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学复习资料.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2373534 上传时间:2023-02-16 格式:DOC 页数:35 大小:16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然地理学复习资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自然地理学复习资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自然地理学复习资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自然地理学复习资料.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自然地理学复习资料.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自然地理学复习资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地理学复习资料.doc(3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绪论(下面两个问题熟背)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自然地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第 一 章 地球(这章不重要)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的概况、太阳系的基本特征和太阳与地球的关系明确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掌握地球自转运动和公转运动的地理意义地球的内部圈层构造和外部圈层构造的组成特征。第 二 章 地壳地球是一个由不同状态与不同物质的同心圈层所组成的球体。这些圈层可以分成内部圈层与外部圈层,即内三圈与外三圈。其中外三圈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内三圈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第一节地壳的组成物质一、地壳的化学成分与矿物 (一)化学成分 地壳中含有元素周期表中所列的绝大部分元素,而其中O、Si、Al、Fe、Ca、Na

2、、K、Mg等8种主要元素占98%以上,其他元素共占12%。化学元素在地壳中平均含量称克拉克值矿物是地壳中单个或若干自然元素在一定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具有特定理化性质的单质或化合物,是组成岩石的基本单位。绝大部分矿物是结晶矿物,化合物(简、复、变、水、同质多像、胶体)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矿物的范围扩大了,包括地球内层及宇宙空间所形成的自然产物。 自然界里的矿物很多,大约有3000种,但最常见的只有五六十种,至于构成岩石的主要矿物只不过二三十种,称造岩矿物。它们共占地壳重量的99%。各种矿物都有一定的外表特征形态和物理性质,可以作为鉴别矿物的依据。(二)矿物性质1、矿物形态 (1)单体形态 在一定条

3、件下(如晶体生长较快,生长能力较强,生长顺序较早,或有允许晶体生长的空间晶洞、裂缝等),矿物可以形成良好的晶体(如下图)。 虽然每种矿物都有它自己的结晶形态,但由于晶体内部构造不同,结晶环境和形成条件不同,以致晶体在空间三个相互垂直方向上发育的程度也不相同。大体可以分为三种类型:1、一向延长-柱状石英晶体,长6cm 2、二向延展-板状黑云母晶体 3、三向等长-粒状石榴子石晶体,粒径2.6cm(2) 矿物的集合体形态A、粒状集合体 由粒状矿物所组成的集合体,如左图。B、片状、鳞片状、针状、纤维状、放射状集合体如石墨、云母等常形成片状、鳞片状集合体,石棉、石膏等形成纤维集合体,还有些矿物常形成针状

4、、柱状、放射击状集合体。C、致密块状体 由极细粒(结晶)矿物或隐晶矿物所成的集合体,表面致密均匀,肉眼不能分辨晶粒彼此界限。 D、晶簇 生长在岩石裂隙或空洞中的许多单晶体所组成的集簇状集合体叫晶簇。它们一端固着于共同的基底上,另一端自由发育而形成良好的晶形。常见的有石英晶簇(下图)、方解石晶簇等,生长晶簇的空洞叫晶洞。许多良好晶体和宝石是在晶洞中发育的。E、杏仁体和晶腺 矿物溶液或胶体溶液通过岩石气孔或空洞时,常常从洞壁向中心层层沉淀,最后把孔洞填充起来,其中小于2cm者称杏仁体;大于2cm者称晶腺。如玛瑙往往以此形态产出。F、结核和鲕状体 溶液中的质点常常围绕着细小岩屑、生物碎屑、气泡等由中

5、心向外层层沉淀而形成球状、透镜状、姜状等集合体,称为结核。 如果结核小于2mm,形同鱼子状,具同心层状构造,叫鲕状体,鲕状体常彼此胶结在一起,如鲕状赤铁矿。G、钟乳状、葡萄状集合体 胶体溶液因蒸发失水逐渐凝聚,因而在矿物表面围绕凝聚中心形成许多圆形的、葡萄状的小突起。H、土状体疏松粉末状矿物(多为结晶矿物)集合体,一般无光泽。许多由风化作用产生的矿物如高岭石等集合体常呈此形态。2、光学性质 (1)颜色 颜色由矿物化学成分和内部结构决定,主要是色素离子和晶体内部的结构所决定的,如下图。(2)条痕 矿物粉末的颜色称为条痕。通常是利用条痕板(无釉瓷板),观察矿物在其上划出痕迹的颜色。(3)光泽 矿物

