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教育摭谈.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2371384 上传时间:2023-02-1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审美教育摭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审美教育摭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审美教育摭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审美教育摭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审美教育摭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审美教育摭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审美教育摭谈.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审美教育摭谈文章来源 毕业论文网 关键词:美  美  审美  美育    形象思维  完美人格  理想  健康审美观 审美教育性质  特点  职能  方式 论文摘要:美育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美育是改造人们主观世界,实现人类自身美化的一条重要途径。对人类自身进行审美教育是美的创造性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而且是极为重要的方面。人们研究美学的目的,最终是要培养完美的人,

2、培养人类的完美理想。所以上思想家们都重视美学与教育的结合,并把审美教育作为变革社会的重要手段。美育作为一种审美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人类整个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文明创造的一种重要形式。随着社会的审美教育会日益广泛。在美的艺术中,人的感情和理性会在不知不觉中达到融洽,全面发展个性,从而使人具有完美的人格、美的人性。 美育的实施关系到一代人的培养,关系到祖国的前途和未来。本文将从审美教育的性质、特点,审美教育的职能、方式等方面进行研究探讨。 对美的追求是古希腊审美教育的萌芽。古希腊重视审美教育,谬斯教育,即审美教育。 我国儒家孔子十分重视美育,把“乐”置于“六艺”的前列,由于乐可以移风易

3、俗,所以把教育列为规范制度,把伦理观念和礼仪放在同等高度上。孔子尽善与尽美的要求,即美育教育。 历史上第一个提出美育教育的是德国诗人席勒,他在给一位丹麦亲王的二十七封信中专门讨论了审美教育问题。席勒看到当时社会的种种可恶现象以及道德的腐败,他很希望改变社会这种现状,又没勇气起来彻底革命,就想通过审美使人的道德复苏。席勒认为人性中最本质的力量在感情方面,与意识、知识相比较,是最有力量的。如没感性形象化的东西而只是纯粹的道德生活,它就会使生活变得枯燥索然无味。而在美的艺术中,人的感情和理性会在不知不觉中达到融洽,从而使人具有完美的人格、美的人性。他以为人们在登山状态中,像游戏一样享受着美,而美包含

4、着真理和道德,也就使人认识真理,使道德完善了。 马克思提出全面发展个性的主张,显然也吸收了席勒的合理成分。 蔡元培对于美育的积极提倡,也接受了席勒的美育思想。 历史告诉人们,美育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美育是改造人们主观世界,实现人类自身美化的一条重要途径。对人类自身进行审美教育是美的创造性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而且是极为重要的方面。人们研究美学的目的,最终是要培养完美的人,培养人类的完美理想。所以历史上思想家们都重视美学与教育的结合,并把审美教育作为变革社会的重要手段。“审美活动就是人所进行的具有全人类意义的一切活动,审美活动的普遍形式就是按照美的进行创造。”(鲍列夫:美学)美育作为一种审美

5、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人类整个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文明创造的一种重要形式。随着社会的发展审美教育会日益广泛。 一、审美教育的性质和特点。 1、审美教育的性质。美育就是审美教育或称美感教育。美育是人类全面教育的一部分,通过审美活动,有意识有目的地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审美情趣,是人类实现自我发展需要的重要途径。培养审美理想的教育,它可以使人们变得高尚、纯洁,是在思想感情上全面发展的教育。具体说,美育就是以美的观念、美的规律、美的内容、美的形式、美的力量,感染熏陶人们,纯洁人的心灵,规范人的行为,美化人的生活,培养和提高人们对美、社会美、艺术美、美、技术美的理解和评价的能力,树立高尚的审美

6、理想,形成健康审美情操,并通过实践去欣赏美、表现美、发展和创造美。加强美育教育很重要,是改造主观世界,实现人类自身美化的一条重要途径。美育的实施关系到一代人的培养,关系到祖国的前途和未来。多年来的实践证明,在移风易俗,美化人的心灵,改造社会不良风气,创建和谐社会等方面,特别是对青少年进行寓教于乐方面起着特殊的作用。因此各条战线都应加强美育教育。教育战线则尤为重要。 德育、智育、美育,是密切联系、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全面发展,就是品德、智力、体魄、审美的和谐统一,相辅相成的发展。钱学森曾多次谈到教育要把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结合起来:“高科技需要高情感,科学的发展必须伴之以精神文化的和谐发展,教育

