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级数学教学中使用学具的几点体会.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2370684 上传时间:2023-02-1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低级数学教学中使用学具的几点体会.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低级数学教学中使用学具的几点体会.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低级数学教学中使用学具的几点体会.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低级数学教学中使用学具的几点体会.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低级数学教学中使用学具的几点体会.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低级数学教学中使用学具的几点体会.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低年级数学教学中使用学具的几点体会我校开展“学具的使用与研究”实验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从这段时间的实验中,我发现通过使用学具,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课堂效率起着重要的作用。下面仅就使用学具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的作用谈几点自己的体会。一、合理利用学具,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多种方法,其中为学生创设操作活动情境,利用学具加强学生动手操作活动不仅可以使学生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同时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低年级学生的年龄小,具有爱玩、爱动的特点。针对学生这一特点,我充分利用学生手中的学具,经常让学生动手摸一摸、摆一摆小木块、实物卡片以及一些实物等学具,给学生提供

2、动的机会,会使学习变得自然、轻松、高效。例如:我在讲“认识图形”这部分内容时,在课前我让学生从家中找来一些各种形状的小盒子或积木等物体;上课时,我通过让学生观察手中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让学生体会出这些形体的特征,这样让学生自己通过摸一摸,在手中任意摆弄,学生的兴趣很高,对这些形体的认识比老师直接告诉他们要好许多。最后我还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各种形体或实物进行任意拼摆,学生的兴趣更高了,每一个学生都在那里兴致勃勃地拼摆着各种物体。整节课,学生一直被手中的各种学具吸引着,学习兴趣一直很高,学习效果自然也很好。这样的例子还很多。从这些例子中我们可以发现,通过合理使用小小的学具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3、,尤其是对于低年级学生,效果最好。我相信,只要教师能充分利用好这些小小的学具,就一定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起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二、合理利用学具,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这是现代教学论十分强调的一个方面。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加强学具的操作,让学生摆、拼、剪、制作、测量、画图等,有助于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刚进校的学生由于没有接触过学具,我们就让他们进行一些简单的操作,如:拿出8个小木块,把他们分成两部分;左边摆5个小木块,右边摆6个小木块,比一比哪边多;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以后,拿出一些长短不同的小棒围成各种图形等。随着学习内容的加深,逐步增加操作的难度。

4、在学习20以内的进为加法时,让学生进行操作,如9+6,先摆9根小棒,再摆6根小棒,让学生想办法摆一摆小棒,怎样摆能一眼看出一共有多少根小棒,先自己摆,再请学生到前面进行演示,没有想到这一方法的学生再自己摆一摆,通过操作使学生理解凑十法。每学习一种新的计算,都通过摆学具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算理,对于操作失败的学生找出原因,反复操作,直到掌握方法为止。这样长期坚持下去,不但使学生在操作中获取了知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操作能力。三、合理利用学具,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小学生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尽管他们可以学会一些初步的逻辑思维方法,但这种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依赖感知和表

5、象,具体形象性仍占主导地位。因此他们在学习数学知识时,会遇到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儿童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在小学低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表现最为明显。而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就在于要把学生要学的数学知识“物化”,即用实物(或图形)把教材的内容表达出来,让学生进行具体形象思维,再把物化的知识“内化”为学生头脑里的知识。学生操作学具和教师直观教具的演示,都是物化数学知识的重要手段。俗话说“眼过百遍,不如手过一遍”。通过操作学具,让学生从自己动手操作中,获得直接体验,亲身参加到认识过程中来,能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学生在操作中动手、动口、动脑,学生不仅可以听、说,而且可以看、做、想

6、,眼、耳、口、手、脑多种感官协调活动,能形成清晰的表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教学除法的意义时,给学生每人9根小棒,让他们把这些小棒分成3份,每份一样多。有的学生1根1根地分,分3份,还有小棒,就再1根1根地分,直到分完为止,每份有3根小棒。有的学生直接3根3根地分,分成3份,正好分完。从学生不同的分发,我们可以看出学生的思维过程也不同。通过这样的操作,使学生对“把9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3根小棒”有很形象地理解,对除法的意义地理解就会更加深刻。四、合理利用学具,能够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在操作学具的过程中,合理运用好学生手中的学具,对于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有很大的作用。如:我在讲“认识

7、图形”时,在学生对所学的图形(包括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两部分,立体图形包括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平面图形包括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有了一定的认识以后,我都要拿出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各种立体图形或平面图形的学具,进行任意的拼摆。在拼摆的过程中,学生的想象力得到充分地发挥,普普通通的学具经过他们的组合变成了“小汽车”、“大轮船”、“小房子”、“机器人”、“清朝的官员”、“美丽的花园”等精美的图案,听他们的讲解更是精彩。学生在操作学具过程的中,增加了对所学图形的认识,动手能力得到培养,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真是一件“一举多得”的好事。五、合理利用学具,能够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

8、能力。学生在进行学具操作的过程中,边操作,边说自己是怎样想的,在操作学具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如:在进行计算教学时,需要让学生通过摆小棒,来理解算理。在摆小棒的过程中,要求学生不仅能摆出来,而且能够说出是怎样摆、怎样想的。如计算35+7,学生要先摆3捆零5根小棒,再摆7根小棒,要求一共有多少根小棒就要先把5根小棒和7根小棒合起来,是12根小棒,把其中的10根捆成一捆,再加上3捆小棒,一共是4捆零2根小棒,即:42根小棒。学生操作完以后,教师要求学生把自己的操作过程(即想法)说给同位或小组中的同学听一听,最后再向全班同学说想法。经常性的给学生提供这样的机会,学生就会取消胆怯等顾虑,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学生由不敢说到敢说,由不会说到会说,长时间训练下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自然而然地就会得到提高。从表面上来看,上课时让学生操作学具,再请学生上前演示,耽误了时间,但是通过操作学具,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上精力集中,同时学生地摆、想、说等能力都得到了发展。不但没有浪费时间,反而大大提高了课堂地教学效率。操作学具给学生带来的好处还有很多,作为教师,一定要充分利用学具,发挥学具的巨大作用,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使学具真正成为学生的好朋友。课题研讨材料王信堡小学2004.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