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四级语文上册教案(全套) .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2381877 上传时间:2023-02-16 格式:DOC 页数:152 大小:2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小学四级语文上册教案(全套) .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2页
人教版小学四级语文上册教案(全套) .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2页
人教版小学四级语文上册教案(全套) .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2页
人教版小学四级语文上册教案(全套) .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2页
人教版小学四级语文上册教案(全套) .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小学四级语文上册教案(全套) .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小学四级语文上册教案(全套) .doc(15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套)1 观潮教案学习目标: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 3搜集有关钱塘潮的资料,了解大自然的神奇。学习重难点:理解生字新词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课前准备:1 多媒体课件。2 课前搜集有关钱塘潮的资料。课时安排:二课时(一)一导入新课1启发谈话。2课件播放钱塘江大潮录像。二学习新课。(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1、同桌对读生字词。2、抽读生字卡,师正音。(二)导学课文,理解字词。1学习第3自然段,结合句子理解字词,并指导朗读。听师朗读第3自然段,勾出带有生字的词语。读后提问。理解词语:人声

2、鼎沸。总结学法:(小黑板出示)。2、用同样的方法学习4、5自然段中的生字新词(2分钟)。同学们还有哪些生字新词不能理解?师答疑。3、同桌互相检查这些生字新词是否都理解了。4、教师抽查并总结。(三)析字形,写生字。1,学生找出难写或易写错的字,大家分析,老师在黑板上板书示范。2,学生练习,将黑板上的字一个写一遍,再分小组评议,说说你认为谁的哪个字写得好,好在哪里,引导学生鉴赏。三、 作业:1、抄写生字。2、朗读课文。 (二)一 激趣导入,引出壮观1 谈话,板题。2 理解“观”的意思,引出“天下奇观”。3 导入3、4自然段。二、观看录像,感受壮观 。看看画面,听听声音,感受这一天下奇观。三、小组合

3、作,感悟壮观 1 谈话激发学习兴趣。 2 合作学习提示:a.你喜欢文中的那一句,为什么?你能把你喜欢的这句话读的让你们组内的同学也喜欢上它吗?b.你在学习中有什么问题,你们小组是怎样帮助你解决的?c.通过小组合作,你都学懂了些什么? 3 组建合作小组 4 组内合作学习5 反馈合作成果,构建全体读书感悟氛围。6 引导小组感悟。a.朗读文中描述大潮的句子;b.课件展示描述的情景;c感情朗读。四、听听读读,发现作者观潮顺序 1 范读课文,听后练习。刚才大家很有感情地朗读了这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不过,把“观潮”的顺序给打乱了。其实,作者写得可有顺序了。下面,我们就先来做一个听的练习。听老师读这段话(出示

4、),看谁本事大,能听清作者是用哪些词语把这四处的描写给连接起来的。待会儿,请你把听到的词语写下来。 师读生听: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大多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2 感悟发现:作者是按从远到进顺序来描写潮水的;抓住了大潮的声音和大潮的变化描述出了大潮的雄伟壮观。 3 齐读课文,感受壮观。五、思路引导,背诵壮观1 出示

5、思路提示句子2 出示音乐、画面,激发背诵兴趣3 评价:背诵得多有感情啊!我们仿佛站在钱塘江畔,和作者一起感受到潮水越来越近,声音(越来越响),浪头(越来越高),气势(越来越大)。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天下奇观)!我们为之自豪,为之(骄傲)!六、创设情境,运用语句 1积累词汇今天,我们学习的两个自然段里,词语非常丰富,你们想不想把它们积累起来?听老师说词语的意思,看谁的反应快,老师语音刚落,就能很快地站起来说出哪个词语表达了这个意思。 (人声鼎沸、山崩地裂) 2运用词汇看得出,同学们在阅读课文的时候,还挺注意词语的积累,不过,会不会用了呢?咱们来自我检验一下,我这儿有一段话,可是不完整,你们能不能

