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学六级科学上册《杠杆的科学》课堂实录与点评1.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2372728 上传时间:2023-02-1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科版小学六级科学上册《杠杆的科学》课堂实录与点评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教科版小学六级科学上册《杠杆的科学》课堂实录与点评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教科版小学六级科学上册《杠杆的科学》课堂实录与点评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教科版小学六级科学上册《杠杆的科学》课堂实录与点评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教科版小学六级科学上册《杠杆的科学》课堂实录与点评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科版小学六级科学上册《杠杆的科学》课堂实录与点评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科版小学六级科学上册《杠杆的科学》课堂实录与点评1.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杠杆的科学课堂实录与点评 课前活动:教师出示铁皮饼干箱,问谁能打开?学生用手打不开,用扁铁条作为工具撬开了。师生共同品尝饼干。一、走进生活,引出主题 师:刚才我们看到,用上工具后,饼干箱马上被打开了,谁能说说为什么?生:因为铁条的一端把盖子撬起了。师:前几天,老师发现路上有一块大石头,想搬开它,可怎么也搬不动,后来用上了这么一根棒,就搬开了石头。(视频:放映撬棍撬石头)生活中你还见过类似的例子吗?生:有一次爸爸打不开箱子,也是用棒撬开的。生:我上次看见工人叔叔滚动一个很重的桶,也是用一根铁棒撬着滚起来的。师:对,这根棒称为撬棍。像这样的简单装置就叫杠杆。点评:从生活中引入杠杆,把它与今天的课堂

2、对接起来,学生容易理解,也容易进入学习状态。二、巧设梯度,认识杠杆师:要研究杠杆,必须知道杠杆上有三个重要位置。(出示杠杆撬棍示意图,边演示边讲解)支撑着杠杆,使杠杆能围绕着转动的位置叫支点;在杠杆上用力的位置叫用力点;杠杆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点。(出示刚才撬盖子图片)你们能找找这个杠杆中三个位置分别在哪里吗?(出示一钉有铁钉的木板)谁能帮我拔出铁钉?(学生上讲台用手拔,拔不出。)生:要用工具帮忙。(用打开罐子的铁条还是拔不出钉子。)师:看来我们要分析一下原因了。用撬棍这样的工具拔钉子,用力点的位置上下移动范围小,显然不方便。如果改装一下,把撬棍分成两部分,长的部分装到上面,与另一部分垂直,这

3、样用力的地方可以移动的范围就大了,也很方便。在生活中你看见过这样的工具吗?生:羊角榔头。师:(出示羊角榔头)试试用羊角榔头拔钉子。(学生上台操作,拔出铁钉。)师:其实这个装置也是杠杆,是变形后的杠杆,生活中许多时候都是应用变形杠杆的。能说说羊角榔头拔钉子时,杠杆的三个位置在哪里吗?(学生上台指出支点、用力点、阻力点。)师:我还有一东西。(出示一根用稍粗的铁丝弯成的小棒)这是微型的撬棍,如果左边有一重物,我在右边用手向下按,左边重物会怎样?生:会被撬起来。师:支点、用力点、阻力点三个位置在哪里?(学生上台指出。)师:再添上一根同样的微型撬棍,两根同时运动,你觉得生活中有这样的组合工具吗?把两根微

4、型撬棍右边的一端分别弯起来,现在你觉得这样的工具生活中有吗?生:剪刀。师:(出示剪刀、火钳等)生活中的杠杆,有时需要两个撬棍组合起来变形应用。你能说说这些杠杆工具在使用时,支点、用力点、阻力点在哪里?(学生分别指出。)点评:从撬棍形式的杠杆到生活中变形、组合后的杠杆,学生理解有困难。用标准形态的杠杆演变这种方式,让学生思维一层一层推进,自然而然地理解了杠杆在生活中的其他形式的应用。三、数据分析,理清思路师:(出示杠杆尺)观察一下,有什么特点?生:有许多小孔。生:左边5个小孔,右边5个小孔。生:每个孔与孔之间一样长。师:观察得很仔细。你觉得它能干什么?生:可以量长度。生:我觉得量长度不是主要的作

5、用,可能是用来撬东西的。生:老师,我觉得孔是用来挂重物的。师:(出示支架与底座,把杠杆尺安装在支架上)现在你觉得它能干什么?生:像天平,两边挂重物一样重时就平衡了。生:如果一边挂重物,一边用手按下去,这样也是杠杆了。师:为什么7 生:因为你手按下去的地方是用力点,挂重物的地方是阻力点,中间是支点。点评:学生已经在用前面学过的知识解释现象了。当然,这是发展比较快的个别学生,为了让其他学生也达到这种程度,又有利于下面的探究,有必要在这里再展开。师:现在我在左边第3格挂上一个钩码,效果怎么样?生:斜了,不平衡了。师:怎样才能把它撬起来,重新平衡呢?生:右边用上一个力。生:用手按下去。师:你觉得这个与

