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5202694自汉迄清的学术流变.ppt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2404763 上传时间:2023-02-17 格式:PPT 页数:79 大小:1.3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495202694自汉迄清的学术流变.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9页
495202694自汉迄清的学术流变.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9页
495202694自汉迄清的学术流变.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9页
495202694自汉迄清的学术流变.ppt_第4页
第4页 / 共79页
495202694自汉迄清的学术流变.ppt_第5页
第5页 / 共7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495202694自汉迄清的学术流变.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495202694自汉迄清的学术流变.ppt(7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自汉迄清的学术流变,第一节 汉代经学第二节 魏晋玄学第三节 宋明理学第四节 清代朴学,第一节 汉代经学概述,“经学”研究和阐发儒家经典的宗旨及其方法的一门学问。“经学经典”儒家推崇的最初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及其在对六经的注疏阐释中形成的七经、十二经、十三经、四书五经等经典性著作。,一、经学经典史,“经学”内容十分广泛,几乎涵盖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一切领域,涉及到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经济、伦理、道德、哲学、礼仪、教育、文学、艺术、史学、法律、宗教及民俗等。,经学内容,经学经典研究“六经”“十三经”“四书五经”,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庄子天下: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

2、分。礼记经解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絜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西汉:诗书礼易春秋设五经博士东汉:五经加上论语孝经合称七经唐代:“明经”科以“三礼”、“三传”合易诗书为九经;合论语孝经尔雅为十二经;宋:合孟子为十三经。,十三经,四书五经,南宋朱熹从礼记中抽出大学中庸两篇,合论语孟子为四书;与汉代五经合称。,二、古文经&今文经,两汉时期今文经学VS古文经学,今文经学1.西汉的人们用当时通行的隶书把这些儒家经典一一抄录下来,写成定本,称为今文经。,古文经学:1.西汉时期人们又多次从民间和孔子旧宅墙壁

3、中发现了一些先秦时用六国古文字书写的儒家典籍,被称为古文经。,抄录方式不同,对孔子的评价、对六经的解释以及学术研究的方法等都存在很大分歧,2.认为六经都是孔子手定的,先有孔子然后有六经,孔子是开辟经学的创始人。,3.以孔子为政治家、教育家,因此今文经学家十分注重从六经的“微言大义”中去探求、发现治国安邦的道理。,2.认为六经不过是古代传下来的史料文献,并非始于孔子,3.古文经学派则是把孔子视为史学家,孔子只是对六经这些历史资料进行了整理,然后传给后人。,两汉时期今文经学VS古文经学,今文经学4.以公羊传为阐发其主要思想的经典,董仲舒是主要代表人物。今文经学家们把儒家的经学阴阳五行化,学术观点不

4、同,古文经学4.把周礼奉为主要经典。反对今文经学者们的神学观点,讲求实学,注重从名物训诂方面去解读经书,因此学风比较朴实。,辉煌时期不同,郑学在古文经学基础上,又参采了今文经学的某些观点。郑学的确立,使得曾经占据统治地位的今文经学实际上被推翻,并且长期以来今、古文经学的激烈斗争也从此趋于沉寂。,5.西汉时期,今文经学受到封建统治者的承认,在思想学术领域占据着统治地位。,5.西汉末代皇帝汉平帝时,古文经才由于王莽一派政治势力的支持,在学者刘歆的建议下立于学官,以与今文经博士相抗衡。,三、今古文经学兴起的时代背景,1.秦国的文化霸权主义:焚书坑儒今文经:儒者口头传述,靠记忆背诵,用当时流行的文字隶

5、书记录成书 齐人伏生(胜)书,口传书经给晁错 古文经:汉武帝时,鲁恭王拆毁孔子故居,在其墙壁中所获得的,史料一:从儒家学说的实际功用入手沛公不喜儒士,诸客若着儒冠来见者,沛公多解其衣冠,尿溺其中,以示不屑。与人相言,常大骂,故不可以儒生之名告之。“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拜通为奉常,赐金五百斤。(叔孙)通因进曰:“诸弟子儒生随臣久矣,与共为仪,愿陛下官之。”高帝悉以为郎。通出,皆以五百金赐诸生。诸生乃喜曰:“叔孙生圣人,知当世务。”,儒生的努力,2.汉初统治者文化政策的选择秦二世而亡,汉统治者引为鉴戒,认识到文化传统、德治教化的重要又因其建立者起于草莽,需借其时各家理论来论证其统治的权威性和