6、表面的总光量或者矿物表面对于光线的反射形成 A 金属光泽矿物表面反光极强,如同平滑的金属表面所呈现的光泽。 B 非金属光泽是一种不具金属感的光泽。 C 半金属光泽介于金属光泽和非金属光泽之间(4)透明度 光线透过矿物多少的程度透明矿物矿物碎片边缘能清晰地透见他物,如水晶、冰洲石等。不透明矿物矿物碎片边缘不能透见他物,如黄铁矿、磁铁矿、石墨。半透明矿物介于透明和半透3、力学性质 (1)硬度 指矿物抵抗外力刻划、压入、研磨的程度。德国摩氏选择了10种矿物作为标准,将硬度分为10级,这10种矿物称为“摩氏硬度计”(下表)(2)解理 在力的作用下,矿物晶体按一定方向破裂并产生光滑平面的性质叫做解理。沿

7、着一定方向分裂的面叫做解理面。解理是由晶体内部格架构造所决定的。根据劈开的难易和肉眼所能观察的程度,可分为极完全解理、完全解理、中等解理等。(3)断口 矿物受力破裂后所出现的没有一定方向的不规则的断开面叫做断口。 ? ?4、其它物理性质 ? 脆性和延展性、弹性和挠性、比重、磁性、电性、发光性等。(三)主要造岩矿物与常见矿物硅酸盐类和其它含氧盐类是地壳的主要造岩矿物1、主要造岩矿物 (1)石英 发育单晶并形成晶簇,或为致密块状、粒状集合体,无解理、晶面具玻璃光泽,贝壳状断口油脂光泽,硬度7。 石英是常见的造岩矿物。 鉴定特征:六方柱及晶面横纹,典型的玻璃光泽,很大的硬度,无解理。(2)长石(包括

8、钾长石和斜长石)钾长石KAlSi3O8鉴定特征:肉红、黄白等色,短柱状晶体,完全解理,硬度大。 钾长石是花岗岩类岩石等的重要造岩矿物,容易被风化为高龄石等。 钾长石是陶瓷及玻璃工业的重要原料。斜长石(钠长石钙长石) CaSi2Al2O8- NaSi2Al3O8由钠长石和钙长石所组成的类质同像混合物,柱状或板状晶体。 鉴定特征:细柱状或板状,白到灰白色,解理面上具有晶纹,小刀刻不动。斜长石见于三大类岩石中,分布最广。 斜长石比钾长石更易于被风化分解为高岭石、铝石等。(3)云母 假六方柱状或板状晶体;通常呈片状或鳞片状。 鉴定特征:单向最完全解理,硬度低,有弹性。 云母是重要的造岩矿物,分布广泛,

9、占地壳重量的3.8%。白云母和金云母为电器、电子等工业部门的重要绝缘材料 。(4) 普通角闪石鉴定特征:绿黑色,长柱状(横剖面菱形)晶体,具两组平行柱状中等解理,小刀不易刻划。普通角闪石在地表极易被分解。(5) 普通辉石 鉴定特征:绿黑或黑色,近八边形短柱状,解理近直交,玻璃光泽,硬度5.5-6。普通辉石为火成岩的重要造岩矿物,在地表易被风化分解。(6) 橄榄石 晶体扁柱状,在岩石中成分散粒状或粒状集合体。 鉴定特征:橄榄绿色,玻璃光泽,硬度高,粒状集合体,性脆,不完全解理。橄榄石为岩浆中早期结晶的矿物,是岩浆在地下深处形成的,为超基性和基性火成岩的重要造岩矿物。2、常见矿物 (1)石墨C 通

10、常为鳞片状、片状或块状集合体。鉴定特征:钢灰色,染手染纸,滑腻感。石墨可广泛应用于冶金、化工、日化等方面。(2)方铅矿 晶体常为六面体或六面体与八面作的聚形。 鉴定特征:铅灰色,硬度低,比重大,可以碎成立方小块。(3)辉锑矿 鉴定特征:柱状、针状集合体,铅灰色,硬度低(指甲可刻动),单向完全解理,极易熔化。 辉锑矿是重要锑矿石。我国为著名产锑国家,储量占世界第一位,尤以湖南锡矿山的锑矿储量大、质量高。(4)黄铁矿经常发育成良好的晶体,有六面体八面体、五角十二面体及其聚形。 鉴定特征:完好晶体,浅黄色,条痕黑色,较大的硬度(小刀刻不动)。黄铁矿是在硫化物中分布最广的矿物,在各类岩石中都可出现。黄

11、铁矿是制取硫酸的主要原料。我国硫铁矿储量居于世界前列。(5)赤铁矿 鉴定特征:沉积赤铁矿常呈鲕状、肾状、块状或粉末状。暗红色及樱红色条痕。 赤铁矿是重要炼铁矿石。沉积形赤铁矿,叠层状 (6)褐铁矿 褐铁矿是许多氢氧化铁和含水氧化铁等隐晶矿物和胶体矿物(针铁矿、纤铁矿及其它杂质)集合体的总称,为炼铁矿石,也可以用做颜料。 鉴定特征:颜色由铁黑至黄褐,但条痕比较固定,为黄褐色。 褐铁矿有多种集合体形态和颜色,如图中左标本为钟乳状集合体,黑色,右标本为土状集合体,黄褐色(7)高岭石 一般呈致密块状、粉末状、土状。白或浅灰、浅绿、浅红等色,条痕白色,土状光泽。 鉴定特征:性软,粘舌,具可塑性。 高岭石