6、在括号中用上今天学到的词语,使这段话表达得清楚通顺呢?师出示一段话: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 )。可潮来时,却一浪一浪( ),一浪一浪( )。湖水声犹如( ),海堤上尽管( ),但竟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渐渐的,潮过去了,消失在( )的地方。 (学生分四人一小组讨论,然后选派一代表报告) 3 师生共同评价七、全课小结。2* 雅鲁藏布大峡谷教学目标:知识:1、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的自然生态情况,感受大峡谷的壮丽奇异之美。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情感:读课文,想画面,感受大自然的神奇。教学重难: 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 导入新课观潮一课向我们呈现了一种壮丽的美

7、,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雅鲁藏布大峡谷,看看那里是怎样一道风景线。二、 初读,感知全文。1、 出示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图片,感受它的美、险、奇。2、 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不添字,不加字。3、 抽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4、 说一说,听了、读了课文对雅鲁藏布大峡谷的介绍,你觉得哪个词最能体现它的特点?再读读课文,看看有没有合适的字?梳理归纳出“壮丽”“奇异”5、 默读全文,找一找课文哪个自然段的内容在写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壮丽。哪些段落在写它的奇异。壮丽( 2自然段 ) 奇异( 3-4自然段 )三、 再读,感悟全文。1、 齐读2自然段,读一读,哪些句子最能说明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壮美。海拔:3000米 长5

8、044米 平均深:2268 6009 从这些数字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壮观。这种方法叫列数字。2、 除了列数字外,作者还运用了做比较的方法,找一找在哪儿?“美国的科罗拉多大峡谷一争高下”(齐读)通过对比你发现了什么。你想说什么吗?3、 指导朗读,强调气势。4、 齐读3-4自然段,找一找,你认为哪些现象最能体现出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奇异。奇异:山异 (热带雨林、冰川)水异(涓涓细流、滔滔江水)生物的多样性 5、 指导朗读:6、 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发现,是意味着什么呢?齐读5自然段。为什么说它是上个世纪人类最重要的地理事件之一呢?大家交流资料,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历史意义。 四、有感情地

9、朗读全文。3、 鸟的天堂(谢家湾小学)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 学习本课生字新词2 初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2 有关榕树的资料、图片、作者的资料。教学过程:一、课题导入,激发兴趣。1 齐读课题。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想法?(鸟栖息的地方,鸟的乐园、有很多鸟发挥学生想象。)2 这个鸟的天堂在哪儿?你知道吗?(一棵大榕树)3 介绍资料:这棵大榕树在哪儿?结合你课前查找的资料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吗?(这棵大榕树在广东省新会县的天马河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了,每年都长出许多气根,从树枝上倒挂下来,钻进土里,过些日子又长出新的枝干来。这样不断生长,它已长成了榕树林,占地达1

10、6亩。被当地人称为“神树”。“天堂中的乐园”。又因为上面栖息着许多鸟,被人们称为“鸟的天堂”。)4 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巴金爷爷去看一看那棵独特的大榕树。二、自由读课文,掌握生字新词。1 指名读文,读准字音。2 投影出示练习:选择带点字的正确读音。3 自学生字,掌握字形。 重点指导:梢:形声字,与“稍、捎”区分。暇:左边是“日”,注意与“瑕”区分。4 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借助工具书解决。灿烂:光彩鲜明耀眼。陆续:前前后后,时断时续。展示:明显地表现出来。留恋:舍不得离开。不可计数:没有办法来计算,形容数量很多。应接不暇:形容人或事情很多,接待、应付不过来。暇:空间。文中指鸟太多,看不过来。三、

11、理清文章的脉络。1 默读课文,思考:巴金爷爷几次经过鸟的天堂?看到的景象有什么不同?2 汇报交流。学生甲:作者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第一次看到的是大榕树,第二次看到了许多鸟。学生乙:课文59自然段写的是作者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的情景,1013自然段写的是第二次经过时所见到的情景。3 理清课文的脉络。(1) 作者是按游览的顺序写的。可以分为几个部分?(2) 学生汇报:课文可以分为四个部分。(14)作者和朋友划船出去游玩。(59)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见到的景象。(1013)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见到的景象。(14)作者对“鸟的天堂”的留恋和赞美。四、分小组合作读课文。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

