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MIS信息系统开发与应用流程实践毕业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MIS信息系统开发与应用流程实践毕业设计.doc(3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 信息系统开发与应用流程实践 专 业: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摘要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新兴的科学,其主要任务是最大限度的利用现代计算机及网络通讯技术加强企业的信息管理,通过对企业拥有的人力、物力、财力、设备、技术等资源的调查了解,建立正确的数据,加工处理并编制成各种信息资料及时提供给管理人员,以便进行正确的决策,不断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目前,企业的计算机网络已成为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及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 随着我国与世界信息高速公路的接轨,企业通过计算机网络获得信息必将为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企业的办公及管理都将朝着高效、快速、无纸化的方向发展。MIS系统通常用于系统决策
2、,例如,可以利用MIS系统找出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并将信息及时反馈给上层管理人员,使他们了解当前工作发展的进展或不足。换句话说,MIS系统的最终目的是使管理人员及时了解公司现状,把握将来的发展路径。 目 录一、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方法的步骤与特点31.1结构化生命周期法(SDLC)41.2快速原型法(PROTOTYPE)61.3面向对象的开发方法(OO)81.4计算机辅助软件工程(CASE)101.5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方法的评价12二、管理信息系统应用方法的步骤与特点132.1 管理信息系统应用方法的步骤132.2管理信息系统应用方法的特点152.3管理信息系统应用方法的评价16三、ERP系统的
3、实施过程及实例173.1 ERP系统的实施过程173.2 ERP系统的实施案例与评价20四、MRP的展开和CRP224.1 MRP的展开224.2 CRP24五、总结29一、 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方法的步骤与特点信息系统建设全过程需要有系统建设方法论的指导,系统的程序开发过程也同样需要有关理论和方法论的指导,并且理论必须与实践相结合才能产生理想的效果。信息系统的程序开发方法有很多,常用的、比较典型的开发方法有四种:结构化生命周期法(SDLC)、快速原型法(PROTOTYPE)、面向对象的开发方法(OO)以及计算机辅助软件工程(CASE)。企业开发管理信息系统并不是任意选择一种开发方法都能达到同样的
4、效果,能否正确选择开发方法对管理系统的建设可以产生较大的影响。1.1结构化生命周期法(SDLC)1.1.1生命周期的开发过程它将整个信息系统开发过程划分为独立的六个阶段,包括系统分析、程序设计、系统测试、运行和维护以及系统评估。这六个阶段构成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结构化生命周期法1 结构化生命周期法要点所谓结构化生命周期法就是把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全过程按其生存周期分成若干阶段,每个阶段有相对独立的任务,然后逐步完成各个阶段的任务.在每一阶段的开始与结束都规定了严格的标准.前一个阶段的结束标准就是后阶段开始的标准,而每个阶段任务相对独立而且比较简单,便于不同人员分工协作,从而降低了整个软件工程开发
5、的困难程度.在软件生命周期的每个阶段都采用科学管理和良好的技术方法,而且在每个阶段结束之前都从技术与管理两个角度进行严格审查,合格之后才开始下一阶段工作.2 结构化生命周期法要点提出系统开发要求初步调查可行性分析详细调查分析当前系统新系统设想总体设计详细设计程序设计系统试运行系统转换运行,维护维护评价修改审查可行性报告审核分析说明书审核设计说明书调试系统评价停止开发修改修改修改修改条件不成熟结构化生命周期法工作流程3 结构化生命周期法要点(1)开发阶段性生命周期法把整个系统开发过程分成一系列严格定义顺序的紧密相关的阶段,这些阶段及其顺序一般是:系统定义(包括系统调查,可行性分桥,系统需求分析)