6、刚才哪个装置很像?生:撬棍撬石头。生:与铁条撬罐盖也很像。师:那么支点在哪里,用力点、阻力点呢?生:(边演示边回答)中间是支点,手用力地方是用力点,挂钩码地方是阻力点。师:这是一种特殊的杠杆,杠杆尺。老师不能老是用手这样按着呀!想个办法把手解放出来。生:用力点上可以挂钩码代替。师:挂几个钩码,挂在哪里?生:也挂在第3格上,挂一个。师:(挂钩码)现在平衡了。师:那如果我在左边第5格上挂2个重物(钩码),要使杠杆尺平衡的话,右边应该怎么挂呢?生:也在第5格上挂2个。师:(演示)现在我们发现只要左右两边的钩码数和格数相同,就能使杠杆尺平衡。(板书:左边格数=右边格数)如果我要求左右两边的钩码数和格数

7、都不能相同,你能使杠杆尺平衡吗?生:能。师:我们来试试。(出示记录表,指导记录。学生领取钩码,进行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师:每组汇报一组数据,后面汇报的数据不能与前面组重复。我把你们的数据整理在这张表格上。(出示数据整理表,学生汇报。)点评:每组汇报一组数据,既节约了课堂时间,又扩大了参与面,而各组的数据不能与前面组重复,这让每一小组同学不得不认真听同学汇报,并不断地与自己组数据对照,以免汇报时重复,真正让每一个同学参与进来,关注学习,共享成果。师:我们来分析一下,找找规律,看看这些数据中隐含着什么规律呢?生:左边的格数乘以左边的钩码数等于右边的格数乘以右边的钩码数,杠杆尺就平衡。师:是

8、这样吗?除此以外你还有什么发现吗?生:我发现有几组数据右边钩码数多,左边钩码数少,有几组刚好相反,左边多右边少。.生:格数也不一样,有的左边挂钩码的格数多,右边少;有的右边多,左边少。师:这样吧,为了让我们理清思路,我们把这些数据分为两类,怎么分,我们必须有个标准。生:可以按左边钩码比右边多的和左边钩码比右边少的分两类。(出示两张表,学生把所有数据分成两类,第1张表里放左边钩码比右边多的数据,第2张表里放左边钩码比右边少的数据。)师:对于表格,我们可以一张一张分析。生:第1张,我发现右边格数都比左边格数多。生:我发现左边钩码越多,右边格数就越多。如左边第1格上钩码数由2个变成5个,右边钩码数不

9、变,格数却由2格变成了5格。师:我们再来看第2张表,有什么规律?生:刚好相反,右边的格数都比左边的格数少。师:如果我们右边钩码重量相当于手用的力,两种情况中哪种用的力小,哪种大?生:当右边的格数比左边的格数多时,用的力小;右边的格数比左边的格数少时,用的力大。师:有没有既不省力也不费力的情况?生:开头老师做的两边格数一样多时,钩码数也一样多,说明不省力也不费力师:(出示杠杆尺示意图)看杠杆尺三个位置,给“左边格数、右边格数”换种说法,再来说说分别在什么情况下杠杆省力、费力、不省力也不费力?生:支点与用力点间距离大于支点与阻力点间距离的杠杆省力。支点与用力点间距离小于支点与阻力点间距离的杠杆费力

10、。相等时不省力也不费力。师:很好。以后我们碰到实验数据繁多杂乱时,我们可以先确定一个标准,把这些数据按这个标准先分大类,理清思路,再对每一类进行分析,找出规律。这是处理数据的一种很重要的方法。点评:教给学生一种处理数据的方法,让他们今后在面对错综复杂的数据时不至于束手无策。同时在这个过程中,降低了科学概念的理解难度。四、经历发明,重返生活师:刚才的研究中,我这里有一组不完整的数据,我们能把它填完整吗?(出示表格。)序号左边右边格数钩码数格数钩码数第一组121第二组131第三组141第四组151生:第一组第2格,第2组第3格,第三组第4格,第四组第5格。师:你发现了什么现象?生:左边加1个钩码,右边1个钩码就移开1格,左边再加1个,右边再移开1格师:生活中有没有见过像这样的装置?生:杆秤。 (视频:杠杆尺逐步演变成杆秤的动画。然后做一个小游戏:让一学生往杆秤盘里加一个实心球,老师秤砣移开一段距离,再加一个秤砣再移开一段距离这时,秤砣已经移到秤杆末端了。)师:如果再加重物,该怎么办?“怎样使杆秤能称更重的物体?”就是今天留给大家课后研究的问题。点评:巧妙地让学生经历了杆秤产生的过程,帮助他们加深了科学概念的理解,使知识更具结构化。“这支杆秤能称更重的物体吗?”又给学生留下了一项深层次的课外探究活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