12、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众鸟纷飞的景象。2 学习作者动静结合的描写方法。3 有感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教学过程:一、整体感知1 导入:请同学们先听一段乐曲,听后说一说你有什么感受?(播放百鸟朝凤录音带。鸟很多,鸟的天堂板书。)2 这节课,我们就和巴金爷爷一起去广东新会县天马河上一个被人们称作“鸟的天堂”的地方去看一看,巴金爷爷两次去鸟的天堂,看到的景象截然不同,第一次看到的是(学生接:大榕树),第二次看到的是(学生接:鸟)3 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快速阅读课文,体会一下榕树给你什么感受?鸟儿又给你什么感受?(榕树大、茂盛;鸟多、欢快)二、重点感悟。体会榕树的奇特美和群鸟纷飞时的壮观

13、景象。(一) 请同学们选择你喜欢的部分,抓住重点词句深入体会,体会后放出声音有感情地朗读出来。用朗读的形式加以汇报。(二) 汇报交流。大榕树:1 大学生甲: 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1) 汇报读,其他同学听读:哪儿读得好?为什么?你听出了什么?从哪儿听出来的?(从不可计数体会出枝干数目很多,说明树很大。)(2) 重点体会“真”字。两个“真”有什么不同呢?听老师读,体会一下。学生体会出:第一个“真”意思是本来的,实际的。第二个“真”指的是确确实实。应读出惊叹的语气。学生乙: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3) 重点体会“又”字。指树根很多。出示图片:

14、谁来指一指哪些是气根?(体会根上生枝,枝上又生根,独木成林的景观。)学生丙:一部分树枝垂到水面,从远处看,就像一棵大树卧在水面上。(4) 体会“卧”字。(树占地面积大。)(5) 这株大榕树占地面积有多大呢?谁查找到了这方面的资料?(学生答:一万多平方米。)(6) 课下大家丈量了操场和教室的面积,大家计算一下:合几个操场?几个教室?(结合具体情况请学生作答。)(7) 经过换算,你有什么感受?(简直太大了。)2 茂盛。指名读句,谈体会。学生甲: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的上面,不留一点缝隙。(不留一点缝隙,说明树叶多。)(1) 重点体会“推”。请同学们演示,说明叶多而密。学生乙:地翠绿的颜色,明

15、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树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2) 重点体会“颤动”。同学演示,体现微微地动态。(从中我们体会到榕树的生命力非常茂盛。)学生丙:从对大榕树特点的描述中,我们看出作者不禁在内心深处发出感叹:这美丽的南国的树。3 看录像:榕树的大与茂盛。4 请学生反复朗读这部分内容,突出重点词句,体会榕树的特点,在读中表达出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感受。5 请学生画板画,体现榕树大而茂盛的特点。鸟1 播放课件录相:“群鸟纷飞”的场面。使学生形象地感受这部分的动态美的描写。2 导语,让我们走进课文,欣赏热闹的场面。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尽情地感受这部分所描绘的美。3 再次默

16、读课文,思考:从哪些重点语句中能够体会出这里的鸟儿多?4 学生汇报。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了,到处是鸟声,到处是鸟影。(两个“到处”说明鸟很多。)我注意地看着,眼睛应接不暇,看清楚了这只,又错过了那只,看见了那只,另一只又飞起来。(应接不暇的意思就是说人或事情很多,接待,应付不起来。在课文里是说鸟太多了,眼睛看不过来了。)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有的有的有的,说明鸟的姿态很多,种类也很多。)一只画眉鸟飞了出来站在一根小枝上兴奋地叫着,那歌声真好听。(体会到鸟儿很欢快,快乐地叫着。)5 教师借机指导,激发学生的想象力。那么,请大家想象一下,树上还

17、有什么姿态的鸟呢?(学生发散想象。)6 看到这么一棵奇特的榕树,领略到树上鸟儿欢腾的场面,作者又发出了怎样的感叹呢?学生齐读(投影出示)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7 教师追问:(1) 从这句话中,你发现了什么?(第一个鸟的天堂有引号,而第二个则没有。)(2) 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有什么不同的含义吗?(第一个鸟的天堂指的是这棵大榕树,第二个鸟的天堂指的是真真正正鸟的天堂。鸟儿在这里栖息繁衍,过着幸福的生活。)8 配上欢快的音乐,把美术课上画的小鸟,“放飞”到大榕树上。9 再读课文这一部分,体会热闹欢快的场面。三、了解榕树成为鸟的天堂的原因。1 什么原因使这棵大榕树成为

