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习作能力评价策略研究方案.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2371841 上传时间:2023-02-16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生习作能力评价策略研究方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小学生习作能力评价策略研究方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小学生习作能力评价策略研究方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小学生习作能力评价策略研究方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小学生习作能力评价策略研究方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生习作能力评价策略研究方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生习作能力评价策略研究方案.doc(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小学生习作能力评价策略研究 彬县城关小学课题组 执笔 马清华一、课题研究的现实背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传统的评价由于目标单一,方法唯权,手段专制,观念落后,已成为束缚教育发展的瓶颈,因此,语文习作能力评价要革除弊端,与时俱进,建立切实可行的评价策略,全面、科学、客观地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小学语文习作能力评价策略研究”课题是教育部为了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推进课程改革,落实课程目标而设立研究的。我校自2002年9月进入国家课改试验以来,对小学语文习作能力的评价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对学生习作的认知情况进行了较为详细地调查。调查中发现,喜欢习作的学生只占8%;对作文感到头疼、害怕写作

2、的占到50%;有30%觉得无所谓。真正感觉从作文中能得到乐趣的不到5%。学生对习作兴趣不浓,原因应该是多方面的。但教师的不当评价,应是诸多原因中极其重要的一个。部分教师对学生的习作评价缺乏指导性、针对性、启发性,没有从文章的字、词、句、篇等方面综合评价,有的写得空洞、抽象,学生看了也一头雾水,看不出哪些地方要改正或补充,也不知成功在什么地方,只是过多地关心自己的分数。 这样的评价当然不能很好的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习作能力。基于这种现实背景下,我校语文教研组承担了小学生习作能力评价策略研究二、概念的界定“小学生”是课题研究的对象,主要是指三到六年级学生。“习作”指的是学科内容,不是仅仅指学生几

3、篇具体的作文,而是小学语文学科的一个侧面,“听说读写中的写,它包括书面交流中的“需要表达”“自主表达”“真实表达”等方面思维内涵和心理内涵。“习作能力评价”是课题研究的核心,研究的内容非常丰富,其中涉及教师、学生、家长、学校、社会等方方面面,评价的不同阶段、不同对象、不同方法都可以延伸出林林总总的课题,它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并重,当前应加强形成性评价;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更应重视定性评价;在习作能力评价方式上,应注重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如果我们能达成共识,那么凭借大家的智慧,定能寻找到一块最适宜学生习作的净土,让学生的书面

4、语言在“和风细雨”中成长,让学生最终能体会到中国语言文字的魅力和运用乐趣!三、课题研究的内容:小学生习作能力评价策略1评价的主体:由独家评议转向众说纷纭,2评价的导向:由刚性考核转向人文关怀。3评价的方法:由传授知识转向启发创新。4评价的尺度:由一视同仁转向因人而异。5评价的目的:由选拔甄别转向赏识激励。6评价的语言:由客观冷静转向动情感染。四、课题研究预期目标(一)教师研究目标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对我校小学生习作能力评价策略进行探索,不断总结研究,将经验上升为理论,找出一套适合我校完整的作文教学的方法及习作能力评价策略,以提升学生的习作能力为根本目标,改变对学生习作的评价比较单一的现象,淡化文本

5、和结果,关注学生、关注过程,营造一种在互动交流基础上的形成性评价。建立一种以作文教学为基本理论的现代教育观,实现小学生习作能力整体层次上的飞跃。(二)学生培养目标1、争取从根本上扭转小学生作文普遍存在的概念化、成人化、功利化、抄袭、杜撰等现象,解放中小学生的个性、思维、情感,培养学生健康个性,充分开发学生内在潜能,紧紧扣住“自主、需要、真实、创新”,在习作中彰显学生个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2、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的习作课程体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习作能力。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培养出一批有主见、有创新意识的人才。4、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实现作文内容上的创新。5、

6、激发学生的写作情感,树立写作自信心,掌握写作方法和写作技巧,会说会写。五课题操作措施1加大专题理论学习的力度,克服陈旧的作文教学模式的思维定势,更新作文教学观念;通过理论研究,树立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思想,促进教师探索创新性的教学目标体系,教学范式与科学的评价方法。为此应按课题的研究进程,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定期组织学术讨论会,交流体会和初步成果。我校的教师阅览室全天对外开放,教师可以自主学习;也会不定期进行课题研究碰头会,理论知识更新交流会,实现教师间理论资源的共享;学期末,奖励理论学习先进个人。2、组织进修。课题负责人组织成员进行学习,形式有教科研网上搜索、名家思想荟