6、合法性黄老学说、阴阳学、儒学纷起竞争,史料二:从古今成败之理诱导贾时时前说称诗、书。高帝骂之曰:“乃公居马上得之,安事诗、书!”贾曰:“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乎?且汤、武逆取而以顺守之,文帝并用,长久之术也。昔者吴王夫差、智伯极武而亡;秦任刑法不变,卒灭赵氏。乡使秦以并天下,行仁义,法先圣,陛下安得而有之?”高帝不怿,有惭色,谓贾曰:“试为我著秦所以失天下,吾所以得之者,及古成败之国。”贾凡著十二篇。每奏一篇,高帝未尝不称善,左右呼万岁,称其书曰新语。,黄老学说的竞争,汉初约70年间,儒、法显学失势,而黄老学说盛兴。文景之治,老子清静无为思想得到提倡,成为当时文化学术的主流,并对现实政治和经济

7、发挥了直接而巨大的影响。,司马谈论六家要旨:“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其实易行,其辞难知。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无成势,无常形,故能究万物之情。不为物先,不为物后,故能为万物主。有法无法,因时为业;有度无度,因物与合。故曰圣人不朽,时变是守。虚者道之常也,因者君之纲也。群臣并至,使各自明也。其实中其声者谓之端,实不中其声者谓之窾。窾言不听,奸乃不生。贤不肖自分,白黑乃形。在所欲用耳,何事不成?乃合大道,混混冥冥,光耀天下,复反无名。凡人所生者,神也;所托者,形也。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敝,形神离则死。死者不可复生,离者不可复反,故圣人重之。由是观之,神者生之本也,形者生之具也。不先定其神,而

8、曰:我有以治天下,何由哉?”,汉武帝独尊儒术,3.汉代:汉武帝推行“独尊儒术”,儒学的发展呈现出上升势头。与此同时,经学也从一种解释经典的学问转变成解释经典与经世致用并重的理论。在废墟中成长为宝物董仲舒: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四、先秦儒学与汉代经学的差异,春秋战国时期:劝说统治者“克己复礼”,恢复王道,是批判者。秦代以后:论证王道理想,维护皇权,传承文化传统,是辩护人。,第二节 魏晋玄学,何晏;

9、王弼;嵇康;郭象,鸿鹄比翼游,群飞戏太清。常恐夭纲罗,忧祸一旦并。岂若集五湖,顺流唼浮萍。逍遥放志意,何为怵惕惊。何宴,一、何谓之玄学?,玄学是以老庄思想为主旨,又糅合儒家经义而产生的一种新学说。,“玄”这一概念最早出现于老子:“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玄”指深奥难测而又无法用语言明确表达的某种状态、关系或道理。研究这种深奥难测的状态、关系或道理的学问,就可谓之“玄学”,玄学“玄”在哪里?,“玄学”即“形而上学”,“魏晋玄学”之“玄”,一曰“玄远”;二曰“名理”;三曰“虚胜”。,基本特点,以“三玄”(周易、老子、庄子)为主要研究对象。以辩证“有无”问题为中心。以探究世界本体为其哲学的基本内容。

10、以解决名教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为其哲学目的。以“得意忘言”为方法。以“辨名析理”为其哲学的思维形式。,魏晋玄学核心内容,(一)本末有无的关系问题;(二)自然与名教的关系问题;(三)言与意的关系问题;(四)圣人有情无情的问题;(五)才与性的关系问题;(六)声无哀乐的关系问题。,二、魏晋玄学的发展阶段,魏晋玄学按照发展阶段可以分为贵无论、崇有论、独化论三个阶段。贵无论主张“以无为本”,认为万有统一于一个共同的本体“道”或“无”,世界万物之所以能够存在,就是因为有这个本体,形形色色的宇宙万物,都是这个本体的表现,即所谓“天地万物皆以无为本”。崇有论反对“贵无说”,它认为世界的根本是有,而不是无。它排斥贵

11、无论的永恒性和绝对性,而肯定万有的真实存在性。独化论反对“贵无论”,也反对“崇有论”。它认为千姿百态的事物是“物各自造”的,是一个自然存在或自然而然的状态和过程。,贵无论,贵无派主张“以无为本”,认为万物统一于一个共同的本体“道”或“无”,世界万物之所以能够存在,就是因为有这个本体,形形色色的宇宙万物,都是这个本体的表现,即所谓“天地万物皆以无为本”。,正史玄学,代表人物:何晏、王弼以兼注老子、周易、论语为学术特色,以论证“无中生有”为主要内容。他们以为天地万物皆以无为本。“无”是世界的本体,“有”为各种具体的存在物,是本体“无”的表现。王弼还从哲学上探讨自然与名教(一般指以正名分、定尊卑为主

