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学(第四版)名词解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地理学(第四版)名词解释.doc(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自然地理学(第四版)名词解释1、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的科学,即只研究地球表层这一部分的人类环境。2、地球表层是指海陆表面上下具有一定厚度范围,而不包括地球高空和内部的地球表层。3、自然环境由地球表层中无机和有机的、静态和动态的自然界各种物质和能量构成,具有地理结构特征并受自然规律控制。4、经济环境是指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经人类利用改造后形成的生产力地域综合体,包括工业、农业、交通、城镇居民点等各种生产力实体的地域配置和结构状态。5、社会文化环境包括人口、社会、国家、民族、民俗、语言、文化等地域分布特征和组成结构,还涉及各种人群对周围事物的心理感应和相应的社会行为。6、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天然
2、的和人为的自然地理环境,它具有一定组分和结构,分布于地球表层并构成一个地理圈。7、天体系统是指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围绕质心环绕的系统。8、天文单位即地球和太阳的平均距离(14960*10000km)。9、行星是绕太阳系运动,自身不发光却能反射阳光的天体。10、矮行星是指围绕太阳运动,自身引力足以克服其固体应力而使自己呈圆球状,但不能清除其轨道附近其他物体的天体。11、大地水准面是大地测量中所谓的地球形状,是指一种以平均海平面表示的平滑封闭曲面。12、岁差:月球和太阳对地球引力产生的力矩使地球赤道面向黄道面趋近。由于地球不断自传,按照陀螺运动原理,自转轴必然绕黄道轴旋进,而黄赤交角保持不变,当地球自
3、转轴旋进时,春分点西移,故地球自转不到一周即可两次经过春分点。这就是岁差。13、章动:月球每月两次通过地球赤道面,这就在地球旋进的平均位置上附加了一个短周期摆动,使地球自转轴在空间扫过的轨迹成为荷叶边形的锥面,而不是一般的圆锥面。附加在圆上的这种短周期摆动叫做章动。14、极移:由于地球质量分布不均,真正的极点位置常常发生变化,因此自转轴又将围绕新极点旋转,这种现象就是极移,实际上也就是地球的自由章动即钱德勒章动。15、地轴是指地球南北极的连线即地球自转的轴线。16、赤道是指通过地心并和地轴垂直的平面与地表相交而成的圆是赤道。17、 地壳是地球硬表面以下到莫霍面之间由各类岩石构成的壳层,在大陆上
4、平均厚度为35 km,在大洋下平均厚5km。18、矿物是单个元素或若干元素在一定地质条件下形成的具有特定物理化学性质的化合物,是构成岩石的基本单元。19、解理是指矿物受外力作用沿一定结晶方向分裂为解理面的能力。20、断口是矿物受打击后形成的断裂面。21、岩石是造岩矿物按一定的结构集合而成的地质体。22、沉积岩是由成层堆积于陆地或海洋中的碎屑、胶体和有机物质等疏松沉积物固结而成的岩石。23、碎屑岩类主要指母岩风化碎屑经搬运再堆积后胶结而成的岩石,是沉积岩主要类型之一。24、生物化学岩类指多由化学和生物化学形成物组成并主要见于海相或湖相沉积物,是沉积岩主要类型之一。25、变质岩:固态原岩因温度、压
5、力及化学活动性流体的作用而导致矿物成分、化学结构与构造的变化,统称变质作用,其形成的岩石即为变质岩。26、构造运动主要是指地球内动力引起的使地壳发生变位与变形,形成各种地质构造,促进岩浆活动与变质作用的地壳机械运动。27、水平运动是地壳或岩石圈块体沿大地水准面切线的运动,是构造运动的基本方式之一。28、垂直运动即块体的升降运动,是构造运动的基本方式之一。29、沉积建造是指彼此有共生关系的地层或岩相组合,或岩性大致相同的沉积物组合。30、地质构造是指岩层或岩体经构造运动而发生的变形与变位。31、水平构造是水平岩层虽经垂直运动而未发生褶皱,仍保持水平或近似水平产状者,是地质构造四种类型之一。32、
