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论文:有效开展课堂活动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论文:有效开展课堂活动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有效开展课堂活动促进学生的发展 内容提要:在新的学习方法以体验式、探索式、合作式方式获得学生广泛欢迎的同时,也对教师恰当把握课堂活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以地理课程中课堂活动的开展为研究内容,以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为课堂活动开展的目的,将可持续发展理念作为课堂活动有效开展的基础,贯穿于课堂活动的始终。首先,活动内容与活动形式的选取应以有利于学生发展为出发点,正确领会地理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和活动建议,因地制宜灵活选择;其次,课堂实施过程中要把握有效活动的三大要素并从四个方面促使课堂活动有效的开展;再次,反思过程是课堂活动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只有及时反思、总结经验才能有助于师生的共同发展。关键词:
2、课堂活动 有效性 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当今社会一种全新的发展模式,包括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与人的可持续发展两个方面。人的可持续发展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它是通过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达到实现人的主动、和谐、全面的发展。地理课程关注并能够影响学生的生命历程,促进每个孩子的终身学习与未来发展(1、王民地理新课程教学论第29页)。伴随着新课标新课程的推进,体验式、探究式、合作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走进新课堂,把间接经验转化为直接经验,丰富了学生的体验,受到学生们的欢迎。可是在实际操作中,许多教师发现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进行教学时,因为课堂上时间有限,经常出现教学目标达不到、教学任务完不成、活动形式化、开展不理想
3、的情况。如何提高课堂活动教学的效率成为许多教师面临的问题。本文将从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教育角度探讨如何促进地理课程中课堂“活动部分”的有效教学问题。一、课前准备:从可持续发展角度选取活动内容与活动形式。根据地理课程标准,地理课程中“活动建议”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地理课程标准中的活动建议是提供教师组织室内、室外地理教学活动的参考性意见(1、王民地理新课程教学论第63页)。为了达到课堂活动有效教学的效果,可以从“教育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角度领会地理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和活动建议,再确定课堂上开展的活动内容和形式。选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时首先要关注学生的需要。从学生的角度来理解这个活动的内容目标:知识
4、与技能的目标是否清晰、过程与方法的目标是否清楚、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的形成需要哪些内容。其次是要关注学生的发展。教师课前准备时着重考虑的问题是:活动材料的选取与开展方式要能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发展;活动的开展方式以及所需时间的分配要能达到最佳效果;在活动过程中教师的有效指导和调控,要达到活动的三维目标;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等等。为了让学生在活动开展中得到更好地发展,教师也在不断寻找最有效的教与学的方法。这就同时在促进教师自身的发展。 所以在实施活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活动教学内容的特点、学校的条件和学生的身心特点因地制宜选取其中一个或者几个活动开展,而且不一定完全参照活动建
5、议的方案。二、课堂实施:以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开展课堂教学活动。(一)把握有效活动的三大要素,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必须了解学生已有的基础、心理发展水平和学生具有的潜能,把握有效活动开展的三大要素来唤起学生的求知欲,诱导学生学习,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教学活动中。因为七、八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接受新事物敏感,但爱动、注意力容易分散。第一要素是“快”。是指首先从时间上考虑活动节奏要快。因为一节课时间有限,活动必须在短时间内完成。典型的活动部分通常以快节奏的方式展开,让学生们感到课程在不断地进行,总觉得有事要做,可以避免出现学生出现迟钝和厌倦的情况。课堂活动的时间以七至八分钟为宜,最好活动时间不超
6、过十分钟。这样活动的有效效果才能在时间上达到最佳状态。所以在课堂活动进行时,首要目标是要抓紧学生的有效学习时间,提高活动学习的质量。第二要素是“多”。 “多”的第一方面是指活动方式的多样化。活动形式的多样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符合学生的心智特点。在活动教学中,可以采用讨论式、参与式、辩论式、案例分析法、问题解决式、角色扮演及小组活动等多种方式。不同的教学内容以不同的方式组织教学过程,避免每一节课以同一模式教学。“多”的第二方面是指在活动中要尽可能的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通过多样化的活动方式以及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进行探索,促进学生们的能力得到多方面的发展,达到有效的活动效果
