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试谈体育三维健康目标的评价.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2372828 上传时间:2023-02-1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论文试谈体育三维健康目标的评价.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教育论文试谈体育三维健康目标的评价.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教育论文试谈体育三维健康目标的评价.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教育论文试谈体育三维健康目标的评价.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教育论文试谈体育三维健康目标的评价.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论文试谈体育三维健康目标的评价.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试谈体育三维健康目标的评价 试谈体育三维健康目标的评价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试谈体育三维健康目标的评价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试谈体育三维健康目标的评价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 摘要运动参与、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目标的评价是新课改以来一直困扰体育教师的一大难题,针对这一难题阐述了评价的理论依据和细化的要求,重点提出表格法、描述法、图表法和问卷法四种评价方法,使体育

2、教师的评价工作具有可操作性。关键词运动参与 心理健康 社会适应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五个领域目标包括:运动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和社会适应目标。其中,对运动技能和身体健康目标已经有了一个完整、科学的评价体系,并且已经被老师们所接受和利用。而运动参与、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是新课标在传统体育教学基础上提出的三个新的目标,由于它是新兴事物,其评价体系还没有成熟,关于其评价的方法也没有经过梳理和科学的认证,操作起来随意性较大。所以,当务之急是对这三个领域的评价要归纳总结,使其科学化、正规化、有效化,使之服务于体育教学。一、评价的依据及其细化1.评价的依据要想对运动参与、心理健康、

3、社会适应目标进行科学有效的评价,有必要重申一下这几个领域的目标,因为这是进行评价的理论依据。(1)运动参与目标。运动参与目标是指积极态度和行为;对体育与健康课表现出学习兴趣;乐于学习和展示简单的运动动作;主动参与运动动作的学习;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应用科学的方法参与体育活动;合理安排锻炼时间,掌握测量运动负荷的常用方法。(2)心理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是了解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的作用和身心发展的关系;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自尊与自信;学会通过体育活动等方法调控情绪;形成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品质。(3)社会适应目标。社会适应目标是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培养良好的合作精神,具有良好的体育道德和一定的社会责任感

4、。我们对这三个领域的目标有了一个了解,就会对学生的评价有了一个大体的框架,因而知道对学生从哪方面着手进行评价。2.对依据的细化要想对学生进行评价,只有一个大体的框架是不够的,还需要进行细化,因为评价是针对具体的人和事,而框架却是抽象又模糊的。因此,对抽象模糊的框架进行笼统的评价是没有实际意义的,可以说是徒劳的。对于学生来说也不会明白这是针对他哪个方面的评价,在以后的体育学习中更无法形成“应该发扬和继承”还是“摒弃和改正”的概念。必须对评价具体到每一个细节,能让学生对号入座,明白自己的缺陷所在,并及时改正!(1)目标应该细化到不同层次的人的不同层面。同一目标在不同的水平上又提出不同的要求,例如,

5、社会适应其中的体育健康知识的获得方面,一般水平的要求能从老师或者家长那里获取就可以了;而高水平的则要求能从网络上获取。(2)应细化具体目标内容。比如,社会适应“建立不同程度的人际关系”的内容可以细化,对学生提出以下的要求:比较并尝试说出与他人一起活动和独自活动的区别;按顺序轮流使用同一运动场地或设备;在体育活动中尊重他人;在游戏活动中表现出对他人的尊重和关心;不妨碍他人参加游戏或运动。在体育教学中,这些要求是对大体框架的一个细化,我们在评价时就可以根据这细化的内容进行评价了。二、运动参与、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评价的方法下面就三个目标介绍几种比较简单易行的评价操作方法给大家,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习惯

6、爱好选择,看哪些更适合于自己。1.表格法表格法的特点是评价的内容与评价的等级等脉络清晰,层次分明,各评价内容与等级一一对应,能让学生更容易地看出自己的缺点与不足,针对性强。2.描述法大家如果觉得运动参与、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不容易用数字来表达,它们不像100米跑一样用秒表来表现,那么就可以用文字表述,对一节课或者几节课给一个总体的评价。文字描述的优点是有较大的灵活性,能涉及到该领域的各个方面,可以注重学生的某一个细节,对一个闪光点可以重点描述,对没有价值的评价可以省略等。缺点是这种评价方法又具有较大的随意性,主观性较强,而且对评价的内容往往容易遗漏。例如,在定向运动项目活动中,对一个学生的适应能

