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教育研究开题报告.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2370928 上传时间:2023-02-1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村小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教育研究开题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农村小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教育研究开题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农村小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教育研究开题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农村小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教育研究开题报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农村小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教育研究开题报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农村小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教育研究开题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小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教育研究开题报告.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以校长为首,品德课程为主”构建小学德育课程体系子课题农村小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教育研究开题报告根据山东省教研室于2011年6月2326日在滨州市邹平县召开的以“校长为首,品德课程为主”构建小学德育课程体系的实验研究课题开题会议精神和下发的开题报告,结合我校承担的子课题研究内容,特制订本子课题开题报告。一、课题的提出背景当前,我国社会情况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它直接改变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取向,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都会对小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开放的社会环境,大众传播媒体带来的信息空前,使学生们耳闻目睹了许多纷繁复杂、光怪陆离的不良社会现象,思想受到腐蚀,心灵受到污

2、染。并且,社会环境对学生思想的影响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全面性、突变性,有时使我们德育工作者难以预料,又防不胜防。因此,我们结合本校的小学生德育现状申报了 “农村小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教育研究”这一子课题,并于2011年6月正式立项。二、课题研究的价值与意义1、理论价值与意义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可以促进我校及周边农村小学校长以及教师转变只重知识、不重育人的教学思路,改变教学方式,认识到小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教育需要学校、教师、家庭和社会共同的努力。真正体现以品德课程为主、其他学科为辅,互相渗透,并与日常生活中、社会活动中的体验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把品德教育渗透在小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各项活动之中,使小学

3、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品德。2、实践价值与意义本课题研究以品德教育、心理学和伦理学为理论依据,将学生的品德养成教育通过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个梯次实施,有一定的层次性、逻辑性、系统性,三者相依相长,互相渗透。学校是宣传平台:学生从学校获得相关品德养成理论知识,受到感染熏陶,并通过一系列在校的学习和活动形成初步的良好品德雏形。家庭和社会是主阵地:学生通过观察,与家人、他人交流以及探究活动来强化初步形成的良好品德,进而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接受教育,得到锻炼,从而养成良好的品德。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学生通过在自己的生活中认识自然、了解社会和把握自我,并在其与自然、社会的互动中发展着自己,从而养成良好的品德。1、激

4、发学生爱亲敬长、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珍爱生命、热爱自然、热爱科学,自信、诚实、求上进的良好情感态度价值观。2、使学生通过亲力亲为,初步了解生活中的自然、社会常识和有关祖国的初步知识,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探究活动,从而掌握自己生活需要的基本知识和劳动技能。3、初步养成良好的生活、劳动习惯,养成基本的文明行为、遵守纪律,乐于参与有意义的活动,进而保护环境、爱惜资源。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1、我们在实践研究时主要围绕以下三条线索进行 (1)学生与自我 (2)学生与社会 (3)学生与自然2、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关注以下具体内容:(1)研究性学习。我们将开展研究性学习,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着力研究如

5、何进一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2)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我们将着力开展各种活动,增强学校与社会的的密切联系,不断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道德意识和能力,日趋完善学生的良好品德。(3)其它内容:班团队活动,校传统活动、社会服务以及实践活动等。五、课题研究的方法1、调查法 :通过问卷调查、访问调查、日记调查等,了解我校学生的品德现状,并具体分析,找出学生品德现状的成因。2、文献研究法:了解国内外此类研究状况及成果,搜集相关理论依据与资料,为此课题提供理论支持。 3、案例研究法:结合我校实际,对一些典型的品德案例进行分析研究,寻找规律或产生问题的根源,进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4、行动研究法:针对

6、教育活动和教育实践中的品德问题,在行动研究中不断地探索、改进工作,解决教育实际问题。基本模式是:计划行动考察反思(即总结评价)。5、经验总结法:通过教育实践所提供的事实,分析概括教育现象,挖掘现有的经验材料,并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的高度,以便更好地指导新的教育实践活动。六、课题研究的保障条件1、我校主持的沾化县“十一五规划”课题“亲情感动”品德教育初探已于2008年9月结题并进行推广,对我校及周边学校学生的良好品德养成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沾化县“十一五规划”课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课外学习指导实践研究现今已进入结题阶段,促进了学生的社会实践以及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2、本课题组成员会在已取地成绩的

7、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理论学习,强化实践研究,按照课题实施方案所述方法进行研究,搜集相关资料,定期进行阶段性总结、交流研讨,注重边研究边反思边总结,整理相关数据。学校领导非常重视课题方面的研究工作,所需的经费、资料和时间,学校会尽力保证。3、经费主要是来自学校20112013学年度的教学研究专项资金,大约0.6万元左右。七、课题研究的步骤1.第一阶段:课题准备时期(2011年6月2011年8月)本阶段主要通过课题研究小组制定研究的总体方案,确定研究的目标、内容、操作方法及步骤。并进一步结合学校骨干教师的教学成功经验和教训,容纳众人智慧,形成目标导向,为下学期的课题研究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2.第二阶段

8、:课题实施阶段(2011年9月2013年4月)本阶段通过收集大量的学习资料,写出心得体会,及时修正实施方案,有针对性地开展研讨活动、总结成败得失、提出改进意见、拿出具体措施、有力地推动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具体安排如下:(1)2011年9月2011年11月为搜集学习资料,写出心得体会阶段(2)2011年12月2012年10月为根据分工、各学段方案研究阶段(3)2012年11月2013年4月开展研讨活动、总结成败得失、提出改进意见、拿出具体措施阶段A、针对个案进一步研究分析通过采取的措施,取得了哪些效果。B、针对个案获得的成绩研究跟个案情况类似的学生的实施方案。C、完善总结会议的记录,以及会议音像

9、材料。 3. 第三阶段:课题结题阶段(2013年5月6月)课题组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着手向上级申报结题、对各阶段工作进行分析总结,完成资料的整理,形成课题研究成果性材料,整个研究阶段性结束,撰写结题报告。八、本课题的预期成果(一)阶段性成果1、中期工作成果报告2、部分理论、实践成果(二)最终成果1、结题报告2、课题组分段研究成员写出不少于15000字的过程研究笔记(或学生品德教育养成随笔),并使一些良好品德养成的方式方法得以推广,让老师在德育教育中有所借鉴。3、教师研究论文(心得)(三)、最终成果转化使我校理论研究成果能在农村小学生品德教育中有所推广,把枯燥无味的德育说教变成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为在农村一线工作的品德老师提供有借鉴价值的德育培养方式方法,以求德育教育效率的提高。沾化县黄升镇中心小学“农村小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教育研究”课题组2011年6月10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