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论文:小学体育教学中学生逆反心理的研究.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2370725 上传时间:2023-02-1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体育教学论文:小学体育教学中学生逆反心理的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体育教学论文:小学体育教学中学生逆反心理的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体育教学论文:小学体育教学中学生逆反心理的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体育教学论文:小学体育教学中学生逆反心理的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体育教学论文:小学体育教学中学生逆反心理的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体育教学论文:小学体育教学中学生逆反心理的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体育教学论文:小学体育教学中学生逆反心理的研究.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小学体育教学中学生逆反心理的研究 摘 要:认识和了解体育教学中学生“逆反心理”的实质及产生原因,并加以具体地分析、总结;针对学生出现的这一现象,提出了克服和消减的对策、措施,并利用学生“逆反心理”来提高教学效果。关键词:体育教学 逆反心理 对立情绪 教法前言 :我们在体育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这样一些情况:有些学生在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对老师所讲授的动作技术听不进去,专门跟教师“作对”;练习动作时不但不能积极、认真,甚至,教师不让做的技术动作他偏要去做,犯了错误后,教师对他批评教育,他却表现出满不在乎,还持对抗情绪。上述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之为“逆反心理”。逆反心理是指客体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具有

2、强烈抵触情绪的社会态度。逆反心理对体育教师的教学工作影响很大。因为体育教学与教育是统一过程,不仅发展人的体力,发展精神力量,形成个性,发展心理品质,而且还培养学生掌握身体锻炼的科学知识和方法,培养他们能在各种条件下进行身体锻炼的习惯和能力。学生在课堂上要掌握知识,发展能力,都必须身体力行才能实行。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怎样克服小学生的逆反心理,使学生对学习由消极被动变积极主动呢?1.认识小学生逆反心理的实质及表现逆反心理的形成是一系列的心理活动过程。首先,是教育的内容及相关的信息在特定的教育情景中,引起受教育者的注意;其次,是受教育者接触并理解教育的内容及相关的信息,并将所理解的信息及所形成的态度

3、、观点与自身原有的认知结构和态度体系加以比较;最后,在比较的基础上作出接受或抵制的态度反应。每一阶段都可能直接发生或导致最终的逆反心理,其实质具体表现在以下二个方面。1.1逆反心理的结构。逆反心理是一种特殊的反对态度,是学生在长期的社会化教育过程中形成的对认知信息的比较稳定的一种心理倾向,其心理结构主要由认知、情感、意向三种心理因素构成。认知是学生受教育态度的基础,它为逆反心理规定了具体逆反对象,无论什么人(不包括思维不健全者)怎样认识某一现象或问题,在其心理上都具有一定的较为稳定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这些稳定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所构成的认知,支配人们对某一现象或问题将要采取怎样的做法,即是拥护、

4、支持、顺从态度,还是怠慢、反对、逆行的态度。这里起主要作用的是受教育者的认知方式、受教育的手段和方法等因素;情感是社会态度,也是逆反心理对认知内容及信息的情绪体验,是逆反心理发展的动力,学生在接受教育活动中,理解掌握了有关的认知信息,会感到满足、充实、愉悦;对于不理解的信息,则会表现出疑问、焦虑、惊讶、困惑。这些情感体验是受教育者在对新的认知信息与原有的认识结构中储存的知识信息和态度体系加以比较的基础上产生的。随着认知信息量的增加,原先的不良情绪反应如不能有效地克服和剔除时,不良的情绪反应就会愈加强烈,从而导致产生抵制有关知识信息的行为意向。当这种意向倾向越来越多时,逆反心理就会逐渐转化为一种

5、逆反行为;意向是学生对逆反对象的行为反应趋向,是逆反心理转化为行为的准备状态,它直接受逆反情感的作用和影响。学生在一般的受教育情况下,逆反心理的这三个要素是一致的,当出现不一致的情况如理通情不通,即道理想通了,情感上却转不过弯来,就会显示出混乱的思维。可见,情感因素在逆反心理中占主导地位。1.2 逆向思维发展决定逆反心理的形成。学生在学校日常学习生活中,逐渐学会了一定的分析问题的方法,诸如从原因探求结果,由结果追溯原因;由条件推导结论,从结论寻找条件:既作正面分析又作反面探讨,因此,学生在顺向思维得到发展的同时,逆向思维也就随着产生了,这就为逆反心理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奠定了基础。逆向思维导致

6、逆反心理的产生,一般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外界的信息超过了认识信息而产生了扭曲的对有关知识信息予以否定的逆向思维心理趋动力,导致消极的逆反心理;另一种是习惯于反思的思想方法在某一时期占主导地位,为了探索,为了求知,喜欢用多种观点进行分析比较,善于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在相同中求差异,这是由追求客观真理的逆向思维心理趋动力而产生的积极的逆反心理。2.分析小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是复杂的,它包含着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2.1 从学生主观上分析,青少年正处于由童年向成人转变的“过渡期”。在心理学中形象地称之为“心理断乳”。青少年有多次“心理断乳”现象出现,第一次约在十一、十二岁,第