18、了“鸟的天堂”呢?2 学生根据查找的课外资料或其它知识加以介绍分析。3 小结:榕树的枝繁叶茂为鸟类提供了生存空间、食物、水分,当地的居民爱鸟、护鸟,同时鸟的粪便成为榕树生长的有机养料。使这棵榕树长得愈加的繁茂。四、思维拓展,深化主题。1 播放“鸟的天堂”的完整课件。2 出示思考题:请你以导游或小鸟儿的身份,向游人介绍这里的景象。介绍的形式可以自由选择。如写导游词、写诗,顺溜。3 学生分头准备。4 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学习的感受。汇报交流。五、总结全文。大榕树被大自然赋予了旺盛的生命力,成为了鸟的天堂。作为人类也要保护动物。保护环境,保护大自然。附:板书设计 4火烧云一、学习目标:

19、1、学会生字新词2、通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晚霞的美丽,多姿多彩。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培养想象能力。3、学习作者抓住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变化进行观察的方法。学习积累作文素材.4、初步了解萧红及她的呼兰河传二、教学重点: 通过语言文字的学习,了解火烧云颜色和形态的变化,学习作者的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三、教具准备: 1、CAI 课件 2、学生自学生字词,熟读课文。四、课时安排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谁知道,火烧云指的是怎样的云呢?老师带来了火烧云的投影片,请大家看一看。谁来说说,火烧云是怎样的。书上有一句话描写的就是投影片上的情景,你能把它找出来吗?二、自读课文,理清顺序。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课文

20、,边读边找出描写投影片上情景的一句话。找得快的同学,再想想看: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火烧云的?(划出表示描写顺序的词语)小结:作者就是按照“上来了、变化着、下去了”这样的顺序来写火烧云的。三、学习第一部分课文。火烧云上来时是怎样的情景呢?课文的第一小节告诉了我们。请同学们试试看,能不能把这段课文读通顺,读流利呢?能把这段课文读通顺,读流利的同学再想想看,这段课文读的时候要读出什么。指名读。评价。小结:火烧云上来了,满天霞光,多新奇呀!多有趣呀!我们要读出新奇,读出有趣!学生练读。四、学习第二部分课文。1、快速阅读课文第26节。想一想,课文是从哪两方面来写火烧云的变化的?2、学习写颜色的这一部分课

21、文。作者写火烧云的颜色,共写了哪些颜色?你还能说出其它颜色吗?这么多颜色,真是太美了,你能用一个成语来归纳吗?火烧云五彩缤纷,绚丽多彩。这些颜色是如何变化的呢?你能用一个词语把这些表示颜色的词语连起来吗?连起来读一读,你就知道火烧云的颜色是怎样变化的了。一般同学可以参照书上的办法连连看。特别聪明的同学动脑筋想想看,还可以怎样连。小组讨论,交流。3、学习描写形状变化的这部分课文。火烧云的颜色绚丽多彩,并且变化极快。那么它的形状又是怎样变化的呢?引读刚才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朗读了描写火烧云形状变化的这一部分课文,通过朗读,我们知道了作者是按照“出现了什么?什么样儿的?怎样变化的?”顺序来写火烧云形状变

22、化的。下面,老师就请同学们按照这个顺序把火烧云形状变化的过程分别说说看。联想丰富的同学,还可以加进自己的联想来说。小组讨论,交流。指名说。(挑你最感兴趣的说。)这时空中又出现了什么?(请同学们看课件)什么样儿的?怎样变化的?(调投影仪的焦距)指名说。谁能比他说得更好?这时天空中又出现了什么? 什么样儿的?怎样变化的?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然后仿照课文中的写法,把观察到的写下来好吗?请几个同学上台交流。 火烧云形状的变化是这样多,这样快,你能用一个成语来概括吗?五、学习第三部分课文。火烧云下去时又是怎样的情景呢?齐读。找一个词语来说说看。理解:恍恍溜溜3、总结全文。火烧云这篇课文,按照“上来了、变化

