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经济学 第九章 布局.ppt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2383597 上传时间:2023-02-16 格式:PPT 页数:49 大小:470.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产业经济学 第九章 布局.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产业经济学 第九章 布局.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产业经济学 第九章 布局.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产业经济学 第九章 布局.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产业经济学 第九章 布局.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产业经济学 第九章 布局.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产业经济学 第九章 布局.ppt(4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一节 产业布局理论概述第二节 产业布局的影响因素第三节 产业布局的实践,第九章 布 局,一、产业布局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二、产业布局理论的研究内容,第一节产业布局理论概述,一、产业布局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产业布局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各部门、各环节在地域上的动态组合分布,是国民经济各部门发展运动规律的具体表现。产业布局理论是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生存空间的扩展,以及生产活动的内容和生产空间拓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一)19世纪初至20世纪中叶是产业布局理论的形成期 1.杜能的孤立国及其对产业布局理论的贡献。1926年德国经济学家杜能撰写了著名的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简称孤立国)。在该书中

2、,他提出了著名的孤立国同农业圈层理论。2.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德国经济学家韦伯是古典区域理论的杰出代表,是工业布局理论的创始者。他在1909年撰写的工业区位论一书中系统地论述了工业区位理论。,(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产业布局理论的发展 19世纪产业布局理论形成以来,在第三次产业革命与世界经济格局变化的影响下,产业布局理论经历了一个异常的发展过程,形成了各种不同的理论流派。1.成本学派理论。成本学派是最早的产业布局学派,其理论的核心是以生产成本最低为准则来确定产业的最优区位。该学派最早的代表人物是龙哈特,主要代表人物是韦伯。韦伯之后成本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是胡佛、赖利、艾萨德等。,2.市场学派理论。

3、市场学派产生于垄断资本主义时代。这一学派的主要观点是产业布局必须充分考虑市场因素,尽量将企业布局在利润最大的区位。在瓜分市场的激烈竞争中,还必须充分考虑到市场划分与市场网络合理结构安排。研究市场划分的主要理论有谢费尔的空间相互作用理论,费特尔的贸易区边界区位理论,帕兰德的市场竞争区位理论,罗斯特朗的盈利边界理论,以及吉的自由进入理论等。研究市场网络合理结构安排的理论主要有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和廖什的区位经济学。,3.成本市场学派理论。成本市场学派是在成本学派与市场学派的基础上形成的。这一学派建立了一般均衡理论,而且探讨了区域产业布局与总体产业布局问题。这一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艾萨德、俄林、弗

4、农等。除上述三个学派外,区位理论发展到世纪中期还产生了行为学派与社会学派。行为学派的主要思想是把人的主观态度及由其所决定的人的行为当作影响产业布局的主要因素。社会学派则着重研究各种社会因素对产业布局的影响。,4.以后起国家为出发点的西方产业布局理论。二战后,随着殖民地国家走上独立自主道路。落后地区产业布局理论开始受到重视。西方一些学者以后起国家为出发点提出了增长极理论、点轴理论、地理性二元经济理论等,大大丰富了产业布局理论的内容。增长极理论是由法国经济学家佩鲁提出的,其核心内容是:在一国经济增长过程中,由于某些主导部门或者有创新力的企业在特定区域或者城市聚集,从而形成一种资本和技术高度集中,增

5、长迅速并且有显著经济效益的经济发展机制。,点轴理论是增长极理论的延伸,从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过程看,产业、特别是工业先集中于少数点,即增长极。地理性二元经济理论是瑞典经济学家缪尔达尔在经济理论和不发达地区一书中提出的。,5.其他相关理论。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区域联合理论越来越成为研究产业布局理论时所必须关注的主要理论,主要包括区域相互依赖理论和地域分工与贸易理论。,(三)马克思主义产业布局理论 中国和苏联以马克思主义的劳动地域分工理论为指导,开创了公有制条件下产业布局理论:1.苏联的地域生产综合体理论。2.马克思主义的劳动地域分工理论是指导我国产业布局的基本理论。,二、产业布局理论的研究内

6、容,产业布局理论主要研究产业布局的条件、特点、层次、机制和区域产业结构等内容。(一)产业布局条件产业布局条件是指产业布局时的外部环境。它包括多种因素,既包括物质化的硬环境,也包括非物质化的软环境。,(二)产业布局特点 产业布局特点主要指以下几个内容:第一,各个产业由于自身的技术经济要求不同,而在布局上呈现出不同特征。第二,各地区根据自身条件,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形成不同的产业结构,形成各具特色的多种产业的地域组合。(三)产业布局层次 产业布局层次是指不同层次地域的产业布局具有不同的规模和规律。,(四)产业布局机制 产业布局机制是指各种影响和决定产业空间分布和组合的因素的相互制约和作用的内在机理