12、为主要黏土矿物之一。高岭石及其近似矿物和 其它杂质的混合物统称 高岭土,是主要的陶瓷 原料和造纸原料。 我国为产高岭土的著名国家,因江西景德镇附近 高岭所产的质佳而得名。(8)方解石鉴定物征:锤击成菱形碎块(方解石因此得名),小刀易刻动,遇HCl起泡。 ?无色透明者称冰洲石,是重要的光学仪器材料(10)石膏晶体常为近菱形板状,一般呈纤维状粒状等集合体。 鉴定特征:一组最完全解理,可撕成薄片,或纤维 状、粒状;硬度低,指甲可以刻动。 石膏属于蒸发盐类矿物,可用于水泥、模型、医药、光学仪器等方面。我国石膏储量在世界世界上名列前茅。二、岩浆岩造岩矿物按一定的结构集合而成的地质体称为岩石(是构成地壳和

13、地幔的主要物质)依据成因,岩石可分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一)岩浆 岩浆是地壳深处或上地幔天然形成的、富含挥发组分的高温粘稠的硅酸盐熔浆流体,是形成各种岩浆岩和岩浆矿床的母体。 岩浆分类酸性(SiO2% 65% ) 中性(65% SiO2% 52% ) 基性(52% SiO2% 45% ) 超基性(45% SiO2% ) 随着SiO2% ,粘度 ,岩浆流速 ,凝结的速度(二)火山活动1、火山构造 包括火山通道(岩浆由地下上升的通道)、火山锥(火山喷出物大部分在火山口周围堆积下来,一般呈圆锥状)、火山口(位于火山锥顶部或其旁侧的漏斗形喷口)等。2、火山喷发物 包括气体喷发物(火山气体,水

14、汽最多)、固体喷发物(火山碎屑物,来源有二:岩浆和围岩)、液体喷发物(熔浆)等。3、火山喷发类型 裂隙式喷发:主要是基性玄武岩熔浆,通过地壳中狭长线状深断裂溢出地表,一般没有爆炸现象。冷凝后形成厚度相当稳定、覆盖面很大的熔岩被,火山碎屑物较少。(大陆少见,大洋多见) 中心式喷发:岩浆沿着一定的管形通道喷出地表,熔岩覆盖面积较小。(现代火山活动最主要的类型) 宁静式(基性高温少气体、少固体不爆炸、锥形,夏威夷) 斯特龙博利式 爆烈式(酸性、气体、火山灰,维苏威)4、火山分布 火山几乎无例外地分布于大小板块边界上。大洋中脊裂谷中的任何一地都可能喷出熔岩,据估计每年喷出的火山固液体物质达4km3,而

15、陆地上不足1km3。汇聚型板块边界上火山活动尤其强烈而频繁,但火山并不分布于海沟附近,而是在与之有一定距离的岛弧一侧。 近代火山分布规律 世界火山分布 白圈活火山;黑点死火山,据W.Ramsay 环太平洋火山带?阿尔卑斯喜马拉雅火山带?大西洋海岭火山带(三)侵入作用 岩浆因具有极高的温度和很大的内部压力,往往向地壳薄弱或构造活动地带上升,并在沿途不断溶化围岩或俘虏崩落的岩块,从而不断扩大其侵占的空间,冷凝后形成各种侵入岩体的作用。 当岩浆沿着岩石圈破裂带上升侵入地壳时,冷凝结晶形成侵入岩;喷出地面则迅速冷却凝固形成火山岩或喷出岩。 深成岩体处于压力大、温度高的条件,冷凝过程可上百万年,往往形成

16、结晶良好、颗粒粗大的岩石。岩体一般规模很大,主要产状有岩基、岩株等。 浅成侵入作用及其岩体产状:岩浆在压力作用下沿着断层、裂隙或层理贯入的方式进行,岩体规模小,冷却快,主要产状有岩盘、岩床、岩墙等。(四)岩浆岩特征1、岩浆岩的化学成分与矿物组成2、岩浆岩的产状、结构和构造(1)产状 地壳中的岩浆岩体有不同形状和规模,与围岩的接触关系、形成时的深度和构造都有差别,因而产状各不相同。 依据岩体形状及其与上覆岩层的关系,可分为整合侵入体(如岩盆、岩盖、岩床、岩鞍)与不整合侵入体(如岩株、岩榴、岩脉)两类(图21)1-岩基 2-岩盆 3-岩床 4-岩盖 5-岩鞍 6-岩株 7-岩浆底劈 8- 岩瘤 9

