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体育教学中促进学生体质发展的研究.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2371419 上传时间:2023-02-16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体育教学中促进学生体质发展的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对体育教学中促进学生体质发展的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对体育教学中促进学生体质发展的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对体育教学中促进学生体质发展的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体育教学中促进学生体质发展的研究.doc(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对体育教学中促进学生体质发展的研究摘要:学生体质的不断下降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从中央到地方均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来促进学生体质发展。体育教学是学生在校学习体育基础知识,获取体育运动技能的基本途径,作为担任体育教学的一线体育教师,研究在体育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体质发展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运动技能,学习兴趣爱好,学生个体差异,监控制度等几方面进行分析,给一线的体育教师提供参考。关键词:体育教学;促进;学生;体质发展1、 前 言当前,学生体质的不断下降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政府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相应的预防措施,如:国家体质健康标准、广东省体能素质标准的出台实施,以及全国正在推广的“大课

2、间体育活动”、“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阳光体育与祖国同行”等活动,特别是07年颁布实施的中央“7号文”可以说是政府的一项重大举措,其目的只有一个,旨在促进青少年的体质发展,培养健康有活力的新一代。作为一名体育教师,体育教学是其本质工作,促进学生体质发展是每个体育教师的责任。促进学生体质发展,首先要搞清楚什么叫体质。“体质,是指人体的质量,它是在遗传性和获得性的基础上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特征”。体质是从体育学角度评价健康的一项综合指标,是指机体有效与高效执行自身机能的能力,也是机体适应环境的一种能力。体质的发展是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结果,只有规律性的身体锻炼才能达到最佳的体质。学生运动技

3、能的形成,良好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都可以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润物细无声”地进行。体质中与技能相关的参数是灵敏度、平衡性、协调性、爆发力、反应时与速度。而这些素质不是每个健康人都具有的,因为拥有这些素质还要有一个动作练习过程。拥有它们的人很容易完成高水平的技术动作,有位专家举过这样一个例子,两个健康的人在过一道索桥的时候桥突然断裂了,一位健康而平时少锻炼的人因为没有能力爬上去而跌落悬崖失去了生命,另一位健康者因为平时多锻炼,身体强健爬上去而得以自救,这充分说明了体质发展中动作练习的重要性,这也正是体育教学的本质所在。那么,在体育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的体质发展呢?2、促进学生体质发展必须重视运动技能教

4、学21 体育课程标准非常重视运动技能的教学。体育课程标准是体育教师实施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它明确界定了新体育课程的性质,指出体育与健康课程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增进学生的健康为主要目的,并专门设有“运动技能”学习领域。在这一学习领域中,提出了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内容框架,例如:水平一,要求学生“初步掌握简单的技术动作”,水平二,要求学生“会做简单的组合动作”,水平三,要求学生“初步掌握运动基本技术”,水平四,要求学生“发展运动技战术能力”,水平五,要求学生“提高运动技能水平”和“增强运动技能的运用能力”,水平六,要求学生“在提高所选运动项目技能水平的基

5、础上组织和参加课外体育比赛”等。由此可见,在体育教学中,运动技能的教学是何等重要,学生只有掌握了相关的运动技能,才会对相应的运动项目产生兴趣,自觉地进行锻炼,从而进入练习提高精通的境界,最终达到促进体质发展的目的。22 身体练习是掌握运动技能的主要途径。课程标准解读明确指出:“与其他文化课不同,体育与健康课程主要是一种技能性的课程。这就是说,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的结果主要不是体现在认知性知识的积累和深化上,而是表现在体能的增强、技能的掌握和行为态度等改变方面。这就决定了体育与健康课程教与学的主要手段,是以活动性游戏和各种运动方法构成的身体练习。没有身体力行,体育学习就无法进行,这就是体育课的最大

6、特征。”课程标准解读还提出:“运动技能学习领域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主干学习领域,该领域与运动参与领域一起最能体现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课程性质;运动技能学习领域是实现其他学习领域目标的载体。如果没有运动技能学习领域,其他学习领域将成为无木之本、无源之水,就会失去本课程的特征,身体、心理、社会适应的整体健康目标就无法实现”,促进学生体质发展也就成了一句空话。以本人的小篮球教学为例,教学对象是小学四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教学目标是发展学生的灵敏协调性,在学习中掌握一定的篮球运球、传接球技术;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良好品质。在上课初,让学生自主玩球,并提出要求,怎样才能让球被你的手“吸”着走,这其实是运球的

7、技术,学生在不能“吸”住球的情况下肯定会找原因,这时候就是老师指导的好时机了;还有,在传接球的时候怎样才能将球传得又准又好,有的同学传得好,接得也不错,但有些同学传球总是到不了位,接球时老被球击中鼻子。最后也是通过传接球的技术教学解决了问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了一定的运动技术后,练习的持久性及主动性都有所增强,这正是体质发展的必要途径多练。3、促进学生体质发展还要以兴趣为先导31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体育教学也不例外。学生的运动兴趣不仅需要满足,还需要依靠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去不断激发。学生可能对某些运动技能一开始并没有表现出一定的兴趣,如果这些运动技能对

