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的探讨.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2373731 上传时间:2023-02-1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的探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的探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的探讨.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的探讨.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的探讨.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的探讨.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的探讨.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的探讨摘要: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语文课堂教学中,课堂提问无疑是培养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思维的重要手段。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加强师生间的信息交流和反馈,推动课堂进程的顺利拓展,协调好教与学的关系,增进师生感情,提高教学效果。本篇针对教学提问中的一些常见误区,提出了课堂提问中的一些原则和有效方法。关 键 词: 小学; 语文; 课堂提问; 创新意识 ;问题情境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堂提问是教师实施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富有创新意识的“妙”问,不仅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和谐、民主平等的氛围,

2、更有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同样,不当的提问往往会桎梏学生思路,窒息课堂气氛,导致“冷场”现象的发生。那么,如何精设巧问,才能使得“被提问”不再是学生精神上的负担,而是一种畅所欲言的愉悦呢?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针对语文课堂中出现的一些误区,作了以下探索。一、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的一些误区然而,在现实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在实施课堂提问时并未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其作用并未充分发挥,进入了误区。主要表现在:(一)陷入空洞浮泛的误区,使学生茫然失措。问题貌似宏大,但抽象空洞,使学生茫然失措,导致提问后的冷场和卡壳,达不到提问的目的。(二)陷入形式主义的误区,使

3、学生厌倦抗拒。卖弄花枪,玩花拳绣腿是教学之大忌。有人为哗众取宠,表现其改革精神,把课堂搞得分外热闹,但不讲求实效,这样的课堂提问,只能使学生产生厌倦甚至抗拒,因为它无助于认识的深化。(三)陷入浮光掠影的误区,使学生浅尝辄止。这样的问题浮光掠影,学生都能不加思索地回答出来。一问一答,似乎体现了提问教学法,其实这样的发问不仅没有必要,反而有害,导致学生不探究问题实质,浅尝辄止,长此以往,就会出现思维萎缩。(四)陷入单调直露的误码区,使学生思维僵化。这些提问的共同点就是过于单调直露,不给学生以思考的余地,按部就班地抛出一个个知识点,激不起学生思考的兴趣,容易使学生思维僵化。(五)陷入惟我独尊的误区,

4、剥夺学生的逆向思维,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千方百计引导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路来回答。如果学生的回答偏离了自己的思路,要么一声断喝,要么置之不理,学生的积极性受到打击。(六)提问思考时间过短,学生还没有足够的时间思考,教师就让学生回答。二、课堂提问的原则(一)提问要有目标目标是教师所预期的教学目的。提问是为了引起学生的思考,从而让学生掌握知识发展学生的智力、技能、情感。所以,提问不仅要有目标,而且,应当是显性的行为目标。因为提问本身就是达到目标的重要的手段之一。提问的目标性能克服教学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提问要注意:提问的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目标,这样才能围绕教学的中心任务进行教学;提问的目标可以是一

5、系列目标即一个目标体系。例如联环提问和发散性提问;提问的目标要根据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来确定,即提问的难度和深度要恰当。(二)提问要适时,提问最好在以下几种情况下进行: 1在学生有一定的想法、有疑问而不知怎样表达时提问。2在学习到重点、难点或需要追根求源的地方提问。通过提问,突出重点,解决难点,找出事物的本质与根源。3在学生找不到突破口、思路无头绪时提问。通过提问引起思维。我在上蜗牛的奖杯时,出示了蜗牛以前的样子和蜗牛现在的样子的图片进行对比,接着就提问:蜗牛为什么会变成现在这个样子的?让学生在课文中找答案。这样不仅解决了教学难点,也推动了教学过程的进展。”真是一举两得。(三)提问的难度、深度要

6、恰当1.提问要符合学生现有的水平。既不能低于学生现有的水平,也不能太高于学生现有的水平。否则,学生会失去兴趣,影响学习的积极性。要掌握好提问的适当水平这个度,应当是学生利用已学过的知识,经过认真思考后能回答的问题。这样不仅能推进教学过程的发展,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信心。例如,我教蚕姑娘时,让学生看着图来复述蚕一生的变化过程。然后提问:什么叫“蚕床”、“蚕山”、蚕姑娘的房子是什么?接着再一一出示图,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这样的体温不但解决了重点、难点,学生也兴趣盎然,思维也得到开拓。这样的提问可以说是恰到好处了。2提问不能随意超出教学内容。也就是所提出的问题必须是学生

7、利用已有的知识能回答的。如果超出教学内容太多,就会喧宾夺主,影响教学效果。(四)提问要适量。有的教师口若悬河,只顾自己讲,不用提问去引导学生;有的教师不停地问,满堂问。学生的学习变成教师强加的,而不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往往出现学生“厌问、拒问、乱答”的现象,产生负效应。所以,提问要适量,要用提问来控制课堂的节奏。(五)提问要有启发性。提问要能引起思维,激发想象与联想。例如,在学习了坐井观天后,老师有意设置悬念:“后来,青蛙有没有跳出井口看看天呢?”学生可以想象多种结果,认为没有跳出的,青蛙仍然坐在井底,固执而自信,它看到的井口还是那样大。认为跳出井口的,青蛙会惊奇地说:“小鸟姑娘,你说得对,