17、-岩脉(岩墙) 10-捕虏体 11-火山锥 12-火山颈 13-火山口 14-熔岩流 15-熔岩被 (2)结构 常见的岩浆岩结构包括: 玻璃质结构:喷出熔岩因快速冷却,来不及结晶而成 隐晶质结构:熔岩内较慢冷却形成 显晶质结构:岩浆在地下缓慢冷却充分结晶形成, 可再细分为细粒、中粒、粗粒和伟晶结构 斑状结构:冷却速度先慢后快,先形成粗大晶体即斑晶,后形成细粒或微粒晶体即基质 花岗斑岩,斑状结构, 斑晶主要为钾长石,粒径一般为23mm,基质由极细粒状钾长石和石英组成。花岗岩显晶结构 ,钾长石肉红色,斜长石灰白色,石英无色,黑云母黑色伟晶岩,主要由石英和白云母组成。白色矿物为石英,片状解理发育者为

18、白云母。(3)构造 块状构造:因矿物排列均匀但无定向而形成 斑杂构造:矿物成分、结构、颜色、粒度杂乱排列或分布不均匀而形成 流纹构造:保留熔岩流动形迹,矿物与气孔定向排列形成 气孔构造:气体逸出后残留的 杏仁状构造:喷出岩气孔被次生矿物充填而成3、岩浆岩的主要类型 依据化学成分与矿物组成,可分酸性、中性、基性和超基性四类 依据结构、构造和产状可分深成岩、浅成岩和喷出岩三类。 综合两种分类法,可得综合分类表(表22)三、沉积岩(一)沉积岩概述暴露在地壳表部的岩石,在地球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遭受到各种外力作用的剥蚀破坏,然后再把破坏产物碎屑、胶体和有机物质等疏松沉积物在原地或经搬运成层沉积下来

19、,再经过复杂的成岩作用而形成岩石。按重量计,沉积岩只占地壳的5%,但因沉积岩覆盖于地壳表层,分布十分广泛。在大陆部分有75%的面积出露沉积岩,而在大洋底则几乎全部为新老沉积层所覆盖。1、形成过程 先成岩石的破坏(风化、剥蚀) 搬运(风、流水、冰川和海水等) 沉积(机械沉积、化学沉积、生物沉积) 成岩作用(压固、脱水、胶结、重结晶)2、物质来源(广) 先成岩石风化物、火山喷发沉降物、生物成因的各种有机物,甚至是宇宙尘总称为沉积物 3、沉积物分类(依据成因与性质) 碎屑沉积物(如砾、砂、粉砂、粘土) 化学沉积物(氧化物、硅酸盐、碳酸盐、硫酸盐、卤化物等) 有机沉积物(泥炭、珊瑚礁等)(二)沉积岩的

20、基本特征具层理,富含次生矿物、有机质、有生物化石 层理:岩石的颜色、矿物成分、粒度、结构等表现的成层性。可分以下几类: 水平层理(在一个层内的微细层理即层纹比较平直,并与层面平行)表明其形成于较平静的水域 斜层理(层内的微细层理呈直线或曲线形状,并与层面斜交) 交错层理(层纹倾斜方向不一致而相互交错) 可能形成于河流、三角洲或滨海环境1、结构(分碎屑结构和非碎屑结构) 通常情况下沉积岩的碎屑结构由碎屑物质和胶体物质两部分组成。 碎屑物质通常包括岩石碎屑(岩屑)、矿物碎屑、火山碎屑及生物碎屑等,其中包括砾、砂、粉砂和泥等 不同粒级的物质。 胶体物质指填充于碎屑孔隙之间的物质,最常见的为各种化学沉

21、淀物或胶体物质,如钙质(方解石)、硅质(石英)、铁质(赤铁矿、褐铁矿等)和有机质等。 此外,还有填充物质(1)碎屑粒径、结构与岩石名称砾:大于2mm ,砾状结构砾岩(角砾岩)砂:20.05mm ,砂状结构砂岩 粉砂:0.05 0.005mm ,粉砂状结构粉砂岩 泥:小于0.005mm,泥状结构泥岩(2)分选性:根据碎屑颗粒分布的均匀与否分(3)磨圆度:圆、次圆、次棱、棱状0、棱角状;1、次棱角状;2、次圆状;3、圆状;4、极圆状;2、层面构造(1)波痕 在现代河床、湖滨、海滩以及干旱地区的沙丘表面上,常形成一种由流水、波浪、 潮汐、风力作用产生的波浪状构造,称为波痕。(2)干裂 在现代河滩、湖