6、,系统开发(包括系统设计,软件编码,系统测试),系统维护.(2)用户评价系统分析时引入的错误往往要到运行时才发现,其修正的代价是相当昂贵的.这种错误是由于对用户系统分析不充分,理解不透彻,或表达的二义性造成的.所以管理信息系统待别强调在每个阶段结束前都要有用户评价或验收,以减少这种错误的发生.4 结构化生命周期法要点(3)文档管理为了便于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与管理,生命周期法把文档资料作为每个阶段的产品之一,而且加以标准化,作为每个阶段结束的重要标准.它保证了在系统开发结束时有一个完整准确的软件配置交付使用.文档资料是通讯的工具,它清楚地说明了到这个时候为止关于该项工程已经知道或做了什么,同时确
7、定了下一步的工作基础.文档资料也起着备忘录的作用,如果文档不完整或与上一阶段的文档不相衔接则一定在工作上有不完整的地方.文档资料另一重要作用是有利于与用户交流,检查错误,用户评价.文档资料也是系统维护的依据.5结构化生命周期法要点(4)结构化的系统分析与设计较术在完成生命周期每个阶段任务时应该采用适合该阶段任务特点的系统化的技术方法.在系统分析与系统设计阶段应该采用结构化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生命周期中的系统分析与系统设计方法虽然是多种多样的,但是最常用的还是结构化系统分析和设计方法.它要求对系统功能进行自顶向下的分解,模块化.以满足系统可理解性,适应性,可分离性及整体性要求,使系统层次清晰,易
8、于理解,调试和排错. 6结构化生命周期法存在的问题(1)阶段回溯不可避免延长系统开发的时间.由于要求不同类型的用户应与管理信息系统交互使,使需求分析变得更加困难.因此常常需要做阶段回溯,对系统分析需求规格说明作修改或补充,同时也会引起此后阶段的补充修改.例如系统设计报告也要补充修改.(2)使用过程化语言没有以根本上改变个体手工编程的工作方式.(3)专业开发人员开发用户使用的系统开发模式开发人员与用户都要化时间去掌握对方专业领域的知识以期产生共同语言.他们之间存在着难以克服的通讯障碍.系统开发的质量与时间就难以控制.(4)用户热情没有自始至终调动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让用户参加系统开发的问题.系统维护
9、就十分困难.7结构化生命周期法存在的问题最重要的原因是无论是系统调查,系统分析还是系统设计给用户看到的只是一个虚的系统而不是实的系统,他们面对着一个想象的系统去进行评价,他们仍不容易了解计算机具体能为他们做些什么.这就很难想象他们能做出真正的评价,往往等到系统试运行以后他们才具体知道计算机实现的管理信息系统功能,才能认真地仔细地评价,不幸的是为时太晚.(5)文档资料缺乏实用价值,待别是早期的系统规格说明专业知识的缺乏使得用户难以理解文档的内容,文档资料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反而延长了开发时间.(6)系统开发周期过长结构化生命周期法并没有解决软件开发研制时间过长的严重危机,在计算机硬软件技术相通讯
10、技术日新月异发展的时代,很容易使刚建立起来的管理信息系统迅速变得陈旧,生命周期很短,所以系统开发周期过长将导致系统运行时间变短. 1.1.2生命周期的特点1、预先明确用户的要求,根据要求来设计系统信息系统是直接为用户服务的,在系统开发过程中,要求用户的需求为系统设计的出发点。该方法十分强调用户需求调查在未明确用户需求之前,不得进行下一阶段工作。2、自顶向下来设计或规划信息系统 即在系统分析与设计上要从全局考虑,从整个系统到子系统从于系统到功能模块,一层一层地从项向下分析与设计。 3、严格按照阶段进行 对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严格划分,每个阶段有其明确的任务和目标,而各个阶段又可被分为若于工作和步骤
11、。 4充分预料可能发生的变化 系统开发是一项耗费人力、财力、物力且周期较长的工作,一且周围环境发生变化都会直接影响到系统的开发工作。所以结构化开发方法强调在系统调查和分祈时对将来可能发生的变化给予充分的雹视,强调所设计的系统对环境的变化具有一定的适应能力。 5工作文档标展化和规范化 文档是阶段工作的成果也是本阶段或下阶段工作的依据。为了保证通讯内容纳正确理解,要求文档采用标淮化、规范化、确定的格式和术语以及图形、图表,使系统开发人员及用户有共同的语言1.2快速原型法(PROTOTYPE)1.2.1快速原型法的开发过程快速原型法就是在系统开发之初,尽快给用户构造一个新系统的模型(原型),反复演示
