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城市交通调查、诊断、预测与评价.ppt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2383136 上传时间:2023-02-16 格式:PPT 页数:127 大小:2.0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六章 城市交通调查、诊断、预测与评价.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27页
第六章 城市交通调查、诊断、预测与评价.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27页
第六章 城市交通调查、诊断、预测与评价.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27页
第六章 城市交通调查、诊断、预测与评价.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27页
第六章 城市交通调查、诊断、预测与评价.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六章 城市交通调查、诊断、预测与评价.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六章 城市交通调查、诊断、预测与评价.ppt(12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下),第六章 城市交通调查、诊断、预测与评价,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下),6.1 城市交通调查,第六章 城市交通调查、诊断、预测与评价,交通量调查的用途:交通规划:进行交通量的现状,并预测远景交通量。道路设计:确定道路等级、交叉口类型、道路的横段面、路基路面设计的基本参数。交通管理:确定交叉口的控制方式和交通信号配时等;交通事故评价:根据事故发生率评价道路服务质量;经济分析:评估交通设施的建设必要性和合理性。,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下),6.1 城市交通调查,第六章 城市交通调查、诊断、预测与评价,6.1.1 概述,6.1.1.1 城市交通调查的主要内容,交通调查,是对交通系统

2、现状以及影响交通发展变化的相关因素进行调查分析,同时需对交通的源和流及其与基本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调查分析。,调查的总体内容 基础资料:土地利用、社会经济、自然状况 交通源流:起讫点调查 交通现状:道路交通、公共交通、对外交通 交通设施:道路网、公共交通设施、对外交通设施,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下),6.1 城市交通调查,第六章 城市交通调查、诊断、预测与评价,6.1.1 概述,6.1.1.2 城市交通调查的主要方法,现场踏勘及观察调查 交通量及车速、出入口交通量、公交、停车等调查;抽样调查 出行特征、出行意愿、出行特征、出入口机动车OD调查;访谈 文献资料,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下),6.1 城市

3、交通调查,第六章 城市交通调查、诊断、预测与评价,6.1.1 概述,6.1.1.3 城市交通调查的步骤,调查准备 成立调查机构;准备资料:人口分布、土地利用现状、行政区划等;设计调查方案:拟定调查区域、划分交通小区、确定调查样本、设计调查表格、制定实施计划。人员培训,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下),6.1 城市交通调查,第六章 城市交通调查、诊断、预测与评价,6.1.1 概述,6.1.1.3 城市交通调查的步骤,试点调查 完善调查方案,实地调查,数据处理,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下),6.1 城市交通调查,第六章 城市交通调查、诊断、预测与评价,6.1.1 概述,6.1.1.4 注意事项,调查区域交通区

4、交通小区(内部交通小区,出入口交通小区);交通小区划分:与城市规划、人口布局、行政区划等相协调;便于把交通分配到道路网、公交网、轨道网等网络上;考虑到干道是汇集交通的渠道,因此一般不以干道作为分区界限,道路两侧同在一个交通区也便于资料整理;调查区域的大小与规划目的一致:城市交通规划,较小;区域交通规划,较大;交通矛盾突出地区,小;,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下),6.1 城市交通调查,第六章 城市交通调查、诊断、预测与评价,6.1.1 概述,6.1.1.4 注意事项,车辆分类:客车、货车;时间单位:24h制,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下),6.1 城市交通调查,第六章 城市交通调查、诊断、预测与评价,6.

5、1.2 城市规划和社会经济基础资料调查,6.1.2.1 社会经济基础资料调查,调查内容:行政区划及隶属关系;人口;经济;产业布局;客货运量;交通工具;自然情况;,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下),6.1 城市交通调查,第六章 城市交通调查、诊断、预测与评价,6.1.2 城市规划和社会经济基础资料调查,6.1.2.2 土地利用基础资料调查,调查内容:土地利用性质;就业岗位数;就学人数;商品销售额;,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下),6.1 城市交通调查,第六章 城市交通调查、诊断、预测与评价,6.1.2 城市规划和社会经济基础资料调查,6.1.2.3 城市规划资料收集,调查内容:总体规划;体系规划;社会发展规划

6、;交通专项规划;交通管理规划;城市建设规划;,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下),6.1 城市交通调查,第六章 城市交通调查、诊断、预测与评价,6.1.3 居民出行特征和出行意愿调查,6.1.3.1 调查目的与对象,调查目的:出行时间;出行空间;出行方式;出行目的;,调查对象:常住或暂住的6岁以上居民;,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下),6.1 城市交通调查,第六章 城市交通调查、诊断、预测与评价,6.1.3 居民出行特征和出行意愿调查,6.1.3.2 基本概念,起点:一次出行的出发地点。讫点:一次出行的目的地点。出行:人、车、货从出发点到目的地移动的过程。具有如下特点:移动必须具有目的地;一个单程为一次出行;