8、天果然无边无际,大得很哪!要是我不跳出井底,怎么也不会相信你的话。”经过这样启发,学生的思维大大拓宽了,这样就很容易理解,学得灵活,学得扎实。三、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为了达到“教学过程最优化”,充分体现课堂提问的科学性与有效性,我有以下几点思考: 1. 备教材要“懂、透、化”。 这一点是绝大多数老师都知道的,但是,能否真正做到“深入”,却是每个老师需要反思的。我认为,对教材的研究,要达到“懂、透、化”的目标。 “懂”,就是要理解教材,只有理解了教材,才能分清哪些问题是基础性的问题,我们就可以用“是什么”“怎么样”来提问;哪些问题是拓展性问题,我们就可以用“你是怎么想的”来提问;哪些问题是探究

9、性问题,有必要让学生讨论、探究。 “透”,就是要掌握教材的系统性、重点和难点,做到透彻掌握,融会贯通。 “化”,就是要使自己不仅能够站在教师的角度,而且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去体会、感受学生的学。只有做到这样,教师才能游刃有余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才能更大限度地提高教学质量。 2.备学生要 “实”。 我们常说,“教师备课,不仅要备教材、备教法,而且要备学生、备学法”。 所谓“实”,是指教师必须深入实际,了解自己所教学生的基础知识、接受能力、思维习惯,以及学习中的困难和问题等。只有真正了解了学生,才能有针对性地提问,恰当地把握问题的难易度,使得提问更加有效。 3. 提问过程要突出学生主体。 思维来

10、自疑问。一般教师只看到让学生解答疑难是对学生的一种训练,其实,应答还是被动的。要求学生自己提出疑问,自己发掘问题,是一种更高要求的训练。教师在设疑时应设法让学生在疑的基础上再生疑,然后鼓励、引导他们去质疑、解疑。从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很自然地问一问学生:“还有什么问题吗?”学生也往往很配合地回答:“没问题。”如果总是“没问题”,那这一现象就极不正常了,恐怕就真的“有问题”了。对任何一个学科问题的认识,都永远不可能所有的人始终保持在同一个水平上,必然有高有低,有学得轻松的,也有学得困难的。也就是说,应该“有问题”。 “没问题”的问题,反映了教师

11、的一种教育观念,似乎只有顺顺利利的一节课才是好课。其实不然,课上的这种“顺利”,只会培养出唯书唯上的人,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课上的这种“顺利”也会使学生缺少一种精神,一种实事求是、刨根问底的精神。 那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 (1)改变观念,树立“问题”意识。教师要清楚地认识到:教学修养很重要的一条就是问题意识。因此,培养学生敢于提问题、善于提问题的习惯和能力,是学科教师肩负的责任之一,也是评价教学质量的标准之一。 (2)为学生创造机会,使学生去思、去想、去问。教师不仅要在每节课堂上创造质疑机会,还要使学生真正开动脑筋想问题,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或自己不懂的问题。把这一时间真正利用起来,

12、而不是走走过场而已。为了使学生会提问题,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进行一些训练,可以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以学生的身份去示范提问题。比如,在教学莫高窟一文中,我们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提问:莫高窟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你们想了解些什么呢学生立即反馈出:莫高窟是谁在哪年建造的?莫高窟到底有多少个窟?为什么 有大量文物被流传到国外?等等。随后,学生表现出自探个究竟的欲望,教师顺水推舟,让学生从文中去找答案岂不水到渠成?(3)“善待”学生的提问和回答。无论学生提什么样的问题,无论学生提的问题是否有价值,只要是学生真实的想法,教师都应该首先对孩子敢于提问题给予充分的肯定,然后对问题本身采取有效的方法予以解决,或请其他学生

13、解答。对于颇有新意的问题或有独到的见解,不仅表扬他勇于提出问题,还要表扬他善于提出问题,更要表扬他提出问题的价值所在,进而引导大家学会如何去深层次地思考问题。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从提问题中感受到更大的收获,才会对提问题有安全感,才会越来越爱提问题,越来越会提问题。对于学生的回答,我们要慎用诸如“很好”、“非常好”、“不是,不对”等习惯性的评价。这样的评价过于强化对与错,天长日久,学生的注意力会集中于教师想要的东西上。我们可以适当地多使用一些中性的、接纳性的或者探究性的评价。比如:“噢,这是一种有道理的思路,还有其他思路吗?”“这个想法不错,我们还能补充点什么?”“很好的主意,但是我们怎么知道”有针对性地鼓励学生,满足学生的需要,鼓励学生继续学习。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课堂提问既是引导学生登入科学殿堂的先导,又是促进学生探求知识的动力。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准确把握学生心理,设疑、巧问必定能使我们的语文教学奏出最美妙的乐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