12、原型并征求用户意见,开发人员根据用户意见不断修改完善原型,直到基本满足用户的要求再进而实现系统,这种软件开发方法就是快速原型法。原型就是模型,而原型系统就是应用系统的模型。它是待构筑的实际系统的缩小比例模型,但是保留了实际系统的大部分性能。这个模型可在运行中被检查、测试、修改,直到它的性能达到用户需求为止。因而这个工作模型很快就能转换成原样的目标系统。快速原型法有三个层次第一层包括联机的屏幕活动,这一层的目的是确定屏幕及报表的版式和内容、屏幕活动的顺序及屏幕排版的方法;第二层是第一层的扩展,引用了数据库的交互作用及数据操作,这一层的主要目的是论证系统关键区域的操作,用户可以输入成组的事务数据,
13、执行这些数据的模拟过程,包括出错处理;第三层是系统的工作模型,它是系统的一个子集,其中应用的逻辑事务及数据库的交互作用可以用实际数据来操作,这一层的目的是开发一个模型,使其发展成为最终的系统规模。快速原型法的主要优点在于它是一种支持用户的方法,使得用户在系统生存周期的设计阶段起到积极的作用;它能减少系统开发的风险,特别是在大型项目的开发中,由于对项目需求的分析难以一次完成,应用原型法效果更为明显。原型法的概念既适用于系统的重新开发,也适用于对系统的修改;原型法不局限于仅对开发项目中的计算机方面进行设计,第三层原型法是用于制作系统的工作模型的。快速原型法要取得成功,要求有象第四代语言(4GL)这
14、样的良好开发环境/工具的支持。原型法可以与传统的生命周期方法相结合使用,这样会扩大用户参与需求分析、初步设计及详细设计等阶段的活动,加深对系统的理解。近年来,快速原型法的思想也被应用于产品的开发活动中。1.2.2快速原型法的特点快速原型法的主要特点是:原型法的循环反复、螺旋式上升的方法,更多地遵循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因而更容易被人们掌握和接受;原型法强调用户的参与,将模拟手段引入系统分析的初期阶段,特别是对模拟的描述和系统运行功能的检验,都强调用户的主导作用。用户与开发者可以及时沟通,信息反馈及时准确,潜在的问题能够尽早发现、及时解决,增加了系统的可靠性和实用性;原型法强调开发工具的使用,使得
15、整个系统的开发过程摆脱了老一套的工作方法,时间、效率和质量等方面都大大提高,系统对内外界的适应能力也大大增强;原型法实际上是将传统的系统调查、系统分析和系统设计合而为一,使用户一开始就能看到系统开发后是什么样子。用户全程参与系统开发,消除了心理负担,可以提高对系统功能的理解,有利于系统的移交、运行和维护。1.3面向对象的开发方法(OO)1.3.1面向对象的开发过程Rational的统一项目流程解决方案RUP是一个采用UML技术的二维时间迭代模式的开发模型. 1. 基本阶段和循环节它将开发分为项目开端, 系统精化, 系统构建, 产品化这4个阶段. 针对这四个阶段都需要经历多个循环渐进的循环节.2
16、. 阶段目标和产物1) 项目开端任务: 构思系统概貌, 确立必要性和可行性2) 系统精化步骤目的产物-问题域分析获得需求的一致性认识业务模型 = 用例模型 + 对象模型系统构架根据问题域分析建立系统结构领域模型 = 对象类图 + 活动图 +交互图(分布式)系统分解 = 子系统(大小, 复杂, 接口, 团队开发) 系统构架 = 4 + 1视图(Use Case驱动)系统原型风险预测防范需求风险, 技术风险, 技能风险, 政策风险构架规划针对子系统分配用例-3) 系统构建 - 循环节每个循环节完成一部分系统功能, 都需要经历循环规划, 需求获取, 系统分析设计, 实现, 测试, 准备发布这6个基本
17、活动, 循环节结束的标准就是获得用户的认可. 针对不同的项目阶段循环节具有各自的工作中心项目开端 需求获取系统精华 分析设计系统构架 系统实现过渡阶段 系统配置4) 过渡阶段过渡阶段就是进行系统测试修改评审知道符合客户要求产品化的过程.1.3.2面向对象开发方法的特点面向对象(Object Oriented,OO)是当前计算机界关心的重点,它是90年代软件开发方法的主流。面向对象的概念和应用已超越了程序设计和软件开发,扩展到很宽的范围。如数据库系统、交互式界面、应用结构、应用平台、分布式系统、网络管理结构、CAD技术、人工智能等领域。 面向对象的特征 (1)对象唯一性。 每个对象都有自身唯一的
18、标识,通过这种标识,可找到相应的对象。在对象的整个生命期中,它的标识都不改变,不同的对象不能有相同的标识。 (2)分类性。 分类性是指将具有一致的数据结构(属性)和行为(操作)的对象抽象成类。一个类就是这样一种抽象,它反映了与应用有关的重要性质,而忽略其他一些无关内容。任何类的划分都是主观的,但必须与具体的应用有关。 (3)继承性。 继承性是子类自动共享父类数据结构和方法的机制,这是类之间的一种关系。在定义和实现一个类的时候,可以在一个已经存在的类的基础之上来进行,把这个已经存在的类所定义的内容作为自己的内容,并加入若干新的内容。 继承性是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不同于其它语言的最重要的特点,是其