7、一次出行可包括几种交通形式(如步行、乘车);一次出行仅有一个出发点和一个到达点(目的点)。,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下),6.1 城市交通调查,第六章 城市交通调查、诊断、预测与评价,6.1.3 居民出行特征和出行意愿调查,6.1.3.2 基本概念,出行端点:出行的起点和讫点。境内出行:起讫点均在调查区范围之内的出行。过境出行:起讫点均在调查区范围之外的出行。区内出行:调查区分成若干个小区后,起讫点均在同一个小 区内的出行。,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下),6.1 城市交通调查,第六章 城市交通调查、诊断、预测与评价,6.1.3 居民出行特征和出行意愿调查,6.1.3.2 基本概念,区间出行:调查区分成

8、若干个小区后,起讫点分别在不同小区内的出行。小区形心:代表同一小区内所有出行端点的某一集中点,是该小区的交通中心,而非该小区的几何图形的形心。期望线:为连接各小区形心间的直线,是反映人们期望的各形心之间的最短距离,与实际出行路线无关,它的宽度表示区间出行次数。主流倾向线:是将若干条流向相近的期望线合并汇总而成,目的是简化期望线图,突出交通的主要流向。,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下),6.1 城市交通调查,第六章 城市交通调查、诊断、预测与评价,6.1.3 居民出行特征和出行意愿调查,6.1.3.2 基本概念,区间出行:调查区分成若干个小区后,起讫点分别在不同小区内的出行。小区形心:代表同一小区内所有

9、出行端点的某一集中点,是该小区的交通中心,而非该小区的几何图形的形心。期望线:为连接各小区形心间的直线,是反映人们期望的各形心之间的最短距离,与实际出行路线无关,它的宽度表示区间出行次数。主流倾向线:是将若干条流向相近的期望线合并汇总而成,目的是简化期望线图,突出交通的主要流向。,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下),6.1 城市交通调查,第六章 城市交通调查、诊断、预测与评价,6.1.3 居民出行特征和出行意愿调查,6.1.3.2 基本概念,OD表:一种表示起讫点调查成果的表格。当两小区间的出行需要区分方向时(即不仅需要了解区间流量而且还要了解流向)采用矩形OD表,若不需要区分方向则可采用三角形OD表。

10、出行分布:OD交通量;,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下),6.1 城市交通调查,第六章 城市交通调查、诊断、预测与评价,6.1.3 居民出行特征和出行意愿调查,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下),6.1 城市交通调查,第六章 城市交通调查、诊断、预测与评价,6.1.3 居民出行特征和出行意愿调查,6.1.3.2 基本概念,出行目的:包括上班、上学、购物、生活、回程;出行方式:一次出行的主要交通方式;调查区境界线:包围整个调查区域的一条假想线。分隔查核线:为校核OD调查成果精度,在调查区内按天然或人工障碍设定的调查线,实测穿越该线的各条道路断面上的交通量,也称交通越阻线。,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下),6.1 城市交

11、通调查,第六章 城市交通调查、诊断、预测与评价,6.1.3 居民出行特征和出行意愿调查,6.1.3.3 调查内容和方法,调查内容,家庭基本资料;居民基本资料;出行信息(起讫点、距离、时间、方式等);出行意愿;,调查方法,抽样调查:抽样率为人口总数的15%;,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下),6.1 城市交通调查,第六章 城市交通调查、诊断、预测与评价,6.1.4 机动车出行特征调查,6.1.4.1 调查目的和对象,调查目的,掌握机动交通需求与土地利用、经济活动的规律,调查对象,抽样调查:抽样率为人口总数的15%;,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下),6.1 城市交通调查,第六章 城市交通调查、诊断、预测与评价,

12、6.1.4 机动车出行特征调查,6.1.4.2 调查内容和方法,调查内容,车辆种类;起讫点;时耗;出行目的;出行距离;载客货数量;,调查方法,大样本或全样本调查,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下),6.1 城市交通调查,第六章 城市交通调查、诊断、预测与评价,6.1.5 道路交通量调查,6.1.5.1 调查目的,调查目的,路网的交通分布状况:路网、路段、交叉口、交通枢纽的交通流量、流向等;,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下),6.1 城市交通调查,第六章 城市交通调查、诊断、预测与评价,6.1.5 道路交通量调查,6.1.5.2 调查内容,调查内容,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等的流量、流向;路段机动车、非机动车流量、