6、倾斜构造:岩层经构造运动后层面与水平面形成夹角时,即为倾斜构造,是地质构造四种类型之一。33、褶皱指岩层在侧向压应力作用下发生弯曲的现象。34、断裂指岩石因所受应力强度超过自身强度而发生破裂,使岩层连续性遭到破坏的现象。35、节理:岩层和岩体虽有破裂而破裂面两侧岩块未发生明显滑动者叫做节理。36、断层:岩层和岩体破裂而又发生明显位移的称断层。37、地盾:沉积盖层被剥蚀而露出古老的褶皱基底时称地盾。38、构造运动期(造山运动幂)指地球上发生的比较强烈的影响范围较广的构造运动。39、构造体系是指许多不同形态、不同性质、不同等级和不同次序,但具有成生联系的各项结构要素所组成的构造带以及它们之间所夹的
7、岩块或地块组合而成的总体。40、火山喷发:岩浆喷出地表是地球内部物质与能量的一种快速猛烈的释放形式,称火山喷发。41、地震是指当地球聚集的应力超过岩层或岩体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地壳发生断裂、错动,急剧地释放积聚的能量,并以弹性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引起地表的震动。42、相对年代法(古生物地层法)是指依据地层下老上新的沉积顺序,地层剖面中的整合与不整合关系,标准古生物化石与生物群体进行对比,确定某个地层或事件的相对年代的方法。43、气象学是专门研究大气现象和过程,探讨其演变规律和变化并直接或间接用之于指导生产实践为人类服务的科学。44、气候学是研究气候的形成过程、分布和变化的科学。45、大气指连续包
8、围地球的气态物质。46、干洁空气(干空气)是除水汽、液体和固体杂质外的整个混合气体。47、大气上界:气象学家认为,只要发生在最大高度上的某种现象与地面气候有关,即可定义这个高度为大气上界。48、气压是指从观测高度到大气上界单位面积上(横截面积1cm)垂直空气柱的质量。49、大气辐射是指大气获得热能后依据本身温度向外辐射。50、大气逆辐射是指大气向地面发射的长波辐射。51、产状是指岩体结构面(层理面、片理面、断层面、节理面等)的空间几何状态。52、太阳常数是指表征太阳辐射能量的一个物理量,等于在地球大气外离太阳 1个天文单位处,和太阳光线垂直的1平方厘米面积上每分钟所接收到的太阳总辐射能量。其值
9、为8.21J/(cm2min)。53、辐射逆温是指近地面层常因夜间地面降温而形成的逆温层。54、平流逆温是指较暖的空气流到较冷地面或水平面上时形成的逆温。55、饱和空气是指温度一定时,单位体积空气中容纳的水汽量有一定的限度,达到这个限度,呈饱和状态的空气。56、露点是湿空气等压降温到饱和的温度。57、雾是漂浮在近地面层的乳白色微小水滴或冰晶。58、霾是空气中烟尘等微粒较多导致能见度变坏的现象。59、降水量是指降落在地面的雨、雪、雹等,未经蒸发,渗透流失而积聚在水平面上的水层厚度(mm)。60、地转风是指自由大气中空气作等速、直线水平运动。61、梯度风是指自由大气中的空气作曲线运动时,作用于空气
10、的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惯性离心力达到平衡时的风。62、大气环流是指大范围内具有一定稳定性的各种气流运行的综合现象。63、半永久性气压系统是指由海陆热力差异形成于陆地上主要限于低空,且具有季节性的冷高压和热低压。64、永久性气压系统是指海洋上的位置、范围、强度随季节变化,但作为气压梯度终年存在的高压和低压系统。65、行星风系指不考虑海陆和地形的影响,地面盛行风的全球性形式。66、信风(贸易风)是指可以预期在一定季节海上盛行的风系。67、季风是大陆和海洋间的广大地区,以一年为周期、随着季节变化而方向相反的风系。68、局地环流是由局部环境如地形起伏、地表受热不均等引起的小范围气流。69、焚风指气
11、流受山地阻挡被迫抬升,迎风坡空气上升冷却,起初按干绝热直减率降温(1/100m)当空气湿度达到饱和状态时,水汽凝结,气温按湿绝热直减率降低(0.50.6/100m),大部分水分在迎风坡降落;气流越山后顺坡下沉,基本上按干绝热直减率增温,以致背风坡气温比迎风坡同高度气温高,从而形成相对干热的风。70、天气系统是指大气中引起天气变化的各种尺度的运动系统。71、气团是指在广大区域内水平方向上温度、湿度、垂直稳定度等物理属性较均匀的大块空气团。72、锋是指温度或密度差异很大的两个气团相遇形成的狭窄过渡区域。73、气旋是由锋面上或不同密度空气分界面上发生波动形成的,占有三度空间,中心气压比四周低的水平空