19、他语言所没有的。 在类层次中,子类只继承一个父类的数据结构和方法,则称为单重继承。 在类层次中,子类继承了多个父类的数据结构和方法,则称为多重继承。 在软件开发中,类的继承性使所建立的软件具有开放性、可扩充性,这是信息组织与分类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它简化了对象、类的创建工作量,增加了代码的可重性。 采用继承性,提供了类的规范的等级结构。通过类的继承关系,使公共的特性能够共享,提高了软件的重用性。 (4)多态性(多形性) 多态性使指相同的操作或函数、过程可作用于多种类型的对象上并获得不同的结果。不同的对象,收到同一消息可以产生不同的结果,这种现象称为多态性。 多态性允许每个对象以适合自身的方式去响
20、应共同的消息。 多态性增强了软件的灵活性和重用性。1.4计算机辅助软件工程(CASE)1.4.1 CASE的开发过程Computer Aided Software Engineering(CASE计算机辅助软件工程) 帮助进行应用程序开发的软件,包括分析、设计和代码生成。CASE工具为设计和文件编制传统结构编程技术,提供了自动的方法。计算机辅助软件工程这一术语的英文为Computer-Aided Software Engineering,缩写为CASE。CASE是一组工具和方法集合,可以辅助软件开发生命周期个阶段进行软件开发。CASE分类1.CSAE技术种类CASE系统所涉及到的技术有两大类:
21、一类是支持软件开发过程的本身的技术,如支持规约、设计、实现、测试等等。还有一种特殊的CASE技术,即元-CASE技术。2.CASE工具软件工具是用于辅助计算机软件的开发、运行、维护和管理等活动的一类软件。随着CASE的出现,人们也经常使用工具这一术语。人们一般不加区别地使用软件工具和CASE工具这两个词。3.CASE工具的分类对CASE工具分类的标准可分为:(1)功能。(2)支持的过程。(3)支持的范围。1993年Fuggetta根据CASE系统对软件系统的支持范围,提出 CASE系统可分为三类:(1)支持单个过程任务的工具。(2)工作台支持某一过程所有活动或某些活动。(3)环境支持软件过程所
22、有活动或至少大部分。CASE的集成以一种集成的方式工作的CASE工具可获得更多收益,因为集成方式组装特定工具以提供对过程活动更广泛的支持。(1)平台集成:工具运行在相同的硬件/操作系统平台。(2)数据集成:工具使用共享数据模型来操作。(3)表示集成:工具提供相同的用户界面。(4)控制集成:工具激活后能控制其他工具的操作。(5)过程集成:工具在一个过程模型和“过程机”的指导下使用。1.平台集成“平台”或是一个单一的计算机或操作系统或是一个网络系统。2.数据集成数据集成是指不同软件工程能相互交换数据。(1)共享文件。(2)共享数据结构。(3)共享仓库。最简单的数据集成形式是基于一个共享文件的集成,
23、UNIX系统就是这样。UNIX有一个简单的文件模型,即非结构化字符流。任何工具都能把信息写入文件中,也能读其他工具生成的文件。UNIX还提供管道。3.表示集成表示集成或用户界面集成意指一个系统中的工具使用共同的风格,以及采用共同的用户交互标准集。工具有一个相似的外观。当引入一个新工具时,用户对其中一些用户界面已经很熟悉,这样就减轻了用户的学习负担。目前,表示集成有如下三种不同级别:(1)窗口系统集成。(2)命令集成。(3)交互集成。4.控制集成控制集成支持工作台或环境中一个工具对系统中其他工具的访问。5.过程集成过程集成意指CASE系统嵌入了关于过程活动、阶段、约束和支持这些活动所需的工具的知
24、识。CASE工作台1.CASE工作台概述(1)CASE工作台的分类。一个CASE工作台是一组工具集,支持像设计、实现或测试等特定的软件开发阶段。将CASE工具组装成一个工作台后工具能协调工作,可提供比单一工具更好的支持。可实现通用服务程序,这些程序能被其他工具调用。工作台工具能通过共享文件、共享仓库或共享数据结构来集成。(2)开放式工作台和封闭式工作台。2.程序设计工作台程序设计工作台由支持程序开发过程的一组工具组成。将编译器、编辑器和调试器这样的软件工具一起放在一个宿主机上,该机器是专门为程序开发设计的。组成程序设计工作台的工具可能有:(1)语言编译器:将源代码程序转换成目标码。(2)结构化
