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产180万吨制钢生铁的炼铁厂.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设计产180万吨制钢生铁的炼铁厂.ppt(2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论文题目:设计年产180万吨制钢生铁的炼铁厂,ANHU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答辩人:王海东,指导老师:汪志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钢铁行业发展迅速,2012年我国粗钢总产量已超7.16亿吨,在经历了以数量扩张为主的发展时期后,钢铁行业进入了加速结构调整,全面提高竞争力为主的阶段。,以数量扩张为主的前期战略导致企业行业集中度低,专业化程度低,中小型材、低档次产品的产能相对过剩而高性能、高附加值产品的自给率较低,大部分依赖进口。并且,中国钢铁行业平均技术装备水平低,结构不合理,造成整个钢铁行业效益低,污染大。因此,中国目前众多小高炉仍然继续生产的现状已严重阻碍了钢铁行业
2、的继续发展,本设计符合高炉炉容大型化、高自动化、机械化的发展趋势。,设计背景,设计意义:,绪论工艺计算高炉本体设计厂址选择炉顶设备送料系统鼓风系统喷吹系统煤气除尘系统渣铁处理系统车间的平面布置,设计过程,第一章 绪论,第二章 工艺计算,配料计算,物料平衡,热平衡,配料计算参数设定:焦比:350kg/t 煤比:160kg/t 铁水温度:1500 炉渣温度:1550 炉尘吹出量:18Kg/t炉渣碱度:1.2,重点,碱度平衡,铁平衡,烧结矿1379.89kg,球团矿150kg,天然矿77.60kg,校核误差应小于0.3%,本设计误差0.185%,热平衡计算要考虑到热收入和热支出,主要的热收入计算有:
3、碳素氧化放热鼓风热H2生成水热CH4生成热炉料物理热,主要的热支出计算有:氧化物分解吸热脱硫吸热碳酸盐分解热水分解吸热铁水带走热炉渣带走热煤粉分解吸热炉顶煤气带走热炉尘带走热,第三章 高炉本体设计,综合冶炼强度:1.05t/m3d年均工作日:355 天年产量:P=180104t 煤焦置换比:0.8,高炉炉型设计,这部分主要针对高炉炉缸、炉腹、炉腰、炉身、炉喉尺寸的计算,高炉内衬,炉衬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高炉寿命的长短,根据高炉内部炉况不同,各部分分别采用不同的耐火材料,本设计采用的陶瓷杯炉缸炉底结构是一项新技术,即在炉底炭砖和炉缸炭砖的内缘砌筑一高铝质杯状刚玉砖砌体层。它可以提高铁水温度,易于
4、复风操作,防止铁水渗透。,高炉承重结构,炉体冷却,第四章 厂址的选择,第五章 炉顶设备,无钟炉顶很好地解决了高炉炉顶的密封问题,而且还为灵活布料创造了条件,已成为国内外大型高炉炉顶优先选用的炉顶装、布料方案。,串罐式无钟炉顶比并罐式更具优势:布料合理,机动灵活;建设投资低;便于安装检修;使用寿命长;能实现多种布料功能。,本设计采用串罐式无钟炉顶。,第六章 高炉送料系统,第七章 高炉鼓风系统,高炉送风系统包括高炉鼓风机、冷风管路、热风炉、热风管路及管路上的各种阀门等。高炉送风制度是高炉操作的根本制度,是高炉稳定顺行、优质、高产的重要条件。本部分设计内容主要是对鼓风机的计算选择和热风炉及其附属设备
5、的选择设计。,本设计采用新日铁式热风炉,送风制度:本设计使用四座热风炉,热风炉工作制度主要是二烧二送,单个热风炉的燃烧时间为1.9h,送风时间为1h,每次换炉时间为6min,每个周期是3h,采用自身废气预热煤气和助燃空气到200。,第八章 高炉喷吹系统,高炉喷吹燃料是在扩大燃料来源,节约焦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喷吹燃料可以降低生产成本,而且还可以使用高风温,富氧鼓风,改善高炉操作条件。因此,高炉喷吹燃料技术得到广泛应用。目前用于喷吹的燃料,固体燃料有无烟煤、烟煤等;液体燃料有重油、焦油等;气体燃料有天然气、焦炉煤气等。本设计采用的是无烟煤喷吹。高炉喷煤工艺流程由原煤贮运,煤粉制备、煤粉输送、喷
6、吹设施、干燥气体制备和动力供气等组成,,本章主要对喷煤设备进行选择,第九章 高炉煤气除尘系统,本设计采用干法除尘,与高炉煤气“湿法除尘”工艺相比,干法除尘具有节水、环保、煤气除尘效果好的特点。其工艺流程如下图:,第十章 高炉渣铁处理系统,高炉冶炼中有大量高温液态的生铁和炉渣由高炉下部的铁口和渣口放出。及时合理的处理好这些生铁和炉渣是保证高炉正常生产的关键环节。,本设计高炉平台宽为45m。平台上设置渣沟,还供观察和更换风口,放渣,维护渣口、渣沟,检查冷却设备,操纵一些阀门等。平台下面有支柱为架空式,柱距一般为6.0m。大型高炉连续出铁时,渣口实属多余,本设计只设三个铁口。出铁场设计为架空式,其下可做仓库及存放渣沟、泥炮等。本设计采用活动主沟和活动撇渣器。为了缩短铁沟,引入摆动流嘴。炉前主要设备选择。铁水罐车设计。本设计采用炉前水冲渣,使用英巴法。,第十一章 车间的平面布置,本设计炼铁车间采用半岛式布置方式。,有利于提高产品运输能力,适用于多出铁场的大型高炉,致谢,饮水思源,在这里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感谢汪志全老师和同学们对本次毕业设计的支持和帮助,他们用渊博的知识和火热的心激励了我,让我获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