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小学生情感.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2371161 上传时间:2023-02-16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小学生情感.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小学生情感.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小学生情感.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小学生情感.doc(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小学生情感【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教学“要注重情感体验,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不仅体现了语文学科的人文特点,也为语文教育培养学生情感提供了有效途径。培养学生的语文情感,教师一要修养情感,感染学生;二要创设情境,激发情感;三要把准契机,表达情感。 【关键词】语文教学 小学生 情感 小学语文学科是基础教育中重要的工具学科,担负着为提高全民族素质奠定基础的重要任务,而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既有认知心理系统,又有情意系统。所谓“知之深,爱之切”,情感

2、又对认知产生着巨大的影响。积极的情感使人锐意进取,消极情感使人消沉沮丧。如果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寄寓学生成功的期待,学生会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兴奋情绪,这种情绪可使学生的身心处于语文活动的最佳状态,推动其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因此,我们应该培养并利用情感,让学生在享受语文学习生活的过程中接受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实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1.修养情感,感染学生。要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富有情感的人。古人云:“教人未见意趣,必不可学。”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也说过:“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自己的情感,他就不能发展和培养好别人的情感。”首先,教师要具有一股爱学生的真情,给学生亲

3、切感,信任感。当学生喜欢教师了,那么对其所教学科也自然带有学习和参与热情,反之只会影响教学效果。在语文教师自身情感的带动下,学生也会产生一种满意、喜爱的情感。其次,教师要时刻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一进入课堂马上投入到教师的角色中,融入到课文的情感中,而且要随时根据教学内容,合理运用教学方法,增加凝聚力,让学生在创设的教学环境中担当角色。这种“有我之境”可使学生在角色意识下,忘我地由“扮演角色”到“进入角色”,由“被动角色”变为“主动角色”,从而成为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之中。 2.创设情境,激发情感。语言是人们传递信息、交流思想的工具,无论是绘景状物还是叙事写人,都饱含着作者的情感

4、。因此教师要将备课时体验到的情感融入到教学之中,用热情、激情、真情去撞击学生的心灵,掀动学生情感的涟漪,使他们置身于充满浓烈气氛的情境中。 2.1 范读再现情感。一定的语言形式表现一定的感情,教师要通过范读准确生动地再现文章的情感。准确,即读出作者的情感流程;生动,即要读出课文的情味、情趣和情调。如:温情脉脉时“窃窃如私语”,轻松愉快时“恰恰如莺啭”,义愤填膺时“铿锵有力”,紧张处一泻千里,忧伤处如泣如诉。 2.2 点化融化情感。课文中语言的“情”“义”是息息相关的,教师要通过充满激情的点化分析,引导学生在理解语意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情愫、情思和情怀。如教圆明园的毁灭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感知到文章

5、歌颂祖国灿烂文化,痛斥侵略者强盗暴行之鲜明的对比的层次性情感,把握思想内涵,为情感共鸣奠定基调。 2.3 设境引发情感。情与境关系十分密切,情能移境,境能移情。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适时适地,设身处境让学生触景生情。 展现生活情境。生活是文章的唯一源泉,联系生活展现情境,可以沟通教材的生活情境与学生的生活情境,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从而“虚心涵泳,切己体察”。 图画再现情境。文与画相通,借助图画再现课文情境,可以“一图穷千言”。运用图画再现情境时,教师要注重指点和启发,由图入情,使学生充分感受形象,进入情境。 角色体会情境。分角色朗读让学生听到教材中各种人物的不同声音,未见其人,却已闻其声,增进对课

6、文的理解;即兴角色表演在分角色朗读的基础上进行表演,体会人物的性格特征;改编课本剧根据课文编写剧本并进行表演,完成课文情感的全方位把握。 3.把准契机,表达情感。教师引导学生正确领悟教材情感,体现了教师主导。当学生或被人物精神所感染,或被优美景观所陶醉时,随着情感的加剧,最终将“情满而溢发”。因此教师要把握好学生表情达意的良好契机,让学生“披文以入情”,将文章之情和自身之情结合起来,“一吐为快”。 3.1 诵读。诵读是学生体验课文情感,实现情感内化的有效方法之一。语文是祖国语言文字有声的艺术而不是静寂的字符,诵读使整个语文课堂充满了朗朗的读书声,展现了语文课的生命活力。诵读的训练模式是:初读感

7、知语言再读品味语言三读领悟语言四读运用语言。 3.2 传情。要善于抓住易于学生动情的“点”,营造独特的情感氛围,激起表达欲望,开发潜在的主动基因,健全情感品质,培养学生的传情能力。如公鸡的脸红了讲公鸡在邻居们向他借东西时不肯借;当大风刮跑了他的屋顶后,他却受到了邻居们的鼎力相助。课文最后写到:“公鸡望着他的好邻居脸红了”。教师可以抓住“脸红了”这一动情点,让学生读课文,看图片,谈体会,将课文的情感转化为自己的情感,从中受到教育和启迪。 另外,体态传情用体态语言流露学生的情感,也是让学生表情达意的有效方式。眼睛是心灵之窗,脸面是心灵之镜。课堂教学时,教师应根据教材的情感线索,恰如其分地让学生运用

8、自己的面目表情、动作神态等,直观、形象、真切地进行情感体验,以产生共鸣。 3.3 读写同步。“言为心声”,学生的习作应是其生活、语言、情感积累的自然表述。以读促写,读写结合,既能提高学生正确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又能抒发、升华情感。如学习完穷人一文后,让学生以“桑娜拉开了帐子”为题,想象并写出当时的情境和渔夫一家人命运,可让学生各抒已见,揭示自己对“穷人”宁可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崇高品质的赞美和对人间真情的呼唤的丰富情感。 总之,把学生从“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解放出来,让学生“活读书,读活书,活读书”,只有在课堂教学中激发情感的碰撞,激活语文课堂教学,才能使师生真正享受到语文教学的乐趣!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土壤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