7、要把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结合起来。”  从人类思维系统的发展来说,审美意识、形象思维是最早出现的,曾对科学发展起过很大作用。抽象思维、理性思维是在审美意识、形象思维的基础上发生和发展起来的。 2、审美教育的特点。美育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作为一种特殊手段,它有着自身独特的规律。美育以形象思维为主,以情感交流为纽带,用美的事物或形象来激发人们的情感,引起共鸣,达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在审美教育的全过程中,始终突出一个“美”字,以美诱人,以美动人,以美育人。这种特殊的教育手段,是感情与认识,感性与理性的高度统一,完全出自人们内心的意愿,而不需要外力的强制和规范,因而很容易收到良好的教育效

8、果,并能产生广泛、深刻、持久的影响。具体说有四个特点: 通过具体鲜明美的形象来感染人、打动人、教育人,即美育具有形象性、可感性的特点。这是由美的事物的特点所决定的,一切美的事物除科学美是抽象概念外,都具有生动、具体的形象,美只能在具体、生动的形象之中显示出来,它能让人摸得着、看得见,使人的感官可以直接感受和触摸到的。因此人们在享受、感受各种事物的美,而产生美感的时候,总是以直觉的形式进行着。如观赏奇异秀丽的风光,或欣赏一首动人心弦的乐曲,或观看一场跌宕多姿的戏剧,都是以它的直接形象不假思索地感到它的美,并在观赏中获得一种精神愉悦,这就是美的享受。这种直接、具体、可感的形象化教育,就像做游戏那样

9、令人愉快、兴奋,因而具有比单纯的理论教育有更大的吸引力,也更容易为人们所理解和接受。美育的这一特点,对于可塑性强、而抽象思维较弱的广大学生来说,很适宜他们的心理、生理要求,因而在青少年的教育中,美育会更好的发挥它的独特作用。     寓教于乐、寓教于美,于美的享受中受到教育。周恩来曾说:群众看戏看电影是要从中受到教育,感到愉快。通过典型化的形象表演,寓教育于其中,寓娱乐于其中。民间也有个说法:听书看戏劝人方。美育和理论教育目的是完全一致的,但在方式、方法上却有所不同。美育主要靠美的事物的感染、熏陶来激起人们感情上的共鸣,并从中获得愉悦、美的享受。美育完全

10、是出于内心的愿望和要求,对这浓烈的兴趣采取一种自由自在的方式,在轻松愉快的欢乐中结束。知美而不知其善,赏美而又不得其善,在愉快与美的享受中受到教育,陶冶性情。因而人们乐于接受审美教育。从心上讲,人是一种逃避痛苦、追求快乐的动物,让他去做快乐的事情他就会主动去做;若是痛苦的事情,他就会逃避。学习的规律不是咬牙硬挺,而是要在学习上找到快乐。学习就像砍树,用斧头一个上午顶多砍倒一棵树,若用电锯5分钟即可解决,这就是有无方法、技巧的区别。寓德育于美育之中,寓教育于娱乐之中,也就是寓教育于美的享受之中,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结果。 倾心赏美,潜移默化,受教育于不知不觉之中。美育是一种情感教育,通过人的情感

11、作用来达到教育的目的。美育通过审美主体的体验,产生对客观事物肯定或否定的评价,从而得出道德上的判断。凡是美的事物都能使人产生愉悦的情感,令人喜爱,令人陶醉,有着强烈的吸引力。现实生活中常有这种情况。有的人对一出戏可以看上几十回,对不同流派(如京剧中的梅、尚、程、荀;马、谭、杨、奚、麒等)的同一出戏,也都要浏览一番。有的人到电影院几次去看同一部影片,或废寝忘食的反复阅读一部小说,有的人不厌其烦地天天放那几首乐曲,有的人年年游览颐和园,也总是留连忘返,不愿离去。所有这些都意味着什么?这就是倾心赏美的具体表现。的确,人们总是怀着浓烈的趣味去进行审美活动的。欣赏美是人生的一大乐趣。有时人们到剧院去观赏

12、悲剧,明知看了要伤心流泪的,但还是一次又一次地去观赏,这是因为悲剧中表现的道义上的胜利使人们会得到一种崇高美的享受,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美育能净化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境界,但它不是通过强制性地灌输,而是通过美的事物的感染和熏陶。这种方式“润物细无声”,像春风化雨,入夜无声,受教育于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之中。 在我国诗经时代就有用诗进行教育的传统,“以风化下”或“以风刺上”,有助于“美教化,移风俗”。我们看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诗,它以绝代佳人西施比天下胜景西湖,“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不单是以人比出了景的美,同时赋于景以丰饶的韵致。人们虽然不曾亲自一瞻西施的风采,但通过长期

