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教学论文《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力音乐课堂》.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2359071 上传时间:2023-02-1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音乐教学论文《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力音乐课堂》.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小学音乐教学论文《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力音乐课堂》.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小学音乐教学论文《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力音乐课堂》.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小学音乐教学论文《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力音乐课堂》.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小学音乐教学论文《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力音乐课堂》.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音乐教学论文《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力音乐课堂》.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小学音乐教学论文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力音乐课堂内容提要随着自己已经在音乐教师的工作岗位上工作了6个年头,自己慢慢变得对音乐这个工作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随着新课改的实施,简单的教学模式正逐渐被淘汰,音乐教学中教师的地位也在发生着变化。所以自己在音乐方面有了一些认识和经验期待着于大家分享!关键词情感 态度 新标准 教师地位 艺术 给力我选择,我喜欢,2005年踏上了走往农村学校音乐教师这条路上,转眼间6个年头了,在这六年里,音乐教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2002年,国家新课程标准的正式颁布实施,新课程标准本着“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

2、为内涵,更加关注“人”的发展。其中,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则以“注重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综合、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化文化、完善评价机制” 为基本理念。与传统音乐教育相比,“新课程标准”无论是从音乐教育的理念,还是教材的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体系等方面,均作了全方位的改革。这对于已习惯了传统音乐课教学的广大音乐教师来说,无疑是一场“革命”。教师如何适应“新课程标准”,尽快成为“新课程标准”的有效执行者和积极建设者,将关系到“新课程标准”实施的成败。本人也想谈几点认识,希望与同行们产生共鸣。一、体会和学习

3、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转变音乐教育观念制约着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教育行为,影响着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任何教育行为的实施,都必须建立在正确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基础上。人们的生活离不开音乐。按理,大多数学生应该是喜爱音乐的,事实也确如此。然而,多年来我们的音乐教育却遭到学生的抵触,“学生们喜欢音乐但却不喜欢上音乐课”的现象屡屡发生,有学生这样说:“一提到上音乐课,我根本不认识的音符迎面扑来,像听天书一样,音符怎么也进不了我的脑袋,令我招架不住。更可怕的是,老师竟然让我全都记下来。这怎么可能呢?我又不是音乐天才,这么多的哆来咪,看到都害怕,让我背下来,简直比做数学题还难”类似的现象比比皆是,不得不令我

4、们深思!的确,长期以来,我们的音乐课内容单一、落后于时代发展的需求;教法死板、与音乐艺术的本质背道而驰。使得我们的音乐课文不文,理不理,在某种意义上等于抹杀了学生作为一个有着相对独立的、丰富的内心世界及情感体验、审美观念的个体的感受和创造欲望。我们更多地注重音乐技能、技法的传授与训练而忽视了音乐艺术的审美特性;更多地关注教师本人的情感体验而忽略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及音乐情感我们应清楚地认识到,音乐教育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它首先是一种基本素质的教育。它通过教授音乐这门听觉艺术,来反映人们的思想、情感以及社会生活,使学生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爱好,具有对音乐美的感受能力、表现能力和初步的鉴赏、创造能力,

5、教会学生如何认识生活、感受生活并在一定意义上创造生活,从而促进学生健全人格和健康个性的发展,以达到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基于这样一种认识,音乐教育者们本着一种“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获得充分发展,得到张扬”的信念,通过教学,不断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浓厚兴趣,并以此为切入口,引导学生以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来认识生活、感受生活并在一定意义上创造生活,培养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在新课改之后,音乐教学更加关注学生作为“人”的因素,更加注重对“人”的培养,还音乐以其音乐艺术的本来面目,展现给了学生一个较为宽松的、和谐的、动态的、充满了美感与浓厚人情味的音乐学习的空间,

6、而学生们则在教师的引领下步入了音乐艺术的美妙殿堂,在艺术殿堂里尽情畅游。“喜欢音乐却不喜欢上音乐课”的局面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扭转。学生开始变得爱学音乐了。二、教师的正确定位和角色的转变。在现在的教学中,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学校,教师角色的定位观念的转变需附着于具体的教学设计。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角色的定位是否准确,教学方法是否得当,我想一定会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成败。1、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音乐艺术有着其丰富的内涵与外延,是一种无与伦比的艺术形式。由于年龄特征的不同、个性差异的不一样、知识层次高低等因素的制约,学生们对音乐的喜好千差万别。在教学中,教师不应将音乐教育只局限于在“知识”、“学科”等狭窄的范