13、流向;交叉口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等的流量、流向;,6.1.5.3 调查方法,人工观测法;浮动车法;机械计数法;,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下),6.1 城市交通调查,第六章 城市交通调查、诊断、预测与评价,6.1.6 出入口交通调查,6.1.6.1 调查目的,了解出入口的交通流特征、过境交通量、来源、起讫点;,6.1.6.2 调查内容,分时段、分车型、分方向的交通量:收费站流量;出入口机动车交通量调查;出入口机动车问询,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下),6.1 城市交通调查,第六章 城市交通调查、诊断、预测与评价,6.1.6 出入口交通调查,6.1.6.3 调查方法,收费站流量调查;出入口流量调查;,城市

14、道路与交通规划(下),6.1 城市交通调查,第六章 城市交通调查、诊断、预测与评价,6.1.7 道路车速调查,6.1.7.1 调查目的,了解车速空间分布特征;,6.1.7.2 调查内容,地点车速调查;区间车速调查;,6.1.7.3 调查方法,区间车速调查:分早高峰、早平峰、晚平峰、晚高峰时段;跟车法:,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下),6.1 城市交通调查,第六章 城市交通调查、诊断、预测与评价,6.1.8 道路交通设施调查,6.1.8.1 调查目的,了解路网容量;,6.1.8.2 调查内容,路网总长度;路网总面积;人均道路面积 道路等级、长度、宽度、面积、横断面型式、车道划分、路面质量等;交叉口几何

15、形状、控制方式、分隔渠化等。道路网密度:道路总长/用地总面积;道路面积率:道路面积(含广场面积)/建设用地面积,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下),6.1 城市交通调查,第六章 城市交通调查、诊断、预测与评价,6.1.9 停车调查,6.1.9.1 调查目的,了解停车设施及使用状况,6.1.9.2 调查内容,停车设施供应及使用情况;机动车连续停放调查;停车特征调查;违章停车调查;,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下),6.1 城市交通调查,第六章 城市交通调查、诊断、预测与评价,6.1.10 公交调查,6.1.10.1 调查目的,了解公交设施及客运需求,6.1.10.2 调查内容,常规公交调查:运营指标调查:线路条数

16、、线路长度、年客运量、运营里程、运营成本等;公交线网及线路调查:起讫点、站点、走向、配车数、发车频率等;公交场站调查:首末站、停靠站、枢纽站、保养场、维修厂等;,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下),6.1 城市交通调查,第六章 城市交通调查、诊断、预测与评价,6.1.11 货物源流调查,6.1.11.1 调查目的,了解货物的发生、吸引、分布的状况;,6.1.11.2 调查内容,货物运入、运出量;交通区间的货物来往量;,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下),6.1 城市交通调查,第六章 城市交通调查、诊断、预测与评价,6.1.12 交通管理调查,6.1.12.1 调查目的,评价交通管理水平;,6.1.12.2 调查内

17、容,管理体制、政策调查;管理设施调查;管理措施调查;交通秩序调查;交通安全状况调查;,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下),6.2 现状特征分析,第六章 城市交通调查、诊断、预测与评价,6.2.1 数理统计相关概念,6.2.1.1 集中量分析,平均数,算术平均值:加权平均值:,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下),6.2 现状特征分析,第六章 城市交通调查、诊断、预测与评价,6.2.1 数理统计相关概念,6.2.1.1 集中量分析,众数,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值,中数,累计频率为50%的数值,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下),6.2 现状特征分析,第六章 城市交通调查、诊断、预测与评价,6.2.1 数理统计相关概念,6.2.1.2

18、 频数和频率分析,频数,一组数据中,取得某个数值的次数,频率,一组数据中,取得某个数值的次数与观察总次数之比,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下),6.2 现状特征分析,第六章 城市交通调查、诊断、预测与评价,6.2.1 数理统计相关概念,6.2.1.2 频数和频率分析,累计频率,一组数据中,取得小于某个数值的次数与观察总次数之比,频率分布,一组数据中,不同数值的频数与总数的比率,或不同数值的频率的分布情况。,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下),6.2 现状特征分析,第六章 城市交通调查、诊断、预测与评价,6.2.1 数理统计相关概念,6.2.1.2 频数和频率分析,频率(%),5,10,15,20,25,40,4