7、。以学习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一节人口与人种为例,这节内容为两个课时。在安排教学内容时,为了使学生的学习思路更加有条理,每节课的活动各有特色,教师可以调整教学顺序。在讲完“世界人口的增长”之后,顺着思路完成“人口问题”的教学。第一课时:“世界人口的增长”和“人口问题”。其中活动设计:绘制世界(或我国)人口增长曲线图、画漫画、写标语。学生们根据所绘制的人口增长曲线图,先小组内部分析讨论,再举例说明人口增长过快对环境、社会经济及人们的生活带来什么影响?再要求:每位同学至少举一例课本外的例子,写在纸条上,到小组讨论综合后,推举一位同学发言。此后学生活动:分组讨论:为实现人口与环境、社会经济协调
8、发展的共同目标,各国或各地区能否采取相同的人口政策及措施?为什么? 每组拟一句标语或画一幅漫画来表现关于人口与环境、不同的人口问题或解决人口问题的政策、措施。 第二课时:世界人口的分布和世界的人种。其中“世界的人种”活动设计是角色扮演。学生们分成四个大组,通过抽签有三个大组进行角色扮演。分别介绍黑色、白色、黄色三大人种的外部体质特征和分布地区,剩下的一组就当评委,对三个大组的表演和介绍进行评判。在这两节课堂活动教学中,通过绘制世界(或我国)人口增长曲线图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基本地理事实、概念和技能;分析和讨论增强学生学习能力;在具体的学习情境中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表述能力得到培养;还发展了学生与人
9、交流、沟通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并形成正确价值观(人口观和人种观),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 “多”的第三方面是指活动中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发挥各自优势,取长补短,使之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1、王民地理新课程教学论,第187页)。第三要素是“合”。合是指手脑结合的开展活动,即“Hands on ”活动。 “Hands on ”活动的模式就是:提出问题动手做观察记录讨论交流得出结论表达陈述。如人教版新课标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三节地图中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这一课题的活动是这样设计的:课前开展实践活动-等高线地形制作-橡皮泥捏山,绘制其地形图,讨论绘图方案-课上展示方案,评价方案-
10、寻找答案-提出由浅入深的阶梯性问题-师生共同探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1、王民地理新课程教学论,第248页)。从活动效果来看,“Hands on” 活动模式不仅教给了学生探索、发现的方法,更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在研究中学会研究,在创造中学会创造。活动中既动手更动脑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在活动中学生不断会出现思维的碰撞,会进一步把学生的探索、发现引向深入。这就是可持续发展的学习方式。学生只有去做,才会发现他需要更多的能力,才会在做的过程中不断的努力,不断的发展,也就是达到了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理念。(二)从四个方面促使课堂活动有效的开展。在许多课堂活动中开展探索性的、自主的、研
11、究性的学习是十分必要的。大量的研究表明探索性的、自主的、研究性的学习对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很有效果,它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心理学。但在现实中许多课堂活动形式化明显,为“热闹”而活动,为“活动”而活动。要检验活动开展是否成功,不是在于要看学生参与活动的人数的多少和时间的长短,也不在于学生回答问题的多少,课堂怎样热闹,而是看学生参与活动的程度和质量。有效的活动应该表现在:在问题的引导下操作活动得到有效的升华、探索活动得到教师必要的指导、合作交流没有脱离学生独立的思考。学生的自主和合作在学习活动中体现得如何是活动开展成功的标准。为了活动有效开展,教师在活动中不仅要随时指导和调控活动,还要及时关注学生掌
12、握知识、形成技能、情感态度变化和能力的提高情况。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促使课堂活动有效的开展:1、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活动开展过程中,要注意为学生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比如活动中可以生生互动,更要注意师生互动。这不仅体现了“师生平等”的关系,还融洽了师生感情,为学生创造了民主的学习氛围,还爱护和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活动的顺利开展,有利于师生的身心健康。2、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 。 有效活动开展的关键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好的课堂活动设计时一定会考虑学生们的兴趣、心智特点,因为活动内容新颖有趣,才会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并能够吸引所有的学生积极的参与。以人教版新课标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