23、着、下去了”这样的时间顺序,着重写了颜色和形状的变化。火烧云上来时作者写霞光主要是抓住静态来写的,火烧云的变化,作者主要是抓住动态来写的。动静结合,写得多美丽,写得多生动啊,把我们带到了一个童话般的境界之中。我希望同学们能认真体会作者观察之细致,想象之丰富,写法之巧妙。四、课堂总结 作者是怎样观察火烧云的?你从中学到了什么? 这篇课文描绘了晚饭后火烧云从上来到下去的过程中颜色和开头的变化。晚霞是美丽的,古人有话云:“最美不过夕阳红”“莫道桑榆晚,云霞尚满天”,这些都是夸赞落日晚霞之美。同学们可以亲自观察,通过切身实地的感受,你会发现大自然的美丽是令人惊叹的!这篇文章是以一个孩子的口吻进行描述的

24、,这个孩子就是儿时的萧红,萧红又是谁呢?下面则简单介绍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萧红以及对她影响极深的呼兰河。引发孩子们对这位作家的喜爱,并从而试图去阅读她的作品。五、布置作业,观察并描写晨雾 语文园地一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关于观察,勇于交际的能力。2、 通过习作训练,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3、 通过我的发现教学,培养学生边读边想象的习惯。4、 积累对联。5、通过趣味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目标重难点:习作练习及培养学生边读边想象的能力。教学时间:45课时教学过程:一、口语交际及习作(一)口语交际1、 生自由读要求,思考:本次交际的内容是什么?(交流各自了解的自然奇观)2、 生自

25、由分组交流。师提示:要说清这个自然奇观在哪里?奇在何处?最好能说出奇观是怎么形成的。3、 生推荐生一名参加全班交际。4、 全班交流,师生注意评价。生可以提问,也可补充,还可以讨论。5、 全班评议。(二)习作1、 生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围绕自己游览过或了解到的一处自然景观,写一篇习作。2、 生审题,确定自己想写的内容。3、 生与同桌同学交流。4、 生拟定草稿。5、师初评:(1)语句通顺。(2)没有错别字。(3)有条理,有顺序。(4)有重点、清楚地介绍。6、生根据提示,四人小组评议。7、定稿,抄习作。二、我的发现(一)生读对话,反复读。思考:这段对话告诉我们什么?(二)生反馈(读文章,边读边想象,

26、能在头脑中形成画面。)(三)师生共同再读观潮,边读边想象,争取在头脑中出现画面。(四)总结三、日积月累(一)生自由读,思考:这些句子有什么特点吗?(二)生反复读,背自己最喜欢的。(三)生上台表演。(四)师生齐读,再背。四、趣味语文(一)好读书,不好读书。好读书,不好读书。1、 生试着读,看应该怎么读。2、 生读后,思考:这样读有什么意思?哪种读法更有道理。3、 师生小结。4、 再读。(二)1、 生自由读,分析每种读法的意思。2、 师生再读。3、 生收集其它这样的例子。5、古诗两首实验一小一、 教学目标:1、 学会生字,能借助注释理解生词;2、 读懂诗句意思,体会作者诗中的哲理;3、 背诵古诗,

27、默写题西林壁。二、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读背古诗;难点:理解诗中包含的哲理,有所启发,体会作者细心观察,用心思考的观察方法。三、 教学时间:2课时四、 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 教学内容:学习题西林壁二、 教学过程:(一) 复习古诗的学习步骤及学习方法学习步骤:初读感知 理解诗题 理解诗句 品读悟意境 熟读成诵三、 按上述学习步骤学习题西林壁。1、 初读感知,读通读正确。学生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读通读正确,然后抽读2、了解作者,理解读题(1)让学生课前查阅苏轼有关资料,课上互相交流。(2)结合注释理解读题目的意思3、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读句意思补充:激趣导课世间尤物丰富多彩,美不貹收

28、,而且有着千丝成缕的联系,如果细心观察,用心思考,就有可能发现万物的奥秘,认识万物的联系,本课两首诗就是作者细心观察,用心思考发现万物的奥秘,思维两首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3、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诗句意思(1)分组合作学习,在组内各自交流自己对诗句的理解,理解诗句时,既要借助注释,又要联系上下文,既要联系课文插图,又要补充诗中没有的一些词句,才能正确理解诗句意思,这是理解诗句的一般方法,让学生明确方法后各自试着理解诗句大意,然后与组内同学互相探讨。(2)全班交流在全班交流过程中,教师适时点拔、启发、小结等,并与朗读有机结合,使学生在朗读中加深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情感。4、品读悟意境(1)启