19、5,50,55,60,65,70,75,80,85,累计频率(%),15,50,85,100,54,63,78,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下),6.2 现状特征分析,第六章 城市交通调查、诊断、预测与评价,6.2.1 数理统计相关概念,6.2.1.3 离散程度分析,方差,一组数据对其平均数的偏差平方的算术平均值,级差,一组数据中,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级差大,数据离散程度大。,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下),6.2 现状特征分析,第六章 城市交通调查、诊断、预测与评价,6.2.1 数理统计相关概念,6.2.1.3 离散程度分析,标准差,一组数据对其平均数的偏差平方的算术平均值的平方根,变异系数(离散系数),

20、标准差与平均值之比,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下),6.2 现状特征分析,第六章 城市交通调查、诊断、预测与评价,6.2.1 数理统计相关概念,6.2.1.4 回归分析,对相关关系进行函数处理,即以预测指标为因变量,影响因素为自变量,根据调查数据,构造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下),6.2 现状特征分析,第六章 城市交通调查、诊断、预测与评价,6.2.2 调查数据整理与录入,异常数据判断原则:符合生活常理;4倍标准差原则;,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下),6.2 现状特征分析,第六章 城市交通调查、诊断、预测与评价,6.2.3 调查数据分析方法,统计特征:平均值(平均出行次数,平

21、均出行时间);众值(客流,高峰小时系数);数据分布特征(平均出行时间分布等);,6.2.3.1 定量分析,回归模型:人口=f(年份,经济指标等)小汽车=f(年份,经济指标等)自行车=f(年份,经济指标等),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下),6.2 现状特征分析,第六章 城市交通调查、诊断、预测与评价,6.2.3 调查数据分析方法,因果分析法:罗列相关因素确定主要因素建立因果关系;,6.2.3.2 定性分析,比较法:需要进行定量分析,但难以定量分析的问题,多采用比较法;与同类型的其他城市,进行横向比较;与本城市的历史年份,进行纵向比较;,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下),6.2 现状特征分析,第六章 城市交通调

22、查、诊断、预测与评价,6.2.3 调查数据分析方法,实体模型:用投影法,绘制高峰小时道路网交通量分布图、现在道路网图、高峰小时道路车速分布图;,6.2.3.3 空间模型分析,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下),6.2 现状特征分析,第六章 城市交通调查、诊断、预测与评价,6.2.3 调查数据分析方法,6.2.3.3 空间模型分析,概念模型:几何图形法:用特定几何体在平面图上强调空间要素的特点和联系;等值线法:常用于表达单一因素的空间变化分析;方格网法:将研究区域分为方格网,每一个方格网的分析因素的值用规定方法表示;图表法:直方图、折线图、饼图等。,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下),6.2 现状特征分析,第六章

23、城市交通调查、诊断、预测与评价,6.2.4 调查数据分析,6.2.4.1 土地使用、人口与经济,土地使用:城市区位;面积;土地使用特征;用地布局结构;城市空间拓展;城市建设用地构成。,人口:常住人口;暂住人口;非农人口;,经济:国内生产总值;人均收入;产业结构;,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下),6.2 现状特征分析,第六章 城市交通调查、诊断、预测与评价,6.2.4 调查数据分析,6.2.4.2 对外交通,对外交通设施:线路及场站设施 公路;铁路;水运;港口;航空;,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下),6.2 现状特征分析,第六章 城市交通调查、诊断、预测与评价,6.2.4 调查数据分析,6.2.4.2 对外

24、交通,客货运量:客运量及客运周转量;货运量及货运周转量;,城市对外道路出入口:高峰小时交通量;交通量的时间分布;,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下),6.2 现状特征分析,第六章 城市交通调查、诊断、预测与评价,6.2.4 调查数据分析,6.2.4.2 对外交通,客货运量:客运量及客运周转量;货运量及货运周转量;,城市对外道路出入口:高峰小时交通量;交通量的时间分布;,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下),6.2 现状特征分析,第六章 城市交通调查、诊断、预测与评价,6.2.4 调查数据分析,6.2.4.3 居民出行与意愿,总量情况:出行总量、出行目的、平均出行次数、出行方式、出行平均时耗、出行时耗分布、出行时辰分

25、布等;,出行特征交叉分析:出行次数=f(年龄、职业、收入水平);出行方式=f(年龄、职业、收入水平、目的);出行时辰=f(年龄、职业、收入水平、出行方式);出行时耗=f(目的、职业、收入水平);,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下),6.2 现状特征分析,第六章 城市交通调查、诊断、预测与评价,6.2.4 调查数据分析,6.2.4.3 居民出行与意愿,居民出行意愿:原则某种出行方式的原理、此种出行方式的困扰,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下),6.2 现状特征分析,第六章 城市交通调查、诊断、预测与评价,6.2.4 调查数据分析,6.2.4.4 交通工具和机动车出行,交通工具:机动车及非机动车的保有量,及其增长速度