7、二次在十六、十七岁。在这一时期,随着青少年身体逐渐发展成熟,在心理上也产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开始形成“自我概念”、“成人感”加强,自尊心和求知欲均在增强,希望摆脱成人的监护,有着强烈地表现“独立”的愿望。为显示与前不同,怕别人将自己看成是小孩子,就俨然以“小大人”自居。事实上,在这时期,青少年还没有形成成熟的性格,身体正处在发育过程中,经济上不能独立,无论从主观和客观上都不可能完全脱离家庭和成人的制约。于是导致在心理上产生严重不平衡和多重矛盾,主要表现为独立性和依赖性,求知欲旺盛与鉴别力低下,理想和现实,情感和理智,闭锁性和开放性等多方面,“逆反心理是青少年心理矛盾冲突的一种表现形式。所以主观愿

8、望与客观要求不相一致,是青少年“逆反心理”产生的主要原因。2.2 教育不当可以说是导致青少年产生逆反心理的客观原因。家庭教育是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第一道防线。父母是孩子成长的第一位老师,每个家庭的不同教育方式会培养出不同心理品质和个性的孩子。一些家庭中不良的教育方式,直接影响着学生逆反心理的形成,例如:有些家长教育孩子用命令式口吻;在当今竞争年代,父母有时会把自己没有实现的愿望、目标强加与孩子身上,对孩子的生活、学习等方面期望值过高,要求过严等,这些都无形的在孩子心理上造成一种压力,当这种压力不断积蓄、沉淀,他们又找不到良策排解时,便在情感上对家长所进行的一系列教育、说教、劝说产生抵触,在情绪

9、上不满,进而产生逆反心理。处在青少年时期的学生,逆反心理表现程度存在差异,除了和家庭教育、同龄朋友的不良行为、社会文化、个体性格以及心理调节能力有关外,学校教育是否得当,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体育教学过程和其它教学过程一样,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过程,是由师生共同组成的。所以,体育课中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主要原因还在于师生两个方面,尤其是体育教师在教学方法上找出原因:2.2.1 教法简单态度粗暴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化,教学进度无序化。如有些教师强调“实效”,却有时随心所欲,不能使学生系统地学习和掌握基本运动技能,因而也就无法使学生通过掌握技能对体育产生兴趣。对一些“后进”生,教师不是主动地帮助他们

10、而是说他们“笨”“呆头呆脑”;有的教师甚至对学生偶然出现的过失或不对,小题大做,揪住不放,进行讽刺挖苦,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和上进心,使学生心理上产生一种教师与自己过不去的对立情绪。2.2.2 要求过高脱离实际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不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运动能力和掌握技术的情况,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进行练习,而脱离学生的实际能力,要求过高,学生根本接受不了。这样,学生只好采取消极对抗的办法应对,而教师又强制学生接受,从而产生对抗的心理情绪,形成逆反心理。2.2.3 评价不当讽刺挖苦教师在课堂上的行为,对学生有很大的影响。特别是有些体育 教师处理问题不公正不能一视同仁,这样,更会引起一些学生的情

11、绪对立。例如,成绩好的学生违反课堂纪律或不按照规定要求练习,教师不批评教育、视而不见,听之任之;而当成绩差的学生出现这类问题时,教师轻则讽刺挖苦,重则点名批评,甚至对学生进行变相体罚。久而久之,学生就感到教师跟自己过不去,拿自己出丑,从而对教师表现出极大的反感,产生逆反心理。除了上述原因外受学校的教学条件的限制、或受教学计划、教学内容等因素的安排不当都可能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3.克服小学生逆反心理的对策 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会给体育教学带来不良影响,所以只有克服或消减学生的这种心理,消除师生的对立情绪,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完成教学任务。那么,针对学生的逆反心理体育教师应当如何去做呢? 3.1 营造

12、良好的教育情境积极向上的班集体、健康的舆论、团结友爱、自尊自强的班风、良好的师生关系与同学关系等,就是学生受教育的良好的教育情境,再通过各种丰富多彩的行之有效的教育活动,就能潜移默化地转化学生的逆反心理,增强教育的效果。调查研究的结果证明,各类体育活动、体育比赛本身就是实际而有效的教育刺激,学生参与其中能引发他们进步的愿望,是显示和发挥其个人品德才能的大好时机。而且985的学生认为有强烈参加集体活动、获得友情、受到尊重的内在心理需要;97.9的学生十分重视集体对个人的要求、评价和信任。因此,利用学生的这些内在的心理需要,发挥集体活动对每位学生的教育、评价和激励作用,是造成积极的心理氛围,最大限

13、度地防止逆反心理产生的有效途径。3.2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育的感染力是由教师对学生的热爱和教师的以身作则所构成。教师对学生的爱,就会起到“以情感人”的作用。有些学生对教师有疑惧、怨怒心理,教师应该对学生以诚相待坦诚相见,使师生相互信赖;对自尊心受伤害而自卑的学生,教师要给予信任,激发其自信奋发的内在驱动力。同时,要注意运用“自己人效应”,站在学生的立场,把教育者置于学生的心理位置去认识、体验和思考问题,从而选择适当的方法去处理问题,这样就会缩短教师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引起师生情感上的共鸣,有利于控制学生的逆反心理。教师深切期望学生成才,激发学生好学上进。特别在教育后进生、差生以及改变“乱班”的