29、发谈话悟意境:作者浏览了庐山,不只是看,而是细心观察庐山的特点: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用心思考,为什么同样是庐山,却有不同的面目呢?经过思考,作者发现其中的奥秘:只缘身在此山中。这首诗写了庐山的千姿百态,身处山中也难以看清它的真实面目,你从中悟出了一个什么道理?(对于比较复杂的事物,如果不能客观地、冷静地进行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的现象所迷惑,不能全面地正确认识这个事物。(2)品读诗名,读书读意1、反复练习古诗2、指名朗读,读后评价3、学生齐读4、熟读成诵第二课时(学习第二首诗游山西村)一、复习第一首古诗1、指名背诵读诗2、指名说诗句意思二、学习游山西村1、初读感知2、了解作者,理解诗题(

30、1)学生互相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陆游的资料,教师补充。(2)根据注释理解诗题3、理解诗句大意,方法同学首一首古诗4、品读悟哲理5、就读成诵6 爬 山 虎 的 脚教学目标:1、能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3、学习生字、词语,积累好词好句。教学重难点: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作者细致的观察方法。教具准备:1、实物展示台。2、学生准备水彩笔。3、爬山虎实物。教学课时:2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初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生字、词语。教学过程:一 出示实物,引入:认识这种植物吗?对,它叫爬山虎。你们知道它什么特点吗?谁能给大家介绍介绍。看来你真是个会

31、观察的孩子。叶圣陶爷爷不仅喜欢观察,而且会观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笔下的爬山虎的脚。齐读课题。 看看作者是怎么观察的,又是怎么写的,自由读课文。二、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三、反馈读书情况。1、出示词语让学生认读。2、朗读课文,可以让学生小组互读,可以请学生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其他形式。重点检查生字、词语的读音。四、 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读了叶圣陶爷爷的文章,你知道了爬山虎的什么特点?你有什么感受?叶爷爷为什么会把爬山虎写得那么生动具体?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具体了解爬山虎的特点,感受作者生动具体的描写和长期细致的观察。学习观察和描写的方法。教学过程:引入语:同学们,大自然是

32、神奇的,你们曾跟随老师一起领略过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欣赏了世界上最深最长的河流峡谷;感受了被称为鸟的天堂的大榕树给我们带来的欢乐今天老师带同学们更加仔细地去观赏一种植物爬山虎。读课题。一、请同学们看实物。1、你看到了什么?2、有什么特点?3、你能用一两句话把这些特点连起来说说吗?4、叶圣陶爷爷笔下的爬山虎的叶子怎样呢?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5、读了有什么感受?(美)哪些地方写的美?你喜欢哪句?6、自己感受一下风吹时爬山虎叶子的美。做一做拂过、漾起的动作,你能读好这句话吗?想欣赏一下风吹爬山虎的样子吗?7、老师指导读出美来。可以采取老师读前半句,学生补充后半句的读法,也可以男女生分组读,让学生充

33、分感受爬山虎叶子的美。8、作者为什么把叶子写的这么美呢?(认真观察)所以我们要学习作者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生机勃勃地铺满墙,这跟它的脚有密切的联系,爬山虎的脚又是什么样的呢?二、请同学们拿出手中爬山虎的脚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观察:a、脚的样子; b、脚的形状; c、颜色1、谁来告诉老师你观察的结果。2、书上又是怎样写的呢?找出写脚的句子读一读。3、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4、根据自己的观察和学习,请画出爬山虎的脚,看谁画得最好。(教师巡视,拿一张好的评价)5、这一段哪一个词说明作者进行了认真仔细的观察?(注意)因为作者注意了,所以把爬山虎脚的特点写得