12、气漩涡。74、气候是指某一地区多年间大气的一般状态及其变化特征。75、天文气候是指地球表面因辐射平衡温度随纬度和季节的分布形成的假想的简单气候模式。76、沃克环流是一种大气底层为偏东风,上层为偏西风的东西向热成闭合环流。77、南方涛动是指热带太平洋与热带印度洋之间气压变化呈反相关的振荡现象。78、洋流是大洋中任一持续不断并主要呈水平流动的海水。79、水循环是指地球上各种形态的水,在太阳辐射、地心引力等的作用下,通过蒸发、水气输送、凝结降水、下渗以及径流等环节,不断发生相态转换和周而复始运动的过程。80、海是大洋的边缘因为接近或伸入陆地而或多或少与大洋主体相分离的部分。81、洋:地球表面连续的广
13、阔水体称为世界大洋82、水量平衡指任意选择的区域(或水体),在任意时段内,其收入的水量与支出的水量之间差额必等于该时段区域(或水体)内蓄水的变化量。83、海水盐度是指海水中全部溶解固体与海水质量之比,通常以每千克海水中所含的克数表示。84、潮汐是指由月球和太阳的引力引起的海面周期性升降现象。85、潮流是指海水受月球和太阳的引力而发生潮位升降的同时,还发生的周期性流动的现象。86、折射:波峰线在深水区是和引起波浪的力的方向即波浪前进方向相垂直的。但波浪前进方向常常与海岸斜交,这样,同一波列两端的水深就可能有较大的差异。近岸较浅一端因受摩擦而减速,离岸远而较深一端在深水处继续保持原速前进,最后波峰
14、线将发生转折而与海岸平行,这种现象就是海浪的折射。87、海洋资源主要是指海水本身有直接关系的物质和能量。88、河流是指降水或由地下涌出地表的水,汇集在地面低洼处,在重力作用下经常地或周期地沿流水本身造成的洼地流动。89、水系是指河流沿途接纳众多支流,形成的复杂的干支流网络系统。90、流域是指河流和水系获得补给的那部分陆地面积即河流和水系的流域。91、分水线是指两个相邻集水区之间的最高点连接成的不规则曲线。92、比降是单位河长的落差。93、水位是指河流中某一标准基面或测站基面上的水面高度。94、相应水位是指河流各站的水位过程线上,上下游站在同一次涨落水期间位相相同的水位。95、流速指水质点在单位
15、时间内移动的距离。96、流量是单位时间内通过某水断面的水量。97、洪水(位)是指河流的水位达到某一高度,致使沿岸村庄、城市、建筑物、农田受到威胁的水位。98、填洼:降水落到流域内一部分被植物截留,另一部分被土壤吸收,经过下渗进入土壤和岩石孔隙中形成地下水。所以降水初期不能立即产生径流。降水量超过上述消耗而有余时,便在一些分散洼地停蓄起来。这种现象称为填洼。99、坡面漫流:植物截留和填洼都已达到饱和,降水量超过下渗量时,地表便开始出现沿天然坡向流动的细小水流,即坡面漫流。100、河槽集流:坡面漫流的水进入河道后沿河网向下游流动,使河流流量增加,叫做河槽急流。101、湖泊是地面上洼地积水形成比较宽
16、广的水域,是湖盆、湖水以及水中物质组合成的自然综合体。102、沼泽:通常把比较平坦或稍微低洼而过度湿润的地面叫做沼泽。103、定振波是全部湖水围绕着某一个或几个重心而摆动的现象。104、上层滞水:是存在于包气带中局部隔水层之上的重力水。105、潜水:是埋藏在地表以下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上具有自由表面的重力水。106、承压水:充满两个隔水层之间的水称为承压水。107、总矿化度是指水中离子、分子和各种化合物的总质量,通常以水烘干后所得残渣来确定,单位为g/L。108、总硬度指水中钙、镁离子的总量。109、容水性是指岩石容纳水量的性能,用容水度表示。110、透水性就是岩石的透水性能。111、持水性是指在
17、重力作用下,岩石依靠分子力和毛管力在其空隙中保持一定水量的性质,以持水度表示。112、给水性是指在重力作用下,饱水岩石流出一定水量的性能。113、冰川是指发生在陆地上,有大气固态降水演变而成的,通常处于运动状态的天然冰体,是极地气候和高山气候的产物。114、雪线是指多年积雪区和季节积雪区之间的界限。115、成冰作用是指积雪转化为粒雪再经过变质作用形成冰川冰的过程。116、最小自由能原则是指任何晶体都具有的使其内部包含的自由能趋向最小,以保持晶体稳定的性质。117、冰舌指流到雪线以下山谷的冰流。118、粒雪线指冰川上的雪线,也是夏季冰川上隔年粒雪的下限。119、地貌或称地形,指地球硬表面(岩石圈
18、、海底)由地貌内外动力共同作用塑造而成得多种多样的外貌形态。120、根劈作用是指植物根系由疏到密,由短到长,由细到粗,致使岩石裂隙扩大以至崩裂。121、山地是山岭、山间谷地和山间盆地的总称,是地壳上升背景下由外力切割而成。122、平原是一种广阔、平坦、地势起伏很小的地貌形态类型。123、风化作用是指地表岩石与矿物在太阳辐射、大气、水和生物参与下理化性质发生变化的过程。124、物理风化又称机械风化或崩解,是一个岩石由整体破裂为碎屑,裂隙、孔隙和比面积增加,物理性质发生显著变化而化学性质不变的过程。125、化学风化是指岩石在大气、水与生物作用下发生分解今儿形成化学组成与性质不同的新物质的过程。12
