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浅谈语文课堂提问应把握的四个途径.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2372820 上传时间:2023-02-16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论文浅谈语文课堂提问应把握的四个途径.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教育论文浅谈语文课堂提问应把握的四个途径.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教育论文浅谈语文课堂提问应把握的四个途径.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教育论文浅谈语文课堂提问应把握的四个途径.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论文浅谈语文课堂提问应把握的四个途径.doc(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浅谈语文课堂提问应把握的四个途径 浅谈语文课堂提问应把握的四个途径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浅谈语文课堂提问应把握的四个途径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浅谈语文课堂提问应把握的四个途径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 关键词语文教学 课堂提问 学生一、要抓住课堂时机适时对学生发问在教材的重点、难点之处。我教变色龙时,指导同学先理清情节,然后要求他们复述故事,再分角色朗读。对于人

2、物,大部分同学在头脑中对奥楚蔑洛夫的性格已比较清晰。此时我提了一个问题:“文章结尾写道奥楚蔑洛夫穿过市场的广场径自走了,他会去哪里?又会做些什么?请同学们发挥联想和想象,续写下面的故事。”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异常,续写了一个个鲜活的故事,同时又将奥楚蔑洛夫善变的性格刻画的淋漓尽致。在将要得出规律时。此时提问,可激活学生思维,使学生主动探索奥秘,发现规律,深层次地思考问题。我在讲故乡时,我就设置了这样三个问题: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相比,外貌有何变化?从肖像描写中可看出闰土家境有何变化?闰土的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由于提问相机、适时,学生很快明白了“紫色的圆脸”变作“灰黄”,这是生活重负

3、留下的印记,是闰土家境日渐艰难的形象反映。在学生心求通而不能通,口欲答却又道不出时,适时提问可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我在教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课,就如何理解“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的诗意时,就向学生发问:“作者对待政治失意、骨肉分离非常豁达,能积极乐观面对,同学们,你有过不如意的事吗?你是怎样做的?请用最简洁的语言说出真实的想法。”当场就有两名同学结合自己的经历畅谈了感受,一名同学由家庭亲人的不幸而感到苦闷,通过学习后也看开了,明白了“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的道理。二、要根据合理性原则进行课堂提问课堂提问的合理性原则告诉我们,设计问题的难易层次,应循序渐进

4、力求问题圆满解决。一位老师讲项链时,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造成玛蒂尔德十年艰辛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回答是因为丢了一挂项链。老师紧接着又提问:“玛蒂尔德失项链是偶然还是必然?”同学们七嘴八舌,莫衷一是。他又要求学生细读课文。学生们经过热烈讨论,发现有六处细节可说明丢失项链是必然的。三、要根据学生的兴趣设计问题来提问以新颖独特的问题撩拨学生的好奇之心、好胜之心,可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还是那篇故乡,我曾提了这样一个问题:“谁埋的碗碟?”这个问题很新奇,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为了解开谜团,认真阅读课文,努力从字里行间找线索。教师同时又诱导学生对杨二嫂、闰土这两个人物的言行、品质分

5、析比较,加深了学生对这两个人物形象的认识。四、要根据激励性原则设计问题进行提问课堂提问的激励原则告诉我们,教师在提问时要亲切,和悦,有耐心,要能唤起学生求知欲望,使他们的思维在关键环节上一直处于应激状态,从而爱学,会学,乐学。为达此目的,教师在提问时就必须对学生进行积极评价。要肯定学生回答得“对不对”,其次要评价回答得“好不好”。因此,评价要以表扬为主,以鼓励为主,要客观公正,鼓励学生参与。 (作者单位:山东菏泽牡丹区何楼中心校)其他参考文献Baker, Sheridan. The Practical Stylist. 6th ed. New York: Harper & Row, 1985.

6、Flesch, Rudolf. The Art of Plain Talk.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1946.Gowers, Ernest. The Complete Plain Words. London: Penguin Books, 1987.Snell-Hornby, Mary.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87.Hu, Zhuanglin. 胡壮麟, 语言学教程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Jespersen, Ot

7、to. The Philosophy of Grammar. London: Routledge, 1951.Leech, Geoffrey, and Jan Svartvik. A Communicative Grammar of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4.Li, Qingxue, and Peng Jianwu. 李庆学、彭建武, 英汉翻译理论与技巧 M.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9.Lian, Shuneng. 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Ma, Huijuan, and Miao Ju. 马会娟、

8、苗菊,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选读 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London: Pergmon P, 1981.Quirk, Randolph, et al. 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3.Wang, Li. 王力, 中国语法理论 M.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4.Xu, Jianping. 许建平, 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 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Yan, Qigang. 严启刚, 英语翻译教程 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Zandvoort, R. W. A Handbook of English Grammar. London: Longmans, 1957.Zhong, Shukong. 钟述孔, 英汉翻译手册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3.Zhou, Zhipei. 周志培, 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 M. 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