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论文:把握生成让品德课堂更具生命力.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2358832 上传时间:2023-02-1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品德论文:把握生成让品德课堂更具生命力.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小学品德论文:把握生成让品德课堂更具生命力.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小学品德论文:把握生成让品德课堂更具生命力.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小学品德论文:把握生成让品德课堂更具生命力.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小学品德论文:把握生成让品德课堂更具生命力.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品德论文:把握生成让品德课堂更具生命力.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 把握生成,让品德课堂更具生命力 内容提要品德课程特别强调让学生在活动中说真话、表真情,从而使教学“动态生成”,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那么,课堂生成性资源是如何形成的?我们又将如何利用生成性资源呢?本文将从课堂生成性资源形成的途径和利用的手段两方面对以上问题进行探讨,从而达到激活学生主体,促进课堂良性发展的目的。关键词 课堂教学 预设 生成 资源 品德课程特别强调让学生在活动中说真话,表真情,表达自己真实的内心体验,这样才能将孩子富有个性色彩的知识经验、思维、灵感等都调动起来参与课堂活动,从而使课堂教学“动态生成”,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生成”这是新课程催生出来的一个鲜活可爱

2、的小生命,它打破了传统品德教学的预设性、计划性、规定性和封闭性,是对教学过程中生动可变性的概括。那么,课堂生成性资源是如何形成的?我们又将如何利用生成性资源,使之开放地纳入预设的课程目标之中,促进课堂的良性发展呢?本文想对此做一个粗浅的探讨。一、课堂生成性资源的形成1生成源于预设。“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堂既然被视为一种动态的、生成的过程,课前准备时就应该追求这样的境界。这里的预设不是指通过自己的教学设计,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按部就班地学下去,而是为学生预设自主学习的时间,预设平等交流的机会,通过预设促进生成。听过余姚市实验小学王春辉老师上的祖国的宝岛台湾这节课,她把一位台胞请进了课堂,预

3、设了“采访台湾叔叔”的教学环节。同学们兴趣盎然,有的问台湾的景点与特产,有的要求台湾叔叔说几句台湾话其中有一个学生说:“叔叔,台湾那么美丽富饶,您为什么还要到大陆来?”这些问题把课堂推向了高潮。最后,王老师深情地说:“台湾同胞的根都在祖国大陆,所以他们很愿意回到大陆来。我们都期盼着祖国的宝岛台湾,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让我们一起来深情地呼唤:台湾,快点回家吧!” 情真意切,让人回味。这样的预设,为生成提供了足够的空间。2生成源于对话。课堂教学是学生、教师、教材之间对话的过程。在自由、平等的对话中,时时有创造性的火花闪现。学生与教材对话,提出问题。由于学生的生活积累、情感体验的差异,对事情的认识、

4、看法会有不同。提供时间让学生与教材对话,那么学生在有所体验的同时往往就会产生这样那样的问题。而学生的提问,很可能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的生成性资源。一次品德课上,我讲到了“分享”,教材中有一幅图,画的是一个同学在美术课上没有带水彩笔,非常着急,旁边有提示:你会帮助他吗?我自以为这是一个非常浅显的认识,便想忽略不讲,让学生自己看书与同桌讨论一下就算了。谁知有学生站起来问:“老师,这个同学为什么不带水彩笔?会不会也象我们班的一些同学一样总是不带呢?我不愿意帮助他!”教师顺势引导,促进生成。课堂生成性资源,稍纵即逝。学生跟教材对话,提出了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问题,教师如果能够及时捕捉一些有用的问题,顺势引导

5、,课堂将会精彩纷呈。还以上面的这节课为例,我首先肯定了这个学生的诚实,再请有同样想法的同学举手,出人意料,竟然有一半!他们的理由各种各样:有的说以前曾经借东西给别人,可是后来自己需要帮助的时候,别人却不肯帮助自己;有的怕别人把自己的新蜡笔给弄坏了;有的甚至是因为怕他画得比自己好,心里会不舒服!通过对话,我为对学生心理的不了解而惭愧不已,然后抓住契机,循循善诱:“同学们,助人乃快乐之本,每个人都有遇到困难的时候,难道我们真的能视而不见吗?当然,还有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那就是接受别人帮助的人应该怎么做呢?”这样,在教师的顺势引导下,学生的这一突发问题成了促使课堂发展的绝好的生成性资源。二、课堂

6、生成性资源的利用在课堂教学中,会有很多的意想不到,这些意想不到有的让人很惊喜,有的让人很尴尬。这时,就更需要教师运用教育智慧,在学生思维认知的过程中,起到“导航”引领的作用,从而有效利用生成性资源。1、教师要细看细听,善于发现资源。品德教育是一种价值教育。因而关注生成,贵在价值引导,引导孩子在多元价值中做出正确的、合理的选择;引导孩子热爱生活,学会生活。在新课程环境下,教师要成为“平等中的首席”,要善于倾听和发现,要学会欣赏学生们的“真情告白”,并及时发现学生思维中的闪光点,通过提炼、筛选,进行扶植、培养,从而成为课堂的新亮点。案例品德与生活第一册让我自己来吧 (台上十名学生正进行激烈地穿衣比