19、6、水化作用的实质是岩石矿物吸收水分后转变为含水矿物,体积膨胀,硬度降低,抵抗能力削弱并对周围岩石产生压力。127、水解作用是水体进入地表岩石,水中的氢离子与矿物中的盐基离子发生交换形成可溶性盐类,即矿物遇水分解的过程。128、溶解作用是指岩石中的无机矿物不同程度溶解于水中并被带走,难溶物质残留原地、岩石孔隙度增加、强度降低的过程。129、氧化作用是指矿物被大气游离、水体溶解氧氧化,形成高价化合物的过程。130、风化壳(残积物)是指风化产物虽经风化与剥蚀而依然残留原地覆盖于母岩表面者。131、风化产物是指风化作用的残留矿物、次生矿物及可溶性物质。132、崩落或崩塌是指陡坡上的岩体与土体在重力作
20、用下突然快速下移。133、滑坡是指由岩石、土体或碎屑堆积物构成的山坡体在重力作用下沿软弱面发生整体滑落的过程。134、蠕动是指坡面岩屑、土屑在重力作用下以极缓慢的速度移动的现象。135、堆移是指使沙砾沿沟底或河床滑动、滚动或跃动,是流水对泥沙搬运的两种方式之一。136、悬移是指细粒物质呈悬浮状态运动,是流水对泥沙搬运的两种方式之一。137、坡积裙(坡积裾)是指坡面侵蚀物质堆积于缓坡、洼地与坡麓,形成由亚黏土、沙粒和细岩屑组成的、分选差和磨圆度极低,仅粗具倾斜层理的坡积物,坡积物连片分布于坡麓形成类似展开的裙裾的地貌。138、泥石流是山区介于挟沙水流与滑坡之间的土(泛指固体松散物质)、水、气混合
21、流。139、河谷是指以河流作用为主,并在坡面流水与沟谷流水参与下形成的狭长形凹地。140、河流侵蚀基准面:河水进入湖、海时,下蚀作用使河面与湖、海面一致时,下蚀作用趋于停止,此水平面是下蚀作用的极限,称为侵蚀基准面。(终极侵蚀基准面:海平面控制入海河流)141、河口三角洲是指河流与海洋共同作用下由河流挟带泥沙在河口地区的陆上(三角洲平原带)和水下形成的、平面形态近似三角形的堆积体。142、洪积扇指干旱、半干旱区地季节性或突发性洪流在河流出山口因比降突减、水流分散、水量减少而形成的扇形堆积地貌。143、河流阶地:谷底因河流下切而抬升到洪水位以上并呈阶梯状分布于河谷两侧,即为河流阶地。144、河流
22、劫夺是指一条河流溯源侵蚀导致分水岭外移,从而占据相邻河流流域的过程。145、准平原是指湿润气候条件下,地表经长期风化和流水作用形成的接近平原的地貌形态。146、山麓面是干旱、半干旱气候条件下坡面洪流不断搬运风化碎屑而致山坡大体保持原有坡度平行后退,山体逐渐缩小时在山麓形成的大片基岩夷平地面。被分割的山丘以岛状山的形式残留其上。(山麓面与岛状山地貌组合是地貌相对稳定情况下干燥剥蚀作用形成的晚期地貌特征。)147、喀斯特地貌是地下水与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溶蚀与沉淀、侵蚀与沉积,以及重力崩塌、坍陷、堆积等作用形成的地貌,以斯洛文尼亚的喀斯特高原命名。148、喀斯特作用是指水对可溶性岩石以化学过程为主,
23、机械过程为辅的破坏与改造作用。149、冰川作用:冰川是改造地球表面形态的巨大力量,其塑造地貌的过程称为冰川作用。150、冰缘作用是指发生在冰原环境的侵蚀、搬运、堆积作用。151、冻土是指处于零度或以下,含有冰的各种土体或岩体。152、融冻作用是指融化与冻结交替进行的过程,是冰原环境下最重要的作用过程。153、冰斗是一种三面环以陡峭岩壁、呈半圆形剧场形状或圈椅状的洼地。154、冰碛是冰川遗留的各种堆积物的总称。155、冰碛丘陵是冰川消融后表碛、中碛、内碛沉落于底碛上形成的起伏不平的地面形态。156、侧碛是分布于冰川两侧,通常比冰面高的垄状或长堤状冰碛物。157、终碛是冰舌末端较长时期停留在同一位
24、置,逐渐形成的半环形冰碛堤。158、冰面地貌是指冰川表面因受冰层褶皱、断裂、冰床坡度变化、差别消融、流水侵蚀等影响而形成的地貌形态。159、冻土是指处于零度或以下,含有冰的各种土体或岩体。160、冰缘地貌(冻土地貌)是指由于多年冻土层的存在而产生的一些独特的地貌。161、冻融作用是指由于温度周期性地发生正负变化,冻土层中的地下水和地下水不断发生相变和位移,使涂层产生冻胀、融沉、流变等一系列应力变形的复杂过程。162、石海是指基岩经过剧烈的冻融崩解产生一大片巨石角砾,就地堆积在平坦地面上的现象。163、石河是指山坡上冻融崩解产生的大量碎屑充填凹槽或沟谷,岩块在重力作用下顺着湿润的碎屑垫面或多年冻