12、要内容的封建礼教和道德规范)的关系,宣称名教出于自然,尊卑名分是自然的必然结果,应当反映自然。,竹林玄学,代表人物:竹林七贤(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王戎)阮、嵇二氏之玄学是何、王思想的发展。阮、嵇等人比何晏、王弼更加极端,他们认为世界的本质即自然,完全可以建立一个以自然人性基础上的理想社会。阮、嵇二氏将名教与自然关系问题突出出来,成为其体系之主干。名教与自然关系问题,说到底是一个天人关系问题,也可以说是本体论与社会现象的关系问题的特殊表现形式。,崇有论,代表人物:裴頠它认为世界的根本是有,而不是无。它排斥贵无论的永恒性和绝对性,而肯定万有的真实存在性。“夫至无者无以能生,故始生者

13、自生也。”它认为:“庶类之品”,“有生之体”、“理迹之原”这些归纳,都来源于性质各异、千形百态和错综变化的具体事物和客观现象,这些具体生动的事物和现象就是“有”,是世界上唯一的实在。所以,作为千差万别的事物与现象的本原,只能是“总混群本”的“宗极之道”,“群本”即“群有”,除此而外不存在着一个超越“群有”的“无”,从而否定了“以无为本”的本体论.,独化论,代表人物:郭象反对“贵无论”,也反对“崇有论”。它认为千姿百态的事物是“物各自造”的,是一个自然存在或自然而然的状态和过程。“请问夫造物者有邪?无邪?无 也,则胡能造物?有也,则不足以物众形。故明众形之自物,而后始可与言造物耳。是以涉有物之域

14、,虽复罔两,未有不独化于玄冥者也。故造物者无主,而物各自造。物各自造而无所待焉,此天地之正也。”,崇有论与独化论,联系VS孤立“天下莫不相与为彼我,而彼我皆欲自为,斯东西之相反也。然彼我相与为唇齿,唇齿者,未尝相为也,而唇亡而齿寒。故彼之自为,济我之功弘矣。斯相反而不可以相无也。”(偶然的联系)理VS命“独化于玄冥”的理论旨在调合“独化”与“玄冥”,坚持“有无”的统一,表现了玄学本体论的完善。,三、魏晋玄学生成的时代背景,(一)世族阶层的兴起马克思说到法国中世纪的特点时,曾说过一句话:“行政权力支配社会。”刘泽华中国的王权主义:“中国传统社会的最大特点是王权支配社会。与王权意义相同的还有君权、

15、皇权、封建君主专制等等。”,三国西晋是世族社会觉醒的重要阶段。据学者统计,曹魏时期高门有:豫州颖川荀氏(荀彧)、雍州京兆杜氏(杜畿)、豫州陈国何氏(以何夔为代表)、司州河东闻喜裴氏(裴潜)、并州太原晋阳王氏(王昶)、司州平阳贾氏(贾逵)、幽州范阳卢氏(卢毓)、豫州陈郡袁氏(袁焕)、司州河内修武张氏(张范)、雍州扶风武功苏氏(苏则)。东吴正在世族化或已经世族化的大族则有:太湖流域,顾、陆、朱、张;会稽,孔、魏、虞、谢;阳羡(今宜兴),周氏;吴兴,沈氏、丘氏。西晋高门:兖州泰山羊氏(羊祜)、并州太原王氏(王浑)、司州河东闻喜裴氏(裴秀)、豫州陈国何氏(何曾)、雍州京兆杜氏(杜预)、豫州颖川荀氏(荀

16、顗)。,(二)世族阶层的政治理想:无为代有为,何宴、王弼等人是一批世族玄学政治的提倡者,期望从体制上改革皇权专制政治的弊政,但最后归于失败。“虚君主义”无为主义此主义来源有二:天无言而四时行人君法天;“无为而无不为”之一种解释。汤用彤魏晋玄学论稿,何宴南阳宛(今河南南阳)人,汉大将军何进之孙,曹操为司空时纳其母,并收养晏。晏少时聪慧过人,曹操宠若诸公子 后为司马懿所杀何晏七岁,明慧若神,魏武奇爱之,因晏在宫内,因欲以为子。晏乃画地令方,自处其中。人问其故,答曰:“何氏之庐也。”魏武知之,即遣还外。(世说新语夙慧),正始名士玄学政治的拓荒者,究天人之际:何晏为吏部尚书,有位望,时谈客盈坐,王弼未