26、;各种交通工具保有量与经济指标的相互关系;机动化水平及所处阶段;,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下),6.2 现状特征分析,第六章 城市交通调查、诊断、预测与评价,6.2.4 调查数据分析,6.2.4.4 交通工具和机动车出行,机动车出行:平均出行次数;出行时辰分布;平均出行时间;出行时耗分布;出行OD分布;,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下),6.2 现状特征分析,第六章 城市交通调查、诊断、预测与评价,6.2.4 调查数据分析,6.2.4.5 道路交通量,交通量空间分布:道路网的机动车交通量空间分布特征;道路网的非机动车交通量空间分布特征;,交通量时间分布:整体小时分布特征;典型路段、交叉口的交通量时间分布特

27、征;交通量的高峰小时系数;16h系数、14h系数、12h系数。,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下),6.2 现状特征分析,第六章 城市交通调查、诊断、预测与评价,6.2.4 调查数据分析,6.2.4.5 道路交通量,高峰小时交通量:典型路段高峰小时机动车、非机动车交通量;典型交叉口高峰小时机动车、非机动车交通量;路段方向不均匀系数;,车型构成特征:机动车车型构成特征;非机动车车型构成特征;,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下),6.2 现状特征分析,第六章 城市交通调查、诊断、预测与评价,6.2.4 调查数据分析,6.2.4.6 道路设施状况,道路长度、面积、人均道路面积;建设规模和投资情况;道路网密度、道路面积率

28、、道路网等级特征;道路网布局结构;道路横断面分布特征;道路功能特征;道路交叉口特征 广场、停车场、加油站情况。,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下),6.2 现状特征分析,第六章 城市交通调查、诊断、预测与评价,6.2.4 调查数据分析,6.2.4.7 城市公共交通,公共交通运营;公交场站设施;公交线网;公交客流;,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下),2000年苏州市交通规划OD调查部分,一、城市居民出行OD调查,范围为城市总体规划的规划用地范围,调查范围总人口128万,规划区域划分为146个交通区,调查抽样率为4.5,采用等距抽样方法。等距抽样:即等间距抽样或等距离抽取样本,其优点是有利于提高代表性,使母体各部分

29、能均匀包括到样本中。调查结果:出行者(有出行行为之被调查者)人均出行次数为2.59次/人日,居民(全部被调查者)人均出行次数为2.43次/人日。调查发现:苏州市的交通流存在明显的“向心性”和“潮汐”现象,早高峰主方向为外围组团涌入古城区,晚高峰的主方向为古城区向外围组团分散,峰值明显。,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下),2000年苏州市交通规划OD调查部分,各年龄组出行者人均出行次数,不同职业出行者人均出行次数,不同目的下的出行量构成,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下),2000年苏州市交通规划OD调查部分,城市居民出行方式结构,各出行方式的平均时耗,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下),2000年苏州市交通规划OD调查部

30、分,二、流动人口出行OD调查,调查范围以及交通区划分与城市居民出行调查相同,为全面反映城市交通系统特征,流动人口出行调查与城市居民出行调查在同一时间进行。采用分层抽样的方式。分层抽样:将母体分成若干类型(层次),然后在各层次中作随机抽样。调查结果:流动人口平均日出行次数为3.15次/人日。,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下),2000年苏州市交通规划OD调查部分,二、流动人口出行OD调查,流动人口出行目的比例,流动人口出行方式结构,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下),2000年苏州市交通规划OD调查部分,三、机动车出行OD调查,苏州市各车型平均额载及平均实载,苏州公路内部、过境与对外交通结构,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

31、下),2000年苏州市交通规划OD调查部分,三、机动车出行OD调查,苏州市机动车OD货流类型,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下),2000年苏州市交通规划OD调查部分,三、机动车出行OD调查,苏州公路过境及对外交通方向分布,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下),2000年苏州市交通规划OD调查部分,三、机动车出行OD调查,苏州公路过境及对外交通方向分布,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下),6.3 现状诊断,第六章 城市交通调查、诊断、预测与评价,6.3.1 服务质量评价,道路车速,早高峰、早平峰、晚高峰、晚平峰时段的:车速空间分布特征;平均车速特征;,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下),6.3 现状诊断,第六章 城市交通调查、诊断、预