7、畴内来理解,而应把“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获得充分发展”的价值观视为根本,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素质教育的思想。丢掉传统教育中教师的绝对权威,洞悉学生的兴趣爱好,了解他们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并针对他们的兴趣爱好找准教学的切入口,因势利导,将手中的“指挥棒” 变成引领学生去探索美妙的音乐世界的“引路石”。在这里,教师不再是喋喋不休的说教者,学生不再是教师思想、情感的复制品;课程也不再是纯粹意义上的单一的教材内容,相反,教师能够从学生出发、从学生学习音乐的角度出发,研究解决学生要学什么、怎样学等一系列问题;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也能积极地参与进来,愉快地学习。这样,教师和学生就都成了课程的

8、创造者与开发者,成了最终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机结合体。2、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力,变“技巧性传授”为“艺术性指导” 审美是完美人性的闪光,审美活动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爱人类、爱自然、爱自己、爱生活的过程。人在审美中,往往把自己最善良最美好的情感,尤其是爱的情感赋予给了审美对象。审美意义上的“爱”不同于其他的道德意义上的爱,它更丰富,更具有广泛性和深刻性。一个具有丰富爱心的人必然是审美感受最丰富的人,反过来,一个审美感受越是丰富的人,他越是具有丰富的爱心;一个充满爱心的人必然是美的人,一个充满爱的社会必然是美的社会。从这个意义上说,培养学生具有丰富的爱心,比培养学生技术上的才能更重要。“技术”教学是短

9、暂的,是容易生疏甚而遗忘的;而“艺术”教学给予学生的则是永恒的,是能让学生终生受益的。音乐教育首先并不完全是为了培养音乐家,而首先是为了培养人。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尽量避免那种生硬的、繁难的技巧技能性训练,而应从学生出发,多为他们营造一些发现美、创造美的自由空间,以激发起他们热爱美、传播美的热情,从而使美能在学生的心灵中生根、发芽、成长、壮大。总之,在教学中我们要以“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思想,关注“人”的发展,关注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从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师生关系等各方面逐步转变教师角色,尽快适应“新课程标准”,成为“新课程标准”的有效执行者和积极建设者。3、尊重学生的情感、态度,

10、给力学生。音乐教育的魅力在于以情感人,以情动人,以情育人。它的最大特点是通过艺术活动来调动人的兴趣,打动人的情感,让人愉快地受到教育。在教学中,我们往往容易忽略学生的情感体验,而把教师自身的思想情感强加给学生,结果呢?学生们在那种久而久之的固定思维模式和学习方式的演练下,渐渐丧失了人类与生俱来的那种源于心灵深处的音乐感受本能,欢快的,还是深沉的音乐,不论你在课堂上给他欣赏都会有不少同学无动于衷,毫无感觉。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对于学生来讲,最好的教师是在教学活动中忘记自己是教师而把自己的学生视为朋友、志同道合的那种教师”。的确,真挚的情感是不应有什么贵贱之分的,学生与老师一样有着丰富的内心世

11、界和情感体验。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鉴于这种平等,鉴于音乐艺术情感表达本身所具有的模糊性,对音乐艺术的感受与理解就不应该是绝对的,不应该只是一种简单意义上的相加。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乐于走下讲台,关注学生的每一分情感,倾听他们的心灵,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指责;多一些交流,少一些“命令”;多一些探讨,少一些灌输。惟有这样,学生才会变被动为主动,变接受为参与,我们的音乐课堂也才会成为一个充满情趣的、让学生喜欢的课堂。唯有这样,我们才能适应飞速发展的21世纪社会,我们的音乐教育也才能够真正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担负起新课改的重任,肩负起培养人、塑造人的神圣使命。参考文献1、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周勤如,对研究中国音乐基本理论要有科学态度一文的反思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0年04期。3、孙国忠,音乐学研究与学术规范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3年03期。4、蔡际洲,音乐学术论文中的“重复”现象编稿琐记之二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