面性”、“自大由于无知”、“ 有比较才有鉴别”等,都应予以肯定。)五、总结本文有关的语法(一)通假字:

6、泾流之大。(“泾”通“径”,直流。)不辩牛马。(“辩”通“辨”,分辨,辨别。)(二)一词多义望洋向若而叹曰。(名词,海神名。)以为莫己若者。(动词,如、及、比得上。)(三)词类活用顺流而东行。(方位名词作状语。东:向东面。)东面而视。(方位名词作状语。东:朝东,向东。)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少:认为;少,小看;轻:认为轻,轻视。) (四)句式闻道百,以为莫己若。(宾语前置句。宾语“己”置于动词谓语“若”的前面)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见于,表示被动,可译为“被”, (五)固定格式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非则”,表示假设,译为:“不是就、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且夫”,再说,而且,用于承接上文,引出另一层 意思。)六、分析本文写作特点本文以寓言的形式说理,因此将客观的东西主观化,用拟人的来表现海、河就是不可避免的了,如河伯的沾沾自喜和对海神若的谈话就是如此,另外,在论说时,文章采用了引申譬喻的方法,以小见大地扩展话题。比如文章开始写的是水之大,而河伯对海神若的谈话则提到了仲尼之闻与伯夷之义,就由 水势的大小拓展到道德学问的方面来,使文章的内涵更丰富,主题更深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