32、测与评价,6.3.1 服务质量评价,道路与交叉口服务水平,饱和度=交通量/通行能力;道路服务水平评价指标:饱和度 交叉口服务水平评价指标:延误时间,或饱和度;,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下),6.3 现状诊断,第六章 城市交通调查、诊断、预测与评价,6.3.1 服务质量评价,道路与交叉口服务水平,A级:饱和度1.0,强制流或间断阻塞流;,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下),6.3 现状诊断,第六章 城市交通调查、诊断、预测与评价,6.3.1 服务质量评价,公交和停车设施,高峰时段的设施饱和度和可达性;,交通环境质量,噪声、振动、尾气污染,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下),6.3 现状诊断,第六章 城市交通调查、诊断、

33、预测与评价,6.3.2 现状问题诊断,城市土地利用与居民出行特征,城市功能的集中程度;建设用地构成;土地利用性质与强度;大型公共建筑的交通影响;出行方式结构 出行时段;,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下),6.3 现状诊断,第六章 城市交通调查、诊断、预测与评价,6.3.2 现状问题诊断,城市对外交通,运力是否满足要求;技术标准是否符合城市发展的要求;线路与场站布局是否合理;集、疏运设施是否合理;不同交通方式间的一体化发展;建设资金;管理体制;,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下),6.3 现状诊断,第六章 城市交通调查、诊断、预测与评价,6.3.2 现状问题诊断,城市道路设施,建设速度与交通增长速度;路网级配结构

34、;路网形态;道路功能;道路通行能力与交通需求;横断面分配;河流、铁路等布局情况;,瓶颈路段与交叉口;出入口道路;建设资金;路况质量;人行道铺装情况;运力是否满足要求;,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下),6.3 现状诊断,第六章 城市交通调查、诊断、预测与评价,6.3.2 现状问题诊断,交通流分布,交通量在路网上的集中程度;交通量在时间上的集中程度;过境交通的情况;交通车种构成情况;,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下),6.3 现状诊断,第六章 城市交通调查、诊断、预测与评价,6.3.2 现状问题诊断,公共交通,管理体制;公交线路网络布局;运营车辆;公交优先措施;场站用地;站点覆盖率;车站设置;建设资金;,城市道

35、路与交通规划(下),6.3 现状诊断,第六章 城市交通调查、诊断、预测与评价,6.3.2 现状问题诊断,停车,供给总量;布局情况;收费标准;管理体制;资金情况;,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下),6.3 现状诊断,第六章 城市交通调查、诊断、预测与评价,6.3.2 现状问题诊断,交通管理,交通管理的现代化程度;交通质量;管理体制;交通规划;,交通体制和机制,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下),6.4 交通需求分析与预测,第六章 城市交通调查、诊断、预测与评价,“四阶段”模式是指在居民出行OD调查的基础上,开展现状居民出行模拟和未来居民出行预测。其内容包括交通的发生与吸引、交通分布、交通方式划分和交通流分配。四阶

36、段交通预测方法所需参数:各类交通工具,社会经济指标,运输量,运输周转量。,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下),6.4 交通需求分析与预测,第六章 城市交通调查、诊断、预测与评价,交通生成预测是交通需求四阶段预测中的第一阶段,是交通需求分析工作中最基本的部分之一,目标是求得研究对象地区的交通需求总量,即交通量生成量,进而在总量的约束下,求出各个交通小区的发生与吸引交通量。影响因素:土地利用、家庭规模和家庭成员的构成、性别和年龄、汽车保有率、自由时间、职业和工种、企业规模、性质、家庭收入、其它,6.4.1 交通生成预测,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下),6.4 交通需求分析与预测,第六章 城市交通调查、诊断、预测与

37、评价,6.4.1 生成交通量的预测,6.4.1 交通生成预测,出行生成有两种单位:一种是以车为单位;另一种是以人为单位。出行生成包括出行发生与出行吸引。前者以社会经济特性为主,后者以土地利用的形态为主。出行生成交通量通常作为总控制量,用来预测和校核各个交通小区的发生和吸引交通量。OD表中发生交通量、吸引交通量和生成交通量三者之间的关系。,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下),6.4 交通需求分析与预测,第六章 城市交通调查、诊断、预测与评价,6.4.1 生成交通量的预测,6.4.1 交通生成预测,生成交通量的预测方法主要有原单位法、增长率法、交叉分类法和函数法。还有利用研究地区过去的交通量或经济指标等的趋

