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二级数学上册教学案 全册.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2381774 上传时间:2023-02-16 格式:DOC 页数:87 大小:4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小学二级数学上册教学案 全册.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7页
人教版小学二级数学上册教学案 全册.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7页
人教版小学二级数学上册教学案 全册.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7页
人教版小学二级数学上册教学案 全册.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7页
人教版小学二级数学上册教学案 全册.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小学二级数学上册教学案 全册.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小学二级数学上册教学案 全册.doc(8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 全册教学目标1、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中,初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2、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3、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初步形成估物体长度的意识。4、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5、能辨认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

2、形,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6、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能根据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7、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初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全册课时安排一、长度单位(4课时)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13课时) 1、两位数加两位数3课时 2、两位数减两位数5课时 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4课时 整理和复习1课时 我长高了1课时三、角的初步认识(2课时)四、表内乘法(

3、一)(13课时) 1、乘法的初步认识3课时 2、26的乘法口诀2课时 5的乘法口诀2课时 2、3、4的乘法口诀4课时 6的乘法口诀3课时 整理和复习1课时五、观察物体(4课时)六、表内乘法(二)(13课时) 7的乘法口诀5课时 8的乘法口诀3课时 9的乘法口诀4课时 整理和复习1课时 看一看,摆一摆1课时七、统计(3课时)八、数学广角(2课时)九、总复习(4课时)第一单元 长度单位教材简析本单元是使学生初步建立起长度的观念,了解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和它们之间的进率。由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厘米和米不多,对这两个长度单位缺乏明确的认识,教材采用出示实例的方法,让学生直观认识线段的特征,学习量线

4、段的长度。教材内容包括以下三部分:1、认识厘米,用厘米量。2、认识米,用米量。3、线段。教学重难点、关键:重点:初步建立长度观念,了解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以及它们之间的进率,会用刻度尺量线段。难点:用刻度尺量、画线段。关键:给学生充分体验机会,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通过教具的演示和学具的操作,使学生在静态和动态中获得感知,形成表象,从而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与1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知道1米100厘米。2、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直尺量线段长度(限整厘米)。课时安排:1、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1课时2、认

5、识米和用米量1课时3、认识线段1课时4、综合练习1课时第一课时 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教学内容:课本第1而至第3页例1、例2及相应的“做一做”题,练习一中的第1至第3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长度单位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初步学会用学生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限整厘米)。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能力及估测意识。教具学具准备:教师准备:米尺,学生尺,长短不同的两枝铅笔,一张宽为1厘米的纸条学生准备:学生尺,1角硬币,回形针,小刀,棱长1厘米小方木若干个教学重难点:经历长度单位的形成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教学过程教师指导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批注谈话导入1、谁能说一说我们的数学课本的短边有多长?2、

6、为什么同一边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3、有谁知道测量长度的工具是什么?4、板书课题:用“厘米”做单位学生分组进行操作:有的用硬币量,有的用回形针量测量工具不一样给我们带来了不方便?学生回答:教学过程教师指导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批注探究新知1、教学例1(1)认识米尺 出示米尺师出示米尺和学生尺明确学生尺是米尺的一部分。尺子上刻着的线条叫刻度线。介绍学生认识0刻度线。(2)认识1厘米的长度。在尺子上画出3厘米、5厘米、10厘米的长度,启发学生发现从03是3厘米,从4到7也是3厘米。2、教学例2 师在黑板上贴一纸条,讲解和示范如何量纸条的长度(1)学生认识米尺学生认识米尺自己观察学生尺学生用图钉量比自己手

7、指的宽度,亲身体验1厘米的长度。学生打开第3页纸条上面括号填5,表示纸的长度是5厘米通过引出厘米尺,在尺上用不同的颜色标出1厘米的长度。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巩固练习1、让学生量一量自己带来纸条的长度,说出量法。2、完成课本练习一的1至3题。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了1厘米大约有多长,学会了用刻度尺量较短物体的长度,并共同总结了测量的方法。对所学新知识进行系统化整理。作业设计1、填空(1)量较短物体的长度,可以用( )作单位。(2)图钉的长大约是( )厘米。2、量一量(1)你的铅笔长( )厘米。(2)数学课本长( )厘米。(3)你的笔盒长( )厘米。板书设计认