34、这么具体。爬山虎有自己独特的爬的本领,想尽快知道答案吗?那就请你们赶快学习第四自然段吧。聪明的你一定会找到答案的。三、根据以下几个方面自己分组学习,看哪一些同学学得认真,学得更快。(老师巡视)a、找出爬山虎爬的句子来;b、找出爬的动作词;c、自己演示爬的过程(怎样爬)1、谁来告诉老师你们学懂了些什么?(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其它学生补充,教师充分表扬)2、哪一组的同学能上来给大家演示一下怎么爬的吗?你们同意他的这种爬法吗?(抽表演得不同的同学演示)3、你们想知道究竟怎么爬的吗?看大屏幕演示,学生可根据演示说出怎么爬。4、你们知道答案了吗?谁正确?(长一只脚,巴住墙,再长出另一只脚,再巴住墙,它要不

35、停的向上爬,就要不断的长出新脚来,所以叶圣陶爷爷说,“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5、它是不是只往上爬的?你怎么知道的?它不只往上爬,还往左爬,右爬,爬满整个墙,所以才有叶圣陶爷爷在第二自然段中所描写的“一阵风吹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的很”。真是会读书的孩子,懂得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能爬,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又怎么样呢?四、学习第五自然段。学完了这段,你知道了什么?(自由说)(没触着墙的脚萎了,触着墙的牢固,脚与墙有密切关系。)2、课文哪一个自然段还说明了这种关系呢?(第一自然段)作者运用了首尾照应的方法,使文章的结构显得更加完整,把一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读一读。(男

36、、女分开读)五、发散思维。1、学了这课,你知道了些什么?2、你要向叶圣陶爷爷学习什么?(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3、生活中,还有哪些与爬山虎相似的植物呢?(葡萄、冬瓜、牵牛花)说说你它们的特点,好吗?(学生说)板书设计:爬 位置:茎上长叶柄的反面山 特点 样子:像像(细丝)虎 颜色:嫩红(灰色)的脚 爬 触巴拉、贴(牢固) 7.蟋蟀的住宅教学目标:1.会认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住宅、隐蔽”等15个词语,摘抄把蟋蟀当作人来写的句子。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3.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住宅的修建过程,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4.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培

37、养学生仔细观察的习惯。教学重点: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它修建的过程,学习抓住特点形象生动地说明事物的方法。教学难点: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同学们,现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我们大家所住的房子也越来越漂亮了。今天,我们就一块来说说有关“住宅”的话题。(板书:住宅)谁来向大家夸一夸自己的住宅?(指名学生)说得真棒,看来你平时一定是一个善于仔细观察的孩子。现在有一位朋友想和大家比一比住宅。是谁呢?(板书:蟋蟀)齐读课题。读了课题,有没有什么问题提出来?学生质疑,师整理归纳。二、整体感知,解决问题1.生自读课文,了解蟋蟀的住宅是什么样

38、子的,有什么特点。 要求:读课文的同时自学生字、词,把不理解的词语画上记号。2.随机检查自学情况。3.解决问题。一般来说,我们人类住的地方叫住宅,动物住的地方,叫窝、巢、穴等。而蟋蟀是一种昆虫,为什么这里蟋蟀住的地方也把它叫住宅呢? (作者在这里采用了拟人的手法,表现了作者对蟋蟀的喜爱。这也是本文最大的写作特点。)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蟋蟀“不肯随遇而安”?它的住宅为什么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4.小组合作学习读课文,看一看作者是怎样描写蟋蟀的住宅的,找出描写蟋蟀住宅特点的有关段落。每组派代表交流学习情况。选择住址方面:排水优良,有温和的阳光,说明蟋蟀不肯随遇而安。(板书:选址) 住宅是什么样子的

39、,找出有关词语。(提示采用拟人的手法) 住宅的特点有哪些,找出有关段落和词语。(板书:特点)师小结,生齐读5、6两个自然段,感受一下蟋蟀住宅的特点。三、动手实践,巩固新知蟋蟀的住宅有这么多的特点,现在就请大家用手中的彩笔把它画出来,注意我们刚才找的一些词语,如:倾斜的隧道、有多深、多宽、出口、平台等等,看谁画得最漂亮。画完以后,把自己当成小蟋蟀,向同桌或朋友夸夸你的住宅。第二课时一、 复习课文1.自读课文,巩固所学的生字和词语。2.本文围绕蟋蟀的住宅写了哪两方面的内容。二、再读课文,深入理解1.画出不理解的生词,讨论词义。联系课文,学生理解哪个词的词义就讲哪个词,重点指导学习“随遇而安”。随遇