13、的历史传说和诗人作家的描写,已经俨然伫立了一个“天生丽质”的美的形象于想象之中,这想象之中的美的形象与实际生活中的西湖山水联系起来,人们对西湖山水美的体会,就仿佛升华到一种无比纯净的境界,西湖永远是那么年青,那么妖媚,那么亲切动人。把西湖比作美人,以西施比西湖,把自然山水人格化了。苏轼巧妙地利用西湖、西施的两个“西”字的关合,而且又巧妙地利用西湖属于越地、西施属于越人的地区上的联系,这具体“比”的西施也是历史上别的美女所不能代替的。根据记载,西施即使因病而捧心、因愁而皱,她也依然显得很美,这就如同西湖即使遇上天阴下雨,景色也一样迷人。诗人在借西施以展示西湖美景的同时,还给予读者以超出西湖美景之

14、外更多的深刻的启示。诗人通过“欲把西湖比西子”,告诉人们,一要善于发现美,二要善于认识美,三要善于欣赏美。我们看这“美”就熏染、浸润于不知不觉中。 每个人都有经验,当别人强迫我们接受某种思想时,不管压力多大,如和自己的思想认识不一致,总要自觉、不自觉地进行抵制,而当我们阅读一部文艺作品,欣赏一尊优美雕像时,总是自觉自愿、兴味浓郁地在作品中徜徉、品味、思考、联想、想象,对作家、艺术家的创作进行补充、丰富、再创造,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感染,并从中享受到美。这种美的享受既是情感的愉悦,又是理智的满足。这是欣赏者并不自觉,却自然而然地接受了作品中的真善美的内容,于潜移默化中接受了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5、,受到了教育。 美育贯穿于人的终身,渗透到人的生活的各个领域。从孩提到老年都需要美育。美育是名符其实的终身教育。从横的方面看美育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一切美的事物包括在活生生的生活里。美育既存在于日常生活中,又存在于创作中;既存在于大自然中,又存在于我们的生活环境中;既存在于个人的生活思想中,又存在于人与人交往中;既存在于文学艺术作品中,又存在于科学技术中。总之,整个社会,我们的生活环境,都是进行美育的场所。感知和领悟美是进行美育教育的基础,是审美素养的核心。 什么样的生活态度、生活方式、行为和思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是美的、好的?“美”在于“真”,失掉了“真”就无“美”可言。当然真的不一

16、定都美,但是美的必须是真的。因为只有真实的东西才有审美价值,只有真情实感才能写出好文章、好作品来。一定的鉴别和欣赏能力,对青少年而言尤为重要。特别是对“八0后”出生的人来说,什么是“美”,什么是“美的艺术”?大有加强审美教育之必要。因为他们受“通俗”、“流行”冲击太大,几乎都是伴随着“通俗歌曲”、摇摆舞长大的,什么“追星”、“粉丝”,确实把一部分青少年搞晕、搞糊涂了,真假不辨、美丑不分。我们说,娱乐只能解决瞬间的快慰,提升精神境界才是永恒的。当人们消遣娱乐到一定程度时,总要想寻找一种新的境界、寻找一种精神慰藉、寻找人的生存坐标,而提供这一切、提升接受主体(观众、读者)文化品位的任务,只有审美教

17、育才能完成。在作者、作品、观众(读者)三者之间,“作品”两端是两个“上帝”。“观众”是上帝,观众是衣食父母,比较好理解。作者也是“上帝”是因为“作家在自己的作品中应当像上帝在天地万物中样,不可见,都无处不在。”(福楼拜语)  二、审美教育的职能和主要方式。 1、审美教育的职能。是通过美的创造和美的欣赏,培养提高人们对现实世界和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的美的感受,提高鉴别、欣赏、理解、评价、创造的能力,陶冶人的性情,树立高尚的理想,健康的审美情趣,造就一代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具体说职能有如下四个方面: 帮助人们树立正确健康的审美观。人们的审美实践是受自己的世界观所支配的。审美观是世界观的

18、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观在审美实践活动中的具体体现。因此以马克思主义的美学理论武装人们的头脑,使人们树立正确、健康的审美观,使之在审美活动中做出科学的、正确的审美判断,这是审美教育的最重要的职能。为什么有些社会现象在一些人看来是美的,在另外一些人看来则是丑的?关键在于他们的世界观、审美观不同。以对人体的雕塑美为例,威那斯是人类的一颗光彩明珠,但在历史上竟有人把她当成黄色淫秽的产物而割出,或把它当成资产阶级腐朽生活方式的象征,加以痛斥。这是一种愚昧无知的行为和左的表现,与他们的世界观、审美观有关系。若用正确审美观去欣赏就会发现威那斯那种蕴含的令人寻味的无限诗意和令人难以捉摸的含蓄的美。如果单纯追求