38、势法及回归分析等方法。,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下),6.4 交通需求分析与预测,第六章 城市交通调查、诊断、预测与评价,6.4.1 生成交通量的预测,6.4.1 交通生成预测,原单位法,个人原单位法:用居住人口或就业人口每人平均的交通生成量来进行推算;面积单位法:以不同用途的土地面积或单位办公面积平均发生的交通量来预测。,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下),6.4 交通需求分析与预测,第六章 城市交通调查、诊断、预测与评价,6.4.1 生成交通量的预测,6.4.1 交通生成预测,原单位法,预测不同出行目的的生成交通量:,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下),6.4 交通需求分析与预测,第六章 城市交通调查、诊断、预测

39、与评价,6.4.1 生成交通量的预测,原单位法,例1在某对象区域常住人口平均出行次数不变的情况下,采用单位出行次数预测其将来的出行生成量。,(单位:万出行数日),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下),6.4 交通需求分析与预测,第六章 城市交通调查、诊断、预测与评价,6.4.1 生成交通量的预测,原单位法,例在某对象区域常住人口平均出行次数不变的情况下,采用单位出行次数预测其将来的出行生成量。,现状出行生成量:T=28.0+51.0+26.0=28.0+50.0+27.0=105.0(万次)现状常住人口:N=11.0+20.0+10.0=41.0(万人)将来常住人口:M=15.0+36.0+14.0=65

40、.0现状平均出行率T/N:105.0/41.0=2.561次/(天人)将来的生成交通量:Tn=65.02.561=166.5(万次/日),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下),6.4 交通需求分析与预测,第六章 城市交通调查、诊断、预测与评价,6.4.1 生成交通量的预测,交叉分类法,基本思想是把家庭按类型分类(小汽车拥有量、家庭规模和家庭收入),从而求得不同类型家庭的平均出行率。预测时以将来同类型家庭的预测值乘以相应的出行率。,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下),6.4 交通需求分析与预测,第六章 城市交通调查、诊断、预测与评价,6.4.1 生成交通量的预测,交叉分类法,交叉分类法必须服从的假定:一定时期内出行率

41、是稳定的。家庭规模的变化很小。收入与车辆拥有量总是增长的。每种类型内的家庭数量,可用相应于该家庭收入、车辆拥有量和家庭结构等资料所导出的数学分布方法来估计。,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下),6.4 交通需求分析与预测,第六章 城市交通调查、诊断、预测与评价,6.4.1 生成交通量的预测,6.4.1 交通生成预测,交叉分类法法,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下),6.4 交通需求分析与预测,第六章 城市交通调查、诊断、预测与评价,6.4.1 生成交通量的预测,交叉分类法法,例2:已知:低收入、无小汽车、每户3人100户;低收入、无小汽车、每户4人200户;中等收入、有1小汽车、每户4人300户;高收入、有2小汽

42、车、每户5人50户。求出行总量。,出行总量为:1003.4+2004.9+3008.3+5012.9=4455(人次/日),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下),6.4 交通需求分析与预测,第六章 城市交通调查、诊断、预测与评价,6.4.2 发生与吸引交通量的预测,预测方法分增长率法、原单位法、交叉分类法、函数法。,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下),6.4 交通需求分析与预测,第六章 城市交通调查、诊断、预测与评价,6.4.2 发生与吸引交通量的预测,原单位法,首先分别计算发生原单位和吸引原单位,然后根据发生原单位和吸引原单位与人口、面积等属性的乘积预测得到发生与吸引交通量的值。,其中,i,j:交通小区;x:属性

43、变量(土地利用类别、面积、常住人口等);b:某出行目的的单位出行发生次数(次/日人);c:某出行目的的单位出行吸引次数(次/日人)。,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下),6.4 交通需求分析与预测,第六章 城市交通调查、诊断、预测与评价,6.4.2 发生与吸引交通量的预测,原单位法,在交通需求预测时,要求各小区的发生交通量之和与吸引交通量之和相等,并且各小区的发生交通量或吸引交通量之和均等于交通生成总量。如果它们之间不满足上述关系,则可以采用总量控制、调整系数法进行调整。,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下),6.4 交通需求分析与预测,第六章 城市交通调查、诊断、预测与评价,6.4.2 发生与吸引交通量的预测,原

44、单位法,假设各小区的平均出行发生量与吸引量不变,试用例1的数据求出将来的出行发生与吸引量。,()求出出行现状发生与吸引的原单位,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下),6.4 交通需求分析与预测,第六章 城市交通调查、诊断、预测与评价,6.4.2 发生与吸引交通量的预测,原单位法,()计算各交通小区的将来发生与吸引交通量,166.5,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下),6.4 交通需求分析与预测,第六章 城市交通调查、诊断、预测与评价,6.4.2 发生与吸引交通量的预测,原单位法,()调整计算:总量控制,因为T=166.5 万次日,所以:,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下),6.4 交通需求分析与预测,第六章 城市交通调查、诊

