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评价、教学一致性的...【推荐PPT】 .ppt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2363681 上传时间:2023-02-15 格式:PPT 页数:39 大小:352.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走向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评价、教学一致性的...【推荐PPT】 .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走向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评价、教学一致性的...【推荐PPT】 .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走向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评价、教学一致性的...【推荐PPT】 .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走向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评价、教学一致性的...【推荐PPT】 .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走向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评价、教学一致性的...【推荐PPT】 .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走向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评价、教学一致性的...【推荐PPT】 .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走向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评价、教学一致性的...【推荐PPT】 .ppt(3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走向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评价、教学一致性”的解析,威海教育教学研究中心 张涛,你的教学是否专业?一堂课应回答的四个经典问题:从“期望学生学会什么”(目标)开始,经历“需要什么样的素材或活动”、“如何组织这些素材或活动以教给特定的学生”(教学),最后确定“学生真的学会了吗”(评价)。反例:不知道目标的公开课。只顾完成“教学任务”的常态课。原因:教学是基于教材而不是基于课标,何谓基于课程标准?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不是:要求所有教师教学标准化 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 教学内容和课程标准的简单对应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具有以下特征:一是目标源于课程标准。二是教学要围绕目标进行。三是评价指向的是目标达成情

2、况。即目标教学评价具有一致性。,生命化课堂实验研究:1/3模式的建立与超越深化研究:重要标志是从理念的转变和学生学习方式变革进入到全面贯彻落实国家课程标准,实现目标、评价、教学的一致性。,一、“目标、评价、教学一致性”的案例解读,(一)目标的确定“到哪里去?”例:“人体血液循环”的重要概念:循环系统包括心脏、动脉、静脉、毛细血管和血液,其功能是运输氧气、二氧化碳、营养物质、废物和激素等物质。1.目标的规范表述要把概念与课程标准“内容标准”中相对应的教学要求结合起来认识。关于人体血液循环,“内容标准”要求:“描述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概述血液循环”,2.目标的深刻理解即使同属于“理解”层次

3、的目标动词,也包含概述、阐明、举例说明等的分别,每一个目标动词的具体要求又是不一样的。理解和领会课程标准中行为动词的含义是很多教师比较忽略的,但如果不弄清楚这个问题,就很难把教学目标真正具体化。因此,首先要弄清的问题是什么是描述?什么是概述?,从字义上的理解:“描述”要能够将事物形象、真实地再现,并用语言表述出来,其要旨是客观和真实。“概述”指得是把事物的特征归结在一起,简单扼要地加以表述,其要旨在于“归纳”和“扼要”。,从科学发展过程理解:从上述史料可知,在生命科学发展的历史上,描述和概述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先有对生物界个体的描述,然后才有对生物界整体特征的概括,描述是概述的基础和前提,概述

4、是对描述的归纳和提炼。事实上,在分类和概括出不同生物类群基本特征的基础上,人类才有可能解释这些类型之间的关系,英国的达尔文与马来半岛上的华莱士,才能在19世纪中期提出进化论的思想。,从科学方法层面理解:因为描述是以观察为基础的,所以,首先应该强调观察记录的客观性和准确性。评判一项科学研究是否科学,首先不在于理论有多高深,而在于观察资料有多真实。不能不顾事实胡编乱造,不能把解释当成事实,也不能将推理的东西或别人说的东西当成事实。,因为概述是在直接的观察和实验、客观的原始记录的基础上发现事物共同的特征,所以,它需要经过归纳的过程。归纳法是指从个别事物的性质、特点和关系中概括出一类事物的性质、特点和

5、关系的推理形式。归纳法是人们用来发现新知识的一种重要的初级的思维方法,它能帮助人们在大量观察、实验的基础上,从经验和事实中找出普遍的特征,从认识个别和特殊的事实,逐步扩大到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3.目标内容的分解重要概念都有相应的事实和小概念支撑事实是构建概念的重要基础事实构筑概念的方式就像用砖块建造房子一样,但是事实的积累不等于科学,正如一堆砖不等于房子一样。通常用一组陈述句来描述某个领域的核心概念,其概括性(抽象性)越来越低,最后一个阶层是事实。,“血液循环”要弄清的问题是“描述什么?”和“概述什么?”照本宣科地说出血液循环的途径:“从左心室出发,进入主动脉,经过各级动脉,最后回到右心房。

6、”只是描述,虽然这些描述也是前人概述的结果。许多课堂就是这样仅仅达到了描述水平。应该让学生自己进行归纳,总结出血液循环的规律,这些规律性的知识是重要概念形成的基础。而在自己归纳基础上形成的概念,才算是真正达到了概述水平的要求。,血液循环包含许多规律性的知识,比如:血液循环包括体循环和肺循环。它们同时进行,在心脏处连通。与心房相通的都是静脉,与心室相通的都是动脉;动脉都是把血液从心脏运往全身各处的血管,静脉都是把血液从身体各处运往心脏的血管。体循环和肺循环都是从心室开始,血液进入动脉,在毛细血管处完成物质交换,再通过 静脉,回到心房。在肺部毛细血管处,静脉血变成动脉血;在全身毛细血管处,动脉血变

