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2355126 上传时间:2023-02-15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doc(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中年级古诗教学应该:“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这就从方法步骤(诵读古诗,展开想象,理解诗意)与培养目标(获得情感体验,有感情地朗读)两个互相联系、螺旋上升的方面,为中年级古诗教学设定了阶段性目标。我们的重点是培养读诗兴趣,通过理解诗句,想象诗歌描绘的情境,体验作者情感。在语文实践过程中注重发挥教材的“例子”功能。强调学习古诗方法的传授、迁移,帮助学生掌握规律,形成能力,最终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教学目标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深入理解“故人”“烟花三月”“尽”“唯”等词语的丰富

2、内涵。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背诵古诗,积累诗句,培养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3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境,在诵读中感受朋友之间的深厚友情。4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古诗文的基本方法。教学重点:1通过反复诵读,多元体验,引导学生感悟诗情。2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传授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预习课文,并搜集相关资料。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情境导入,揭示题意。1播放名曲送别,引导学生回忆读过或学过的几首送别诗。在这样的一种音乐声中,你能不能激起情感的浪花,想起送别的诗来。(李白赠汪伦、高适别董大、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2揭题导入同学们为什

3、么古代有这么多送别的诗呢,古代交通不便,今日一别,不知何时才能相见,所以写送别诗就成了当时送别的一种习俗,有无数文人写下了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诗句。我们今天的课文古诗两首就安排了这样两首送别的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送元二使安西。3.回忆学习古诗方法。学习新课之前,请大家回忆一下学习古诗的方法是什么?(知诗人读诗文解诗意悟诗情)4揭题释题。(知诗人)(1)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板书诗题,注意“孟”、“浩”、“陵”的写法)看老师写课题,写字要一笔一划,做人也要认认真真,如果同学愿意可以举起你的小手和老师一起写。“孟”第一笔注意是横撇。“浩”三点水三点位置要

4、摆好,右边“一口咬掉牛尾巴”。“陵”要特别注意右边“土八下面是折文”。陵:古代多用作地名。跟老师把“陵”右边再写一遍,下课了还能记住这个字么?(是的,课堂学得好,课后不用学)(2)简介作者。这首诗的作者是李白。李白大家都不陌生,谁能向大家简单介绍一下。生自由交流。教师可适当补充。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中国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汉族,祖籍陇西郡成纪县(今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南),出生于蜀郡绵州昌隆县(今四川省江油市青莲乡),一说生于西域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逝世于安徽当涂县。存世诗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

5、将进酒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公元762年病卒,享年61岁。其墓在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3)释题自己读一读课题,看看从课题中能看出哪些内容。师生互动,了解黄鹤楼课件展现黄鹤楼雄姿;黄鹤楼:中国著名的名胜古迹,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传说三国时期的费祎于此登仙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原楼已毁,最新一次修葺黄鹤楼,竣工于1985年。出示长江示意图,明确黄鹤楼、广陵的地理位置;孟浩然(资料)孟浩然:李白的好朋友。之:到达。广陵:即扬州。交流资料,了解李白和孟浩然真挚友谊的故事。师讲述李、孟真挚友谊的故事,为理解李白与孟浩然依依惜别的深情作好铺垫。学生完整表达诗题的意思

6、。(设计意图:讲解李、孟之间交往的生动故事,为学生理解诗句埋下伏笔)(4)读题。诗题的意思我们都了解了,谁再来读一读诗题。(设计意图:在师生交流中,通过画面黄鹤楼雄姿、简笔画黄鹤楼及广陵位置、故事李、孟交往的生动内容,使学生如见其形、如临其境,拓展了学生想象的空间,达到了解题入境的效果。)二、读通读顺。(读诗文)弄明白诗题,下面我们进行第二步读诗文。1自由练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预设:如学生充分预习了,可直接进入第二环节。昨天预习了吗?都读了几遍?谁愿意来试一试。2指读正音。师范读。自由读,指名读。(读通、读顺、读熟)三、理解诗意。(明诗意)1.读准字音读通字句,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

7、接下来我们来看看诗句中每一句话的意思都读明白了呢,下面请大家默读诗句,出示自学要求:A、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B、有不懂之处作上标记。(求助热线1多读看图,用心思考;2看注释或查工具书;3向他人求助)2.集体交流。(1)结合板画弄懂“西辞”的含义。理解“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碧空”、“尽”、“唯”的意思。(2)质疑解疑。有没有不懂之处了?(3)练习完整地讲述诗意。四、赏析佳句,入境悟情。(悟诗情)1 赏析“烟花三月”的含义。(1)唤起学生生活体验。引导想象鲜花盛开的春天是怎样一幅美景。(2)师生共议“烟”的丰富意蕴,想象美景。肯定学生富有创意的个性化理解。如:江

8、边水气缭绕,笼罩在淡蓝色的薄雾中,雾气时聚时散令人产生无限遐想。(3)拓展理解:“烟花三月”不仅仅指黄鹤楼所在的武汉,还有扬州,乃至整个长江两岸沿途都是春意浓浓,一派“千里莺啼绿映红”的美好春景。这句诗表达了诗人愉悦的心境。(4)师生共同在音乐中播放画面欣赏,感受“烟花三月”令人神往的美景。(5)指导朗读前两句。(设计意图:抓住“烟花三月”的“烟”,引发学生对春天美景的想象,联想长江两岸的一片春意,“形真”而“意远”,再欣赏图片加深感受,最后有感情朗读,让学生感受、理解、表达融为一体。)2品析“碧空尽”、“唯”的含义。(1)品第三句,各抒己见,谈谈对“碧空尽”的理解,体会诗人仁立凝望远帆的情景

9、,体会李白目送帆船远去时间之长,对朋友感情之深。为什么是“孤帆”?“尽”了的是什么?无“尽”的又是什么?(2)从最后一句中,体会诗人寄情于浩荡的一江春水,对挚友的一片深情。 讨论:滚滚东去的仅仅是一江春水吗?(引导体会虽然“多情自古伤别离”,但“人虽分,心相随,情永在”的丰富内涵。)(3)指导朗读后两句。师引读师:这句话内涵这么丰富,怎么能读好呢,看看插图,李白站在江边,假如想象一下我们现在站在江边,船已经开了好一会儿,李白还在望啊,不禁想起两首诗生读。师:船已经越来越远了,真是师:这船已经消失在碧水蓝天了,李白想起了他们在一起的情景,于是他脱口而出这样两句,读从这两句诗中,我们感受到了什么?

10、板书:情深意长。四、赏读全诗,背诵全诗。读到这里,同学们你们对故人有更深的了解了吗?他们只是一般的朋友吗?(忘年交、生死之交、非常好的朋友、情深意重)我们怎么把这种情深意重读出来,站起来读可以,坐着读也可以,看怎么把这种意境读出来。读。1自由组合练习读。2展示个性指名读。3师生互动背诵读。(设计意图:自由组合读,让学生自读自悟,读中悟情;教师引读,可点拨学生如何读出抑扬顿挫,触发学生深入体会;展示个性读,可引发学生展示自身独特体会,多样化的反复诵读,是培养语感的必由之路。)五、回顾全诗,拓展延伸,归纳升华。1归纳总结全诗情景交融的表达方法。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一切景语皆情语。2苏教版黄鹤楼送别拓展阅读。3激发学生体会第二首诗及其他送别诗的兴趣。【板书设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 李白 故人 碧空 烟花三月 远影 扬州(江苏) 孤帆黄鹤楼(武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