7、赛,陆续有学生穿好衣服走向台前。此时,一个小女孩很快地穿好了衣服。正当她想走向台前时,忽然发现旁边的一个小男孩怎么也扣不好拉链,她便主动帮他扣起来。)看到这情景,教师轻击了两下手掌对其他同学说:“你们看她!” (他们在大家的关注下穿好衣服走到台前) 师:你们觉得谁是这场比赛的第一名? 众生异口同声地回答:李云(就是那个小女孩)!师:有那么多小朋友在她之前走到台前,为什么第一名要给她呢? 生:其实她早就穿好了衣服,她是因为帮助谢帆才落后的,所以第一名要给她。 生:她自己把衣服穿好后,宁愿得不到第一名还主动帮助别人,就应该表扬,所以第一名应该给她。 生:有句话叫“友谊第一,比赛第二”。她主动帮助别

8、人,就是友谊第一。 师:是啊,正如我们小朋友讲的,同学之间的友谊比比赛成绩更重要,为李云的乐于助人鼓掌。 上述案例在实施之前,教师也进行了精心预设。通过对孩子们已有知识、生活经验、生活环境的了解,把握了孩子最迫切的学习需要,不是缺乏珍惜时间的道德认识,而是缺少如何去做的道德行为指导。因此将目标定为:指导孩子学会安排一日事务,学会料理自己学习和生活的简单事情,引导孩子培养守时、惜时、做事认真的生活态度。在实践活动中,当教师捕捉到“李云放弃优异的比赛成绩主动帮助同学”这一生成的新资源、新内容时,马上让学生讨论“谁才是第一名?”从而生成新的目标“友谊第一,比赛第二;同学之间应互帮互助”,实现了价值教

9、育的提升。2、教师要洞察童心,善于拨动心弦。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会有这样的情况:当学生凭直觉、凭创造意识迸发的念头,被教师一“追究”其所以然时,往往会出现“噎语”。但是这并不表示,学生刚才的想法只是想当然的,很多时候他们这种短暂的困惑,只要老师的轻轻一点、一拨,便能令他们得以“顿悟”。一位老师在上自觉遵守交通法规时,播放了一段录像:一个小女孩在给父母送饭的途中发生了交通事故,导致双腿截肢,这个小女孩为了行动,不得已将自己的身体装在半个篮球中,靠双手的力量艰难地移动,其忧伤的神态和无知的眼神给人的心灵极大的震撼和难以磨灭的印象。接下来,教师提问:“看到此情此景,你有什么感受?”学生纷纷表达自己的想

10、法:不遵守交通法规会使人失去健康和生命,会给自己、家庭、社会带来许多精神痛苦和财产损失。然而,此时却有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这个孩子还不如干脆死了呢!”这话让讲课教师非常惊讶,忙问:“你为什么这么说呢?”学生一时语塞。但是老师很快镇定下来,动情地说:“你是在为女孩的不幸而心痛吧!你是想说这个孩子生不如死,对吗?”听了老师的话,那个学生点点头,声音都有些哽咽了:“她太可怜了!这都是不遵守交通法规造成的后果!”教师抓住这看似与教学预设相违背的生成资源,用恰如其分的点拨触动了学生的心弦,让学生深切体验到不遵守交通法规所带来的痛苦与不幸,很好地落实了教学目标。3、教师要勤作推销,善于激发争议。每个学生都

11、有独特的个性,这些个性化的感悟往往能激起课堂的争议,或引起课堂的共鸣。教师要勤作推销,让学生产生共鸣,更要善于挑起课堂争议。 案例在一堂品德课上,学生正在交流怎样做一个诚实的人时,忽然从教室的某处传来一位学生的自言自语声:“诚实要吃亏的。”说话声虽然很小很轻,但足以说明有些孩子对做人要诚实的观点并不认可,因为现实生活中的确存在这样的现象。如果不重视这个学生的实际问题,课堂教学的实效就要大打折扣。于是,我在片刻思考后,亲切地问这位学生:“你为什么会这样想?告诉我们行吗?”学生看看我,犹豫了一下,鼓起勇气说:“老师,我妈妈说我考了95分以上带我去吃肯德基,结果她没有带我去,哼,她骗人。”这位同学话

12、音刚落,另一位学生也站了起来,讲述了自己的遭遇:“对,我也觉得诚实要吃亏的。有一次,我在小区踢足球时,不小心把别人家的玻璃踢了一个洞。于是我主动上门道歉,可结果被主人骂得狗血淋头。”这下子课堂里热闹起来了。我问:“你们的想法和他一样吗?”(教室里传来“一样”、“不一样”的声音,有些孩子在座位上就开始了争辩。)一看这个架势,我说:“不如我们来个辩论会,同意他的观点的同学坐在教室右边为红队,不同意他的观点的同学坐在左边为黄队。如果在交流过程中你有了新的想法,或者改变了主意,可以自由地调换座位。”(话音刚落,孩子们一会儿就分成了两队,教室里像炸开了锅一样。)交流汇报时,各组成员各抒己见,气氛更为热烈

13、。学生在激烈的辩论中,逐渐明白了诚实的人才能取得别人的信任,只有人人讲诚信,人与人之间才会和谐相处,生活才会更加美好幸福。“灯不拨不明,理不争不透”,几乎所有的课堂争议,只要教师引导有方,都是加深学生理解和感受的难得机遇。教师要激发学生争议的精神,“于无疑处生疑”;营造便于争议的条件,保护学生独立见解;培养善于争议的能力,提高学生综合道德素养。一位哲人说过,从平凡中看出神奇就是天才。在丑陋的毛毛虫、一只蛋和婴儿身上,天才能看到一只蝴蝶、一只雄鹰和一位哲人。也许我们不是天才,但我们却需要练就天才的眼睛。学生不是一个容器,而是一支需要点燃的火把。我们只有善于捕捉课堂生成资源,把握好课堂生成资源,才能引导学生自主地学会学习,才能真正使品德课堂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参考文献1、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解读2、小学德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