7、成静脉血。动脉中流动的不都是动脉血,静脉中流动的不都是静脉血。血液循环的过程是,(二)课堂的变革,“怎么样去?”“血液循环”一课的设计:教学任务一:驱动性问题“一个红细胞从左心室出发,将沿着怎样的路径再回到左心室?”对于这个问题,学生只要能够客观陈述即可,所以是描述水平的要求;教学任务二:核心性问题“你能发现血液循环过程中有哪些规律?”这个问题就是概述水平的要求了;,教学任务三:拓展性问题“小肠吸收的葡萄糖和来自肺部的氧气运送到脑部组织细胞的路径是怎样的?”这是一个需要运用前面所学知识加以解释的实际问题,因此属于应用水平。这样,就通过在要求上层层递进的三个大问题把一堂课串联了起来,使整堂课始终

8、都在推进血液循环概念的学习。,(三)评价的要点,“有没有去到?”1.要提前考虑好怎样在过程中实施评价比如,深入到学生当中观察他们的学习任务完成情况,学生发言交流时教师暗自评判学习达到的程度,另外,第三个学习任务拓展性问题本身,也是对重要概念学习的评价。2.要有具体的评价载体这样可以比较容易地看到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比如,对于第一个学习任务驱动性问题,要让学生在纸上写出血液循环的途径;,3.评价之后要采取相应的措施评价之后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下一步教学内容和环节,从而保证学在重点,学在难点。如此,就做到了教学有目标、过程有保障、效果有评价,从而通过“目标、评价、教学的一致性”为重要概念

9、教学取得良好效果提供保证。,二、“目标、评价、教学一致性”的实施要点,(一)关于目标如果10个语文老师在上同一篇课文,结果上出了10种不同的语文,那这节课的价值与质量就完全取决于教师自身的素质,这是国家课程吗?显然,这不是国家基础教育所要求的,也不是教师的专业活动。所以,教学需要有目标。如果你知道了要去何处,那么你就更有可能到达那里。目标是课的灵魂!它既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归宿,决定着教学和评价。决定教学和评价的目标,清晰是关键。没有清晰的目标,就没有明确的依据来处理教材和选择教法,也就没有标准来评价学生到底学会了什么和学到了什么程度。,1.教学目标清晰化的叙写行为目标陈述的基本要素有四个:行

10、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表现程度或行为内容。如:“在10分钟内(条件),学生(主体)能算出(行为动词)至少5道题(表现程度)”概述血液循环的途径,2.教学目标清晰化的表现“该学”、“能学”、“可教”、“利评”“该学”:如不要把语文课上成自然课,把“了解鲸的生活特性”、“理解某某某的爱国主义情操”等当做语文课的核心学习目标。向命运挑战“能学”:研究学生的学习情况,研究他们的学习起点在哪里,哪些学生可能会在哪个学习目标上有困难,是什么困难,他们的学习潜能在哪里,学习目标该确定到怎样的程度。,“可教”:研究用以达成学习目标的资源有哪些,教师的自身条件怎样支持教学的可能性,如何合理开发课外资源等。

11、“利评”:表述的目标是“可评价的”,在叙写学习目标时,应多使用“能说出”、“能写出”、“能归纳”、“会总结”等可评可测的行为动词,而不太使用“理解”、“感悟”、“体会”等难以评价的词语。,3.教学目标清晰化的要求目标要具体。课程标准与学习目标的对应关系:一对一:具体的内容标准可以直接作为学习目标。替代: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一对多:具有一定概括性的内容标准需要分解为多条学习目标。拆解:能用实例说明机械能和其他形式的能的转化多对一:从多条内容标准中提取某一目标元素组成一条新的学习目标。组合:将“初步认识声产生和传播的条件”和“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组合成:“依据声产生和传播的条件讨论得出防治噪声

12、的途径”。,(二)关于评价1.当前评价存在的问题:(1)学习之前缺少诊断性评价省教学能手评比课题:人的性别遗传(2)注重教学,而忽视评价。强调“教学”活动(手段)的成功,而不是学生学习(目的)的成功。“替代”和“遮蔽”现象。(3)课堂上更多的是对学生表现的评价,而对目标达成情况的评价重视不足,也研究不足。(4)知识目标达成情况的评价过于依赖课堂小测,缺少在过程中的评价,导致教学缺少有效的生成。(5)课堂小测很多都是考查识记、知识再现的题目,与教学目标吻合度不高。,2.“一致性”框架中评价的主要特点:(1)从随心所欲走向目标导航评价任务是依据目标而定。如:依据学习目标“初步理解倒叙手法的作用”,

13、设计的评价任务是:“请说出本课中倒叙的好处,请说出补充材料中的倒叙的好处。”(2)从评课堂表现走向评目标达成(3)从“盖棺论定”走向全程跟进评价不是在课结束后进行的,而是“在学习中”的评价,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的。学到哪里,教到哪里,就评到哪里;学什么,教什么,就评什么。(4)从为检测效果走向为改进教学是“为学习”的评价。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给学生的学习一个终结性的评分,而是为了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以更好地组织教学,帮助学生进行后续的学习。,改变学生信息和学习资源贫乏的现象,使不同学生解决问题的不同状态都有作为生成性资源的可能。改变教学“视而不见”的现象,使教师从只关注正确的答案,转换到重视学