25、编辑器:结合嵌入的程序设计语言知识。(3)连接器。(4)加载器。(5)交叉引用。(6)按格式打印。(7)静态分析器。(8)动态分析器。(9)交互式调试器。3.分析和设计工作台分析和设计工作台支持软件过程的分析和设计阶段,在这一阶段,系统模型已建立(例如,一个数据库模型,一个实体关系模型等)。这些工作台通常支持结构化方法中所用的图形符号。支持分析和设计的工作台有时称为上游 CASE工具。它们支持软件开发的早期过程。程序设计工作台则成为下游CASE工具。4.测试工作台测试是软件开发过程较为昂贵和费力的阶段。测试工作台永远应为开放系统,可以不断演化以适应被测试系统的需要。1.5.2 CASE开发方法
26、的特点CASE方法的特点:使用CASE开发方法必须依靠于某一种具体的开发方法,对常见的一些开发方法,如结构化方法、原型法、面向对象方法等,一般大型的CASE工具都可以支持。CASE只是一种辅助的开发方法,它的辅助作用主要体现在它能帮助开发者方便快捷地产生出系统开发过程中各类程序和文档。由于实际开发过程中,各个步骤之间可能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对应,而不是绝对的一一对应,因此CASE工具不可能一次“映射”得到最终结果,还需要有开发人员的干预。1.5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方法的评价现代企业实施信息管理系统是必可避免的潮流趋势,在企业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企业的生死存亡起到了关键的作用:第一,管理信息系统是
27、企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企业发展的一条必由之路。 管理信息系统是为了适应现代化管理的需要,在管理科学、系统科学、信息科学和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的基础上形成的一门科学,它研究管理系统中信息处理和决策的整个过程,并探讨计算机的实现方法。它是一个由人、计算机、通信设备等硬件和软件组成的,能进行管理信息的收集、加工、存储、传输、维护和使用的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可促使企业向信息化方向发展,使企业处于一个信息灵敏、管理科学、决策准确的良性循环之中,为企业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第二,管理信息系统是为管理服务的,它的开发和建立使企业摆脱落后的管理方式,实现管理现代化的有效途径。管理信息系统将管理工作统一化、规范化、现
28、代化,极大地提高了管理的效率,使现代化管理形成统一、高效的系统。过去传统的管理方式是以人为主体的人工操作,虽然管理人员投入了大量的时间、精力,然而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所以管理工作难免会出现局限性,或带有个人的主观性和片面性。而管理信息系统使用系统思想建立起来的,以计算机为信息处理手段,以现代化通信设备为基本传输工具,能力管理决策者提供信息服务的人机系统,这无疑是将管理与现代化接轨,以科技提高管理质量的重大举措。管理信息系统将大量复杂的信息处理交给计算机,使人和计算机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组织一个和谐、有效的系统,为现代化管理带来便捷。第三,管理信息系统对企业事业单位的作用在于加快信息的采集、传送
29、及处理速度,实验数据在全单位的共享,及时地为各级管理人员提供所需的信息,辅助他们决策,从而改善单位的运行效率及效果。信息系统能够影响企业的效益、新的产品、新的市场和获得。尤其重要的是它可能导致机构结构的改变,促进企业革新,极大地改变机构发展的方向和速度。主要体现在:管理信息系统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工具,采用全面的市场竞争战略需要得到现代管理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构成的信息系统的支持,许多企业正在考虑如何通过应用管理信息系统改善其在本行业中的竞争地位;对企业经营运作机制和结构的影响,信息系统改变了人们相互交流和联络的方式,尤其在大量数据处理、交换和通讯的环境下。很显然,按照科学的和规范的作业程序与方法
30、处理数据,及时交换意见和信息,协调相互间的配合,对企业的经营生产活动极为重要;促进内部革新的催化剂,信息系统正是要求高度协调化的和信息交流网络化的企业在不同管理层次实现内部革新的催化剂。二、 管理信息系统应用方法的步骤与特点2.1 管理信息系统应用方法的步骤1.总体规划 要建立好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并能够与企业的管理改进很好的结合起来,能够与企业中其他的管理信息系统很好的配合,使系统建设能够有条不紊的进行,就首先要做好总体规划。在总体规划中,首先要对具体企业特征进行分析,明确其使命、任务、市场定位,分析清楚其项目路线图,确定当前的管理水平现状,分析企业发展规划的目标与当前现状之间的差距,确定管理
