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文《小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培养浅议》.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2372223 上传时间:2023-02-1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小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培养浅议》.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小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培养浅议》.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小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培养浅议》.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小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培养浅议》.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小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培养浅议》.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小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培养浅议》.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科学教学论文《小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培养浅议》.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小学科学教学论文小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培养浅议【摘要】 21世纪是科学技术竞争的时代,面向21世纪,要求培养全面发展的现代人。现代教育所培养的现代人,不仅要有新的科技文化知识,而且要具有自觉能动性、独立自主性和开拓创新性。然而在小学各学科中,实验操作是学生手脑并用双向发展的重要环节,他是调动那些学习被动,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不强,动手实践能力差的学生积极性的一种重有效途径。学生动手实验操作意识强化了 ,积极主动的学习气氛就会浓厚。为此正确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不容忽视。【关键词】 实践操作 能力观察 实验 科学 教学小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培养浅议小学实验中的大部分知识是要求学生动手实验去发现、理解、运用的。

2、据初步统计,小学各类学科中,学生可通过实验学习的占半数以上。其动手实验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爱科学的兴趣,还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发展智力,提高学生科学素质。那么,作为教育者应当怎样培养小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呢?一、通过实验演示、分组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力近几年,教师队伍逐渐趋于年轻化,年轻教师的理论知识比较丰富,然而教学中实践经验却较为浅薄,总觉得教学中花了很大的力气收效却很小。针对青年教师实际,教导者的“导向”性起着重要作用小学阶段的教学,无论是哪一学科,都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观察力。实验证明,具有较强观察力的孩子,知识面就比较宽,教师传授知识易于接受,体现出思维特别敏锐。例如:在教学一年自然“叶贴画”一课

3、时,教师就应事先布置学生采集各种树叶,并注意观察树叶的形状。教学中教师就应运用具体的形象的实验演示,将各种形状的树叶通过剪一剪、俢一修、贴一贴,便可粘出动物、昆虫、建筑物及植物来。并引导学生现观察。通过观察了解什么样的植物叶可贴出一只美丽的“蝴蝶”;什么样的植物可贴出一座漂亮的“房子”等等,观察后再将学生进行分组操作。因此教学中每位教师都应不断给予学生更多直观材料,使学生更具体的认识各种事物和自然界中的现象,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操作兴趣。 一、 通过兴趣化实验,强抓实验各个环节,不断提高学生实验能力1、实验前,要明确“实验目的” 心理学告诉我们:在观察事物、做一件事前,只有给学生提出明确而具体

4、的任务,才能使他们注意力集中到所要做的事上,才能使他们深入细致地去观察去做。因此,每次实验前都要让学生明确实验目的。通俗地说,就是明确为了研究什么做这个实验。根据实验目的的不同,我们可以把学生实验分成两类:一类是验证性实验,如物体都导电吗一课,学生能够从日常生活经验中推出一些金属有导电的作用,但木头不导电等,就需要实验去验证。因此,我们可以把这类验证性实验的实验目的称为:证明。另一类是探究性实验,这类实验是整个科学学科学生实验中的主要部分,如电磁铁磁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这类实验的实验目的可以说成:研究,明确实验目的以后,学生会在以下的操作中明确指向,积极去探究科学道理。2、实验时,要严格“操作

5、过程” 学生实验的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学生对实验中的重点、难点、关键以及操作的把握程度。喜欢动手做是学生的特点,但他们往往是在好奇心驱使下盲目乱动,一动手就忘了纪律,做了这一步不知下一步该做什么;或颠倒操作过程,少做漏做,使实验失败,这就需要明确操作过程,严格按照执行。为了不遏制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实验能力,我们可以根据实验操作的难易程度运用各种办法明确操作过程。 (1)独立设计补充式。有的学生实验较简单,我们可以让学生自由讨论设计操作过程,然后指名学生说出,其余学生讨论补充,如磁铁中磁铁有指示南北的作用等。 (2)学生操作补充式。在实验时,我们也可以请其中的一位学生上台演示,其余观看,

6、再讨论应该改进的地方,这样可以使学生对这一实验过程印象深刻,等全体进行实验时不会犯与之相同的错误。 (3)教师演示提示式。部分学生实验,其中的某一步较重要,是影响实验成败的关键,那么就要求教师预先提醒学生注意,甚至要示范讲解来演示重点,突破难点,给学生搭起通向成功彼岸的桥梁。如“空气压力实验”,教师示范的时候要讲明:杯中的水要满,中间不应该有空气隔在里面,要按住慢慢倒过来再放手。 设计好操作过程以后,尽量用小卡片出示,要求学生严格按照执行,避免实验中的盲目性,争取实验成功率。当然,我们更赞成学生能有别的实验来研究同一个问题,这些实验可以延伸到课外跟同学一起做做,激发他们兴趣。3、实验中,要全面

