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朗读成为语文课堂的靓丽风景.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2373690 上传时间:2023-02-1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让朗读成为语文课堂的靓丽风景.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让朗读成为语文课堂的靓丽风景.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让朗读成为语文课堂的靓丽风景.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让朗读成为语文课堂的靓丽风景.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让朗读成为语文课堂的靓丽风景.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让朗读成为语文课堂的靓丽风景.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怎样进行精读课文的教学 指导朗读、默读。 读是最经常、最重要的阅读训练,也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培养语感的基本途径。本册教学仍要重视朗读训练的朗读要求,一般安排在课后练习第一题。教师可以根据要求,让学生在自主的读书中学习、思考,读中理解内容,体悟感情,增强语感。教师重点是要调动学生的情感积累和知识积累,如何让学生在有感情的朗读上下工夫。另外,教师要注意不是所读课文都适合有感情地朗读,如,第三组 “学习说明性文章”有的精读课文也不是全篇都要求有感情的朗读,教师要抓住重点段,指导学生练读。 默读,重点在加快默读速度的训练。默读比朗读的速快,更利于训练思维,要培养学生一边默读,一边思考的习惯

2、。默读后要有自己的感受,并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教师可以组织相应的讨论交流活动。默读能力的提高要有个训练的过程,教学中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来默读,循序渐进地提高默读要求,把训练落在实处,不能急于求成或流于形式。为了提高学生的默读速度,教师还可以选择课外的文章,进行针对性的训练,检测学生的阅读速度和阅读质量。 精读词句,积累语言。词句训练是精读课文的主要内容。本册教学要继续理解词句的意思,结合联想和想象,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同时积累词句,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本册课后练习中对词句的学习和积累,采用了灵活安排和指定相结合的方式。比如,有的课文要求“背诵你喜欢的部分”把你喜欢的语句写下来”

3、,体现让学生自主学习的思想;有的课文明确指出“背诵课文第 三自然段”“抄写课文第七自然段”,加强学习的指导性,也便于学生和教师操作。 精读课文,领悟感情。理解课文内容是阅读教学的重要方面。教学本册教材,要根据课文的内容及文体特点,利用导语、课后习题等,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精读课文可以采取多种方法:一是要抓住重点词句来理解课文内容。二是阅读中联系生活实际深入思考并展开联想和想象,还要对阅读的内容加以分析和归纳,进一步理清课文的条理和思路,从而体会课文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三是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入情入境地读课文,把自己感情纳入到课文的人物和情节中去,了解人物的命

4、运和喜怒哀乐,从而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还要在教师重点讲解和同学阅读感受的交流中理解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在理解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的教学中,要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让学生自主完成学习过程,通过自悟自得或交流讨论得出结论,教师可做重点指导和点拨,不要用现成的结论代替学生的思考。同时,尊重学生的理解和独特体验,允许学生有其他合理的选择。另外,教师还要教会学生质疑问难的方法,不要偏离文本提思考价值不大的问题。在阅读教学中,还要处理好正确的阅读导向和个性化解读的关系,使学生既学习阅读,又学习做人。 精读内容,领会方法。通过阅读,既要理解内容,体会感情,还要领会作者表情达意和写作的方法。本册要

5、重点教会学生领会两点,一是学习基本的说明方法,一是“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阅读方法。前一项内容安在第三组,教师除了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基本的说明方法外,重点还要让学生领会使用了这些说明方法后,文章有哪些不同或更有表现力。后一项内容安排在第四组,在“回顾.拓展四”的“交流平台”中有所提示,教师重点是要教会学生“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方法,如,可以通过上下文来体会,可以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来体会,可以通过相似文章的阅读来体会,等等。体会重点词句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中年级虽然训练过,到了高年级还应年级还应予以重视。 让朗读成为语文课堂的靓丽风景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小学生朗读的目标要求:逐步能用普通话