8、识厘米和用厘米量物体有长有短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来量量比较短的物体,通常用厘米作单位教 后札记认识米和用米量教学内容:教材P4P5例3和相应“做一做”,练习一4至6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知道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2、初步学会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3、通过实际测量活动,激发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重点:初步建立长度观念,了解1米的实际长度。活动材料:米尺、卷尺、一根3米长的绳子教学方法:直观教学,实际操作法教学流程教师指导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批注复习旧知1、提问:同学们自己哪个手指宽是1厘米。2、学生估计一下课桌的长有多少厘米?学生用

9、手势表示,同桌合作汇报让学生亲身经历学习数学中的长度单位厘米。探究新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用米作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教学例31、认识米认识1米的实际长度 师出示米尺 让学生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认识米和厘米的进率先用米尺量出1米的绳子。 1米100厘米2、用米量教师出示卷尺,用它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距离。(1)学生感知1 米的实际长度。(2)同桌合作,两臂伸开,感知1米。(3)学生用30厘米的尺子量1米的绳子,量了几次,又量了多少厘米?小组讨论指名学生量黑板的长度通过让学生用厘米量黑板的长度,由此引出米尺,使学生亲身体会到量比较长的物体要用米做单位。教学流程教师指导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批注巩固练

10、习练习一第4题1、3小题同桌合作通过练习使学生形成米的正确表象。作业设计一、填空1、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距离,通常用( )作单位。2、1米( )厘米100厘米( )米3、电线杆高8( ) 教室长8( ) 钢笔长15( ) 一张桌子长1( )板书设计认识米和用米量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1米100厘米100厘米1米教后札记线 段教学内容:课本P5例4,练习一7、8、9、10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会用尺子画整厘米的线段。2、通过引导学生操作,探索线段的特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重 难 点:会用刻度尺画线段活动材料:米尺、三角板教学方法:讲授法、操作法、练习法教学流程教师指导学生活动设

11、计意图批注复习旧知一、复习1、请学生用手势比出1厘米、1米大约有多长?2、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或1米。3、1米等于多少厘米?学生用手比划出1米、1厘米的长度。指名回答1米100厘米再回忆1米、1厘米的实际长度,为学习新知作铺垫。探究二、讲授新课1、认识线段(1)教师在黑板上画一条线段,先点两个点,告诉学生,这两点间的一段叫做线段,这两点叫做线段的端点。板书: 端点 端点(2)周围哪些物体的边可以看作是线段?2、量线段的长 先将尺子的“0”刻度对准线段的左端点,看线段的右端对准尺子的刻度数,就可以得出线段的长度。齐读端点黑板的边,课本的边,桌子的边学生根据老师的示范试画3厘米、8厘米的线段

12、在直观教学中让学生获取新知,让学生了解到线段是可以量出长度的,帮助学生认识线段的特征。尝试1、画一条比4厘米长的线段。2、练习一的第8题。板书设计 线 段 线段是可以量出长度的 3厘米 3厘米作业设计一、画一画1、画一条长6厘米的线段。2、画一条比8厘米短3厘米的线段。3、画一条比3厘米长4厘米的线段。二、判断下面哪些是线段 ( ) ( ) ( ) ( )三、智慧星 ( )条线段教后札记第一单元测试题1、快快乐乐我来选(填米或厘米) 教室的黑板长约4( ),一棵苹果树高约6( ),弟弟出生时身高约是50( ),妈妈的身高1( )75( )。2、轻松做个法官(是线段的画“”) ( ) ( ) (

13、 ) ( ) ( ) ( )3、高高兴兴我来量 ( )厘米 ( )厘米4、你真的很棒! 数一数下面的图形是由几条线段组成的? ( )条 ( )条 ( )条5、我最佩服你! 100厘米( )米 1米20厘米+( )厘米5米+15米( )米 40厘米20厘米( )厘米6、聪明的大将军! 8厘米 28厘米 82厘米 10厘米 1米 ( )( )( )( )( )7、杰出的小鲁班! 鲁班师傅要小鲁班锯一条比9厘米短4厘米的木条。你来画一画。8、小老虎从家到学校一共要走多少米? 已经走了18米,还有26米就到了学校 18米 26米 家 学校 算式: 第二单元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教材分析:本单元