7、。产业布局机制可分为两大类型:产业布局的市场机制、产业布局的计划机制。(五)区域产业结构 影响产业布局的一定的社会经济和技术条件,要求有与之相适应的一定的部门经济结构。,第二节产业布局的影响因素,一、地理位置因素二、自然因素三、人口因素四、社会经济因素五、科学技术因素,一、地理位置因素,地理位置是对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经常有影响的因素,它能加速或延缓地区经济的发展。因为地理位置不仅关系到自然条件,而且还关系到交通、信息和一系列社会经济条件。,(一)地理位置对第一产业布局的重要影响第一产业,主要是农业,由于受到光、热、水、土等条件的严格限制。因此,在地球上,处于什么样的地理位置,就决定了该地区第一

8、产业的发展方向。同时,农业生产也受当地运输条件以及相应的市场供求制约。地理位置反映地区多种生产条件,地理位置的优越与否,即表现在这些方面的差异上。,(二)地理位置对第二、第三产业布局的直接影响 世界上许多地方的产业并非都分布在能源基地、矿产和其他原料地,而是分布在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方便的地方,如综合运输枢纽、海港、铁路沿线等,多为不同规模的加工中心,并汇集众多的第三产业部门。地理位置还可以直接影响到地区自然资源的开发顺序,那些交通方便、距离经济发展中心较近的地区资源,因其经济价值较大,总是首先得到开发。,二、自然因素,自然因素包括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两个方面。自然条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包

9、括未经人类改造、利用的原始自然环境,还包括经过人类改造利用后的自然环境。自然资源是指自然条件中被人利用的部分。自然因素是产业布局形成的物质基础和先决条件。,(一)自然资源对第一产业的决定性影响由于第一产业的劳动对象直接来自大自然,各种自然资源的分布,也就是相应的第一产业分布的地区。同时,各种农作物、不同种类的树木、禾草等的生存环境不同,对自然条件的要求也各有不同,所以自然条件、自然资源直接制约着第一产业的布局。土地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与生物资源共同综合作用,决定大农业生产的地域分布。,(二)自然资源对第二、第三产业布局的间接影响 自然因素对第二、第三产业布局的影响,主要是通过第一产业发挥作用

10、的。自然资源对第二产业的影响主要有重工业中的采掘业、材料工业、重型机械,以及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和食品工业,它们多分布在工业自然资源或农业自然资源较丰富的地区。另外,工厂厂址的地形、面积、工业用水等也离不开自然条件,有些地区还深受这些条件的限制。自然因素对第三产业的影响,突出表现在对旅游业的作用上。,(三)自然资源直接影响到产业布局的大格局 由于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对劳动生产率、产品质量等方面具有直接、间接的影响,在市场经济与竞争的条件下,产业活动势必首先向最优的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分布区集中,形成一定规模各具特色的专业化生产部门,进而完成产业劳动地域分工的大格局。,(四)自然条件各要素对产业布

11、局的影响 稳固的地质基础是制造业、建筑业发展的前提。平原区利于大规模现代化耕作、灌溉,有开阔的场地供制造业、建筑业使用和发展各种运输线路,是最优的产业布局场地。山区、丘陵多地势起伏,影响对内、对外的经济联系,不宜发展保鲜的果品和耗原、燃料多的制造业。盆地地区,空气流通差,不宜发展冶金、化工等工业。气候除对农业影响最大外,对水利枢纽、航海航空、露天采矿、飞机制造以及旅游业等影响很大。水不仅影响农业布局,还可以直接用作工业原料,内河航运、海洋航运则直接使用水的浮力。动、植物的分布也决定了某些产业的布局。,三、人口因素,人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这两方面的属性对产业布局都有深刻的影响。(一)作为生产

12、者的人对产业布局的影响 人口数量对市场规模和资源开发程度有较大影响。人口质量或人口素质也对产业布局产生重大影响。(二)作为消费者的人对产业布局的影响人口的消费状况对产业布局也有明显的影响。各个地区人口数量、民族构成和消费水平的差异,要求产业布局与人口的消费特点、消费数量相适应。,四、社会经济因素,影响产业布局的社会经济因素主要有历史基础、市场条件、国家的政策、法律、宏观调控、国际政治条件、价格与税收等。(一)历史基础 产业布局具有历史继承性,已经形成的社会经济基础对再进行产业布局具有重大影响。在进行产业布局时,就要根据具体情况,充分利用积极因素,改变其不利的方面,使产业布局合理化。,(二)市场

