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与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专题教学策略.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品德与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专题教学策略.doc(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小学品德与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专题教学策略一、策略构想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认为,乐观是一种“迷人”的性格特征,积极向上对一个人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少年儿童正处于人生的起步阶段,将来要有所成就,一定要具有愉快、开朗的性格,积极向上的心态和不怕失败、不怕挫折、勇于面对挑战的勇气。作为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品德与生活课程,“愉快、积极地生活”是其重要内容,课标把愉快、积极地生活定位为儿童生活的主调,可见其重要性。作为儿童生活的主调“愉快、积极地生活”,设立这方面内容,旨在使儿童获得对社会、对生活的积极体验,懂得和谐的集体生活的重要性,发展主
2、体意识,形成开朗、进取的个性品质,为儿童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奠定基础。因此,课堂教学应坚持做到,遵循儿童生活规律,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源泉,以主题活动为载体,引导学生体验生活,在体验中学习、领悟,最终形成积极愉快、乐观向上、勇于面对的个性品质。二、教学策略课后践行课中体验课前感知内化延伸提升生活合作交流感悟生活活动引领体验生活主题切入唤醒生活1、课前感知学习目标:围绕学习主题,调动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发学习探究的兴趣,初步感知生活的“愉快、积极”,为课上活动、体验做好准备。操作要领:根据活动主题的特点,创设开展教育活动的环境与条件,设计出具体可行的活动方案,学生课前通过自身的观察、调查、了解
3、等活动和互相交流,初步感知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让学生带着收获和问题进入课堂。2、课中体验(1)主题切入,唤醒生活。学习目标:把学生熟悉的生活及经验与学习的主题连接起来,激发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引入话题。操作要领:根据活动主题内容,以学生熟悉的生活为话题,或创设情景,或激发兴趣,或设置悬念等,尽快将学生的学习情感集中到活动主题上来。(2)活动引领,体验生活学习目标:围绕学习主题,创设活动情景,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愉快、积极”的情感,认识愉快、积极地生活的重要性。操作要领:教师善于利用学生课前已有的“愉快、积极”的生活经验,将课前和课中观察、调查、参观和体验等实践对接起来,采取生动有趣的活
4、动方式,引导学生开展课堂活动,在活动中引领学生获得对愉快、积极地生活充分认识。(3) 合作交流,感悟生活学习目标:组织学生合作交流获得的情感体验,在交流中加深对“愉快、积极地生活”的认识,感悟生活中要具有开朗、进取的个性品质和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操作要领: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教师给予适当的点拨,引导学生感悟“愉快积极”的重要性,深化他们对自身经验的感悟。引导学生充分展示交流自己的观点,表达对生活的态度和情感,感悟人在生活中要具有开朗、进取的个性品质和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4)内化延伸,提升生活学习目标:自我反思自己的生活行为,总结正确的做法,求得新的发现,丰富获得的“愉快、积极”地体验,升
5、华自己的情感,内化为良好的个性品质,促进他们的情感升华和道德提升。操作要领:引导学生凭借获得的“愉快、积极”地体验,结合自身生活实际,自我反思自己的生活行为,产生新的经验,通过教师鼓励性评价,使学生享受学习生活化的乐趣,并转化为引导生活的自觉的行为表现,促进学生形成积极愉快的生活态度。3、课后践行学习目标:把学习体验延伸到日常生活中去,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正确认识去指导生活实践,让学生在不断实践中深化认识,逐步形成愉快、积极、勇于面对的个性品质。操作要领:课后要让学生用课堂上获得的愉快、积极情感态度、价值观念,回归到生活中去实践,去深入体验,在家庭与社会环境中中重构新的生活,实现积极、愉快地生活
6、。三、策略解读本教学策略适用于小学品德与生活教材中的“愉快、积极的生活”题材的教学。本教学策略共分三步,即课前感知、课中体验、课后践行,其中课中体验又分为四步:主题切入,唤醒生活;活动引领,体验生活;合作交流,感悟生活;内化延伸,提升生活。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而愉快、积极地生活是儿童生活的主调。小学品德与生活中“愉快、积极地生活”主题内容,要求学生学会愉快、开朗的生活,形成积极向上的心态和应付挑战的勇气。培养小学生开朗、进取的个性品质,需要教师能牢牢把握住“愉快、积极地的生活”这条主线,通过儿童的社会生活活动来引导儿童学习,教师要努力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活动和组织形
