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追逐“有效”理念——基于教学实践的感悟.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堂追逐“有效”理念——基于教学实践的感悟.doc(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课堂,追逐“有效”理念基于教学实践的感悟“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课堂作为师生共同成长的心灵家园、智慧家园、生命家园,我们对其美好与远大目标的追寻不停歇、无止境。回眸几十年来教育改革的一个个轮回,坎坷的道路,神圣的教育舞台,我们只能说:课堂艺术之所以称之为艺术,是因为它同所有的艺术形式一样,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它的遗憾在于它的永远不会完美,它的遗憾更在于它带给人们无休止地研究、探索、实践、论证。我们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朝着“无憾”的目标奋勇前行,有时是步履蹒跚,有时又略显轻盈,有时是艰难跋涉,有时又会柳暗花明。但无论如何,一条这样的轨迹足以让我们对课堂教学的未来无限憧憬:无效低效有效高效超效。一
2、、无效的课堂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不足20岁的我,作为教育战线的一名新兵,跟随年轻的县第一实验小学一起长大。于是,在教研活动中“出课”便成了自己生命成长的一个重要内容。1986年秋天,东营市第一次小学语文教研活动在县第一实验小学举行,我接到的光荣任务是执教一节二年级的说话课,清楚地记得自己选的课题是小鸡和小鸭。一个可笑的情节让我终生难忘,为了追求学生发言的层次性和最终的完美性,我居然把几个环节重要的内容写在纸条上,让学生分头准备,同时自己牢牢记住什么时候什么难度的题目叫哪一个孩子回答虽然我最终拿到了最高奖项,但是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却成了二十几年来的不断反思:这种表演式的虚假课堂难道用“无效”
3、来定位过分吗?浪费孩子宝贵的时间,愚弄听课着、指导者、研究者淳朴的耳目,这岂止是“无效”?回想当年,自己有时候为了课堂效果到别的班里“借”会读书的学生、会回答问题的学生,联想到周围的同仁变着花样的课堂“展示”和“表演”,现在简直觉得荒唐至极,表面的虚伪的“精彩”掩盖不住其真实面目,更让人觉得肤浅至极、“无效”至极。二、低效的课堂我们可以罗列出许许多多的现象,都显示了课堂教学的低效:1课前准备功夫不到家。如果教师课前准备不充分,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不够到位,就会带来下面的状态进入课堂:诸如教学目标不够明确、教学方向不够清晰、知识点掌控不全、重难点把握不准、深广度心中无数等。再比如,一个随意的问
4、题让学生不知所云,一个含糊的评价让学生疑云众生,一次不确当的组织让学生乱作一团等。众多尴尬之下,势必造成课堂教学的低效。2课上情绪波动。例如,因查收作业时,发现几个孩子没交而发火扫兴;因几个调皮的孩子而当众发火;因一点小事而激情全无等。不愉快的氛围,无价值甚至是反作用的课堂时间耗费,只能给教学一个“低效”的结局。3 教学目标割裂。“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割裂,导致教育教学的空洞无力的,因而低效。4教师替代意识强。例如,教师的多媒体课件演示代替了学生的动手操作体验活动,教师的讲述代替了学生的思考,教师的回答代替了学生的交流,教师的演示实验代替了学生的亲历实验等。站在教师的
5、角度,这个环节运作了,“教”的任务似乎完成了;但站在学生的角度,他的真正收获有多少呢?5交往形式单调。单一的师问生答互动形式垄断课堂,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参与率,最终不仅造成了大部分孩子学习活动的短缺,更可惜的是久而久之丧失了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学习效率当然是低下的。三、有效的课堂在我们看来,从教学的“三元素”即“教材、教师、学生”来分析,有效的课堂教学应体现下面的基本要素:1教材元素:(1)教材观发生变化,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2)理解课程标准,真正以课程标准指导课堂教学;(3)很好地利用课堂中生成的教学资源,作为教材的有效补充;(4)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多元的辅助作用,活化教材、突出重点、突
