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06.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预设与生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306.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预设与生成.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预设与生成 预设,顾名思义,是预测与设计的意思。是教师课前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情况等对一节课教学的有目的、有计划的设想和安排。生成、含有生长与建构的意思。是教师和学生在课堂学情境中通过师生、生生互动动态生成的,超出教师教案设计的新问题、新情况。它往往是不可预测的。生成是相对于预设而言的。课程专家叶澜教授曾作过这样的精辟论述:“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灵活地选择、调整乃至放弃教学预设,机智巧妙地生成实用有效的教学方案,使课堂教学生
2、机勃勃。一、 课前预设要全面了解学生,理智地认识生成。一堂课前,我们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很重要的是设计好每一个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这就要求我们全面了解学生,比如: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和能力基础,学生会对教材哪些内容更感兴趣?课堂上学生在遇到困难时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等等,这就是预测,教师须去全面了解的。才能在设计上多下功夫,才能更好地解决课堂生成的问题。例如,教学“角的认识”时,让学生选取身边的材料自己做角。我预测学生做角的方法是多样的:画、折、围、剪、拼、 找都可能出现。如果仅用身边的学习工具展开活动,无疑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于是,我设计了为学生提供了细绳、直尺、长方形纸、剪刀、三角尺、钉子板、不
3、规则的纸等材料。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的表现精彩纷呈,令教师耳目一新。二、及时调整预设,为生成腾出空间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而,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就应营造浓厚的自主学习氛围,要求教师树立强烈的学生意识,把学习的权利和探索的时空留给学生,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探索,主动地通过观察、操作、猜测、思考、讨论、验证等多种活动,在研学中获取知识,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刻苦钻研精神,成为课堂学习的小主人。 课堂教学是动态变化的,再好的预设也不可能预见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所有情况。在课堂中遇到超出预设的现象教师应给学生腾出空
4、间,探讨学生的有意义的内容,让教学有效延伸。例如教学一年级找规律这一课时,最初设想只是研究图形形状、颜色等排列组合的规律,让学生自己找生活中的规律时,只准备用3分钟的时间让学生举例,最后用8分钟让学生动手摆一摆有规律的图形。学生的表现却让我刮目相看,他们不但举了有关图形的颜色形状排列组合规律,还举例白天晚上,春夏秋冬等自然规律、衣服乐曲等生活中的规律。我及时调整了我的预设,用3分钟的时间小组合作,然后上台展示。学生热情高涨,有的设计有规律的图形,有的用水彩笔设计有规律图案的衣服,有的表演有规律节奏的乐曲教学实践证明,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是强烈的。因此,我们要树立“学生资源”意识,努力提升自身的教
5、学能力,追求一种促进学生发展动态生成的理想教学。三、巧妙运用生成,提高教学质量新教育理念认为: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生命历程。课堂教学应当焕发生命的活力。生命状态的数学学习是生成的数学学习,它不该仅根据预设教案按部就班进行,而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积极性,随着数学活动的展开,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这就是生成的课堂教学。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长方形周长的拓展练习中,一个问题“一块长方形菜地(长5米、宽2米)围上篱笆,要在菜地的哪里围,篱笆需要多长呢?”请大家应用所学知识算一算篱笆需要多长。紧接着,我将题目拓展“如果一面靠墙(课件演示5米的靠墙),篱笆还需要这么长吗?实际要多少米?”
6、问题难度加深,的确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这时,一个平时爱动脑筋的小男生把手举得高高的,“5米的长度刚好5根篱笆(多媒体课件恰好5米的边有5根篱笆),那每段不就是1米!数一数外面有几段,就有几米了。”似乎说起来挺有道理的,其实这已经涉及到数学知识常说的“植树问题”。班上有学生赞同,有的却一直摇头,我一时不知该如何圆场。“5米并不是5段,1段不只1米,要1.25米啊。”虽然小女孩声音极小,但一语惊人,我按着她的说法加以引导:“大家一起数数,5根篱笆只有1、2、3、4段距离,那能有几段就有几米吗?”学生反对了,“不行!”“只要把长加上两个宽就可以了。” “还有”不少学生还在寻求更方便的解法,“宽乘2加长也能求出周长。”课前精心预设,为可能在学习中自然生成的资源搭设生成的平台,给生成资源以“着陆”之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预设和生成是辩证的对立统一体,两者是相互依存的,没有高质量的预设,就不可能有精彩的生成。反之,如果不重视生成,那么预设必然是僵化的,缺乏生命力的。预设越充分、越科学,生成就越有效、越自然,这堂课就越有效。所以追寻“预设”与“生成”的和谐平衡,这才是新课程背景之下教学的理想,也是理想的教学,才是课堂教学理念在嬗变中对传统的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