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将相和》第一教时的教学所想到的.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由《将相和》第一教时的教学所想到的.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 让学生在有效的教学设计中学会学习 由将相和第一教时的教学所想到的陶行知先生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他毕生致力于我国的教育事业,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他的“智育注重自学”的教育思想,对我们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他说:“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 因为教书和教学生都是暂时的,教书是教学生书本知识,教学生,是指把学生现在的成绩教好。但是一旦这个老师不再教你(因为几乎没有老师能教同一个学生教一辈子),那么你学的好不好,就要看你的新老师了。所以教书和教学生的老师对学生的影响都是暂时的,不长久的。当他教你的时候,你固然好,但是如果你升学了,他不再教你,那么他
2、对你的影响也就到此结束了。而“教学生学”是教学生自己会学,教学生学的老师则不一样,他不仅教你知识,教你如何拿高分,最重要的是他教会你学习的方法、态度、做学问的品性。这样的老师教给学生的东西足够学生受用一生。即使老师不再教某个学生,但学生学会了老师教导的关于“学”的方法,哪怕是自学,也能成才。多年来,我在语文教学中努力实践陶行知这一教育思想,在教学设计时为了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让每个学生都走进教学的全过程,考虑更多的是如何教学生学,教学环节中尽量让学生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努力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下面就自己在将相和一文中的教学片段来谈谈教学案例:将相和教学片段设计理念:将相和这篇课文
3、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叙,赞扬了蔺相如和廉颇的高尚品质。本文篇幅较长,如何让学生在有效的时间内能快速地掌握课文的内容,找到学习课文的一个切入点,让学生在课文的学习中习得一定的方法。为了不中断曲折生动的故事情节,完整地体现作者精妙的艺术构思。教学时,采用从检查词语入手,让学生根据关键词来概述课文的主要内容,在解决课题的读音后,通过让学生质疑课题,抓住一个“和”字展开教学。情境描述:片段一:师:大家都已经预习了课文吧。上课前,老师先请大家听写几个词语。(请学生听写三组词语,指名三个学生上黑板默写)第一组:和氏璧 无价之宝 商议 推荐 蔺相如召见绝口不提 理直气壮
4、 完璧归赵 第二组:渑池会见 胆怯 示弱 廉颇 抵御 鼓瑟 拒绝 击缶 第三组 :攻无不克 战无不胜 能耐 削弱负荆请罪 同心协力 师:学生默完后,默读全文,将默写的词语进行自行校对 ,纠正。生:(边默读全文边校对词语)师: 请同学们将默错的词语订正好。上黑板订正的同学将错字用红粉笔订正。生:(看黑板)齐读词语师:刚才大家默了词语,现在又读了词语,请你仔细看看这些词语,有什么发现吗?生1:我发现这三组词语讲了三个故事,每组词语是 一个故事。生2:发现后面的词语都是讲述这个成语故事的关键词。师:预习了课文,你能根据黑板上的这些关键词来讲讲每个故事的主要内容吗?生:根据提供的词语讲述故事主要内容。
5、(自由准备讲)抽三生讲。师:还有什么发现吗?生:每个故事都可用一个成语来概括,做为这个故事的小标题。师:是哪三个成语?生1:完璧归赵 渑池会见 负荆请罪师:(纠正)渑池会见不是成语,只是词语。生3:我还发现了这三个故事构成了将相和这个历史故事。片段二师:真不错!这三个故事构成了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将相和。板书课题。请同学们仔细地看看课题,除了知道这课题由三个故事组成外,你还有什么发现?生:我知道这里的“将”是指武将廉颇,“相”指文将蔺相如。师:说得好!知道了“将”是谁,“相”是谁后,你能根据意思来读读这课题吗?生:读课题。师:很巧,课题中的三个字都是多音字,读音要根据字义而定,就是据义定音。根据
6、刚才同学的理解,这里的“将”应读第四声,“相”也应读第四声。大家一起来读一遍。生:齐读课题师:读这这个课题,有什么疑问吗?生1:廉颇和蔺相如为什么要和好?生2:他们是怎样和好的?生3:有“和”,肯定有“不和”,他们因为什么而不和的?师:问的真好!有“和”肯定有不“和”,那他们为什么不“和”,又为什么而“和”呢?这就是我们重点要研究的问题,下面请大家带着问题找到他们不和的原因。生:自由读文找句、划句,交流反思和分析:陶行知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先生如果只“教”或只“教学”,这是把学生当作“容器”,被动地接受知识,调动不起学生的积极性,也不能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先生只有
7、“教学生学”,交给学生学习方法和钥匙,启发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才能“探知识的本源,求知识的归宿”。一、让学生从“不会学”到“我会学”陶行知说过:“学生在学校里获得一种学习能力比学习知识本身更重要。有了这种能力,即使离开了老师,离开了课堂,他们照样能获取知识”。在片段一的教学中,我在课文导入时,从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入手,采用分组默写词语,然后让学生通过默读全文来自己校对所听写的词语,这样即让学生对所默写的词语进行了及时的纠正,又让学生默读了一遍文章,让学生对文本有了整体的感知,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读所默写的词语,从中发现了什么?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发现,知道所默写的词
8、语都是每个故事的关键词,而且这些词还能帮助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然后又根据这些词语理清了文章的脉络,知道课文是用三个小故事串连起来的,三个小故事又串连成了一篇完整的课文。这样的教学,既是对学生语言文字基本功的检测,又教给了学生根据关键词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同时还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可谓一石三鸟。片段二中,我从词语的复习过渡到课题的出示,一切是那么的自然。学生对课题理解水到渠成,在此基础上,教师对“将相和”三个字的读音处理顺理成章。学生不仅知道了这三个字的正确读音,还知道了多音字要根据具体的意思来确定这样的学习方法。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掌握了多音字要“据义定音”的方法,学生以后要是遇到类似
9、的情况,掌握了这种学习方法,就能触类旁通,教师也就做到了“授之一鱼、不如授之一渔”。二、让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为了让学生主动地学,持久地学,就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和求知意识。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伟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曾说过:“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想的诞生。”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这些名言都有力地说明了“问”的重要性。因为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学生只要有了问题意识,就会产生解决问题的需要和强烈的内驱力;就会在试图精确地提出问题时,积极调动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
10、、思维力及动手操作能力。有了疑问,才能使学生进一步去思考、去探索。陶行知先生的“学问是一切前进的活力的源泉。”这句话就是要学生每天都问,在问中求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应该尽量考虑给学生创设一个敢问的和谐氛围,搭建一个会问的平台,传授一种善问的方法。课题是教材资源之一,是文章的眼睛,善于利用读题资源鼓励学生发问,对课题进行挖掘,既能使学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又能开发学生智力,激发学生创新学习的兴趣。片段二中,我让学生根据课题提问,既给学生创设了一个质疑的情境,又教给了学生质疑的方法,学生提出的几个问题都切中课文的要害,可谓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这远比老师抛给一个问题要好的多。课文重点要研究的问题,有“和”肯定有不“和”,那他们为什么不“和”,又为什么而“和”呢?这是学生自己提出来的,也是学生急于想解决的问题。那就顺着学生的求知意识,让他们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去研究、去发现,然后在引导学生理解、感悟语言文字时解决这些问题,既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又能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真的是“我要学、我能学”。 要“教学生学”,就要进行有效地教学设计,让学生在你有效设计的引领下,变得“要学”、“会学”、“能学”,这样学生才真正地学会了学习,并且终身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