25、土层顶面发生整体运动的现象。164、石流扇是指经过长期的运动,岩块被搬运到山麓堆积下来的现象。165、石川是一种大型的石河,组成石川的岩块可以是冻融崩解的产物,也可以是早期的冰碛物。166、石环是指在饱含水分、大小颗粒混杂的松散土层中,冻融作用产生的垂直分选与水平分选,使砾石由地下抬升至地面并以细粒土或碎屑为中心呈环状分布的现象。167、冻胀丘是指地下水受冻结地面和下部多年冻土层的遏阻,在薄弱地带冻结膨胀,使地表变形隆起的现象。168、冰锥是指在寒冷季节流出封冻地表和地面的地下水或河水冻结后形成的丘状隆起的冰体。169、起沙风是指风力达到足以使沙粒移动的临界速度的风。170、风积作用是指当风力
26、减弱或风沙流遇阻,风中挟带的沙粒沉降于地面的现象。171、风蚀残丘是指风蚀谷间的残留高低或孤立丘岗。172、雅丹地貌是指形态与风蚀残丘近似但由蚀余松散土状堆积物如河湖相地层形成的一类特殊的风蚀残丘。173、黄土是指第四纪不同时期形成的灰黄色或棕黄色的土状堆积物,多分布于干旱、半干旱地区。174、海岸带是指海洋与陆地相互作用的地带,通常分为海岸、潮间带、水下岸坡三个部分。175、海蚀作用:变形波浪及其形成的拍岸浪对海岸进行撞击、冲刷,波浪挟带的碎屑物质的研磨(物理作用),以及海水对海岸带基岩的溶蚀(化学作用),统称为海蚀作用。176、海蚀穴是指高潮面与陆地接触处,波浪冲淘作用形成槽型凹穴。177
27、、海蚀崖是指海蚀穴被拍岸浪冲蚀扩大,顶部基岩崩塌,海岸后退时形成陡壁。178、海蚀拱桥是两个相反方向的海蚀穴被蚀穿而相互贯通而形成的。179、海蚀柱是指海蚀崖后退过程中残留的柱状岩体。180、海蚀台是指因不断形成新的海蚀穴而致使崖壁后退露出的平台。181、中立带:沉积物在每次波浪周期运动中,向岸运动的距离等于向海运动的距离,结果沉积物不发生位移,这一带就成为中立带。182、滨岸堤或沿岸堤是指沉积物在海滩外缘形成的一条垄岗状堤。183、水下堤是指当波浪愈接近岸边时,由于海底变浅,摩擦加强,在相当于两个波高的深处局部破碎形成破浪,此时,由于损失部分能量,因而沉积一部分物质,造成的堤状堆积地貌,又称
28、水下沙坝。184、离岸坝是指水下堤不断升高,露出水面而形成的岸外沙坝。185、土壤是发育于陆地表面具有生物活性和孔隙结构、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的疏松表层。186、土壤的有效肥力是指耕种土壤中自然肥力与人为肥力的综合效应。187、土壤质量是指土壤在一定生态系统内支持生物的生产能力,净化环境能力,促进动植物及人体健康的能力。188、土壤剖面是指从地表垂直向下的土壤纵剖面,也可理解为完整的垂直土层序列。189、耕作土壤是长期受人为耕作、施肥、灌溉、管理和稳定种植农作物的土壤。190、土壤质地是指土壤颗粒的组合特征。191、土壤结构是指土壤颗粒胶结情况。192、松紧度是指土壤疏松和紧实的程度。193
29、、孔隙是指土粒之间存在的空间。194、土壤干湿度指土壤干湿程度。195、新生体是指土壤发育过程中物质重新淋溶淀积和聚积的生成物。196、侵入体是指由外界进入土壤中的特殊物质。197、原生矿物是指岩石受不同程度的物理风化,而未经化学风化的碎屑物,其原有的化学组成和结晶构造均未改变。198、次生矿物是指由原生矿物经风化后重新形成的新矿物,其化学组成和构造都经过改变而不同于原生矿物。199、土壤有机质概指土壤中动植物残体微生物体及其分解和合成的物质,是土壤固相组成部分。200、吸湿水是指土壤颗粒表面张力所吸附的水汽分子。201、毛管水是指毛管孔隙中毛管力吸附保存的水分。202、重力水是指土壤水分含量
30、超过田间持水量时沿土壤非毛管孔隙向下运动的多余水分。203、田间持水量是指毛管悬着水达到最大时的土壤含水量。204、土壤空气是指土壤孔隙中存在的各种气体混合物。205、土壤胶体是指土壤中高度分散。粒径在1100nm之间的固相物质。206、土壤的离子交换是指土壤胶体表面与溶液介质中电荷符号相同的离子相交换。207、土壤溶液是土壤中水分及其所含溶质的总称。208、土壤的酸碱反应指土壤中的酸性和碱性物质解离出氢离子和氢氧根例子数量中和的结果,使土壤呈现不同的酸碱反应。209、土壤的氧化还原作用指氧化剂物质与还原剂物质的电子得失过程,是土壤溶液中普遍存在的现象。210、土壤的缓冲性指土壤加酸或加碱时具
