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谈学生语文积累习惯的养成.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2372841 上传时间:2023-02-16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论文谈学生语文积累习惯的养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教育论文谈学生语文积累习惯的养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教育论文谈学生语文积累习惯的养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教育论文谈学生语文积累习惯的养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论文谈学生语文积累习惯的养成.doc(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谈学生语文积累习惯的养成 谈学生语文积累习惯的养成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谈学生语文积累习惯的养成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谈学生语文积累习惯的养成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 关键词语文学习 语文积累 习惯养成统观语文课程标准“积累”一词出现多次,几乎贯穿语文课程标准的始终。可见,做好语文积累是本次课程改革的重头戏。而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也深感学生所知甚少,所记太薄,

2、感悟运用能力极差。不争的现实把“丰富学生的语文积累”摆到了每一个语文教师面前。一、酝酿语文积累的“温度”1.培养兴趣。要学生主动投入到语文的积累中来,培养其积累的兴趣,显得尤为重要。我们抓住不同年龄段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通过生动活泼的课内外学习,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开展积累的积极性。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都有一种渴望被承认的心态,他们的表现欲强烈,基于此,我们开展了诸如课前“遨游诗海,感受经典中华诗词记忆大比拼”、“超酷积累本评比”、“语文养成基础知识竞赛”等一系列生动活泼的活动,极大地触发了学生语文积累的自觉性。2.养成习惯。学生有了积累的兴趣,让其主动并持之以恒地做下去,是

3、我们语文教师的责任。为此,我们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主阵地,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积累习惯。多阅读是丰厚学生积累的重要途径。语文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部分就强调“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在总目标中又要求在阅读方面注意“语文的学习是很难做到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没有积累,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也绝不可能有真正的听说读写能力,当然学不好语文。多背诵是夯实学生积累的有效手段。我们认为:加强背诵是积累的重要方法。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阅读中积累词语”、“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基于此,我

4、们不仅要求学生不折不扣完成课本中要求背诵的诗文,我们还引导学生记诵了大量的课外优秀诗文,头脑中存储了相当数量的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二、拓展语文积累的“宽度”1.语言积累是语文积累的核心。语言积累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语言材料的积累,如识字和写字,掌握最基本的字、词,积累大量的词汇等,这是语言发展的基础。二是语言运用规律的积累。口语主际、阅读、习作,都有自己的规律,了解这些语言规律是语言发展的内核。三是语言典范的积累,如教材文本的学习,记诵古今中外优秀的作品等。语言典范往往包蕴着丰富的语汇、深刻的思想、美好的情思,还是创造性地运用语言规律的成功范例。积累语言典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

5、修养,是促进语言发展的重要手段。2.文化积累是语文积累的内涵。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语言反映的也是丰富多彩的文化,语文学习就是语言文化的学习。语文素养越高,语言与文化的结合就越紧密,语言文化素养的综合性就越强,纯语言文字占的比重反而会越小。语文教育就是要提高学生这种综合的语言文化素养。丰富文化积累既是语文学习的内容,又是促进语言发展的手段。3.生活积累是语文积累的外延。语文教学要注意指导学生观察生活、思考生活、书写生活、改造生活,在生活实践中运用与发展语言。刘(国正)老曾告诫我们:生活处处皆语文。联系生活,学习语文,积累语文,必将找到一条提高语文素养的捷径与正途。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

6、,无以成江海。为了走进语文绚丽的殿堂,为了孩子们将来在社会交往中游刃有余,为了他们未来工作得心应手,让我们引领学生从点滴的语文积累做起。(作者单位:河北承德隆化县第二中学)其他参考文献Baker, Sheridan. The Practical Stylist. 6th ed. New York: Harper & Row, 1985.Flesch, Rudolf. The Art of Plain Talk.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1946.Gowers, Ernest. The Complete Plain Words. London: Penguin

7、Books, 1987.Snell-Hornby, Mary.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87.Hu, Zhuanglin. 胡壮麟, 语言学教程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Jespersen, Otto. The Philosophy of Grammar. London: Routledge, 1951.Leech, Geoffrey, and Jan Svartvik. A Communicative Grammar of English. Londo

8、n: Longman, 1974.Li, Qingxue, and Peng Jianwu. 李庆学、彭建武, 英汉翻译理论与技巧 M.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9.Lian, Shuneng. 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Ma, Huijuan, and Miao Ju. 马会娟、苗菊,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选读 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London: Pergmon P, 1981.Quirk, Randolph, et al. A

9、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3.Wang, Li. 王力, 中国语法理论 M.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4.Xu, Jianping. 许建平, 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 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Yan, Qigang. 严启刚, 英语翻译教程 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Zandvoort, R. W. A Handbook of English Grammar. London: Longmans, 1957.Zhong, Shukong. 钟述孔, 英汉翻译手册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3.Zhou, Zhipei. 周志培, 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 M. 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