22、滨、海边等泥质沉积物上,常可见到多角形的裂纹,称为干裂,又称泥裂。多形成于浅水环境及阳光充足的干燥气候条件。在沙丘间低洼地上沉积的富黏土沉积物形成了21cm干裂。裂缝被风吹来的沙所充填(美国加州死谷)。据Raymond Siever3、沉积岩的主要类型(1)碎屑岩类 主要指母岩风化碎屑经搬运堆积后胶结形成,包括: (A)砾岩与角砾岩:砾状结构,前者经长途搬运砾石圆度为圆形或次圆形,后者搬运短、为次棱或棱形。 (B)砂岩:砂状结构,颜色多样,粒径结构多样,胶结物也多样,命名方式为“胶结物粒径矿物成分”。 (C)粉砂岩:粉砂状结构,颗粒细小,断面粗糙,矿物以石英为主,多钙质、硅质和铁质胶结。福建永

23、安上泥盆统(D3)石英砾岩,砾石成分为脉石英,次圆状至圆状,最大粒径3.8cm石英砾岩,砾石为大量浅色石英碎屑,胶结物为钙质和硅质,充填物为沙、粉沙、岩石碎屑等(据克里斯佩伦特著,谷祖纲、李桂兰译)由20.05mm的碎屑(含量大于50%)胶结而成的岩石统称砂岩。砂岩的矿物成分通常以石英颗粒为主,其次为长石、白云母、粘土矿物以及各种岩屑。根据粒级大小,砂岩可以分为: 粗粒砂岩(2-0.5mm) 中粒砂岩(0.5-0.25mm) 细粒砂岩(0.25mm)(2)粘土岩类 泥状结构,由粘土矿物及其他细粒物质组成,硬度低。 (A)泥岩:固结好,但无层理 (B)页岩:固结好且层理良好(根据胶结物不同可分钙

24、质页岩、铁质页岩、炭质页岩、油页岩等) (C)粘土:固结差钙质泥岩 (据克里斯佩伦特著,谷祖纲、李桂兰译)福建永安上侏罗统坂头组(J3b)的页岩(3)生物化学岩类 多由化学和生物化学形成物组成并主要见于海相或湖相沉积物,显晶或隐晶结构、鲕状或豆状结构、生物结构,成分单一种类繁多。 (A)硅质岩:主要矿物为SiO2,含Fe2O3者为碧玉,具同心圆构造者为玛瑙 (B)石灰岩:色灰、灰白或灰黑,方解石构成,性脆,遇稀盐酸起泡 (C)白云岩:由化学沉积或碳酸钙被白云石交代而成四、 变质岩 无论什么岩石,当其所处的环境跟当初岩石形成时的环境有了变化,岩石的成分、结构和构造等往往也要随之变化,以便使岩石和

25、环境之间达到新的平衡关系。这种变化总称为变质作用。 变质岩在我国和世界上皆有广泛分布。变质岩中含有丰富的金属矿和非金属矿,例如全世界铁矿销量,其中70%储藏于前寒武纪古老变质岩中。一)变质作用与变质岩 控制变质作用的三大要素温度、压力、化学活动性流体 变质作用:固态原岩因温度、压力和化学活动性流体的作用而导致矿物成分、化学结构和构造的变化 变质岩: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温度温度是变质作用的最积极的因素,它对于岩石可以导致如下的变化:一是发生重结晶作用;二是可以产生新的矿物。压力 变质作用的压力范围一般为0109Pa。地壳中岩石可以受到两种压力的作用:一是静压力,又叫围压,具有均向性。另外一种是侧向

26、压力,或称应力,例如当岩石受到挤压、断裂活动或岩浆侵入,一方面可使它变形或破碎;另一方面也可使它重结晶,并使岩石具有各种片理构造。 化学因素 当岩石所处的化学环境发生变化,同样也可引起岩石的变质。(二)变质作用类型与常见变质岩1、动力变质作用 构造运动引起的定向压力使原岩碎裂、变形及一定程度的重结晶(主要发生在断裂带) 相应的变质岩有:角砾岩、碎裂岩等 2、接触热变质作用 发生于侵入体与围岩接触带,围岩受热后矿物发生成分和结构、构造发生变化,重结晶、脱水、脱碳、形成变晶结构和新矿物。它主要表现为原岩成分的重结晶,如石灰岩变为大理岩,石英砂岩变为石英岩等。 代表性岩石:斑点板岩、角岩、大理岩、石

27、英岩等 3、接触交代变质作用 发生在侵入体与围岩的接触带,实质是高温下岩浆分泌的挥发性物质与热液通过与围岩的交代作用使后者化学成分发生变化,形成新矿物。4、区域变质作用 区域性构造运动导致的深广范围的变质作用,广泛见于古老结晶基底及褶皱带 ?代表性岩石:板岩、千枚岩、片岩、片麻岩等5、混合岩化作用或超变质作用 是区域变质与岩浆作用间的一种过渡性地质作用。 高温使岩石发生部分熔融形成酸性熔体化学反应自深部分泌出富含钾、钠、硅的热液 混合岩(混合花岗岩)(三)岩石的转化 三大类岩石都是在特定的地质条件下形成的,但是它们在成因上又是紧密联系的。但是,自从地壳上出现了大气圈和水圈以来,各种外力因素开始