40、而安,从字面看是什么意思?(随便找个地方就安顿下来) 课文中谁喜欢“随遇而安”,从哪儿看出的?谁不喜欢“随遇而安”,从哪儿看出的? 2.了解蟋蟀是怎么建房的?作者分几个层次来写蟋蟀建房的过程?说说每个层次的意思。找出描写蟋蟀建房的句子。画出表示动作的词语。作者能够把蟋蟀建房的过程写得如此生动具体,说明了什么?(说明:蟋蟀认真工作、坚持不懈、辛勤劳动;作者仔细观察、注意研究。)3.找出文中把蟋蟀的巢穴比作人的住宅、把蟋蟀比作人的句子,读一读,想一想这样写的好处。(这样写把本来比较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形象,使读者产生亲切感,引起阅读的兴趣。)4.齐读课文,整体梳理课文内容。三、 归纳总结,掌握方法

41、四、 作业设计1.抄写文中把蟋蟀当作人来写的句子。2.以我的住宅为题,用第一人称介绍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修建过程。8*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教学目标:1、 认识本课的七个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 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着精神,并能把课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教学重点难点: 从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说的过程中领悟观察、思考、论证的重要。课时安排:一课时 学法指导:自读自悟,讨论交流。 教学过程: 一、 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 师:同学们,我们地球分为五大洲四大洋,你能说出它们的名字吗?(学生回答)可是,五大洲是怎么形成

42、的呢?现在,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了解吧! 2、 分学习小组学习课文: 1) 自读课文,边读边查阅工具书,理解生字新词,初步感知内容,并提出不懂的问题。2) 小组内交流不懂的问题,再读课文,思考:魏格纳的奇妙想法是怎样产生的?有了这个想法后,他做了些什么? 3、 用自己的语言简要的复述课文,并说说读了课文之后的感受。 二、 探究课文,领悟道理 1、 指导学生观察世界地图,找到巴西和几内亚湾的位置,看看巴西大陆突出部分的形状和几内亚湾凹进去的海岸线形状,是不是像书上说的那样惊人的吻合。 2、 反复读第5自然段,了解魏格纳的“假想”是什么,理解“大陆漂移”的意思;并联系上下文,体会魏格纳的这一假想是在反

43、复地、仔细地端详地图上的一块块陆地和一条条海岸线的形状之后才得出来的。 3、 读第7自然段,要让学生理解,魏格纳发现了一个什么重要的证据,证明他的假想是正确的。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理解作者是如何推理的 中龙既见于巴西东部,也见于非洲西南部。 中龙是爬行动物,不可能飞渡重洋。 中龙当时是生活在同一块大陆上的。 所以,巴西和非洲大陆以前是连在一起的。三、 总结课堂,迁移升华 1、 交流学习了课文,有什么感受和启示。围绕“魏格纳的重大发现靠的是什么”让学生体会到: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反复论证,是魏格纳获得成功的不可缺少的几个因素。 2、 学生可以继续交流查阅到的有关大陆漂移学说的其他资料。语文园地二

44、一教学要求:1.引导学生积累语言,了解几种植物的生长特点,能够熟读成诵。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增加文化底蕴,了解“胸有成竹”这个成语的出处,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2.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把最想告诉别人的内容写下来。题目自拟。3.练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事物,并将自己的想法与同伴交流。二教学重点:1.对于儿歌能够熟读成诵。2.丰富知识,了解“胸有成竹”这个成语的出处,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3.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把最想告诉别人的内容写下来。题目自拟。4.练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事物,并将自己的想法与同伴交流。三教学过程:(一)、“日积月累”的教学。1、导入。师:同学们,您们喜欢儿歌吗?谁会背?1. 指名学生背儿歌。师:同学们背得真不错,老师也学会了一首新儿歌,想听吗?2. 老师背儿歌。“正月梅花香又香。”师:好听吗?想不想学?咱们就一起学一学。2、 学儿歌。学生初读儿歌。注意读准字音。1. 指名读,及时正音,再自由读。2. 了解儿歌中各种植物的生长特点。师:你从儿歌中了解了什么?(学生自由回答)重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