7、萃、教科研问题会诊、作文教学理论讲座、现代化教育技术培训、示范课观摩等,以此来进一步保证教师理论学习的时间,拓展教师理论学习的空间。当然多样的形式、丰富的内容也大大地激发了教师理论学习的积极性。这方面的进修还有学历进修,专业技术进修以及参加各级骨干教师的培训等。3课题研究从两个层面展开:一是课堂,课堂是研究活动的主阵地,教师是研究活动的主要实践者,研究工作与教学紧密结合,在教学实践中开展研究活动。二是课外,课外也是研究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要同家庭密切配合,互通信息,从而使研究的信息更全面,效果更真实。实验期间按自然常态编班,不作调整; 课时按课程计划安排;不增加课业负担,促进学生习作能力的

8、提升4本课题研究假设:良好的评价策略能激发学生学习潜能,提高个体学习效果提升教学效益,从而促进个体积极主动地发展。六课题研究的方法与途径1、文献资料法在确定小学生习作能力评价教学的研究方向后,为了了解当前习作研究领域的现状,我们主要借助因特网和有关报刊、杂志对相关信息进行了收集和检索,为课题研究提供可靠的理论基石。2、教育调查法对全校同学采取抽样调查、问卷调查、访谈调查与个案调查等方法,了解学生写作的现状,了解他们对习作的认知程度和喜好程度等。通过调查,掌握丰富的第一手材料,为课题研究提供充足的事实依据。3、经验总结法我们将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在各个不同的阶段,运用经验总结法,在感性认识的基础

9、上,通过对课题研究过程的回溯、追因,对本课题的教育实践进行分析概括,全面、深入、系统地揭示经验的实质,得出对本课题的理性认识,使之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找到可以运用和借鉴的规律性的东西。4、案例剖析法案例教学是当代最有效的一种科学实验方法。我们拟在课题研究的中期开始,采用此种方法来探索习作能力评价的方式方法。课题组成员轮流开设习作教学实验课。课后组织全体组员和专家集体会诊点评,从中总结出习作能力评价有效的方式方法,然后再通过进一步的运用和实践加以考证。5、动态考察法建立实验班级学生作文资料库,将学生从实验开始后的各阶段作文收集整理,每过一阶段选取有代表性的作文进行分析评价。通过对比得出有启示性的结

10、论,为下一步的研究奠定坚实基础。七课题研究的步骤本课题研究对象为3-6年级学生,其中每年级段(1)、(2)班为实验组,(3)、(4)班为对照组,2009年4月开题,2011年4月结题,周期为2年。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09年8月2009年8月)启动、筹备、学习理论、设计方案、申报课题,对研究方案进行修改完善及做好前测工作。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09年9月2011年8月)采用行动研究法,将在研究过程中所获得的数据、事实进行分析、概括,从中找到差距,不断调整、修改方案。课题组成员开展交流,互相取长补短,不断提升教育理念,提高课题研究的实效性。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1年9月2011年10月)

11、全面整理资料,进行经验总结和理性提炼及做好后测工作,写好课题结题报告。做好课题研究成果的鉴定和推广。八课题研究组成员课题总负责:张占雄课题参研人员: 曹有凡 潘晓丽 王雪莲 马清华 王 丽 田 娟 孙凤娥 史 妍 刘花娟九课题研究的条件分析(一)组织保证。成立课题组,并服从学校科研网络的管理,做到认识统一、责任明确、目标一致。(二)制度保障。机制的完善是课题研究顺利实施的制度保障。1、成立课题研究组织机构。2、建立了教科研制度。3、课题研究直接纳入年终考核。对课题组成员的研究直接纳入年终考核,年终按各自的研究成效分配酬劳。当然,在发挥教师间相互竞争、自主研究功能的同时,我们又通过专设的集体成果

12、奖,激发教师的团队精神,发挥他们群体自主研究的作用。(三)经费支持:学校能保证必要的研究时间,提供足够的科研经费。(四)队伍精良。本课题组成人员中有校长、教导处主任、备课组组长,也有来自教学一线的优秀语文教师。他们业务能力好,开拓精神强,肯钻研、有耐性,并有充分的时间开展研究工作,保证课题的顺利实施。(五)技术保证。我们将邀请有关专家来我校指导课题的研究工作,重在提高研究人员的整体素质,推荐参加各级培训,组织外出参观学习,定期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部署课题研究。十预期成果形式1、小学生习作能力评价研究论文集2、小学生习作能力评价研究案例集3、彬县城关小学习作能力评价作文集4. 课题组成员习作能理评价策略展示5、课题结题报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