31、有缓和酸碱反应变化的能力。211、成土母质是指岩石风化后形成的疏松碎屑物。212、土壤绝对年龄是指土壤在当地新风化层或新的母质上开始发育时起直到目前所经历的时间。213、土壤相对年龄是指土壤发育阶段或发育程度。214、地质大循环是指结晶岩石矿物在外力作用下发生风化变成细碎而可溶的物质,被流水搬运迁移到海洋,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变成沉积岩,当地壳上升,沉积岩又露出海面成为陆地,再次受到风化淋溶。215、生物小循环是指植物吸收利用大循环释放出的可溶性养分,通过生理活动制造成植物的活有机体,植物有机体死亡之后,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下重新变为可被植物吸收利用的可溶性矿质养料。216、土壤诊断特性是指具有定
32、量说明的用来鉴别土壤类型的土壤性质。217、土壤分布的地带性规律是指广域土壤与大气和生物条件相适应的分布规律,它包括由于大气生物条件纬度及海拔高度变化所引起的土壤地带性分布规律。218、土壤分布的纬度地带性是因太阳辐射从赤道向极地递减,气候、生物等成土因子也按纬度方向呈有规律地变化,导致地带性土壤大致平行于纬线呈带状分布的规律。219、土壤分布的垂直带性是指随山体海拔升高,热量递减,降水在一定高度内递增,超出一定高度后降低,引起植被等成土因素按海拔高度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土壤类型也相应呈垂直分带现象。220、土壤的中域性分布规律指在中地形条件下,地带性土类与非地带性土类按不同地形部位呈现有规律的
33、组合现象,一般有枝形、扇形和盆形三种组合方式。221、土壤的微域分布规律指在小地形影响下在短距离内土种、变种甚至土类和亚类既重复出现又依次更替的现象。222、土壤资源是指具有农林牧业生产性能的土壤类型的总称,是人类生活和生产最重要的自然资源,属于地球上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223、土壤质量是与土壤利用和土壤功能有关的土壤内在属性,或称土壤健康,是指土壤具有维持生态系统生产力和动植物健康而不发生土壤退化和其他生态环境的能力。224、土壤质量评价是指以土壤肥力质量、土壤环境质量、土壤健康质量为中心,对土壤质量性能进行质量鉴定。225、生物圈是指在地球上存在生物并受其生命活动影响的区域,包括大
34、气圈下层、整个水圈和岩石圈上部,厚度约达20km。226、原核生物是一类起源古老、细胞结构简单、不具备核膜,没有明显细胞核的原始生物,包括细菌和蓝藻。227、蓝藻是细胞中含有叶绿素和藻蓝素、可进行光合作用的自养生物。228、原生生物是由原核生物进化而来的另一类微生物,其有机体以单细胞的为主,也有一些群体。229、环境是指生物有机体或生物群体所在空间内一切事物和要素的综合。230、生态因子是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行为和分布有影响的环境要素。231、生存条件是指生物生存不可或缺的那些因子。232、生态幅是指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的耐受上下限之间也称生物的耐受范围。233、生物的光周期现象:
35、地球上不同纬度地区白昼的持续时数互有差别,日照长短的变化是形成生物节律最可靠的信号系统,长期的适应使各类生物对日照长度的反映格式不同。234、贝格曼定律:个体大的动物单位体重散热量减少,有利于保温,个体小者体表面积较大则增加散热量,有利于降低体温。235、阿伦定律:寒冷地带哺乳类动物身体的突出部分有缩短变小现象。236、竞争是指对食物、生存空间和其他条件具有相似或相同要求的不同物种,为自身生存力求抑制对方,从而给双方带来不利影响。237、竞争排斥原理(高斯):生态位相同的两个物种不可能在同一地区内共存;如果生活在同一地区内,由于激烈竞争,两者之间必然出现栖息地、食性、活动时间或其他特性的分化。
36、238、寄生作用是指一个物种的个体(寄生物)生活在另一个物种个体(寄主)的体内或体表,并从其体液或组织中吸取营养以维持生存,虽常常降低寄主生物的抵抗力但并不一定导致寄主死亡;寄主死亡则会引起寄生物的死亡。239、捕食作用是捕食生物袭击并捕杀被捕食生物作为食物的一种现象。240、原始合作又称互助,是指一起生活的两个物种彼此从对方受益,但它们并不相互依赖,而是可以单独生存。241、互利共生则是两个不同物种的有机体密切结合,双方在共同生活中均获得利益,但彼此不能分开单独生存。242、生物的适应是指生物的形态构造、生理机能、个体发育和行为等特征与其长期生存的环境条件相互统一、彼此适合的现象。243、趋