31、改进的路线图。根据企业项目管理改进的路线图,分析企业项目管理信息系统所需的配合功能,这些功能可以分成三种情况:企业管理水平已经支持的、企业管理下一步将要改进的(一般是指一年以内)、未来要改进的(一年以后)。同时分析企业内的信息结构,包括现状和将来改进之后的,识别其中与项目管理相关的部分,了解相关的各类信息系统的技术架构,确定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在企业整体信息系统中的定位和与其它系统之间的关系。根据企业信息结构的分析结果、三种情况下的管理功能分类的要求和企业信息系统的总体技术架构,确定对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需求。在需求中应同时包括管理和技术两方面的考虑,要同时包括近期和远期的计划。2.分期明确项目目标
32、、范围根据规划的结果,确定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分期工作内容,主要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功能两方面。一般情况下,在第一期工作中一般都会包括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技术基础架构的建立,在企业中建立起相应的系统平台环境,为以后的不断改进奠定基础,第一期中还会包括功能分类中的前两类,首先满足现有的管理需求,这样才能保证同时满足近期发展的需要。3.明确组织和内部沟通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最终目地是为企业项目管理改进服务的,所以管理的改进其实是真正的核心问题,而管理的改进往往又是最困难的。因此,在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就需要在企业中明确一个组织来负责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该组织应对企
33、业长期的管理改进负责。在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整个过程中,都需要注意与企业各个层面保持沟通,从观念上灌输、从方法上引导、从制度上要求、从操作上指导,目地是使管理改进的工作在企业中深入人心,这是管理改进成败的关键,也直接影响到项目管理信息系统最终使用的效果4.数据准备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必然需要企业管理基础环境的一些管理数据,这些 数据在企业中可能还没有,也可能分散在不同的地方,数据的定义和表示形式还可能不一致。因此,在企业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中,需要及早开始整理企业中的有关管理数据,例如组织结构定义、企业资源库、企业成本指标、管理者不同职权反映出的系统权限等,这些数据需要及早开始清理,尚
34、不具备的就要及时补充定义。往往在对这些已有数据的清理过程中,就能发现一些管理方面的问题,在对有问题的数据进行调整的过程,就已经是管理改进的开始了。5. 技术实施 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表现形式是一个具体的IT系统,因此必然需要一定的技术实施工作,包括运行环境的建立、管理功能的开发等技术工作,这就需要在企业中有相应的方法提供技术资源,初期一般都会使用外部的服务来解决主要技术问题,以后企业应该逐步培养自己的骨干技术人员,能够处理日常工作中遇到的技术问题。6. 实施人员对项目管理的理解 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属于一种管理信息系统,是配合管理的一种工具,与实际的管理工作密切相关,因此在实施过程中,实施人员就必须
35、具备一定的项目管理基本知识,能够正确理解企业对项目管理方面的要求,能够使系统中的功能与企业的管理内容对应起来,并能够根据系统功能的特点主动为企业的管理改进提出建议。通过项目管理系统实施的实践活动,在这一方面大家都有着深刻的体会,企业管理人员对项目管理系统工具的理解,和技术实施人员对项目管理理论方法的理解,都是项目成功实施所必不可少的因素。一些项目管理工具厂家,甚至建议系统实施人员都应具有PMP的资格。7. 用户培训 在任何的管理信息系统的实施过程中,培训都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内容。项目管理信息系统也是一样。信息系统本身的建立过程中主要是技术工作,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容易的,更难的是应用到企业日常的