14、在学生基本掌握了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包括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和进位加法,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和退位减法,两位数的连加、连着笔 加减混合去处以及两位数加、减法估算等内容。教学内容:1、两位数加两位数2、两位数减两位数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重点:1、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2、连加、连拳王和、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难点:1、进位加法、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2、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竖式写法。教材目标:1、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计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2、使学生学会用竖式的笔算方法。3、培养学生认真细心的良好习惯。活动材料:多媒体课件,小棒,卡片课

15、时安排1、两位数加两位数3课时2、两位数减两位数5课时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4课时4、整理和复习2课时5、实践活动1课时两位数加两位数教学内容:课本P8P10页例1和练习二中1、2题教学目标:1、通过两位数加两位数笔算加法的教学,使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笔算加法的书写格式,会正确计算。2、通过观察操作,引导学生归纳算法,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重点: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活动材料:小棒教学方法:观察、讨论、操作教学流程教师指导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批注复习一、口算:30+40 40+2082+5 34+5集体口答在口算的基础上进行笔算探究1、探究新知师出示P8教学挂图你认为哪两个班可以合乘一辆汽车?

16、引导学生发现两个算式的共同点,板书:两位数加两位数2、教学例1: 36+30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两位数加法的竖式计算。对照小棒图指导学生学会用竖式计算的方法。突出重点: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3、教学例2:35+34引导学生比较例1和例2的异同点。共同点:不进位加法小组讨论汇报结果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摆小棒图口答口算方法脱离小棒说出口算过程学生试写竖式进行尝试练习,个别学生口述计算过程。利用教学挂图引出两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从口算过渡到用笔算,让学生感受到笔算加法的灵活性。巩固P10页“做一做”题全班齐练,集体订正作业设计一、笔算下面各题: 33+16 40+39 53+40 12+83 13+24

17、 16+32二、找朋友(把横式和相应的竖式连起来) 27+3259 20+5373 20 27 + 53 + 32 73 59板书设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例1 36+3066 例2 35+3469 十 个 十 个 位 位 位 位 3 6 3 5 + 3 6 + 3 4 6 6 6 9 相同数位对齐 从个位加起教后札记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教学内容:课本P11P12页例3及相应“做一做”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进位加法的算理,掌握进位加法的书写格式和计算法则。2、学传报正确进行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加法。重 难 点: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活动材料:多媒体课件、小棒教学方法:观察、讲解、操作

18、教学流程教师指导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批注复习旧知一、口答:1、笔算不进位加法应注意什么?2、笔算下面各题:36+40 5+72找三名学生板演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笔算加法的理解。探究二、新授出示“教学挂图”,二班和二班能合乘一辆车吗?列算式: 36+3536 + 35 (1)从哪位加起?(2)个位相加满十该怎么办?(3)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学生观察小组讨论小组讨论,归纳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发挥情境图的作用两位数加两位数从不进位过渡到进位,学生容易接受,使抽象的加法也变得生动形象。尝试P11中“做一做”题学生板演,集体订正作业设计1、判断对错,把错的改正。 58 54 27+ 3 + 38

19、 + 12 88 82 492、1 4 7 4 + 6 8 +5 + 8 4 7 2 6 5板书设计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例3 二班和二班能合乘一辆车吗?36+3571 3 6 3 6 + 3 5 + 3 5 1 7 1个位上6加5得11,向十位进1,在个位写1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 。教后札记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教学内容:本P16P17页例1及相应的“做一做”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笔算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算理,掌握竖式的写法和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笔算。2、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及迁移类推能力。重 难 点:两位数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活动材料:数位顺序表教学方法

20、:观察、提问、讲解教学流程教师指导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批注复习旧知一、复习1、口答说一说笔算加法的计算法则?2、口算:602036107888240集体口答个别口答从口算减法的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口算和笔算之间的联系。探究新知二、讲授新课1、出示课本P16“北京赢了”画面。北京比多伦多多少票?这个问题应怎样列式?怎样计算?(1)562036 36234(2)502030 624 30+434归纳: 5 6 2 2 3 4列竖式时应注意: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引导学生把例题中计算结果写上单位。学生认真观察,思考根据减法的意义列出算式: 5622学生独立思考,汇报多种算法,以小组为单位摆圆片,