37、同适应是指亲缘关系相当疏远的不同种类的生物长期生活在相同或相似环境中,通过变异和选择形成相同或相似的适应特征和适应方式的现象。244、趋异适应或称辐射适应是指同一种生物的若干个体长期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生活,形成了不同的适应特征和适应方式。245、种群是指占据一定空间或地区的同一种生物的个体群。246、生物群落是指若干个生物种群有规律地形成的一个完整而有序的生物体系。247、群落是指生物经过对环境的适应和生物种群间相互适应而形成的比种群更复杂更高一级的生命组建层次。248、植物群落是指在一定地段上共同生活的植物种群彼此发生作用。249、植被是指一个地区全部植物群落的总体。250、边缘效应是指两个或
38、多个群落间的过渡带即群落交错区,生物种类和个体数目比相邻群落中多。251、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是指群落中的物种数目(丰富度)和各物种的个体数目(均匀度)两个参数的结合。252、稳定性原理是指物种多样性大,则群落中生物间的营养关系较复杂,每个种具有更自由和宽广的食物选择范围,生存的可能性也越大,即使一部分群落要素失衡也不致破坏其整体特性,从而保证了群落的稳定性和抵抗外界干扰的程度。253、生态位是指群落中每一个生物种所占据的小生境(住所、空间)极其功能(作用)结合起来。254、优势种是指在群落中的每个层中个体数量多、生物量大、枝叶覆盖地面的程度大、生活能力强和对生境具有明显影响的生物种类。255、建
39、群种是指优势种中的最大优势者,即盖度最大,占有最大空间,因而在建造群落和改造环境方面作用最突出的生物种。256、伴生种是指群落中出了优势种、建群种之外的其他次要的种类。257、植物群落的外貌是指群落长期适应一定自然环境所表现出的一种外部总体相貌。258、生活型是指植物长期受一定环境综合影响所表现的生长形态。259、群落的结构是指若干省区种群在群落内部按一定规律组合排列的现象。260、成层现象是指生物群落在形成过程中,由于不同生活型植物的定居和内部环境逐渐分化,生活型不同和环境需求也不同的植物分别出现于地面以上不同高度,其根系分布于地面以下不同深度,从而使整个群落在垂直空间发生不同层次的分化的现
40、象。261、镶嵌性是指小群落作为群落的一个结构单元均匀或不均匀地分布于整个群落中,即群落在水平空间上的主要结构。262、层片是指群落的生态结构单元。263、群落的季相是指植物在不同季节通过发芽、展叶、开花、结果、落叶、休眠等物候阶段,是整个群落表现出不同的相貌。264、演替是指在一定地段上一种群落被另一种群落替代的过程。265、原生演替是指在原生裸地上首先出现先锋植物群落,以后又相继产生一系列群落的替代过程。266、次生演替是指发生在次生裸地(原来有过植被覆盖,以后由于某种原因植被消失了,这样的裸地叫次生裸地,土壤中常保留着植物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环境条件较好)上的群落演替。267、进展演替是指
41、裸露地面的群落经过一系列发展变化,总趋势朝向符合当地主要生态环境条件的演替过程。268、逆行演替是指群落由于收到干扰破坏而驱使演替过程倒退。269、演替顶级是指一个地区的植物群落若没有重大外界因素的干扰破坏,通过进展演替,最后会发展成为与当地环境条件保持协调、种类组成与结构相对稳定的演替到最终阶段的群落。270、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空间内生物成分(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群落(物理环境)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相互作用、互相依存而形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271、食物链是指生态系统中以生产者植物为起点,一些生物有机体通过食物的关系彼此联结而成的一个能量与物质流通的系列。272、捕食食物链又称活食食物链或