13、条件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场已成为影响产业布局的一个越来越重要的条件。因此,产业布局时,必须首先通过市场调查、预测,了解市场需求状况,以便合理布局。同时,还要根据市场行情的变化趋势,及时调整产业结构,从而改变产业布局,以适应市场变化的需要。,(三)国家的政策、法律和宏观调控正确的政策可以推动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的合理布局;反之,则会对经济的发展带来消极后果。法律对产业布局有相当的影响,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产业布局,主要受市场需求控制,比较注重效益,但往往具有较大的盲目性,造成产业布局的波动性和趋同化。,(四)国内、国际政治条件 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都必须有一个良好的国内、国际政治环境,一个政局不

14、稳、动荡不安的国家,其经济很难获得发展,当然也就谈不上合理的产业布局。(五)价格与税收条件价格对产业布局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国家的价格政策、产品地区差价及产品可比价格等方面。税收也对产业布局产生重要作用。,五、科学技术因素,科学技术是构成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影响经济发展与产业布局的重要条件之一。(一)自然资源利用的深度和广度对产业布局的影响技术进步不断地拓展人们利用自然资源的深度和广度,使自然资源获得新的经济意义。(二)产业结构对产业布局的影响技术进步不断地改变着产业结构,特别是随着新技术的出现,往往伴随着一系列新的产业部门的诞生。,第三节产业布局的实践,一、国际分工与国际产业转移二、全国性产

15、业布局三、地区性产业布局,一、国际分工与国际产业转移,国际分工和国际产业转移是产业布局在全球范围内的特殊表现,研究国际分工和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目的是考察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在此背景下的地位和经济发展战略。(一)国际分工与国际产业转移的关系 国际分工是国际产业转移的前提和基础,而国际产业转移也会对国际分工格局的演进起重大作用,并不断地改变着国际分工格局。,(二)产业革命以来国际分工格局和产业转移的演变 从产业革命到产业转移这样一个历史演进的过程中,若按照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联系机制的显著变化来划分国际分工格局,则存在着两个历史阶段。1.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末:工业国与农业国。2.20

16、世纪60年代至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劳动密集型产业国、资本密集型产业国、技术密集型产业国。,(三)国际分工和国际产业转移背景下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 1.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国际产业转移是柄双刃利剑。2.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分工和国际产业转移背景下应选择的经济发展战略是:第一,兼收并蓄走超常规发展之路。第二,以内为主,内外联动。3.中国是个发展中国家,东、中、西部发展极不平衡,我们必须采取既积极又审慎的态度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产业转移。,二、全国性产业布局,全国性产业布局主要是从全国规模考察产业的空间联系、产业结构的适时转换与经济成长,以及适应一国经济成长各阶段而进行的对产业布局总体框架的调整。(一)全

17、国性产业布局的总体目标一个国家产业布局的总体目标是实现产业的合理布局和经济资源在空间上的有效配置。但从根本上讲,产业布局的目标可分为两个,即效率目标和公平目标。此外,生态平衡目标和国家安全目标也是非常重要的目标。,(二)产业密集带的形成与全国性产业布局 1.产业密集带形成的原因。近代产业在空间布局上的演变过程是由两种作用力交互作用而形成的,即产业空间聚集过程和产业空间扩散过程。这些大大小小的产业聚集体在空间上互相接近且日益密切时,我们便有可能将其视为一个更大的产业聚集体,即产业密集带。,2.产业密集带的空间演进。产业密集带的空间演化大致经历如下阶段:第一阶段,由于国家经济发展,内部产生强烈的投

18、资冲动,在某些区位较好的地区,一些有发展前途的产业部门得以建立起来,于是这些地区便成为新的增长极。第二阶段,在增长极内,由于部门具有很强的联动效应,便在一个经济中心内,形成围绕主导部门、相关企业相互配合的生产系统。第三阶段,由中心城市向外延伸的交通网络呈辐射状向外扩散,围绕中心城市的卫星城、抗磁中心和城市集团纷纷涌现。,3.关于我国产业密集带的发展和全国性产业布局的设想。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济增长和生产布局的变化,促使我国产业密集带孕育和形成。国家计委和学术界在探讨区域发展战略时,曾提出T字型的产业带(长江产业带和沿海产业带)和字型产业带(除上述两带外,另加陇海兰新产业带)。此外,一些学者还