6、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朗读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方式,它是小学生完成阅读教学任务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就语文学习而言,朗读是最重要的。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它有利于发展智力,获得思想熏陶;它有助于情感传递,产生情感共鸣。因此教师应该让学生养成正确的朗读习惯,读出声音来,读出情感来,读出韵味来,比仅用眼睛看所得的印象深刻得多,感情领会透彻得多。只要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加强朗读训练,朗读必定会成为语文课堂的一道靓丽风景。 一、正确朗读,养成习惯有人说:字典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我要求每个学生都必须准备一本字典。在上新课之前,我先让学生自己动手预习,看准字形,查找字音,先“读”为快。宋代的

7、朱熹对朗读曾提出过严格的要求: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牵强暗记,要多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因此,我要求学生把字音读准,朗读过程中不添字、不减字、不颠倒重复字词,严格要求他们反复诵读,达到文畅气顺的地步,养成预习的习惯。这样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顺应了部分学生好动、多动的生理习惯。在学习过程中,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查字典比赛和朗读比赛的活动等等。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训练、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和朗读能力。二、熟练朗读,掌握节奏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到语言连贯、节奏分明、语速适中、语音清晰。通过反复的诵读训练,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在课

8、堂上,我先将停顿、语速和重音的一般规律告诉学生,然后拿出一个语段,让不同的学生来读,比较其好坏。熟练朗读一定要跳出第一步正确朗读的束缚,由单个的文字换位到整篇的文章。在诗词教学中,常常感觉开头难读,所以往往是为了读而读,不能尽快进入意境,读起来生硬造作。这是要加大读的量(次数)。朗读量的加大,定会引起质的变化。这里的质,是指对隐藏在文字背后精义的理解以及以后对其他文字的理解。一篇文章开始时并不一定能理解其深刻的含义,但只要反复地、大声地朗读,使它浮现于学生的脑际,成诵于学生的嘴边,就自然会与他们的生活经验、个人的联想与想象联系起来,使他们思维活跃,慢慢悟其真义。三、 感情朗读,体验情境 小学生

9、的生活面窄,所以不可能一下子唤起那么多的包含文字中的生活场景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这时老师就要带领学生们去读。一篇文章,在熟读以后,我要求学生掩卷深思,仔细揣摩文章的思想感情,并相互探究由此而获得的真切的感受。我们知道,任何一篇文章,它的语言文字背后总包含着丰富的意象。而这种意象又联系着文章的神气含蓄的感情,唯有读者用心去读,才能深切感受到。在朗读过程中,学生要能把这些文字转化为自己想象中的画面,读“山”便会有山之巍峨雄壮,读“海”便会有海之博大深邃才行。学生通过动情地朗读,激情的背诵、表现出来的人物也就显得栩栩如生、跃然纸上。用心、用情去读,这种情境会让学生永难忘记,文中人物也会让学生长

10、久记忆。 四、个性朗读 ,形式多样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如果只用一种形式、一个腔调,时间长了,学生也会感到乏味。为了让学生对朗读永远有兴趣,在平时教学中,应根据不同的内容,做到“堂堂有新招,篇篇有花样”。童话可采用轮读课文的方式讲故事;散文可采用配乐朗读的方式设情境;对话多的文章可采用分角色朗读的方式练口才;介绍事物的文章,采用默读抢答的方式理解课文。在教学过程中,我常常用电教手段创设情境交融的氛围,让学生朗读时全心投入,真正感悟到语言美、意境美,同时通过领读、范读、赛读、演读、自由读等多样的形式,让学生充分展示个性。 汉语言的特点和规律决定了它是最适合朗读和吟诵的。靠读靠吟取得的效果,有的靠讲靠分析是永远得不到的。读来的东西感受最深,掌握最牢。在语文教学中,对于每一篇文质兼美且能让学生产生强烈情感共鸣的文章,都应指导学生反复地读,充分地读,在读中不断加强自身内心的体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从而达到“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的目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