42、牧食食物链,是通过活的植物和动物以捕食和被捕食的关系建立的食物链类型,能量由绿色植物到各级消费者动物再到分解者的途径流动。273、碎屑食物链又称腐食食物链,是以死亡的生物有机体或有机碎屑物为起点,它们作为食物或被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所分解,能量直接由死亡的有机残体流向分解者;或被其他食碎屑的动物所食、能量经过一些动物再流向分解者。274、食物网是指各个食物链彼此交织、错综联结形成复杂的能量与物质流通的网络。275、营养级是指在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中,凡是以相同方式获取相同性质食物的植物类群和动物类群。276、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者又称第一性生产者是指有机物质的最初制造者,也是能量的第一个固定者即绿色植
43、物。它所固定的太阳能或所制造的有机物质的数量成为初级生产量或第一性生产量。277、净初级生产者又称净第一性生产者是指绿色植物呼吸消耗之后剩余的有机物质或能量。278、次级生产者又称第二性生产者是指生态系统中除植物进行初级生产外,各级消费者动物直接或间接利用触及生产的物质进行同化作用,把植物性物质转化为动物性物质,使自身得到生长、繁殖和物质与能量的储存的动物性有机物质的生产。279、水循环是指水分子从水体和陆地表面通过蒸发及植物蒸腾进入大气,遇冷凝结后以雨、雪等形式回降到地球表面的运动。280、纬度地带性是指大致沿纬线方向延伸成带而由南往北依次更替的分布规律。281、干湿度带性是指由于海陆分布和
44、大气环流等因素的作用,从沿海到内陆降水量逐渐减少,导致植被或生态系统由沿海到大陆内部依次更替。282、垂直带性是指海拔、温度、气压、风速、太阳辐射和降水量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使生物群落和土壤从下而上连续发生变化,出现了不同植被或生态系统随海拔升高而呈带状分布的规律。283、农业生态系统是指在人类生产活动干预下,一定区域的农业生物群体与其周围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彼此联系、相互作用而共同建立的固定、转化太阳能,获取一系列农副产品的人工生态系统。284、生态农业是指按照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应用系统工程等现代科学技术,结合传统农业技术和现代农业先进技术而建立的一种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具有良好经济、生
45、态和社会效益的集约经营管理的综合农业生产体系。285、城市生态系统是指人类通过社会经济活动在适应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建立的一种典型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或人工生态系统。286、生物多样性是指一定时间和一定地区所有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物种及其遗传变异和生态系统的复杂性。287、遗传多样性是指存在于生物个体内、单个物种内及物种之间的遗传变异的总和。288、物种多样性是指某一区域内生物种类的丰富度或物种的总数目,需从分类学、系统学和生物地理学角度进行研究。289、生态系统多样性是指生物圈内生境、生物群落和生态学过程的多样化以及生态系统内生境差异和生态学过程变化的多样性。290、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是指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对人类生存的现实和潜在意义,包括较易衡量和能够转化为经济效益的直接使用价值、难以用货币形式表现的间接使用价值和潜在价值三个方面。291、自然区划是指以地域分异规律学说为理论依据划分自然区,并力求反映客观实际的方法。292、立地是指最低级地域个体单位和自然地域划分的下限。293、土地系统是指由地貌上有关联且重复出现的土地单元集合而成的高级土地分级单位。294、土地评价是指在土地类型研究基础上,根据特定生产目的对土地质量、适用性和生产潜力进行评估,又称土地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