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职校语文应该注重审美学习.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2372887 上传时间:2023-02-16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论文职校语文应该注重审美学习.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教育论文职校语文应该注重审美学习.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教育论文职校语文应该注重审美学习.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教育论文职校语文应该注重审美学习.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论文职校语文应该注重审美学习.doc(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职校语文应该注重审美学习 职校语文应该注重审美学习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职校语文应该注重审美学习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职校语文应该注重审美学习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 摘要在职校,学生缺少的是诗意的学习,人文的承袭;教师欠缺的是诗意的引导,人文的传播。语文学科应该注重审美学习,让师生的状态进入诗意化。关键词职校 语文 审美学习在中等职业学校中,语文是作为公修课

2、存在的。目前在语文教授时普遍存在倾向于工具性,忽略或淡化了人文性的问题。这虽然与职校学生的实际状况(基础差、文化底子薄等)有关,但对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并没有明显的效果。语文课堂的枯燥的肢解文章,缺乏趣味性导致了学生对语文学习没有太大的兴趣。但语文不仅是我们每个人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工具,而且还负载着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思想和绵绵不绝的文明。语文学科不仅是工具性学科,而且对形成人的品格、底蕴,培养人对社会的责任和今后终身教育的能力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故而语文学科人文性的培养对毕业后走向工作岗位的中职生尤为重要。这一重要使命就自然落在了语文课堂上了。但目前语文课堂的一个特点是只在一个层面给学生解读文章,

3、并且教师讲课离不开教学参考书这一标准化的绳索,这给学生的思想来了个“五花大绑”,泯灭了教师自身的创造性,锢制了学生思想的自由发展,在更大的程度上抹杀了学生的审美感受。教师对文本过多的肢解造成了整体蕴藏的美的粉碎。如果教师手拿手术刀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美景进行解剖分析,那多没意味啊!对语文课堂的最高赞美应当是:“就像一首诗”!课堂上师生感受到的应是绽放、闪光、激荡。诗意是语文课堂的生命,是语文课堂的本体。而在职校,学生缺少的是诗意的学习,人文的承袭;教师欠缺的是诗意的引导,人文的传播。那么如何让学生有意识地审美学习,让师生的状态进入诗意化呢?一、借助对古诗词意境的把握训练想象和

4、联想能力,给学生一个自由的广阔的思维空间当我们学贾岛的题李凝幽居时,用审美的眼光考察其意境比逐字逐句解析就轻松愉悦多了!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意境是作者通过丰富的想像,将思想情感与作品的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这是诗人内在的意蕴(主观感受,感情以及对生活的理解、认识)和客观事物的外在形貌特征的融合统一。在分析时我们只要抓住生活中的物象:“草径”、“荒园”、“鸟宿树”、“僧敲门“、“分野色”、“动云根”等,再运用想像和联想很自然地在脑海中描绘出了一幅优美静谧的李凝幽居图。这样的学习自然有趣味多了。二、尽可能多地积

5、累古今文化常识,提高阅读能力审美学习的基础是建立在疏通文字的基础之上的,是较高层次的学习,但有些诗文中常用典故、风俗等,如没有较为全面的文化知识积累很难进入到审美层的学习。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诗中有“此夜曲中闻折柳”一句,如不知折杨柳词为唐代赠别乡思名曲,“折柳赠别”又是唐代著名风俗,那就不知道“折柳”一词寓有惜别怀远之意,就更谈不上对这首诗的审美观了。三、联系实际生活从整体上理解文章,品味文章文学是人学,是与人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在理解一篇文章时如只是纸上谈兵,没有结合生活实际,没有渗入自己的生活体验、情感体验,没有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只是一味地抓字词句段,分析研究,那么就容易曲解、甚至歪解

6、文章主旨了。那就只能是死板的,没有灵性的肢解,是谈不上审美的,是体验不到灵魂激荡出的愉悦的火花的。四、借助现代教育设备开拓学生视野,补充审美体验不可否认,在现代化进程日新月异的状况下,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越来越重的书包将学生的生活领域局限在一定的空间内,虽有色彩缤纷的感官享受,但缺乏对生命、对生活的最本真的、最为真实的体味。互联网在校园中并没有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学生的视野仍然被局限在一个狭窄的空间内。只有在课堂上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将形象的生活场景搬上大屏幕,让学生欣赏、补充并不完备的审美体验,才有助于真正做到审美学习。(作者单位:青海互助县职业技术学校西校区)其他参考文献Baker, Sh

7、eridan. The Practical Stylist. 6th ed. New York: Harper & Row, 1985.Flesch, Rudolf. The Art of Plain Talk.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1946.Gowers, Ernest. The Complete Plain Words. London: Penguin Books, 1987.Snell-Hornby, Mary.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Amsterdam: John Benjamin

8、s, 1987.Hu, Zhuanglin. 胡壮麟, 语言学教程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Jespersen, Otto. The Philosophy of Grammar. London: Routledge, 1951.Leech, Geoffrey, and Jan Svartvik. A Communicative Grammar of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4.Li, Qingxue, and Peng Jianwu. 李庆学、彭建武, 英汉翻译理论与技巧 M.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9.Lian, Shun

9、eng. 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Ma, Huijuan, and Miao Ju. 马会娟、苗菊,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选读 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London: Pergmon P, 1981.Quirk, Randolph, et al. 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3.Wang, Li. 王力, 中国语法理论 M.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4.Xu, Jianping. 许建平, 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 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Yan, Qigang. 严启刚, 英语翻译教程 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Zandvoort, R. W. A Handbook of English Grammar. London: Longmans, 1957.Zhong, Shukong. 钟述孔, 英汉翻译手册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3.Zhou, Zhipei. 周志培, 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 M. 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