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态教学理念下的学校文化建设促进学校德育特色形成的实践与探究”课题交流材料.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2371397 上传时间:2023-02-1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3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生态教学理念下的学校文化建设促进学校德育特色形成的实践与探究”课题交流材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小学“生态教学理念下的学校文化建设促进学校德育特色形成的实践与探究”课题交流材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小学“生态教学理念下的学校文化建设促进学校德育特色形成的实践与探究”课题交流材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小学“生态教学理念下的学校文化建设促进学校德育特色形成的实践与探究”课题交流材料.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小学“生态教学理念下的学校文化建设促进学校德育特色形成的实践与探究”课题交流材料.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生态教学理念下的学校文化建设促进学校德育特色形成的实践与探究”课题交流材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生态教学理念下的学校文化建设促进学校德育特色形成的实践与探究”课题交流材料.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小学“生态教学理念下的学校文化建设促进学校德育特色形成的实践与探究”课题交流材料鲜明、科学、具有特色的学校文化,能够陶冶师生的情操、提升师生的道德素质,从而提升学校整体德育的品质。为此,我校自年起,就在生态教学的理念指引下,大胆尝试创建关注生命发展的生态学校文化,以促进我校德育特色的形成,并由此申请的省级课题“生态教学理念下的学校文化建设促进学校的德育特色形成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组成员共同协商,通力合作,不断探讨学校文化建设的理论和方法,寻求学校文化建设的最佳模式。在这一阶段的研究中,我们主要进行了实践操作,取得了一定的收获。现将课题实验研究情况作一个阶段性总结,为下一步的工作打好基础。一、构

2、建理论体系,重视队伍建设。学校校长室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领导核心,充分认识到在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过程中,实施“学校文化特色创建”工程的重要性,因此把加强“生态教学”、“学校文化特色建设”理论学习,转变观念,作为学校开展“生态学校文化”工作的首要任务。组织全体教职工认真学习相关理论,在宣传活动中,教师们通过讨论“生态教学”理论,剖析“生态校园文化”内涵,撰写经验体会,充分认识了本项课题研究工作的重要性,“坚持人与人一起成长”、“坚持人与社会共同进步”、“坚持人与社会协调发展”亦已成为学校全体教职工的共识。 为加强学校工作力度,增强课题研究工作的针对性,确保课题研究工作正确的时代性工作思

3、路,及工作的实效性。我校建立以校长室为“龙头”,大队部为组织调控枢纽,班主任为具体工作实施的校园文化创建工作网络,成立了以校长徐跃富为组长,主管少先队工作的副校长田洪省为副组长,少先队辅导员、班主任代表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人人都是“校园文化”创建者,事事处处能育人互动的“生态德育”新格局。 二、发挥宣传效能,营造积极氛围。学校还通过周一的升旗仪式,国旗下的讲话,及平时的主题队会、晨会、板报、标语、红领巾广播站、雏鹰电视台等各种宣传媒体在校园内大力宣传“学校文化创建”活动,使整个校园内充满浓郁的氛围,潜移默化、润物无声,让每个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为学校全面开展德育特色创建活动,营造了

4、积极向上的新氛围。三、改善学校的主流文化,凸显学习德育特色。为凸显学校的德育特色,我校在重视以往学校的传统的基础上,重新审定学校的主题定位,大胆改变学校的主流文化。为此,在全体教师中征集校训、教风、学风的设计,要求能够结合学校的特点,凸显学校的德育特色,然后对教师的设计进行评比,把一些比较好的设计进行公示,全体教师进行讨论,最后投票表决,对于被选定的设计,我校予以重奖。通过全体教师的群策群力,我校的校训现为:崇德、修身、博学、报国;教风为:尊重、平等、善引、解惑;学风为:自信、个性、拼搏、快乐。整个校园的主流文化焕然一新,彰显了学校的德育特色。四、人性化的教师管理制度文化。教师是学校德育教育的