6、破难点、激发兴趣、提高效率。2教师元素:(1)教师从课程的执行者转化为课程的设计者,在备课中用心关注教学设计流程的每一个环节,并不断提高教学设计的能力;(2)做好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不断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和随机调控的能力;(3)正确处理课前预设与课堂生成的关系,为教学目标的达成稳稳把舵、科学导航;(4)根据内容选择灵活多样、有效的教学模式;(5)在改善和优化师生关系方面发挥好主导作用,呈现出融洽、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6)课后注意反思,在反思中完善课堂教学,促进教师自身发展。3学生元素:(1)课堂从教堂向学堂转变,“学习活动”是课堂的统帅和主流;(2)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
7、动,探究式学习、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等方式在不同的时机得到有效运用;(3)课堂上时常根据需要进行平等的、民主的、开放的思维层面上的对话与各种互动活动;(4)课堂上分分秒秒的时间都属于每一个孩子,没有顾此失彼、众生观望、时间流失等现象;(5)学生人人收获成长的喜悦;(6)不同的孩子在自己的基础上有不同的、尽可能好的发展,教学目标的达成度高。四、高效的课堂所谓“高效”,无非是指“课堂教学的效率高,生命成长的幅度大。”站在学生生命主体、学习主人的角度,从课堂教学的“四度”指数,可以见得教学效率的高低,为构建“高效课堂”提供“量”的理论支撑。1学生的“参与度”。 对于某一学生主体而言,的课堂教学中学
8、生的“参与度” 通常是指,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形式、深度、广度和积极性等。但对于学生全体来讲,“参与度”至少应包含三方面的内容:(1)学习活动的参与率高,即人人在学习。每一个流程环节,每一个孩子都参与进来;(2)参与学习活动的时间长,即时时在学习。任务的驱动,形式的巧妙,使孩子们在课堂上自始至终都有稳定而持久的注意力;(3)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即用心在学习。责任的驱使,情趣的牵引,使孩子们在学习活动中热情高涨,全心全意,不时迸发智慧的火花、点燃创造的激情。我们可以在实践中研究各种促进学生参与的教学策略,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明智之举。2学生的“幸福度”。学生痛苦地被动地接受教师知识的灌输,学生
9、无奈地艰难地掌握某些内容,学生幸福地快乐地体验学习的乐趣,这是完全不同的三种学习境界。对学生“幸福度”的追求,是对学习本原的追求、对生命活力的追求、对主动发展的追求。3、学生的“成长度”。下面链接两个真实的案例:案例一:“小A同学没有成长”。在一节数学课上,教师带领学生学习长方形的周长,起始环节,小A同学就会用“四条边连加”的方法计算长方形的周长。一堂课下来,最后的课堂总结环节,小A同学还是只会重复他开始的方法,没有别的方法呈现。可以这样说,在这个课堂上,小A同学没有成长。究其根源,是教师注重了方法的民主、个性,而忽略了方法的众中择优、因势利导、因地制宜。案例二:“成长的足迹清晰又美丽”。在一
10、节语文课上,教师带领学生学习飞夺泸定桥,在指导对“冲呀!”这一短语的朗读时,学生第一遍读得声音很低且没有感情;教师的引导语是“请读出感叹号!”孩子们立刻加重了语气、提高了声音;教师以为读得还欠火候,抛出一句“还没有读出红军战士势不可挡的勇敢。”孩子们全都明白了该怎样读,声势浩大、响彻四方的“冲呀!”声在教室里回荡。学生“从不会到会”、 读得“从不好到好”的成长过程清晰可见。有人如是说:“佛每天只做一件事,就是苦和苦的消除;医生每天只做一件事,就是病和病的消除;教师每天只做一件事,就是成长和成长的促进。”课堂教学中,努力搭建促进学生成长的平台,切实提高学生的“成长度”,这应该成为每一位教师的天职
11、。4、目标的“达成度”。考察教学目标的达成度,不在于场面的纷繁热闹,不在于形式的花样翻新,不在于进程的行云流水。那在于什么呢?我们以为,应从下面几个维度去分析:(1)找准新知识的生长点,在此基础上开展教学活动;(2)知识形成的过程、技能培养的对策、学习方法的传授均在很大程度上得到关注和体现;(3)学生的情感是丰富的、态度是积极的、价值观是正确的,这些都伴随着教学进程有机渗透、自然流露、美好生成;(4)在“三维目标”的各个层面上达到预期所构想的效果。我们通常从以下四个方面的途径来考察教学目标的达成度:(1)在自始至终的教学活动中,来自学生口头反馈信息的正确率与正确度;(2)学生交流表述、展示探究
12、成果的价值水平;(3)课堂书面作业完成的速度和正确度;(4)相关实践操作活动以及作品的质量水平等。曾宪一老师在语文新教材评课的着眼点一文中说“我评课的一个重要着眼点就是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大于60就是合格课,大于70就是良好课,大于80就是优秀课。”我非常赞同曾老师的观点。五、超效的课堂张志勇研究员在其所作的教师教育创新的自由度专题报告中,曾提出这样一个命题:我们应该到哪里去寻找教师教育创新的自由度呢?他认为,教育是充满了辩证法的一项事业。其中,给我印象很深的是“学生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的辩证法”。他发问道,不让学生走出校门一步,学生对学习有兴趣吗?由此看来,立足课堂这一根本,让学生学习、探究与实
