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人民出版社小学三级品德与社会《垃圾的危害》课堂实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人民出版社小学三级品德与社会《垃圾的危害》课堂实录.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山东人民出版社三年级品德与社会垃圾的危害课堂实录一、课前收集,自主整理教师:根据自己的搜集整理,思考:在我们的生活中,哪里有垃圾?有什么垃圾?二、情景导入,明确目标1教师:同学们,我们的家乡滨州最近几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来观看一下我们滨州的一个视频,看一些我们的家乡美丽的景色。(教师出示滨州风景视频。)2教师:大家看到我们的家乡非常美丽整洁,我们应该保护我们的家乡环境,但是却有些不尽如人意的一些行为破坏了我们家乡的环境,大家看下面的一些图片:(教师出示风景优美的图片与充满垃圾的图片的对比,从对比中让学生的心灵产生震撼,意识到垃圾带来的危害的确是非常巨大的。)3师:看了这些图片,你心里有
2、何感想?(学生畅谈感受,时间不宜长。)4明确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教师板书课题。板书:垃圾的危害。三、小组合作,讨论交流1学习教材(1)学生自学课本第52、53页,圈划重点内容。(2)畅谈学习收获。(分层要求:优秀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良好生向优秀生看齐,后进生可以看着课本谈自己的学习收获,但要有重点,不要只读课本。)2自主学习师:请同学们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把垃圾的危害写在练习本上。分条写,标上序号,看看谁写得多,写的准?(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这个环节,让学生把自己搜集到的垃圾的危害写在老师事先发放下去的表格中,小组长对所写的材料先进行小组内的评价,能够使小组成员认真思考认真书写。)3同桌互助师:
3、请同桌之间互相交流提示,开启思路,启动思维。4小组合作师:小组内汇报交流讨论,如果别的同学汇报的内容是自己没有想到的,用另一种颜色的笔写在自己的练习本上。小组汇报完毕后,及时整理自己的练习本。5小组汇报师:小组汇报时,当有同学发言时要认真倾听,及时举手补充。别的同学汇报过的内容就不要再说了,因此一定要认真听。四、教师点拨,总结提升1教师:同学们汇报了很多种垃圾的危害,说明同学们观察非常细致,思考非常深入。在我们身边还有一些垃圾,他们的危害也是非常严重的。教师补充资料:废电池的危害2教师补充资料:一次性饭盒的危害一次性饭盒对环境污染很严重,埋在土壤中很难分解,占用宝贵土地。焚烧会产生有害气体,导
4、致大气污染。(教师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利用媒体资源搜集资料,对学生不甚了解的知识进行补充,使学生更加完备的了解垃圾的危害。)3教师:这一节课我们交流了垃圾的很多种危害,我把同学们所想到的进行了一个总结,大家来看一下:教师总结垃圾的危害,学生选取5个内容填写在课本第53页。(在学生小组合作,探讨交流垃圾的危害之后,教师利用多媒体补充几种严重危害环境的垃圾类别,并且利用思维导图呈现系统逻辑,使学生形成集体记忆。)五、课内巩固,课外拓展1聚焦校园:师:如果校园内垃圾满天飞,会给我们的学习和活动带来什么影响呢?2课外拓展:面对垃圾带来的危害,在生活中我们应该怎么去做呢?(这是下节课的内容,只要两三名学
5、生回答即可。)3安排任务:请同学们课下搜集关于垃圾处理的资料,搜集资料之前先读课本的第54-57页。垃圾带来的烦恼教学反思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的,它遵循了儿童的生活的逻辑,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本课的教学中,教师以学生对垃圾现有的认识、了解和情感为教学基点,通过多种方法创设教学情境,营造浓浓的交流的氛围,教师则在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中引导学生感悟、体验、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发展,体现了课程的发展观。归纳起来,有三个突出的特点:一、在活动中体验生活,感悟道德品德与社会课程属于活动课程之列,它的定位侧重于儿童发展的角度,立足于儿童在活动中获得经验和形成体验。让课程回归儿童
6、的生活,使课程变得对儿童有意义,这是它最重要的理念之一。因此教师力图使儿童感受到学习的“个人意义”,通过亲身参与的实践活动,努力开辟一条通向学生生活的渠道,使他们在与生活的内在联系中获得整体发展,在活动中获得生成和发展。 通过参与课堂和课外的活动,孩子们明白了垃圾是怎样产生的,垃圾对人类的垃圾对人类的危害以及垃圾的回收与处理,因而从内心萌发出“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这比单纯的说教要有效得多。孩子们的情感正是在一次又一次的体验和感悟中不断发展、深化的,他们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教师过“课前调查课内汇报课外实践课内汇报”的几个环节真正感受到了垃圾的危害以及环保的重要。二、
7、在情境中体验生活,学习道德 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只是儿童活动的范例。教学中,不只是“教教材”,而是要在源于教材的基础上,创造性的理解、使用教材,实现对教材本身的超越。本课教学,教师不仅引导儿童关注教科书提供的文本资源,而且在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的基础上,把儿童的关注点引向社会生活,通过调查、采访、研讨等形式,把一切对儿童发展有意义的课程资源引入课堂中,从而使儿童从不同的层面了解垃圾的产生、危害及处理利用,真正走进生活的世界,重新建构对现实生活的认识,树立了对社会责任心。这样使文本向生活拓展,课堂向社会延伸,体现了教学的开放性和品德教育的实效性。三、在探究中获得真知,促进自我发展。教材给了孩子
8、们主动探索的机会,发展自我的空间。学生自愿结成合作小组,或深入社区,或深入工厂,或深入家庭,自主选择调查对象。他们亲自观察、采访、找资料,进行比较、分析、讨论,使书本学习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课堂上在老师的组织、引导下继续探究、学习。在自主探究中获得了真知,促进了自我发展。四、在活动中发展自我,促进成长教学中,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一名参与者,和儿童一起活动,走向社会,走进生活,观察、调查我们的生活现实情况,体验我们生活的现状,和儿童一样丰富和发展着自己的认识和情感。并从儿童的角度,引导用他们自己的方式观察、感受,表达对社会、对生活的理解、责任和关爱,使课堂教学成为教师、儿童在对话中共同成长的的过程,从而体现了课程的双赢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