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0.让“美”走进语文课堂.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2375684 上传时间:2023-02-1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660.让“美”走进语文课堂.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660.让“美”走进语文课堂.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660.让“美”走进语文课堂.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660.让“美”走进语文课堂.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660.让“美”走进语文课堂.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660.让“美”走进语文课堂.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660.让“美”走进语文课堂.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让“美”走进语文课堂摘要:在语文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教科书的有利资源,通过各种手段,陶冶性情,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力、理解力和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关键词:朗读 感知 体验 品词析句 寓教于乐 寓德于美 漫谈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最终实现人类自身的美化。语文学科同美育结下了不解缘。“文质兼美”的语文教科书展现了一个璀璨磁夺目的“美的世界”。它为语文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美育内容,是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依据。因此,我以为在语文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教科书的有利资源,通过各种手段,陶冶性情,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力、理解力和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一、朗读中

2、体验美朗读是感知语文的主要方式,是学生受到美德熏陶的重要途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在小学各个阶段对其都有明确的要求。它能把无声的语言文字形象化,变为有声的语言,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使文章中的人、物、情、景跃然纸上,形成珠主体思维,多方面地感知教材,“不假思索”地体验到审美对象的美。语文课本中许多课文描写的事亲切宜人,表达的感情细腻温馨,可谓情文并茂。这些课文光凭教师讲是不足让儿童领会文章的奇妙之处。只是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才能唤起课文中美的形象,从而撩拨学生心灵的琴统,在思想深处产生共鸣。如可爱的草塘一文中草塘的美景,就是要让学生自由选择喜欢的句子反复地、有滋有味地朗读。在读中体验草塘

3、的大,草塘的绿、草塘的美;在读中体验草塘的活泼可人,草塘的富有变化,从而促使学生读出形、读出味、读出美的情趣来,使文章“如出我心”,文句“如出我口”,达到水乳交融的美好境界。二、品析中欣赏美语文教科书中处处闪现着美:如优美的词语、精彩的段落、美丽的自然景物、高尚的人物品格等。要挖掘其中蕴含的“美”,就要引导学生仔细地品词析句,认真地揣摩品味,使其能较为深刻地领略其中美的韵味,学会审美。如丰碑一课中,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教师先引导学生理解“丰碑”的原意高大的石碑。再 指导看:科上茫茫的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形象,多么像一座丰碑啊!这是一尊凝固的雕塑,是一块壮美的丰碑。

4、最后再深入体会“丰碑”的第二层含义:烈士的精神不朽,他高尚的人格美就像丰碑永远铭刻在人们的心灵深处。通过这样层层地剖析,细细地琢磨,引导学生充分发掘课文蕴含的美的内涵,即深入地感知课文内容,理解了含义,又培养了学生读书的深度与广度,懂得深入与挖掘。又如白杨一文中有这么一个比喻句:爸爸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为什么用“卫士”作比喻,这样的比确切吗?教师让学生品读、讨论,再说说理由。学生都认为这比喻是确切的。理由从形象上看,白杨就像卫士那样,站得直,站得高;从职能上看,白杨树就像卫士那样挡住风沙的袭击,守卫着边疆;从颜色上看,卫士穿的是绿军装,而白杨树则披着绿叶。这样,多角度地品析、推敲,把作

5、者遣词造句的精妙,修辞水手的恰如其分地运用,喜爱崇敬之情表露等,诸多“美”的因素给学生留下极极为深刻的印象,培养了他们善于发现美、欣赏美的情趣。三、渗透中感染美为了能让语文像美的使者,吸引着孩子们,教师要特别注意“相机诱发”,把握一个个有利的时机,把“美”渗透到语文教学的各个阶段,让语文课成为儿童陶冶性情,净化心灵,追求真、善、美的乐园。1、寓教于乐。教师通过各种渠道,创设令学生乐学的氛围,给学生充分和感官刺激,丰富学生的表象,激发学生内心“愉悦”的情感,从而促进他们的情绪高涨地学习,生活、活泼地发展。如教学秋天一文,为了让学生直观形象地感知秋天的景色,教师创设情境说带孩子们去郊游,并随着音乐

6、,让孩子们来到黑板前一幅放大的秋景图。领略秋天的天空、山川、树目及动物等,帮助学生在视觉上感知了美的画面,让他们在内心上产生了“美”的愉快体验。、寓德于美。使学生在语文教学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让他“像从一种清幽的境界呼吸一阵清风,来呼吸他们的好影响,使他们不知不觉地从小培养起对美的爱好,并且培养起融美于心灵的习惯”。教师寓思想教育于课文学习之中,寓情陶冶于知识的教授之中。如在教学梅花魂一课时,有个学生问:“梅花明明是植物,应用“它”来指代,而课文为什么用“她”?”我相机引导:“那你们讨论一下看,是作者用错了,还是 别的原因?”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认真讨论后得到结论:这里的“她”没有用错,因为

7、这“梅花”寄托着旅居国外的老华侨对祖国母亲的深深眷念之情。在他心中梅花象征着祖国,是他强烈爱国情咸的寄托对象。这样,在课文学习中很自然地渗透美道德情感教育,使其在“润物无声”中得到感染、陶冶。四、体验中感受美在教学中,教师给点启发,“给一点暗示”,让学生自行品文,“自求得之”。随时发现一些晶莹的宝石,得到美的感悟,来丰富和充实自己的经验,让学生的思想、情感、意志、品德等向更高更深的方向发展。比如学习课文前,给一点时间让学生自由漫谈:在初读课文时有何感爱?文章哪一点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让学生大胆地把自己所欣赏的某个美的方面充分地表达出来。这样不仅训练了学生的审美能力,而且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见

8、解,学会创新。在学完课文后,也腾出时间给学生漫淡,检验看学生是否学有所得,学有所悟。如学习了冀中地道战一课后,教师留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漫谈。教师问:有的人认为地道战已成为历史,这样的课文学习与不学无所谓,他们认为呢?没有想到学生们异常活跃,他们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以及现代科技成果等谈了许多自己的看法。其中许多同学都体会到:地道战虽说是一种古老的斗争方式,但冀中人民因地制宜,创造出这种斗争方式对当时来讲是非常了不起的创新,这种高度的创造精神在任何时代都不过时。通过这样漫谈,培养了学生逐步地去学会欣赏。学会鉴别,使学生养成在学习中“取其精华、去之糟粕”的好习惯。引导学生在美的熏陶中读文、作文、做人、求知,逐步完善自我、发展自我。总之,我们的社会生活需要美,我们的教育需要美,培养人才人才更需要美。 我们只有不断耕耘,播下美的种子,才能开出美的花果,结出美的硕果。附:参考文献1、语文课程标准2、小学语文教育教学3、余文森有效教学丛书4、新语文课程标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