5、主体,是学校的主人,对教师的管理恰当与否,直接关系到学校的整体工作。为此我校在对教师管理时,实施人文化的管理制度。1、全员参与学校管理的教代会制度。为提高教师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增加学校管理的透明度,我校扎实开展教代会制度。每一个学年,我校定期召开一次教代会。教代会的代表由教师选举产生,真正代表教师的意愿。在教代会上,校长和各位主管教干要对自己的工作进行述职,然后由教师进行评议,对于部分内容,教师可以提出异议。教师在教代会上,教师可以对学校的现行制度提出建议和意见,大会共同讨论决定。通过教代会制度,教师真正起到了学校管理的作用,切实提高了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2、师德凝聚力工程。自1999年

6、起,我校就扎实开展了师德凝聚力工程,即把一个单位或者一个教研组,捆绑进行评价,一荣俱荣,一辱俱辱。让集体的力量教育人,用集体的智慧约束人。通过本项工程的实施,教师之间形成了团结竞争的良好态势,尤其是以前的一些“刺头”教师,在集体的影响下,慢慢地有了改进,整个学校一盘棋,形成了整体向上的氛围。五、生态化的学生德育文化针对现行学校德育模式严重脱离了学生的真实生活,不关心每个学生独特的生长环境和他们内心潜藏着的愿望、热情等现实的生命冲动所指的方向,造成德育对日常生活的疏离和概念化的现状,我校旗帜鲜明地提出学生德育教育的生态化的观点,并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实践。1、学生行为规范表述的口语化在小学,尤其是

7、低年级的学生,经常会出现这样一些情况:你任意抽出几名学生,要求他们背诵有关的小学生行为规范,他可能能够琅琅上口,背诵的十分熟练,可是,不用你转身,学生就会当着你的面“呸”得一口痰吐到地上。为什么会这样,原因可能会很多,但我们认为,主要是学生背诵的这些制度好多都是以成人的语气和语言习惯来撰写的,它的好多习惯不适合学生的语言习惯,学生不一定容易接受,也不一定理解,尤其是部分内容,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仅仅强调了“小学生要怎么样”、“不要怎么样”,为什么学生不知道,即使学生照着做了,同样也不会触及到学生的心灵,不会内化为学生内在的品质,如果到了社会,稍微受到一些负面的影响,可能多年的“好学生”一下子就

8、会变成“问题学生”。针对这种情况,我校课题组提出了学生管理制度的口语化的观点,即把学生的规范制度用儿童的语言叙述出来,把学生的规范制度用学生的方法表达出来。为此,我们实行了“从上而下的小学生管理规范的解读”活动,让六年级的学生先解读小学生行为规范,让六年级的学生用自己儿童化的语言来叙述自己理解的规范的内容,并可以适当加入自己个人的理解(当然,这个理解需要教师的把关),然后再让五年级的学生解读六年级学生形成的规范的内容。依次类推,四年级学生解读五年级的,三年级学生解读四年级的到了一年级,学生对于规范的解读就非常的儿童化和口语化,比如,爱护花草这一项,一年级有的同学直接解读成:小草说“别碰我,疼!

9、”,更有许多的学生把行为规范用儿童漫画的形式表现出来。这种方式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比较好的解决了背诵和行为两张皮的现象。2、学生管理形式的儿童化在本课题实施之初,我们曾做了一项调查,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现在的学生成人化的倾向十分严重,学生的心态老化也比较严重,说着“成人的话”,做着“成人的事”,并且越到高年级,这种倾向越严重。为此,我校课题组大胆进行尝试,提出学生管理的儿童化。在实践中,我们不仅是用学生来管理学生,更重要的是我们用低一年级的学生心态来管理高一年级的学生,比如,六年级的学生如果出现一些问题,我们会先征求五年级学生的意见,让他先谈一谈对于这个问题的认识,让他说一说出现这个问题的原因是什

10、么,你觉得这个问题怎么处理比较合适,用学生的心态理解学生,用学生的方式管理学生。这样一来,学生的管理有效地走进了学生的心灵,更重要的是我们学校的学生高年级的学生同样能和低年级的学生一样保持一种儿童化的心态,比较好地避免了成人化的倾向。3、德育教育的活动化、序列化人们都希望孩子生活在真、善、美的世界里。家长总是对孩子们说:社会太复杂了,不要出去;网络太乱了,不要上网;路途车太多了,我来接送我们的目的就是给孩子一个“净化”的环境,希望他们不受到污染。而事实是青少年犯罪率还在上升,犯罪年龄越来越年轻化,这说明这样的“净化”是没有效果的,我们的正面教育是失败的。在这样的教育下,学生会丧失明辨是非的能力