7、“观察现象”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但是,学生的特性又决定了他们不知如何去发现、研究、探索,这就需要教师去引导,去帮助。所以,在学生实验进行过程中,我总是提醒学生动用一切感觉器官去全面观察。一是用眼看,眼是最重要的观察器官,如果不用眼仔细看,实验中真的会“眼睛一眨,老母鸡变鸭”,教师要时刻提醒学生注意用眼观察每一个微小的地方,每一步细少的变化。二是用手摸、用耳听、用鼻闻、用舌尝,手、耳、鼻、舌也是人体重要的观察器官,它能帮助学生更全面地感知事物。如果在学生实验

8、中动用这五个感觉器官去全面观察,那么,学生就尝到了做“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喜悦,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反复强化练习,学生的观察能力又会大大提高。这样,学习兴趣促进能力提高,能力提高又促进兴趣发展,形成良性循环。当然,值得指出的是,在每个实验中观察也有所侧重,而且,并不是每个实验都要、都可以用这些器管去观察的。4、实验后,要引导“得出结论”从现象到分析比较、推导得出结论,是一个以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是思维从感性到理性的质的飞跃,只有完成了这个飞跃,才算真正得到了知识,在牛顿以前不知有多少人看到过苹果从树上掉下来这个现象,但只有牛顿从中分析得出了一个结论:宇宙中任何两个物体有引力,不同物体

9、间引力是不同的。这就是因为其它人的思维都没有完成这个质的飞跃。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他们的抽象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与直接和感性经验相联系。为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我们可以针对“现象结论”推导的难易程度采用不同的方法去引导学生提出结论:如果我们在学生实验教学中紧扣“实验目的操作过程观察现象得出结论”这四个要素,就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全面细致的观察能力,并能积极地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发展,从而来提高学生实验能力,在自然学科中积极提高学生素质。三、通过实验,增强学生求真求实的学习和实验态度1、掌握实验方法,提高设计实验能力 “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

10、”,学生总在不断重复老师的操作,不会自己设计实验,那么,学生操作得再好也是不会实验,更没有任何实践的价值。我们要教会学生实验方法,指导学生设计具体实验操作方案,用学生自己设计的具体操作方案指导实验。如在学习怎样加快溶解一课时,先教会学生“对比实验”的方法,即明确实验中的各项因素,如热水,搅拌,捣碎等,学会如何使一个因素变化,而控制其它实验因素完全相同。然后试着由学生参与设计怎样加快溶解的实验方案,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了教学内容的实验操作性,也提高了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待添加的隐藏文字内容22、提供实验材料,树立求实的学风要提供给学生充足的实验材料,教会学生学习方法,由学生自行实验发现规律

11、,获取知识。如在教学种子里面有什么一课时,发给每位学生充足的种子:浸泡过的黄豆、绿豆、黑豆、花生种子和成熟的玉米种子。学生通过解剖各种种子,经比较、分析、综合,寻找到他们的共同点:都有“皮”,都有白色的“豆瓣”,都有“小芽”等等。通过实验证明,提供给学生有结构的材料,学生能发现要探究的内容,并实事求是讲出来,尊重事实,尊重科学。对学生每次的发现,教师都不要放过,要因势利导,从学生无序的发现中引导了出有序的知识结构。3、指导实验技能,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需要学生使用仪器操作的实验,必须把实验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变成规范化的具体要求,达到指导学生实验操作技能的教学目的,保证实验成功和实验安全。教师指

12、导学生实验时,一要讲清实验步骤,二要提出注意要求,三要巡回对学生个别指导。4、放手实验操作,磨练实验意志 学生动手实验操作的过程,就是磨练学生实验意志的过程,不能由教师包办代替。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学生努力克服困难,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这锻炼了学生勇于探索的顽强意志。实验的成功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满足感,激发了学生学习自然知识的兴趣。5、引导分析实验现象,促进思维的发展 学生通过对实验中出现各种现象的观察,在头脑中形成表象,经过多方信息反馈,学生思维得到进一步加工,从而对自然事物的属性和规律产生正确的认识,形成概念、结论,同时培养了学生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推理等思维能力。结论对学生来说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使学生逐步学会比较分析的思维方法,促进了思维的发展。总之,在培养小学生实验操作能力上,应严格按照新课程的要求准备实验,教给学生实验方法,引导学生经历实验过程,真正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从而逐步提高小学生的科学素养。【参考文献】:1、鲁克成 魏谟华:创新民族的灵魂广东科技出版社,1999年4月;2、王新如:心理学,新世纪出版社,1994年7月;3、孟四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10月;4、毛光民 毛富强:观察是起点,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年1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