7、式,让他们能够愉快、积极、主动地学习,并结合实际培养儿童良好的的个性品质。1、 课前感知课标中指出:“课堂要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重视地方、学校、教师与儿童的创造性,课程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所有对儿童有意义、有兴趣的题材。”因此课前要开展好感知活动,让学生初步感知生活中的“愉快、积极”,这是有效进行教学设计和有效开展教学活动的基础。这一环节,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明确感知内容。学生要进行课前感知活动,在内容上一定要有明确的目标和要求。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吃透教材的编写意图,结合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好适合学生的课前准备内容。恰当指导方法。低年级学生的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不是很高,对“愉快、积极”生活感
8、受不深,完成准备任务的自觉性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所以需要教师进行科学的方法指导。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涉及到的内容、需要从哪些方面进行准备和收集资料等提供方法上的指导。密切联系生活。儿童是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并得到各方面的发展的。课前感知要重视与儿童生活世界的联系,让感知活动变得对儿童有意义,这将有利于他们构建真正属于自己的“愉快、积极”。2、课中体验这是本策略的核心部分。对于培养小学生开朗、进取的个性品质来说,体验胜于说教,尤其是对低年龄段的孩子,“体验”犹如一座桥梁,能让道德直抵儿童内心,从而实现主体与外部世界的沟通,实现道德知识向情感能力的转化。小学低年级儿童的心智
9、发展并未进入到抽象或相对宏观的层面,儿童的体验活动大都围绕其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生活进行,因此,我们在教学中更要善于从他们的实际生活中捕捉、提取和开发有教育意义的内容,不断丰富和推进体验活动的进程,使课堂生活成为一种快乐、积极、有意义的生活,促进学生在这种生活中体验并感悟开朗、进取的个性品质和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1)主题切入,唤醒生活每个儿童都有自己的生活经验,这是我们开展品德与生活教学的基础。我们教师要从了解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和他们对愉快、积极生活的感受、认识、体验和感悟开始,唤起学生以往的生活经历,寻求已有生活经验与教学内容的最佳结合点,提升学生对“愉快、积极”生活的体验和理解。这一
10、环节,需要教师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尽快将学生的学习情感集中到活动主题上来。创设情境的方法有很多,如:故事、谜语、多媒体手段等,无论采取何种方法,都要力求做到生动性、知识性、导向性。(2)活动引领,体验生活人的精神世界之所以丰富,情感起着重要的作用。因道德情感具有情境性,而一定的道德情境能激发相应的道德情感。品德与生活课程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主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活动是教和学共同的中介。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指导儿童的活动,而非单纯地只讲教科书;儿童更多地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愉快、积极地生活题
11、材的内容,主要培养学生的愉快、乐观向上、勇于面对的个性品质,个性的培养仅凭说教是无法实现的,教师要善于创设活动情景,让学生通过亲历活动情境,回顾交流生活经验,在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拨动学生的心弦,引发学生对“愉快、积极”的体验。待添加的隐藏文字内容1愉快、积极地生活主题教学,要创设具体的活动情景,在活动中渗透开朗、进取、勇于面对挑战的良好的个性品质。教学时教师要利用学生课前的活动收获,引导学生开展课堂活动,通过教学游戏、角色扮演、故事演讲、现场调查等活动形式,体验“愉快、积极地生活”的重要性。在本环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重视活动资源的开发与运用。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活动范例,
12、教科书或教师指导用书中所提示的活动案例,都力图体现本课程的目标和内容,应是基本的活动资源之一。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区的资源充分挖掘学校、社区图书馆(室)及家庭中的图书资源、媒体活动资源,并促进儿童之间、班级、年级和校际之间资料的交流和共享。重视利用儿童自身的兴趣、经验和活动中的发现、体验等作为活动的资源。活动尽可能贴近学生生活,抓住学生生活中已有的愉快、积极地生活体验,透视生活典型事件,引入探讨学生自己生活的愉快、积极的话题。从而引导学生体验愉快、积极地生活的重要性。注意教学活动的实效性。教师在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应注意把握儿童的实际情况,根据课程标准的各项规定制定活动计划,帮助儿童展开活动