19、感官刺激有些人眼中就会是一些格调低下的形象。正如法国雕塑家罗丹所说,“对于一个丑恶的灵魂来说,任何衣服和纱衫是挡不住他那卑鄙的眼睛的。”(罗丹艺术论)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青年人分不清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为什么会这样?其根本原因就是没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审美观。而审美教育就是帮助人们树立正确、健康的审美观。还可以牛氓为例加以说明。牛氓是以十九世纪意大利民族解放为背景,刻画了一个刚毅无畏富有牺牲精神的英雄形象。这一英雄形象在前苏联十月革命和卫国战争中,在我国解放后,都产生过极大鼓舞和教育作用。高尔基对这部小说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热情,给了很高的评价。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也有这样的描写。当

20、保尔在忍受着剧烈伤痛时,医生问他为什么不呻吟?他说:您读一下牛氓就明白了。在前苏联卫国战争时期,苏联英雄大都受到牛氓的教育和影响。在我国抗美援朝战争中,从一位英勇牺牲的烈士身上的口袋里小本子上就记着牛氓、保尔的字样。一部小说为什么会产生如此深刻的道德影响呢?原因就在于它以美感的艺术形式与丰富理性内容的有机统一,把某种人生的理想和为实现这崇高理想的精神具体、生动、完整地树立起来,使读者通过感情的体验和生动的直观,做出审美判断,使人生理想找到了寄托,高尚的情操得到了肯定,从而自己也就受到了激励和鞭策,在现实生活中就必然变成意志行动。所以我们说,通过审美教育可以帮助人们(特别是青少年)树立正确、健康

21、的世界观,培养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审美情趣,树立崇高的审美理想,自觉的用无产阶级的审美标准分辨美丑、善恶、是非,在不断的审美实践中提高人们的审美水平,这是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的一项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任务。     培养人们对美的事物的爱好和兴趣,提高对美的感受力。人们对美的事物的感受力主要指感知、体验、认识和评价的能力。从人类的审美生理和机能来看,这种能力是有某种先天的因素,但决定性的因素则是后添的教育、训练、锻炼获得的。因此审美教育的又一职能,就是按照时代的要求,培养人们对美的事物的兴趣和爱好,提高他们对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科学美、技术美的感受能力。罗丹

22、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同上)审美教育就是要培养发现美的眼睛,感受音乐的耳朵,使人们不仅具有简单初级的审美能力,如一般的色彩、线条、音乐美的感受能力,而且具有较高的多方面的审美能力。对作品的鉴赏、评价,对人的道德倾向、赞赏等。笔者认为,现在我国一些好的文学艺术作品,并没有很广泛地进入广大读者、观众的审美视野,这除了作品本身缺乏更大的艺术震撼力和思想穿透力外,也和时下的文化环境有关系,最重要的是如何培养起健康的阅读风气、欣赏能力。广大人民群众审美能力的高低标志着一个民族精神文明所达到的程度。培养和提高人们对美的感受力,是审美教育的最基本任务,是人们提高对

23、美的鉴赏水平和创造能力的前提。 提高人们对美和美的事物的鉴赏水平。人们对美和美的事物的感受力毕竟只是一种表面的感知,不是对美、美的事物的审美价值本质的深刻认识。因此审美职能的另一任务,是培养人们对美、美的事物的鉴赏能力、鉴赏水平,造就一代具有懂得艺术、具有审美能力的大众。鉴赏能力,主要指审美主体凭自己的审美感受、审美情趣、和审美经验、文化素养,主要指艺术修养,有意识、有目的的对审美对象进行观察、体验、品味、判断和评价的一种能力。一般说,一个没有受过教育、缺乏艺术修养的人是很难欣赏音乐、绘画的。时下,对当代青少年进行艺术美教育十分必要。我们应看到许多青少年由于受流行歌曲、通俗文化的、追星的“冲击”;再加上中学阶段过早结束了音乐、美术等方面的教育,对什么是艺术,什么才是真正的艺术,知之甚少,可以说少得可怜。至于对反映社会本质的某个事物和人的崇高境界的认识,就更需要有较高的思想觉悟和鉴赏能力。所以说提高人们的鉴赏水平应从提高人们的文化水平、思想水平、智能水平和艺术修养入手,还要推动人们经常参加鉴赏活动,鉴赏经验,使人们的鉴赏能力从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不断得到发展。目前教育部决定将我国京剧一些名唱段纳入中小学音乐课来学习,对于学习、继承、弘扬民族文化,是一大胆有益的尝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