36、管理工作当中,让企业中所有相关人员都理解其管理思想、熟悉其处理规则、掌握其操作方法,这是对工作习惯的一种改变,是管理信息系统实施中难度最大的部分。特别是当管理信息系统中的部分功能所对应的管理内容,是企业以前所不具备的、甚至是抵触的,属于管理改进的部分,那么其实施的难度则会更大,管理改进本身就是一项艰巨的工作。8. 管理制度的配套改进企业项目管理信息系统,是企业项目管理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执行企业项目管理制度的具体工具。因此,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实施,除了运用IT手段建立起可运行的系统外,更重要的是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和流程,使制度、流程与支持的工具能够很好的结合在一起发挥作用。9. 跟踪支持和技
37、术保障 建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工作周期一般不会很长,但是建立后的使用将是长期的。在以后的使用过程中,可能会有新增加的功能,人员流动造成新员工不会使用,已经参加过培训的人员也可能会需要进一步的学习。因此,在完成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建立的工作之后,企业中必须建立能够提供长期支持的机制,收集新的需求,跟踪使用情况,为新、老用户提供技术支持,保证系统作为企业管理的工具能够得到有效的使用,使它真正成为企业项目管理体系中的一个有机部分。2.2管理信息系统应用方法的特点(一)面向管理决策 管理信息系统是继管理学的思想方法、管理与决策的行为理论之后的一个重要发展,它是一个为管理决策服务的信息系统,它必须能够根据管
38、理的需要,及时提供所需要的信息,帮助决策者作出决策。 (二)综合性 从广义上说,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对组织进行全面管理的综合系统。一个组织在建设管理信息系统时,可根据需要逐步应用个别领域的子系统,然后进行综合,最终达到应用管理信息系统进行综合管理的目标。管理信息系统综合的意义在于产生更高层次的管理信息,为管理决策服务。 (三)人机系统 管理信息系统的目的在于辅助决策,而决策只能由人来做,因而管理信息系统必然是一个人机结合的系统。在管理信息系统中,各级管理人员既是系统的使用者,又是系统的组成部分。在管理信息系统开发过程中,要根据这一特点,正确界定人和计算机在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充分发挥人和计算机各
39、自的长处,使系统整体性能达到最优。 (四)与现代管理方法和手段相结合的系统 只简单地采用计算机技术提高处理速度,而不采用先进的管理方法,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仅仅是用计算机系统仿真原手工管理系统,充其量只是减轻了管理人员的劳动,其作用的发挥十分有限。管理信息系统要发挥其在管理中的作用,就必须与先进的管理手段和方法结合起来,在开发管理信息系统时,融进现代化的管理思想和方法。 (五)多学科交叉的边缘科学 管理信息系统作为一门新的学科,产生较晚,其理论体系尚处于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研究者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应用数学、管理理论、决策理论、运筹学等相关学科中抽取相应的理论,构成管理信息系统的理论基础,从使其
40、成为一个形成一个有着鲜明特色的边缘科学。2.3管理信息系统应用方法的评价管理信息系统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结合现代管理理论以及各级管理人员为一体,为组织管理与决策提供辅助的人机结合系统。管理信息系统作为一种管理工具,为企业实现战略目标提供辅助和支持;同时,它作为一种IT产品,在企业日常运行提供业务支持和信息处理。因此对管理信息系统应用绩效的评价应该从以下两个不同的视角进行:企业战略视角和系统管控视角。企业战略视角是指从战略层面上,考察管理信息系统作为一种管理工具,对企业绩效做出的贡献;信息系统管控视角是指从系统运行层面上,考察管理信息系统作为一个计算机软件,自身的运行效果。对管理信息系统的评价一