28、对地表岩石一方面进行破坏,一方面又进行建造,出现了沉积岩。然而,任何岩石都不能回避自然界的改造,因此在一定条件下又出现了变质岩。第二节 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内力引起地壳乃至岩石圈变形、变位的作用,叫做构造运动,或称岩石圈运动。 一般认为,晚第三纪和第四纪的构造运动称新构造运动,着此之前的构造运动称老构造运动。 人类历史时期发生的和正在发生的构造运动称现代构造运动,它是新构造运动的一部分,其发生与发展与人类活动关系更为密切一、构造运动的特点与基本方式(一)构造运动的一般特点 1、构造运动方向性 (1)水平运动(块体相汇聚、相分离等运动) (2)垂直运动(块体升降,证据?) 2、构造运动的速度和幅度

29、 3、构造运动的周期性和阶段性二、构造运动与岩相、 建造和地层接触关系(一)岩相 人们把反映沉积环境的沉积岩岩性和生物群的综合特征称为岩相。 岩相一般可以分为海相、陆相和海陆过渡相(如入海处的三角洲相)三类。其中每类又可细分成若干种相。如海相可分为滨海相、浅海相、深海相等;陆相可分为坡积、冲积、洪积、湖泊、沼泽、冰川、风成等相。地壳上升时岩相从海相向陆相转变,沉积物粒级增大,厚度变小,形成海退层序,反之相反。 有的浅海相地层厚度很大,说明地壳大幅度下沉。(三)地层的接触关系 1、整合 先后形成的新老地层产状一致且相互平行,时代连续,没有沉积间断,表明两种地层是在构造运动持续下降或上升而未中断沉

30、积的情况下形成的。 2、不整合 由于构造运动,往往使沉积中断,形成时代不相连续的岩层,这种关系称不整合接触。两套岩层中间的不连续面,称不整合面。A、平行不整合(假整合) 上下两地层产状平行但时代不连续。表明曾发生上升运动致使沉积作用一度中断,而后下沉堆积了上覆新地层。B、角度不整合 上下两地层产状既不一致,时代也不连续,其间有地层缺失。表明老地层沉积后曾发生褶皱与隆升,沉积一度中断而后再下沉接受新沉积。角度不整合块状形成过程(由上至下):地壳下降,接受沉积开始发生褶皱隆起为山遭受侵蚀地形夷平地壳再次下降,接受沉积三、地质构造 岩层或岩体经构造运动而发生的变形与变位。 层状岩石受到地下自然力的作

31、用,构造变动表现最明显,主要有水平构造、倾斜构造、褶皱构造和断裂构造。(一)水平构造 水平岩层虽经构造变动(主要是垂直运动)而未发生褶皱,仍保持水平或近似水平产状。在未受垂直切割情况下,往往同一岩层可以成为一个平坦的高原面或平原面,受到垂直切割而顶部岩层较坚硬时,往往被分割成大小不同的桌状台地、平顶山(桌状山)。 (二)倾斜构造 岩层经构造变动后层面与水平面形成夹角。 其产状以走向、倾向和倾角三要素确定。 倾斜构造上部岩层比较坚硬时,经过剥蚀作用常形成单面山与猪背脊等地貌。岩层的产状要素(P40 T2-6)(三)褶皱构造 岩层在侧向压力作用下发生弯曲的现象称为褶皱,其中的单个弯曲叫褶曲。褶皱能

32、直观地反映构造运动的性质和特征。 褶皱的规模可以长达几十到几百千米,也可以小到在手标本上出现。 从本质上讲,应该根据组成褶曲核部和两翼岩层的新老关系来区分,即褶曲的核部是老岩层,而两翼的新岩层,就是背斜;相反,褶曲核部是新岩层,而两翼是老岩层,就是向斜。(四)断裂构造 岩石因所受应力强度超过自身强度而发生破裂,使岩层连续性遭到破坏的现象断裂;虽破裂而破裂面两侧岩块未发生明显滑动节理;破裂且发生明显位移断层。断层由断层面、断层线、断层盘(分上盘和下盘)等要素组成。1、下盘;2、上盘;3、断层线;4、断层破碎带;5、断层面断层的分类正断层上盘相对下降,下盘相对上升的断层叫正断层 逆断层上盘相对上升

33、,下盘相对下降的断层叫逆断层 断层的组合类型 在自然界,常见许多断层以一定组合形式出现。从平面上看,断层排列有平行状、雁行状、环状和放射状等。从剖面上看,有阶梯状、叠瓦状、地堑和地垒等。1、阶梯状断层和叠瓦状断层 两条以上的倾向相同而又互相平行的正断层,其上盘依次下降,这样的断层组合称为阶梯状断层。 两条以上的倾向相同而又互相平行的逆断层,其上盘依次向上推移,形如叠瓦,这样的组合称为叠瓦状断层,又称叠瓦状构造。2、地堑 两条或两组大致平行的断层,其中间岩块为共同的下降盘,其两侧为上升盘,这样的断层组合叫地堑。3、地垒 两条或两组大致平行的断层,基保间岩块为共同的上升盘,其两侧为下降盘,这样的断