19、提出了黄河中上游能源重化工带、南昆红水河能源有色金属带、环渤海经济带等。但是,从严格意义上讲,目前我国的产业带都还缺乏系统性,内部无序状态和内耗都很严重,整体组织性差,协调配合不够,新陈代谢功能低,对外界刺激反应不灵敏,局部地区有病态反应。因此,我国的产业密集带急需规划和政策扶持引导。,(三)全国性产业布局的调整 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过程中,全国性产业布局出现了一些新的急待解决的问题:一是区域间发展不平衡,导致东部沿海地区与内陆的中西部之间差距明显拉大。二是区域产业结构在一种低层次上严重趋同,直接损害规模经济和聚集效益,并引发经济震荡。三是区域间不正当竞争、地区封锁、市场分割,引发资源

20、大战,阻碍生产要素合理流动。,解决这些问题的一个根本对策是必须坚持全国性产业布局非均衡协调发展的思路。全国性产业布局非均衡协调发展的主旨,是在考虑产业在各地区布局非均衡的条件下,在把区域经济不断引向高水平的过程中,谋求在地区与地区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地区比较优势与国家综合优势之间,建立一种动态的协调关系,以此消除非均衡发展的副作用。全国性产业布局非均衡协调发展要求产业政策与地区政策相结合,既要坚持产业政策区域化,又要坚持区域政策产业化。,三、地区性产业布局,地区性产业布局是地区产业运行在空间上的实现,它主要研究在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地区内部各产业空间组合的最佳形式和一般规律,以求合理地利

21、用本地资源,求得最大的区域效益。,(一)地区性产业布局的依据1.自然环境上有一定的类似性和关联性。2.经济发展与布局现状有相似性和互补性。3.拥有实力雄厚的经济中心。,(二)地区性产业布局的基本走势由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每一次跃进都是通过产业结构的转化而实现的,因此,我们以产业结构水平的转化为基准来规划地区经济发展的成长阶段,并以此为线索来研究地区产业布局的走向。,1.传统社会的产业布局。传统社会的产业布局问题实质上是农业布局问题。2.工业化初期的地区性产业布局。处于工业化初期的地区,产业结构由落后的农业逐步向现代化工业为主的工业化结构转变,工业以原料指数较高的劳动密集型初级产品的生产为主,大

22、多趋向布局在劳动力丰富的原材料产区。,3.工业化社会中期的地区性产业布局。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地区,产业结构由轻工业为主体转向重化工工业的迅速增长,工业劳动力开始占主体,第三产业开始迅速发展。4.工业化社会后期的地区性产业布局。工业化后期产业结构运行特征是:在第一、第二产业协调发展的同时,第三产业开始由平稳增长转入持续的高速增长,最终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5.后工业化社会和现代化社会的地区性产业布局。在后工业化社会,制造业内部结构进一步由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导走向以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导,第三产业进一步分化,智能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开始从服务业中分离出来,并占主导地位。,(三)地区性产业生长点的

23、选择 从产业运行规律角度来看,地区经济发展的过程实质上是不断创造或引进新的产业、部门或产品,并在更大范围内扩散和发展的过程。是否不断有新产业或产品被创造和发展,是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关键,也是地区经济发展的关键。由于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性,创新活动集中在少数城市或地区,这些有能力创造或引进、吸收和发展新兴产业、部门、技术和产品的城市和地区就叫产业生长点。,(四)地区性产业布局的主要模式及其在中国的应用 1.增长极发展模式。我国改革开放后,借鉴增长极的理论指导产业布局。首先,主要在东部地区重点培育一批增长极,比如经济特区的设立、开放城市的确定、各类开发区的建设等,对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都起到了非常积极的

24、作用,收到了明显的效果。现在,我国持增长极观点的学者认为,我国中西部地区同样可以推行这种增长极战略,通过多层次的增长极在不同点上带动经济发展。,2.点轴布局模式。点轴布局模式是增长极布局模式的延伸。当前我国产业布局中比较公认的两种点轴模式是:“T”型模式(以沿海与长江为轴线,以上海为首的包括轴线上的主要城市为点展开我国产业布局)和“弓箭型”模式(以沿海或京沪线为弓,京广线为弦,长江为箭,上海是箭头,以此为脉络展开我国的产业布局)。,3.网络布局模式。网络布局是点轴发展与布局的延伸,是地区经济比较发达地区的一种布局模式。4.区域梯度开发模式。这种理论的基本观点是:由于经济技术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客观上存在一种技术梯度,有梯度就有空间推移。生产力的空间推移要从梯度的实际情况出发,首先让有条件的高梯度地区引进、掌握先进生产技术,然后逐步向处于二、三级梯度的地区推移,实现经济分布的相对均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