13、践的时空向课前开放、向课后延伸,即把课堂问题带出课堂之外,带出教室,带出校园,带向家庭,带向社会,是一种很大程度上的课堂实效的超越。我想,这样的课堂就是“超效”的课堂。例如,小学科学课标指出:“教师不要把上下课当作教学的起点和终点,小学生探究科学的活动往往不是一节课所能完成的。”科学教育不能“以问题开始,以答案结束,”而要“以问题开始,以问题结束”。教学中,要让学生通过问题来学习,再通过学习来生成新的问题,打破时空界限,开展课后续性研究活动。有人说,学生对科学课是否产生了兴趣,关键是看他课外干了什么。仔细想想,这是多么好的理念。再如,五年级品德与社会课上,教师在讲授电视里看世界一课时,他把文本
14、内容看得很简单,并且这样安排他的教学流程:第一课时,讲“喜欢看的电视节目、都有什么收获、看电视的注意事项、制定看电视时间表”四方面内容;关于“一套电视节目是怎样制作出来的”,下一节课再讲。听起来似乎有条不紊,头头是道,但是教师忽视了品德与社会课的学科特点。它是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具有生活性、综合性、情感体验性、开放性等突出特点。教材中有许多活动可以由课堂向课外,由教室向校园、家庭、社区、自然环境延伸。下面是我们所设计的电视里看世界教学新方案:1卡片记录与整理(课前)。完成喜欢看的电视节目、什么时间播出、都有什么收获等内容项目。2经验交流与共享(课中)。
15、碰撞中丰富经验、启迪智慧、养育情感,并自然生成“看电视的注意事项”,在讨论辨析与自主吸纳中形成更加深刻、正确的认识。3调查访问与实践(课后)。通过查阅图书资料、口头访问、电话采访、网络搜索等形式和途径,了解一套“电视节目的制作流程”。在此过程中,孩子主动开发丰富的课程资源,经历美好的情感体验,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效能不可估量。在此基础上,进入下一节课的学习,其深度、广度,都是与先前的教学模式不可同日而语的。更重要的是,不再是教师讲学生听,而是学生与学生之间、小组与小组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交往乃至深度碰撞,进而把教学活动推向确定主题、模拟采访、录制剪辑、电台播放等真实提升的实
16、践体验。当“课堂变成小社会”,恐怕就是我们追逐的“超效”目标了。再如,一节“数学实践活动课”小小采购员的设计片段:1.课前功夫深如许。离这堂实践活动课正式走进课堂还有十几天,教师就布置了三项准备活动:搜集一些购物中的数学问题;调查举行联欢会所需物品的价格;观察超市收款机的票据。2.课上尽展我风流3.课后实践天地宽。40分钟的一堂课很快迎来了下课铃声,孩子们却都意犹未尽、兴致盎然,他们的探究仍在继续,他们的活动像刚刚开始。大家的体会是:我们的周围充满了“数学”,我们的生活一刻也离不开数学,要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世界、解决问题、美化生活、创造未来。这堂实践活动课,没有看到它的开始,更重要的是它永远也
17、不会结束。在该教学设计后面的“教有所思”中,我写下了这样的文字:学以致用,永远是教育的直接目的。因此,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活动机会,让学生参与更多的社会实践,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也是社会发展对人才提出的基本要求。学生在书本中学到的东西,只有与丰富的社会实践相结合,才能变得鲜活起来;只有经过自己的亲身实践,知识才能变得丰满、深刻。正所谓“听来的忘得快,看到的记得住,做过的学得牢。”人类积累的文化财富浩如烟海,教科书中的知识信息不过是沧海一粟。教材、教室、学校并不是知识的唯一源泉,大自然、人类社会、丰富多采的世界都是人生的教科书。变“教科书是学生的世界”为“世界是学生的教科书”,正是教学改革实践
18、的新观念。集知识性和趣味性,现实性和问题性,探索性和体验性,挑战性和综合性于一体的实践活动,巩固并延伸了所学的知识,丰富了成功的感受,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了创新精神和创造才能,发展了应用意识,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实践活动,带领学生洞察自然、了解社会、注目家庭,是数学连接大千世界的纽带。实践活动,架起了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桥梁,是学生将来“面向日新月异的社会”,“面向瞬息万变的世界”,“面向迅速发展的高新科技领域”的必备“武装”。课堂是小舞台,课堂是大世界。孩子创造的不尽源泉从这里流淌,孩子心灵生命的无限活力在这里焕发。因此,我们追逐教学真实效能的步伐日益坚定,我们的“有效”目标永无止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