14、生的困难分析和错误解读,把学生的错误(具有教育价值的)也作为教学的重要资源。前提:把问题真正“放下去”,使每个学生都能够独立地面对问题,并参与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之中。,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的评价设计:1.通过对植物进行分类,学习分类方法,同时发现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2.通过对动物进行分类,评价学生存在问题的解决情况。3.通过将其它动物添加到分类图解中,进一步评价分类方法的掌握情况。,(三)关于教学1.教学目标:从似有若无走向核心统领心中要始终装有目标,要始终围绕目标开展教学活动。2.课堂设计:从始于教学走向始于目标遵循的线路是“学习目标评价任务教学活动”。特点:逆向设计,“对应式”备课。即设定了目

15、标,一定有评价任务来检测,一定有教学活动来确保其达成。,3.教学过程:从琐碎匆忙走向有序展开琐碎匆忙的原因在于目标不明、评价不清。“有序”,是因为聚向于学习目标;“展开”,是因为在目标明确的前提下,不会背负太多的负担,因而使课堂有了时间和空间。4.学习信息:从熟视无睹走向深度关切“一致性”的课堂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与学习目标之间的差距。当评价任务落实的时候,各种各样的学习信息随即产生,这些信息是进行课堂评价的证据,必须善于捕捉、收集,进而研判,在研判的基础上决定后续的教学活动,或继续,或调整,使教学始终向着目标的方向,又始终基于学生的学情,最终保证学生获得目标引领下的进步。,三、“目标、评价、教

16、学一致性”的教学过程,首先,确立清晰的学科目标体系。具体地说,就是如何将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或水平标准,通过一系列的目标具体化技术,确定学期或模块的目标,再具体化为单元或课时目标。此路径可以表述为:内容或水平标准学期或模块目标单元或课时目标。其次,设计基于目标的评价任务。也就是说,当明确了目标之后,教师就应该设想“我用什么样的检测工具可以检测学生目标达成的程度”,例如可以通过观察、提问、表演、交流、练习、测试、作品等了解学生已经学习到了什么,离预设的目标还有多远,以便于自己作出基于证据的教学决策。,广州市依据全日制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标”)制定了广州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科学业质量评价标

17、准(生物)“评价标准”为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进行测评方案的设计提供了依据和具体的评测项目。“评价标准”更清晰地规定了学生要学习的内容和所要达到的目标水平,教师可以以“评价标准”作为依据,让学生明确自己应该达成的目标,促使学生参与到评价中来,有效地进行自我反馈,改善自己的学习。,第三,规划基于目标的教学过程。即如何在教学过程中落实上述的评价任务,以便于学生有更好的表现,同时也便于自己不断了解学生的目标达成情况。这样既体现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以学定教、目标导向教学等思想,也体现了教学与评价二合一的思想。教学与评价不是先教后评,而是一个过程两个方面,即一体两面。第四,实施规划好的教学过程。这一环节,最关

18、键的问题有三个:一是自始之终把目标当作一节课的灵魂,教学的关键行为都应指向目标的达成;二是把教的过程当作评的过程,不断了解学生学到了什么,不断作出后续基于证据的教学决策;三是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问题,预设是前提,是底线;生成是必然,是机智。,第五,布置基于目标检测的有效作业。在课堂形成性评价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地思考作业的问题,如,布置的作业是检测什么目标的,与目标相匹配的作业是什么样的,该生的错与对说明什么,如何反馈作业结果才能促进该生的后续学习,等等。,作业要从封闭走向开放。以相对开放性的活动评价学生的理解水平。要从记忆走向应用。事实性知识学习的主要形式为记忆,有效的检测方式主要是复述;概念性

19、知识需要学生理解,有效的检测方式主要是在新情境中的应用。,阿长与山海经:荣成市蜊江中学李小燕老师,一放:大问题:你如果要雇保姆,会不会雇长妈妈?课前自主学习。一收:怎样“收”?1.小组交流2.教师深入到小组当中了解学生的不同想法3.交流时注意收集不同的观点4.学生的认识全部写在了黑板上,二放:从细节中又可以看到怎样的阿长呢?阿长究竟是真关心我还是讨好我呢?默读自然段买山海经部分,划出其中的细节描写。二收:三放:从文章的细节当中,读出“我”对长妈妈的感情是怎样的呢?三收:收到了什么?1.儿时“我”对长妈妈规矩不耐烦;写作时的“我”理解了长妈妈是在用她的方式关心着我。2.体会作者感激、同情、悔恨的感情。3.“我”的感情变化始终贯穿全文,这是这篇文章的线索。,教师只需回答一个基本问题:“我期望学生去参加(或完成)这项活动之后学到什么?”布鲁姆,欢迎批评指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