13、。活动指导应具有计划性和灵活性。活动的方式必须科学地选择,要做到课堂活动的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活动情景创设要正确、合理,使得学生能够真正愉悦地投入到活动之中,实现培养学生愉快、积极地生活的目标。积极进行活动评价,教师做出恰当的判断和实施合理的处理办法,通过及时评价,掌握课堂活动的控制节奏,加深愉快、积极地生活的认识。儿童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知识和能力的发展、经验的积累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因此,教学活动要注意活动之间的连续性,帮助儿童获得彼此联系的、不断深化的对愉快、积极地生活的体验。教学活动应源于儿童的生活又高于生活,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的生活。教师要善于从儿童的生活中敏感地捕捉有教育价值的
14、课题,开展儿童喜欢的活动,使他们在主动积极的参与中生活得到充实,情感得到熏陶,开朗、进取的个性品质得到初步的培养。(3)合作交流,感悟生活 课堂是学生互相交流学习的场所,是学生展示自我的空间,所以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创造性。合作学习将传统的教学与师生之间单向或双向交流变成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促进了学生间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促进了学生品质发展。 教学中,针对学生在活动中对“愉快、积极地生活”的体验,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在合作交流中,通过交流、讨论、合作学习等方式,让学生各抒己见,互相补充。师生、生生之间产生情感的共鸣,使学生加深对“愉快积极生活”的认识,在交流中
15、感悟生活中要有开朗、进取的个性品质和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在本环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 提高学生对合作学习的认识,让学生乐于合作,敢于交流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教育,使他们认识到合作是一种需要,一种快乐:告诉他们“教学相长”的道理,合作交流的本身就是一种愉快地生活体验,帮助他人不但可以获得同学们的尊重,而且对自己的学习也是一种检验,还可以通过合作检查到自己认识的不足。教师可以通过多种途径,采取多种方法,提高学生对合作的认识,让学生消除合作的顾虑,使他们既敢于在合作中提出自己的问题,大胆寻求帮助,乐于把自己的发现或想法拿出来与别人分享,让合作变得更加坦诚、友善和真挚。 明确规则,培养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规
16、则意识 合作学习中如果没有明确的规则,或者不能很好地遵守规则,合作往往会陷入混乱无序、低效的境地。合作的规则,直接影响到合作学习的效率与质量,每一次合作学习过程,都是一个规则意识的践行与强化的过程。因此,在合作学习中,教师可以通过明确合作中的职能分工,明确纪律要求,对学生进行规则意识的教育,提高合作学习的质量。(4)内化延伸,提升生活。课程标准指出:“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本环节即是在学生感悟“愉快、积极”生活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在感悟生活同时,关注他们的现实生活,从他们的现实生活出发,及时地引领他们运用刚刚获得的愉快、积极地生活的道德理念,引导学生自我反思自己的生
17、活行为,并作出道德判断,将愉快积极地生活内化为良好的个性品质,指导自己的现实生活,并以激励性的语言提出希望,要充分相信学生,鼓励他们,使学生享受学习生活化的乐趣,促进他们的情感升华和道德提升。 3、课后践行品德的形成更重要的在于课后践行,它是检验道德形成的根本。将课堂上初步形成的道德观要及时地去实践,及时地去评价,才有利与促成学生的道德行为。道德实践是帮助学生把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的有效手段,是知行统一的有效途径。课后要让学生用课堂上获得的乐观向上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念,到生活中去实践,去深入体验,重构新的生活,从而愉快积极地生活引向纵深。(1)在家庭生活中践行家庭生活是学生每天经历着的生活。学生的许多品质与习惯都是在家庭里养成的,活泼开朗、乐观向上、勇于面对的个性品质也不例外。家庭是他们学习自理自立的地方,是检验他们品德行为的重要阵地,也是他们走向生活、走向社会的起点。(2)在社会实践中践行实践活动是一种融说教于体验的活动教育,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强化了愉快积极的生活态度,淡化了教育痕迹,从而触及心灵,自发地形成自律的行动,养成良好的个性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