11、,当他们真正走入社会时,便会手忙脚乱。罗杰斯说:“如果我们想要学生做自由和负责的人,我们就必须愿意让他们直面生活,面对难题。”我们不能只在学生面前呈现好人好事,宣传真、善、美,而回避现实生活中的假、丑、恶现象。人是社会的人,不可能生活在真空中,初入学的儿童头脑并不是一张白纸,可以让教师随意画,他们有着原有的一些对社会、对自然、对他人的感性认识,我们应该让学生大胆地走入社会现实,开放他们的空间,让他们在生活中真正动起来,融入生活,感受生活,让他们在美与丑之间受到震撼,获取正确的道德知,体验积极的道德情感,形成坚毅的道德意志,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在教育方法上,我们要改革传统的德育“灌输”,用“对话

12、”、“商谈”代替道德“灌输”。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书本世界”去空谈生活,空谈生活就像纸上谈兵,要引导学生参与到真实的生活中去,给学生自主判断、自主选择的机会,让学生树立自觉承担道德义务和责任的意识。为此,我们组织了一系列的活动,在德育方式上,我们的做法“重在实践,体验过程”,做到“三结合”,即“以人为本”与“依法治校”相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校内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广泛开展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增进感情,获得友谊,通过一系列活动的开展,大家和谐共处、互相尊重、互相帮助,从而形成了良好的校风。六、校园文化的形象化、生活化良好的育人环境

13、,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对学生起着一种持久的隐性教育作用。这种在不知不觉中对学生的影响暗示教育是一种长期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它具有滴水穿石的力量。我校的校园文化注意情景育人的主体性,按照区域分明、设施配套、协调合理的原则,力求做到合理、新颖、科学、规范,景点设计精当,体现自然美,学校要四季常绿,三季见花,优美洁净,井然有序,学生走进校园时时感到一种美的享受。文化环境:注重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育人的主体性。校园内设文化长廊,校风、校训、校歌镶嵌其间,学生光荣榜、历史画面,新闻报道、科技发明、英模人物、优秀事迹等栏目,开阔了学生视野,发展了求知欲望。学习环境:教学楼内设置各种格言条幅,启发学生掌握学

14、生环节,注意学习方法。各教室内设有班内文化,彰显班级特色。图书室、阅览室、微机室也都张贴了醒目的劝学名言警句,这样多方位的布置设计,创建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校达到无物不育人,无人不育人,无地不育人,整个学校成为融政治性、趣味性与一体。七、评价多元化,从不同角度挖掘学生的闪光点。为了让每一个孩子都得到关注,为了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我校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美国著名教育学者霍华德加德纳博士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为依据,以“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的教育理念为目标,对学生实施多元评价。评价的形式分两种:一是班级奖励。以班级为单位,由班主任具体组织实施,每学期每个学生

15、至少能获得一次奖励性评价;二是学校奖励。学校将根据每学期工作安排对学生进行综合性评价奖励,具体由学校政教处负责实施。评价的原则是以多元智能理论为依据,建立多元评价模式。在评价学生时,要重点关注全体学生在各自成长道路上的点滴进步,努力让每个孩子都有成功的体验,品味成功的快乐。评价要求是:必须以多元视角来看待学生,尽可能地发现学生的优点和点滴进步,各班可视情况随时设立奖项(如:关心集体奖、体育运动出色奖、好人好事奖)在学生受到奖励后及时将喜报送发至家长手中并记录好家长反馈信息。对在评价过程中,设计出学生在某些方面有明显进步的创意性评价的教师,学校要予以总结和表彰。每次奖励后要及时将表彰情况做好登记和存档工作。为今后更深入的研究多元评价做好基础工作;评价要本着公正、公开、公平的原则,对学生的奖励要注重实效性;学期结束后,各班以表格的形式,把学生的奖励情况上报政教处,班主任同时做好总结和反思。附件1:终结性评价单本学期,我获得了这些奖章发言章( )枚 合作章( ) 枚 收集章( )枚 自律章( )枚 实践章( )枚 创新章()枚 我荣获了_称号我的_作品参加展览我的期末测试成绩_自我感觉:小组评价:教师寄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