34、层组合叫地垒。造成地垒的断层一般是正断层,但也可能是逆断层。地垒构造往往形成块状山地。第三节 新构造运动与地震 地震是大地的快速震动。当地球内部一定范围内聚集的应力超过岩层或岩体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地壳发生断裂、错动,急剧地释放积聚的能量,并以弹性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引起震动。震源:地震时,地下岩石最先开始破裂的部位。 震中: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位置。 震源深度(震源到震中的距离): 浅源地震(深约70km以内) 中源地震(70300km) 深源地震(300700km)震级:衡量地震释放能量的等级(目前已知的最大地震不超过里氏8.9级),震级差一级,能量相差30倍。烈度:地震对地面的影响和破坏

35、程度(通常分12级),据烈度表调查得知。与震源、震中、震级、构造和地面建筑物的坚固程度、地质地貌条件等有关。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不同距离的烈度不一。地震的成因与类型构造地震:由构造变动特别是断裂活动所产生的地震。全球绝大多数地震是构造地震,约占地震部数的90%。火山地震:可以是直接由火山爆发引起地震;也可能是因火山活动引起构造变动,从而发生地震;或者是因构造变动引起火山喷发,从而导致地震。因此,火山地震与构造地震常有密切关系。火山地震为数不多,约占总数的7%。震源深度不大,一般不超过10km。现代火山带如意大利、日本、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堪察加半岛等最容易发生火山地震。冲击地震:因山崩、

36、滑坡等原因引起,或因碳酸盐岩地区岩层受地下水长期溶蚀形成许多地下溶洞,洞顶塌落引起。后者又称塌陷地震。本类地震为数很少,约占地震总数的3%。震源很浅,影响范围小,震级也不大。水库地震:有些地方原来没有或很少发生地震,后来由于修了不库,经常发生地震,称为水库地震。说明这种地震与水的作用有关,当然与与一定的构造和地层条件有关,而水的作用只是一种诱发因素。地震除直接给人类带来灾害外,还往往伴生火灾,水灾与海啸。世界地震带的分布地震的分布(与板块边界非常一致):扩张型边界(大洋中脊)地震带较窄,且地震分布最集中 汇聚型边界(海沟岛弧)地震带较宽 大陆碰撞型边界(地缝合线)地震分布尤其分散 全球地震能量

37、的95都是在板块边界附近释放的板块间的相互作用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因素。1、环太平洋地震带全世界约80%的浅源地震,90%的中源地震和几乎全部深源地震都发生在这一带。所释放的地震能量约占全世界能量的80%,但其面积仅占世界地震 总面积的一半。这一带也是著名的火山带,它与中、新生带褶 皱带和新构造强烈活动带一致。2、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这是一条横跨欧亚大陆,并包括非洲北部,大致呈东西方向的地震带,总长约15000km,宽度各地不一,在陆部分常有较大的宽度,并有分支现象。 太平洋地震带外几乎期余的较大浅源地震和中源地震都发生在这一带。释放能量占全世界地震释放总能量的15%。3、大洋中脊(海岭)地震

38、带(1)大西洋中脊(海岭)地震带(2)印度洋海岭地震带(3)东太平洋中隆地震带 以上三带皆以浅源地震为主。 4、大陆断裂谷震带 分布于一些区域性断裂带或地堑构造带,主要有东非大断裂带,红海地堑,亚丁湾及死海,贝加尔湖以及太平洋夏威夷群岛等。此带主要为浅源地震。中国地震带的划分1、华北地区(含东北南部) 2、东南沿海地区 包括东南沿海带(主要在福建及广东潮汕地区),台湾西部带,台湾东部带。3、西北地区 4、西南地区第四节 大地构造学说一、板块构造学说 固定论和活动论(或者说垂直论和水平论)一直是本世纪中争论很激烈的地质课题。固定论长期占据统治地位,被称为传统的观点。60年代开始,活动论兴起并取而

39、代之,板块构造学说就是它的代表。板块构造学说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它的出现既有历史的根源,又有时代的背景,特别是和科技发展的水平相适应。(一)板块构造的基本思想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表层的硬壳岩石圈(或称构造圈),相对于软流圈来说是刚性的,其下面是粘滞性很低的软流圈。岩石圈并非是整体一块,它具有侧向的不均一性,被许多活动带如大洋中脊、海沟、转换断层、地缝合线、大陆裂谷等分割成大大小小的块体,这些块体就是所说的板块。 岩石圈:由软流层(发育于地幔上部的圈层,其物质处于潜柔性高温状态)以上地幔和地壳组成的连续的固体。 大洋中脊:如大西洋中央有海底山脉,山脉中间有裂谷,称中央裂谷,沿中央向两侧,由岭谷