14、工作中,教师的深情厚意,殷切期望,更是一剂良药,医治好缺点和错误。教师以身作则,做到“为人师表”,学生在接受教师的言传身教中,衡量自己,并以教师的行为去印证,对照老师所教导的真理,从而转化成自己的信念。同时,良好的师生交往,亦具有教育和影响学生的心理效能。在交往过程中,可寓思想教育工作于学生在校的全部活动之中。只有平时多和学生接触,增加互相了解的机会,才能了解到学生的个性,并根据学生的个性,在课上才能因材施教,区别对待,从而可以和谐课堂气氛,使学生热爱老师所授的课。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尊重学生并与学生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这样学生信任教师,对教师批评不会反感并能虚心接受,认识到这是教师对自己的关

15、心和爱护。那么,在课堂上,教师会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达到体育教学的目的。3.3 采用恰当的教育方法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是值得我们体育教师加以注意的。首先,教师要经常从学生的行动情绪反应,来了解其心态与变化,发掘闪光点和积极因素,把握教育契机,如某生自尊心受伤害而又渴望自强时,或者自己的努力受挫而又不甘失败时,对自身的过失感到内疚时等等,这就是学生处于心理不平衡以至剧烈冲突却又渴求矛盾与冲突得到解决达到心理平衡时,这时教师应把握好教育良机。如能在此时此刻对这学生加以引导,就能渐渐消除逆反心理,使之向积极方面转化。其次,教师要有良好的教育心态,教师要关心每一个学生,充分尊重、信

16、任学生,遇到偶发事件时,对学生的失礼言行要制怒,理智地进行冷处理,对学生一时想不通的问题和教育过程中出现的反复,要善于正确对待,耐心教育,直至学生接受教导。其三,教师要根据课的内容,技术动作的实施,既突出重点、难点,又能顾及教材的系统性,连贯性;既注意新旧教材的联系,又注意理论与实际舶结合。在练习方法上要多样化,要有趣味性,运动负荷要由弱到强,不要波动太大,使学生能够系统地学习和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并通过掌握运动技能对体育产生兴趣,消除逆反心理。一般说来,在体育课上,当教师确认学生的某些行为是由于“逆反心理”而产生时,应做到以下几点;不当众批评,个别交换意见。采用诱导教育方式,切忌粗暴。对小事

17、不过份追究,使学生产生“这么做老师不屑一顾”不使其逆反心理得到满足。和学生交心,但不干涉其内心“秘密”,即使知道,也装作不知,给学生保留点自己的天地,满足其“独立感”的愿望。3.4 运用“逆反心理”的积极作用“逆反心理”也是青少年求知欲和好奇心以及对知识和真理探求的一种心态。体育教师可以利用“逆反心理”的积极方面以提高教学效果。体育教师可以大胆运用学生的逆向思维,通过经常性的逆向论证,提高学生的鉴别能力。如有意识地选取一些错误观点让学生讨论,可以使学生得出正确结论,发挥逆向思维的积极意义。如体育教师希望学生重点记住哪些体育知识时,可以对学生讲,在体育教材的哪一页大家最好“不要看”;若要学生重点

18、掌握哪个技术动作时,可以说,哪个动作大家不容易掌握,最好“不要学”,这样反而激发了学生的好奇性,能够加强学生对体育知识和技能的关注,从而提高教学效果。3.5 引导正确的成败归因调查研究表明,31的学生不能正确对待挫折与失败,52%的学生往往对自己的成功作内在归因,对自己的失败作外在归因。即总是赞赏自己学习的成功,认为是自己的能力强或自我努力的结果,对比赛失败,常常将责任推到别人身上,或者说老师偏心,或者说运气不佳,或者说等情境因素上面。而对其他同学的成败却作出相反的归因,这种归因偏见会产生心理上的不平衡或心理的不相容,进而导致逆反心理的产生,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培养他们对自我心

19、态进行自我调节的能力,使他们学会正确归因和简易的自我疏导方法。如让学生用心理换位法理解他人的心情,减少对他人的责难和埋怨;用自我激励法来振奋精神,克服自卑,树立自信;用情境转移法和心理转移法、归因客观投射法和自我宽容法来减轻过分的心理压力、痛苦和自责。并教会学生对别人正确认识,公正评价,使学生既会自我调控,又善于自我解脱,自我振奋,从而发挥其主体能动作用,避免产生消极逆反心理。总之,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该了解学生心理,掌握学生逆反心理的主动权,变不利为有利,变消极为积极,根据学生实际选择教法,提出适当要求,并注意培养师生间的感情,使学生对体育课产生浓厚的兴趣,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体育课教学的正常进行,才能保证体育课教学任务的完成,提高教学质量。参考文献1. 马启伟.体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52. 编写委员会.心理素质教育实用全书.北京:开明出版社,2002.1.3.黄光明.体育教学中逆反心理及其对策.中国体育教育,1992(6)4. 陈家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原理与操作.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