7、力是这样描述的:能与同伴一起商量完成任务的方法,能给同伴以科学、合理的方法,对完成任务起到关键性作用;有很强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有领导才能。这一个评价突出了他的闪光点:他能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具有较强的领导才能。而对于在这项运动中他能否启发其他同学开动脑筋,利用群体智慧去解决问题没有描述,这不排除他有独断专行的缺点等。3.图表法运动参与、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如果用图表法来评价,就解决了它们难以用数字来评定成绩的困难。常用的图表有曲线图表和柱形图表,这两种图表都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能通过曲线的起伏与柱形的升降,很直观地看出一个学生在某一方面某一阶段的进步与后退。它不需要用数字,

8、但是,它又是变相的应用了数字,只不过这些数字是虚拟的,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数字,仅仅是一种在形式上象征性地表示进步或后退的工具。只要确定一个起始标准,规定好进步或者后退幅度,设置适当的单位,用多条曲线或者柱形来表示要考核的内容就可以了。从图表中就可以清楚地看出,这个学生的运动参与在哪一周开始有所提高,哪一周表现最好,但到了哪一周又迅速回落到前面的状态,这一周的回落说明运动参与做的不够好,但这个学生出现这种情况是有原因的,可能是生病,可能是这个项目不适合于他,我们不能从回落就断定他在后退了,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这种情况下,起伏跌落是正常现象。再从社会适应能力来看,这个学生的趋于平稳,说明他的适

9、应能力是比较稳定的。三、对运动参与、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评价的一些思考对运动参与、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的评价不像身体健康和运动技术那样直观、直接,评价的结果也并不是绝对的。例如,对运动技术、运动能力的评价,如测试学生的100米中跑,通过时间定位就能很容易评价,跑得快就能断定下肢素质好,就可以参加各种运动会,从事体育专项训练,等等。而社会适应在评价时可能评价一个学生与某个同伴不能有默契的合作,但并不一定断定他与别的个同学就不能默契地合作,也不能断定他与同一个同学在另一项运动上能很好地合作。所以说,这些评价有些是中性的,没有好与坏之分。且不可从评价结果上给学生灌输好与差的概念。对运动参与、心理健康、社

10、会适应要体现人性化,且不可为评价而评价,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不可过早的把评价的结果强加于学生,因为学生能力提高的敏感期并不是同步的,在同一时期,有些学生思想还很幼稚,而有的学生就过早的表现出了老练与成熟,对这些不在敏感期的学生,要加倍地呵护,对他们特别的照顾与关爱,从而有利于他们健康地成长。参考文献:1潘绍伟,于可红.学校体育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7.2邹世霞.体育新课标下社会适应目标的细化.体育教学,2006,(4).(作者单位:浙江绍兴县齐贤镇中学)其他参考文献Baker, Sheridan. The Practical Stylist. 6th ed. New

11、York: Harper & Row, 1985.Flesch, Rudolf. The Art of Plain Talk.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1946.Gowers, Ernest. The Complete Plain Words. London: Penguin Books, 1987.Snell-Hornby, Mary.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87.Hu, Zhuanglin. 胡壮麟, 语言学教程 M. 北京: 北京

12、大学出版社, 2006.Jespersen, Otto. The Philosophy of Grammar. London: Routledge, 1951.Leech, Geoffrey, and Jan Svartvik. A Communicative Grammar of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4.Li, Qingxue, and Peng Jianwu. 李庆学、彭建武, 英汉翻译理论与技巧 M.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9.Lian, Shuneng. 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Ma, H

13、uijuan, and Miao Ju. 马会娟、苗菊,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选读 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London: Pergmon P, 1981.Quirk, Randolph, et al. 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3.Wang, Li. 王力, 中国语法理论 M.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4.Xu, Jianping. 许建平, 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 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Yan, Qigang. 严启刚, 英语翻译教程 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Zandvoort, R. W. A Handbook of English Grammar. London: Longmans, 1957.Zhong, Shukong. 钟述孔, 英汉翻译手册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3.Zhou, Zhipei. 周志培, 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 M. 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