8、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有益的话,我们也可以尝试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去激发学生的兴趣。如:体育游戏,它是学生学习过程延伸的不竭动力,还是以小篮球教学为例,在进行了传接球练习之后,为了强化学生的传、接球技术及培养其合作意识,安排了小手球游戏活动,将学生分成每6人一组,相互传接球射门,在一阵阵的奔跑、拦截、躲闪、欢呼声中,学生们的兴致发挥到了极点,那场面不单是热闹二字可以形容的。学生们在游戏中不知不觉完成了学习任务,锻炼了身体,促进了体质发展。32 变换分组形式,不同的分组形式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是不同的。体育教学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体现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调配合,同质分组有利于相互促进

9、,共同提高;异质分组可以以强扶弱,弱者变强,强者更强。同样的教学内容可以有多种不同的分组形式,在教师规定的大前提条件下,允许学生自由组合,自由发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小手球游戏为例,先以老师规定分组(行政组)进行活动,活动中有相互埋怨、指责的现象出现,影响游戏效果。在游戏进行了一局后,学生提出来让他们自己组队,在重新组队后的游戏活动中,学生相互间的关注度、配合意识均明显增强,游戏进行得更为激烈,下课铃声响了,同学们竟全然不知,已经到了忘我境界。33创设相应情境。一定的活动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被大家一致公认的。在相当多的公开课、评比课、示范课、研讨课中我们经常见到,大多数的教学

10、效果都不错。如本人上的耐久跑情系大西南教学为例。我把每一位老师和学生头都很头疼的耐久跑,运用定点越野比赛的方法改编,以情系大西南为背景创设情境教学,让每位学生都怀着一颗志愿者为人民服务的情怀去为灾区人民寻找水源展开学习,在教学过程中用扑克牌作为寻找水的教具,让每一组学生带着任务在运动场上寻找相应的扑克牌。整节课都是以游戏的形式进行,学生的练习激情很高,课堂气氛很浓厚。让我最高兴的就是,课后,有许多学生都问我什么时候再上一次?可见,适当的情境创设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很大的帮助,对教学目标教学效果都起到很大的作用。4、促进学生体质发展还要因材施教41 了解学生是因材施教的前提条件。无论是先天还是

11、后天的因素,只有对学生进行全面周密的了解后,才能在体育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这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质,树立学习的自信心,更能让学生看到自己的长处与不足,进而积极面对。42 因个体差异而宜,因材施教。学生体质的发展有一定的差异性,这是客观存在。受遗传因素的影响,有些学生身体条件较好,适合做一些难度要求较高的运动,有些同学因身材方面的原因或先天性不足只能局限性地做一些练习。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在进行教学评价的时候区别对待,多做学生的纵向比较,让他们知道自己的进步情况,树立自信心。以小学一年级学生学习篮球原地拍球为例,有些学生由于在这之前有玩过,拍起来就较好,而且能连续拍十多次,而有少数学生因

12、为以前未接触,控制不了球,这时候老师只能要求其慢慢来,一步一练,从一次到二次、三次,直至能较自然地完成任务;同样,身材高挑的学生在跳高方面有绝对优势,而身材矮小的学生则相对处于弱势,老师不能用同一标准去要求他,只要求其比自己之前有进步就可以了。4.3 因项目而宜,因材施教。不同的运动项目对学生的体质要求不同,这也需要因材施教。有些学生力量较好,在投掷方面有优势;有些学生的弹跳能力强,在跳高、跳远方面表现突出;有些学生的灵敏协调性不错,在体操、技巧方面有过人表现。体育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能力做出正确判断,让每位学生在充分发挥自己长处的同时尽量弥补自身的不足,给全体学生创造一种你追我赶

13、,不甘落后的学习氛围。5、在体育教学中建立长效机制,力保学生体质不断发展5.1 有效监控,科学分组。体育教学的效果从某种程度上讲是由体育教师控制的,体育教师可以通过有效的激励手段,跟踪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予以有效监控。如,可以在学生新学期开始的第一次体育课中对学生进行“原始”成绩的检测,了解学生体质差异的大概情况,然后根据学生的力量、灵敏协调、速度、弹跳、耐力等情况进行分组,并挑选出相应的组长,赋予组长一定的权利,以便在日常的体育教学工作中有组织、有侧重点地进行针对性练习,长此以往,对学生的体质发展大有作为。5.2 管理到位,加强研究。以学校为单位,建立健全相关的体质发展课堂管理制

14、度,安排好每年的“体质”、“体能”项目检测工作,保证学生各项指标检测的顺利进行。另外,学校可以建立相应的学生体质信息资源库,以便进行相关研究。6、小结学生的体质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代人,甚至是几代人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只要广大的体育教师本着从学生实际出发,站在提高国民健康素质的高度,响应中央号召,立足本职工作,认认真真上好每一节体育课,学生的体质发展就一定会上一个新台阶。参考文献1惠志东,学生体质下降的原因和对策M. 北京;中国学校体育杂志社,2006.2GB体育课程标准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3季浏,指导思想下的运动技能教学J. 北京;学校体育杂志社2006,02.4李明,积阳光工程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J.北京;中国学校体育杂志社, 2008,06.5卢元镇,体育社会学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