40、相间排列组成的地形,成因与板块活动有关 在海底,大洋中脊是两个分离板块的边界,它向我们展示,由于两个板块分离产生的张力而发育了基性火山活动、浅源地震、以及正断层等。板块分离和洋壳生成的过程叫做海底扩展。本图表明了在那里发生的事情。大西洋中脊和东太平洋中隆是生成几百万平方公里海底的中心。冰岛是大西洋中脊暴露在海面之上的一个片段。它向人们提供了直接观测板块分离和海底扩张的机会(据 Raymond Siever) 岛弧:位于海洋中的弧形岛屿,如日本群岛、琉球群岛、菲律宾群岛等,其成因与火山喷发有关。 海沟:位于海底的一些长条形槽状的沟,如马里亚纳海沟是地球表面的最低部位。 岛弧和海沟常相伴随出现。

41、深大断裂:切穿地壳甚至整个岩石圈的巨大断裂。 转换断层:发育于海底横切大洋中脊的一种特殊断层。二)岩石圈板块的划分 全球岩石圈划分成六大板块,即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和南极板块。除太平洋板块几乎完全是海洋外,其余五大板块既包括大块陆地,又包括大片海洋。随着研究工作的进展,又有人进一步在大板块中划分出许多小板块。如美洲板块分为北美和南美板块,印度洋板块分为印度和澳大利亚板块,东太平洋单独划分一个板块,欧亚板块中分出东南亚板块以及菲律宾、阿拉伯、土耳其、爱琴等小板块。(三)板块的边界及其类型1、拉张型边界 又称分离型边界,主要以大洋中脊为代表。它是岩石圈板块的生长场所

42、,也是海底扩张的中心地带。如大西洋中脊、东太平洋中隆等都属于此种类型。2、挤压型边界 又称汇聚型边界或消亡带。主要以岛弧-海沟为代表。在西太平洋这种型式最为典型,如日本岛弧-海沟、千岛岛弧-海沟、汤加岛弧-海沟等。 也有另外一种型式,如在南美,一侧为海沟,一侧为安第斯山,叫做山弧-海沟型。 纳茨卡板块俯冲于西南美洲之下,形成了具有活跃的火山活动和地震的安第斯山脉、山脉西侧的海沟(Graphic by Mark Tinker) 如果是两个大陆板块汇合相撞,则一侧是高山,一侧是地缝合线,叫做山弧-地缝合线型。阿尔卑斯喜马拉雅褶皱带,特别是它的东段喜马拉雅山脉北面的雅鲁藏布江一带,是典型的代表。 喜

43、马拉雅山脉与青藏高原。图中被白色冰雪覆盖部分为喜马拉雅山脉,其左侧为印度次大陆,右侧为青藏高原(Image courtesy of NASA) 3、剪切型边界 又称平错型边界,这种边界是岩石圈既不生长,也不消亡,只有剪切错动的边界,转换断层就属于这种性质的边界。 大洋中脊被平推断层错开(两个大黑箭头表示运动方向,左旋),洋脊两侧海底持续扩张(如白箭头所指方向),结果使断层两盘运动方向发生改变,(如小黑箭头所示,右旋)而在洋脊以外地段断层两盘向同一方向运动。第五节 地壳的演变一、地质年代 在内外动力作用下,地壳的组成、结构、构造及外部形态经常发生变化。一系列变化构成的连续事件可以清晰地反映地壳演

44、化的历史。 通常以地质年代表示这种演化的时间与顺序,地质年代可分为相对地质年代和绝对地质年代。 相对地质年代(古生物地层法) 依据地层下老上新的沉积顺序,地层 剖面中的整合与不整合关系,标准古生物 化石与生物群体进行对比,确定某个地层或事件的相对年代的方法称相对地质年代 (古生物地层法)。这个方法把地质历史分为隐生宙和 显生宙两大阶段。 所谓地层是在地壳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成层岩石的总称,包括变质的和火山成因的成层岩石在内。从时代上讲,地层有老有新,具有时间的概念,地层和岩层这两个名词相似,但岩层一般是泛指各种成层岩石,而不具有时代的概念。 地层既然具有时代的概念,所以地层就有所谓上下或新老关系,这叫做地层层序,如果地层没有受过扰动,愈处于下部的地层时代愈老,愈处于上部的地层时代愈新,叫做正常层位。这种上新下老的关系叫地层层序律。第三章 大气和气候第一节 大气的组成和热能 第二节 大气水分和降水 第三节 大气运动和天气系统 第四节 气候的形成 第五节 气候变化第一节 大气的组成和热能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