13、的第三节地图中“五种陆地地形” 课题为例,活动设计是“用沙子堆砌地形模型”。用沙子堆砌地形模型,学生的兴趣高,都想动手做一做。活动过程中学生们一边可以开心地动手做沙子模型,一边还可以互相观察别的小组堆砌的地形模型。学生们热烈讨论、交流的同时,也在思考如何让本组的模型更加形象,他们的活动积极性当然高涨,动手迅速,活动效率也大大提高。这个活动就是在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体现学生的个性,用自己方式观察,用自己的方式研究。3、以问题作为活动开展的纽带。待添加的隐藏文字内容1 活动设计要注意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并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最好以问题为纽带贯穿整个活动,特别是让学生动手的实践活动不能没有问题的引导
14、。问题具有开放性,就可以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意识。活动中教师要注意观察并及时指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分工合作。仍以“用沙子堆砌地形模型”活动为例,探究的问题是:如何用沙子堆砌来表现五种基本地形的地表形态,并归纳五种基本地形的地表形态特征。课前先要学生们交流去各地旅游时所见的地形。点出五种基本地形后,全班分成五个大组:按要求利用教师发给他们的沙子分别堆砌成丘陵、山地、平原、高原和盆地的模型。大组中每三到四个学生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在仔细观察书上素描图和彩照后,讨论并动手堆砌模型。在活动过程中学生小组内部认真交流,团结协作,表现十分积极,纷纷动手堆沙子,学生们的作品各种各样。在学生各个小组在堆砌
15、好沙子模型后,学生通过各小组之间互相评价,看谁的模型堆得最为形象、最能表现出它们各自的地表形态特征。通过学生的动手、讨论、交流,五种基本地形的地表形态特征在中已在学生头脑建构起来,达到预期目的。4、让活动变得简单可行。其实质就是活动的难度适中,可操作性强。活动的简单易行,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可以保持自始至终参与的积极性,有机会享受到成功的快乐;还减轻了教师的工作压力和负担;同时活动成本较低,材料经济可行,避免资源的浪费,符合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如“用沙子堆砌地形模型”这个活动是用沙子堆砌地形模型,取材简单。沙子任何一所学校沙坑里都有,只要稍微润湿沙子,用塑料袋分袋装好带进教室放在桌上就可以堆砌
16、地形模型了。用完后用袋子带回沙坑,既保护教室的干净又可以让沙子得到重新利用,符合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理念。三、课后反思:及时反思,促进师生共同发展。反思,是指人能够以自己及其行为为对象而进行的审视与思考。卡西尔说过:“认识自我乃是哲学探讨的最高目标。”只有学会反思,一个人才能不断矫正错误,不断发展自我,在不懈的追求和探索中走向新的境界(2、刘旭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听课、说课、上课,第49页)。课后,不仅教师要反思,同时学生也应该反思。课后的及时反思,不仅有助于教师的发展,而且更好地促进了学生的发展,最终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教师课后结合自己的工作不断地进行探索研究是自身发展的必由之路。这个反思过程
17、实际上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是一个研究的过程,也是教师自身发展的最好的、基本的渠道。课后,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反思:开展活动学习的过程中是否注重知识的迁移、发散;是否注重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学生方法和技能的运用是否提高;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是否得到正确引导。新课程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为达到有效的教学效果,学生课后通过反思、感悟,才能够不断地总结经验、建构知识,提高综合能力。学生课后可以反思本节课有什么收获、有什么遗留问题、自己的课堂表现情况如何、下节课该怎么做等。这就使学生的学习方式也跟着发生变化。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真正的主体,成为具有创新思维
18、的一代,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综上所述,课堂活动的开展必须以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为目的,将可持续发展理念作为课堂活动有效开展的基础,贯穿于课堂活动的始终。参考文献:1、王民主编.地理新课程教学论.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年9月第一版2、刘旭主编.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听课、说课、上课.成都 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5年7月第一版3、关文信、苏士成著新课程理念与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实施北京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年6月第一版4、常华锋主编初中地理新课程教学法北京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年5月第一版5、卞鸿翔、李晴著地理教学论南宁 广西教育出版社 2001年8月第一版6、董洪亮主编.新课程教学组织策略与技术.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年6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