21、边摆边说如何列竖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感受到祖国的伟大,从情境图中发现问题,由此引出笔算。启发学生将加法竖式迁移到减法竖式中,让学生明确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的笔算方法。尝试P19页“做一做”第1、2题集体订正作业设计1、看图列式 十 个 十 个 ( ) ( ) -( ) ( ) ( ) ( )2、笔算下面各题 5655 7340 8645板书设计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例1 北京56票 多伦多22票 北京比多伦多多多少票? 562234(票) 十 个 5 6 2 2 3 4 答:北京比多伦多多34票。教后札记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教学内容:课本P18页例3及相应的“做一做”教

22、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笔算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算理,掌握算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抽象的概括能力。重 难 点: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计算方法活动材料:实物投影,小棒教学方法:观察法、操作法、讲解法教学流程教师指导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批注复习旧知一1、口答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的笔算法则2、口算239 534327 403369 168集体口答个别学生口答复习不退位减法的口算,为学习退位减法笔算作铺垫。探究新知二、讲授新课(1)教学例2 师引导学生动手摆小棒 结合摆小棒引出算式:5618 5 6 1 8 先减哪位上的数?个位够减吗?不够减怎么办?得出不够减从十位退一

23、,小圆占满叫退位点个位怎么计算呢?十位呢?小结:例2是退位减,例1是不退位减法。(2)教学例3 5024这道题有什么特殊?笔算减法要注意什么?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同桌合作摆小棒结合摆小棒的过程,同桌讨论,说说自己的想法。让学生仔细观察,同桌互相说一说笔算的过程。利用教学挂图引出算式,启发学生思考个位6减8不够减怎么办?利用摆小棒的方法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发现该如何退位。当个位不够退位从十位退1当10并和个位上的数合起来再减。尝试P19页“做一做”第2题全班齐读作业设计1、判断对错,并把错的改正过来 37 48 56 73 29 18 27 14 12 30 39 692、

24、依次在里填数 568883、笔算下面各题 6739 8061 9271板书设计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例2: 例3:北京56票 巴黎18票 502426 巴黎比北京少多少票? 50 561838(票) 24 56 2618 从十位退1后 38 个位要算减答:巴黎比北京少38票。教后札记简单的加减应用题教学内容:P23页及相应的“做一做”,练习四中的1、2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简单的加减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2、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渗透统计知识,引导学生会看统计图。重 难 点: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活动材料:P23插图一张,小若干个教学方法:观察法、讨论法、讲解

25、法教学流程教师指导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批注复习旧知一、1、直接写得数183 16+2588 2072、比18多2的数是多少?比20少7的数是多少?3、 比 学生集体口答学生独立思考,再回答复习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问题,为学习新知作准备。探究新知二、新授1、教学例4(1)出示课本P23挂图,图片提供了二班得了16面二班比二班少3面三班比二班多1面四班比三班多2面教学简单的减法应用题根据信息得出:二班:16313(面)三班:13+114(面)四班:14+216(面)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小组讨论说出思考过程学生摆小的方法,验证口算结果根据插图中的条件和问题列式,引导学生观察图中各班所得的红旗数并没

26、有全面画出,只看到相差的面数,引导学生从统计图中发现问题。尝试P23页“做一做”,篮球多少元?足球多少元?学生观察,思考,列式解答作业设计一、1、36比18多多少?2、比75多6的数是多少?3、29比40少多少?4、什么数比25多28?二、1、小芳今年8岁,妈妈比小芳大25岁,妈妈今年多少岁?2、红花有28朵,黄花比红花多9朵,黄花有多少朵?板书设计简单的加减法应用题例 二班得了16面红旗二班比二班少得3面二班得了多少面? 16313(面) 答:二班得了16面。 三班得:13+114(面) 四班得:13+316(面)教后札记连加、连减教学内容:P26P27例1、例2及相应的“做一做”教学目标:

27、1、使学生掌握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的方法和竖式的简便写法。2、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重 难 点: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活动材料:P26P27的教学挂图教学方法:观察法、分析法教学流程老师指导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批注复习旧知一、1口算368 45615+7 9+3+52、列竖式计算68+24 8537集体口答通过复习口算和笔算为学习新知作铺垫。探究二、讲授新课1、设境导入出示教学挂图列式:28+34+23师说明:为了写法简便,可以把竖式连写: 28 + 34 62 + 23 852、教学例2出示课本P27运西瓜画面 854026怎样计算呢?分两步算 854045 452619简便写法: 85 40