41、般可由一下方面进行分析。MIS应用软件质量特性定义为分层模型,最基本的模型叫做质量特征,它由一系统质量评价准则定义和度量。MIS应用软件应包括6个质量特性,定义为:(1)功能性:在预定环境下,软件满足用户预期目标和系统设计规格的程度,要求软件没有错误。(2)可靠性:软件按照设计要求,在规定时间和条件下不出故障、持续运行的程度,以及保护数据,避免数据受到偶然的、或有意的破坏、改动或遗失的能力。(3)易使用性:用户学习、使用软件及为程序准备输入和解释输出所需工作量的大小。(4)效率:为了完成预定功能,软件系统所需的计算机资源的多少。(5)可维护性:为满足用户新的要求,或当环境发生了变化,或运行中发
42、现了新的错误时,对一个已投入运行的软件进行相应诊断和修改所需工作量的大小。(6)可移植性:将一个软件系统从一个计算机系统或环境移植到另一个计算机系统或环境中运行时所需工作量的大小。对于上述各个质量特性,直接进行度量是很困难的。因此,对应于上述6个质量特性,设置20个质量特性评价准则,使用它们对反映质量特性的软件属性分级,以此来评价软件的质量特性。20个评价的定义为:(1)准确性:所能达到的计算或控制精度。(2)容错性:系统出错(机器临时发生故障或数据输入不合理)时,能以某种预定方式,做出适当处理,得以继续执行和恢复系统的能力。(3)安全性:防止软件受到意外的或蓄意的存取、使用、修改、毁坏,或防
43、止泄密的程度。(4)完备性:软件需求充分实现的程度。(5)一致性:在整个软件设计与实现的过程中技术、编码的统一程度。(6)通信有效性:在执行功能时,使用最少通信资源的程度。(7)设备有效性:为实现某一功能,提供使用最少设备资源的程度。(8)执行效率:为了实现某个功能,提供使用最少处理时间的程度。(9)数据共享性:使用标准数据结构和数据类型的程度。(10)通信共享性: 使用标准的通信协议、接口和带宽的标准化的程度。(11)操作性:操作软件的难易程度。(12)培训性:软件辅助新的用户使用系统的能力,是否提供帮助用户熟练掌握软件系统的方法。(13)内部结构清晰性:软件的内部结构、内部接口要清晰,提供
44、不复杂、可理解的方式对程序结构做出清晰明了的描述的程度。(14)人机界面友好性:人机界面要清晰、简洁,方便用户操作。(15)模块性:软件系统内部接口达到的高内聚、低耦合的程度。(16)自描述性:软件自含文档对功能进行自身说明的程度。(17)结构性:软件能达到的结构良好的程度。(18)硬件独立性:不依赖于某个特定设备及计算机而能工作的程度。(19)可扩充性:软件的体系结构、数据设计和过程设计的可扩充的程度。(20)产品文档完备性:软件文档齐全、描述清楚、满足规范的标准的程度。MIS系统的开发和维护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明确MIS 应用软件的质量特性和评价准则,对于实施应用软件开发的质量控制,保证
45、生成高质量的软件产品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三、 ERP系统的实施过程及实例3.1 ERP系统的实施过程在引入ERP系统的过程中,实施是一个极其关键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环节。因为,实施的成败最终决定着ERP效益的充分发挥。例如,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已有近千家企业购买了MRPII/ERP软件。而在所有的ERP系统应用中,存在三种情况:按期按预算成功实施实现系统集成的只占10%- 20%;没有实现系统集成或实现部分集成的只有30%-40%;而失败的却占50%。并且在实施成功的10%-20%中大多为外资企业。如此令人沮丧的事实无疑向我们表明: ERP实施情况已经成为制约ERP效益发挥的一大瓶颈因素。由此
46、,我们得出:企业的ERP项目只有在一定科学方法的指导下,才能够成功实现企业的应用目标。在这一部分里,我们要向大家介绍的就是有关ERP实施方面的内容。项目的前期工作(软件安装之前的阶段)这个阶段非常重要,关系到项目的成败,但往往为实际操作所忽视。这个阶段的工作主要包括: 领导层培训及ERP原理的培训。主要的培训对象是企业高层领导及今后ERP项目组人员,使他们掌握ERP的基本原理和管理思想。这是ERP系统应用成功的思想基础。因为只有企业的各级管理者及员工才是真正的使用者,真正了解企业的需求,只有他们理解了ERP,才能判断企业需要什么样的ERP软件,才能更有效率的运用ERP。 企业诊断。由企业的高层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