45、断、预测与评价,6.4.2 发生与吸引交通量的预测,原单位法,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下),6.4 交通需求分析与预测,第六章 城市交通调查、诊断、预测与评价,6.4.2 发生与吸引交通量的预测,增长率法,把现在的不同小区的发生、吸引交通量 Ti 与到预测时点的增长率 Fi 相乘,从而求得各小区未来发生、吸引交通量:,:发生、吸引交通量增长率,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下),6.4 交通需求分析与预测,第六章 城市交通调查、诊断、预测与评价,6.4.2 发生与吸引交通量的预测,增长率法,增长率法的最大优点是可以处理用原单位法和函数法都很难解决的问题:它通过设定交通小区的增长率,可以反映因土地利用的变化引

46、起的人们出行的变化。增长系数法比较简单,是早期城市交通规划采用的方法之一。经验得出该方法的结果偏大,西方一些规划专家们推荐用此方法预测研究区域外部的出行。,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下),6.4 交通需求分析与预测,第六章 城市交通调查、诊断、预测与评价,6.4.2 发生与吸引交通量的预测,函数模型法,多元回归分析(Regression Analysis)模型多采用以下三个模型:,:大多是表示交通小区的活动的社会经济指标,如交通小区内常住人口、各行业的就业人口、平均收入、平均汽车保有率等。,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下),6.4 交通需求分析与预测,第六章 城市交通调查、诊断、预测与评价,6.4.2 发生

47、与吸引交通量的预测,函数模型法,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下),6.4 交通需求分析与预测,第六章 城市交通调查、诊断、预测与评价,6.4.3 交通分布预测,交通分布预测是把交通的发生与吸引量预测获得的各小区的出行量转换成交通小区之间的空间OD量,即OD矩阵。,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下),6.4 交通需求分析与预测,第六章 城市交通调查、诊断、预测与评价,6.4.3 交通分布预测,增长率法:在假定要预测的OD交通量的分布形式和现有的OD表的分布形式相同的基础上,预测研究对象区域目标年的OD交通量。包括平均增长率法、底特律法和福莱特法、佛尼斯法等。构造模型法(综合法):从分布交通量的实态分析中,剖析OD

48、交通量的分布规律,并将此规律用数学模型来表现,然后用实测数据标定模型参数,最后用标定的模型预测分布交通量。主要有重力模型法和机会模型法。,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下),6.4 交通需求分析与预测,第六章 城市交通调查、诊断、预测与评价,6.4.3 交通分布预测,增长率法:,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下),6.4 交通需求分析与预测,第六章 城市交通调查、诊断、预测与评价,增长率法:,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下),6.4 交通需求分析与预测,第六章 城市交通调查、诊断、预测与评价,增长率法:,f(Fgi,Faj)的定义,Detroit法(D法),平均增长系数法,Frator法(F法),其中,Li称为小区i的位

49、置系数或L系数,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下),6.4 交通需求分析与预测,第六章 城市交通调查、诊断、预测与评价,增长率法:,例4,现状OD表,将来的发生交通量和吸引交通量,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下),6.4 交通需求分析与预测,第六章 城市交通调查、诊断、预测与评价,增长率法:,例4,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下),6.4 交通需求分析与预测,第六章 城市交通调查、诊断、预测与评价,增长率法:,例4,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下),6.4 交通需求分析与预测,第六章 城市交通调查、诊断、预测与评价,重力模型法,模拟物理学中的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考虑两个交通小区的吸引强度和它们之间的阻力。算出的OD交通量tij

50、,对发生、吸引交通量求和,不能保证与给定的Gi、Aj一致。,6.4.3 交通分布预测,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下),6.4 交通需求分析与预测,第六章 城市交通调查、诊断、预测与评价,重力模型法,分子表示产生分布交通量的能力(潜能项)。、被称为潜能系数,一般在0.51.0间取值:=1.0=0.5分母项叫做分布阻抗项,叫做分布阻抗系数。小区中心间直线距离;沿线距离;所需时间(时间距离);所需费用;设定距离函数。,6.4.3 交通分布预测,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下),6.4 交通需求分析与预测,第六章 城市交通调查、诊断、预测与评价,重力模型法,例5,6.4.3 交通分布预测,现状OD表,小区间的时间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