28、 45 26 1940+2666 856619学生认真观察,说出条件和问题,列式计算学生讨论尝试解答学生写明单位列出算式学生讨论、试算少先队员帮助农民伯伯摘西瓜的情境。图列出连加算式,再通过求运了两次后还剩多少斤西瓜引出连减算式,这里只要求学生分步计算,先写两个竖式,也可以连写,注意能口算的要用口算,不能口算的用笔算。把三种解答方法对比掌握算法。小结 连加、连减可以分步计算,也可以列一个竖式计算,计算方法同两个数加减一样,都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减)起,同时,哪一步能口算的就口算。作业设计1、填空4+17+25+8+1699-13-20-16-172、用竖式简便计算 49+34+13 35

29、+18+16 671835 9524463、填空38 25 98 + 25 + 36 19 ( ) ( ) ( ) + 19 + 17 20 ( ) ( ) ( )板书设计连加 连减例1:第1组第2组第3组 例2:有85个西瓜,小明运走 28个 34个 23个 了 40个,小强运走了26 一共摘了多少个? 个,还剩多少个?28+34+23=85(个) 85-40-26=19(个) 28 28 62 简便 + 34 45+34 +23 写法: 62 -26 62 85 + 23 19 85答:一共摘了85个。 答:还剩19个。教后札记加减混合教学内容:P28例3及相应的“做一做”题教学目标:1、

30、使学生掌握用竖式计算加减混合的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2、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重 难 点: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活动材料:P28的教学挂图教学方法:讲解、讨论、观察、操作教学流程教师指导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批注复习旧知1、口算:18+22 2517 3616 16+5+10165+102、用竖式计算:48+36+15 902531学生口答学生板演复习口算,加深学生理解口算和笔算之间的联系。探究二、讲授新课1、教学例3出示图片现在车上有多少人?列出算式:6725+18指导探究计算方法总结 67 4225 + 28 42 70 67 25 42 + 28 70 哪种方法最简便?学生认真观察找出条

31、件和问题小组合组对比两种计算方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类推,先填好分步计算的第一个竖式,并算出得数,再填写第二步。尝试P28页“做一做”全班齐练集体订正小结 加、减混合计算可以用简便的写法进行竖式计算,在计算中要注意看清运算符号,用正确的方法进行计算。作业设计1、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9546+21+8402、列式计算 (1)36加上48,再减去53,得多少? (2)90减去45,再加上24,得多少?板书设计加、减混合例3 车上原来有67人,到某车站后下车25人,又上车28人,现在有多少人? 6725+2870(人) 67 67 42 25 25 + 28 简便写法: 4242 70 + 28 70

32、 答:现在有70人。教后札记加、减法估算教学内容:P31例4及“做一做”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估算的方法,认识估算的必要性。2、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能解释估算的过程。3、培养学生估算能力,运用估算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感受算法的多样化,培养学生求异思维能力。重 难 点:加、减法的估算方法活动材料:P31的教学挂图教学方法:观察法、讨论法教学流程教师指导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批注复习旧知1、口算:20+30 40+1010030 60+2050+20602、口答:下面的这些数最接近哪个整十数:49最接近( )82最接近( )73最接近( )11最接近( )指名学生口答由复习口算为

33、学习估算作铺垫。探究新知二、设境导入出示课本P31的教学挂图1、引导学生观察,归纳整理:妈妈带100元钱去商店买下列生活用品:一个热水瓶28元,一个热水壶43元,6个水杯24元,妈妈带的钱够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用估算的方法解决问题。三、讲授新课1、说明什么是估算2、教学例4(1)讨论,应用估算的方法,怎样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发现不同的估算方法。归纳如下:1003070,702050,所以买热水瓶够了。1004060,603030,所以买水杯够了。1002080,803050,所以买烧水壶够了。买热水瓶、水壶、水杯,大约花去:20+30+4090(元)所以妈妈带的钱够了。学生认真观察,找出情境中提供的条件和问题。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汇报结果结合生活中经常出现的情境,使学生认识到有时需要精确计算,有时需要估算,使学生能够更深刻地认识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体会到算法的多样化,使学生知道估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巩固P31页“做一做”题,练习第1题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