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教学案例 《陈情表》教学案例.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2374006 上传时间:2023-02-16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1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语文教学案例 《陈情表》教学案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高二语文教学案例 《陈情表》教学案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二语文教学案例 《陈情表》教学案例.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语文教学案例 《陈情表》教学案例.doc(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陈情表教学案例沁源中学 崔琳一、教学背景: 陈情表是文言文教学中的经典篇目。无论就文言语法知识,还是就学生的德育教育,这篇文章都是一篇很好的范文。苏教版的语文教材必修五中也选了这篇。编者把他放在了第一专题,第一板块下。目的也就是希望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让学生感受人间至情。在教授这篇文章时,我发现学生在总结李密打动晋武帝的原因时,就归结为一个字“孝”。我个人认为,原因不应该只有一个。于是,就这个问题,我们展开了深入的研究。二、教学主题: 苏轼曾说:“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苏轼认为贯穿全文的是一个“孝”字。学生也都认可这个观点。我个人认为,李密面对一国之君的屡次征召,冒着藐视新朝的

2、巨大嫌疑,而能说服晋武帝改变初衷,答应他奉养祖母的请求,靠的是异乎寻常的语言技巧。三、教学细节: 提出这个观点后,有很多学生持肯定态度,还有一些学生还在犹豫。但最重要的问题是,如何能够让学生认识、体悟到这一点,于是我展开了下面的研究步骤。 1、我让学生在文章中找作者用了多少“臣”字。学生找到是29个。其中除了两个是指朝臣外,其余的27个都是指李密自己。平均每18个字称一“臣”字,学生认识到,李密口口称臣,完全是一个宠臣对君上说话的口吻,这是何等诚惶诚恐卑微谦恭的言辞。 接下来,我让学生总结文中出现的敬辞和谦辞。前者如“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寻蒙国恩,除臣洗马”“过蒙拔擢,宠命优渥”等,从这些词

3、语中学生读出了李密对晋武帝感激涕零,受宠若惊之情。后者如“猥以微贱,当侍东宫”“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等则是尽量压低自己以衬国恩之高。 我们把这一点概括为:感皇恩浩荡,敬之以词。 2、我给学生提供了这样一个要点:赞行孝之德,以释其疑。有了前面的经验,学生经过分析、讨论,得出了下面的结论:李密先自述“少仕伪朝”“本图宦达,不矜名节”,表明自己并无心为旧朝守节,又陈述自己以“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而“过蒙拔擢,宠命优渥”,表明自己对新朝宠幸的感恩戴德,然后以“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盛赞武帝之德。李密借助对武帝推行孝道的赞扬,委婉指出自己的行为正是对这一政策的最好

4、拥护。 3、我要求学生自己来总结第三点。学生热情很高,很有兴趣。在文中大家找到“臣之进退,实为狼狈”“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等句子,经过几番争论,一致得出“乞先孝后忠,以安其心”的结论。 4、结合学生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又总结出第四点:“述祖孙相依,动之以情”。经过这一过程,学生把握了李密的语言技巧,理解了李密正是凭借自己纯熟的说服技巧,既消除了武帝的嫌疑而避免了杀身之祸,又为已灭亡的蜀汉尽了守节之道,更为自己赢得了忠孝两全的千古美名。四、教学反思: 1、必须转变传统的守旧教学观念 传统的教学思想使语文老师养成了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学思路

5、:老师课前认真备课,依据教师教学用书语文设计出一个自己“满意”的教案;在执教时“循循善诱”,步步引导学生,使之进入自己在备课时所设制的教学构想中,“不折不扣”地完成备课内容,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不敢越雷池一步。实际上,这种教学模式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在新课改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应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能够延伸课本知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意识。 2、教学活动的目标可锁定在某一侧重点上,不必面面俱到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填鸭式”教学思想,在语文教师中或多或少地残留着一些余毒:上课时力求面面俱到,唯恐漏下一个知识点,出现一个教学盲区,事无俱细地给学生分析一遍或串讲一通。其实,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不必囿于教参所提供,设计的教学任务,可灵活地侧重一点进行教学构思,这样往往能够起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3、尽量创设一种互动式的教学环境 老师唱独脚戏,这是语文教学中存在另一弊病。老师一讲到底,往往使学生缼少思考的余地和想象的空间。在语文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尤应提倡互动式的教学方式。在互动式的教学活动中,师生之间应建立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关系。教师是这种平等关系中的首席,师生关系也必将由传统的“师教生学” 观转变为现代意义上的“师生互学”观。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绝不能机械地去模仿、照搬,而应根据实际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特点灵活地去应用、尝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