17、弱冠往见之。晏闻弼名,因条向者胜理语弼曰:“此理仆以为极,可得复难不?”弼便作难,一坐人便以为屈,于是弼自为客主数番,皆一坐所不及。何平叔注老子,始成,诣王辅嗣,见王注精奇,乃神伏曰:“若斯人,可与论天人之际矣!”因以所注为道德二论。世说新语文学,何宴学术思想:道德论、论语集解 1)本末有无:贵无论道论中说:“有之为有,恃无以生;事而为事,由无以成。”天地万物都是“有所有”,“道”是“无所有”,“不可体”的。无语、无名、无形、无声是“道之全”2)圣人有情无情:圣人无情而有性圣人无喜怒哀乐,圣人无情而有性。凡人任情,喜怒违理,颜回任道,怒不过分,老子注、老子指略、周易注、周易略例 1、本末有无:

18、贵无论2、动与静:本静末动 凡有起于虚,动直于静,故万物虽并动作,卒复归于虚静,是物之极笃也。本体是永恒的,寂静不动,动是相对的,是物质现象世界的东西。,王弼,3、言意之辩:得意忘象和得象忘言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犹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也然则,忘象者,乃得意者也;忘言者,乃得象者也。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4、圣人以情从理:以性统情圣人茂于人者,神明也。同于人者,五情也。神明茂,故能体冲和以通无;五情同,故不能无哀乐以应物。然则圣人之情,应物而无累于物者也。今以其无累,便谓不复应物,失之多矣,康早孤,有奇才,远迈不群。身长七尺八寸。美

19、词气,有风仪,而土木形骸,不自藻饰,人以为龙章凤姿,天质自然。恬淡寡欲,含垢匿瑕,宽简有大量。学不师受,博览无不该通,长好老庄。与魏宗室婚,拜中散大夫。晋书嵇康传陈留阮籍、谯国嵇康、河内山涛三人年皆相比,康年少亚之。预此契者,沛国刘伶、陈留阮咸、河内向秀、琅邪王戎。七人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谓“竹林七贤”。世说新语任诞,二、竹林名士世族玄学政治的继承者,嵇康之死,康将刑东市,太学生三千人请以为师,弗许。康顾视日影,索琴弹之,曰:“昔袁孝尼尝从吾学广陵散,吾每靳固之,广陵散于今绝矣!”时年四十,海内之士,莫不痛之。晋书嵇康传康、安等言论放荡,非毁典谟,帝王者所不宜容。宜因衅除之,以淳风俗

20、。晋书嵇康传,嵇康释私论:矜尚不存乎心,故能越名教而任自然;情不系于所欲,故能审贵贱而通物情。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老子、庄周,吾之师也。又每非汤武而薄周孔。浊酒一杯,弹琴一曲,志愿毕矣。,嵇康四言赠兄秀才入军诗 其一:,息徒兰圃,秣马华山。流磻平皋,垂纶长川。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嘉彼钓叟,得鱼忘筌。郢人逝矣,谁与尽言。,话语秩序下的权力印迹,嵇康崇尚老庄,讲求养生服食之道。善鼓琴工书画,著声无哀乐论、养生论、释私论,倡“越名教而任自然”,提出“声无哀乐论”,以反对儒家的诗教说与礼教观。超玄的人生与话语世界掩映着另一个现实的权力世界。诗人书写一种超越现实权力政治的清净理想,表

21、现出的是东晋世族名士的越尘出世的玄远风流。,三、中朝名士世族政治与皇权政治的折衷者,向秀、郭象:庄子注 庄子序云:上知造物无物,下知有物之自造也。1、万物独化论:无待而独化说2、自然名教:名教即自然3、性、命理论:庄子“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郭象:不可奈何就是命。,四、东晋名士世族玄学政治的实践者,王导晋书卷七三庾亮传:“时(案在咸康中)王导辅政,主幼时艰,务存大纲,不拘细目。”。世说新语政事:“丞相末年略不复省事,正封箓诺之,自叹曰:人言我愦愦,后人当思此愦愦。”“丞相末年”就是指咸康中,也就是庾、王对峙最为紧张的时候。王导愦愦为政,主要目的是和辑士族,求得彼此利益的均衡,特别是

22、使庾、王之间相安无事。,谢安,世说新语雅量:谢公与人围棋,俄而谢玄淮上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言,徐向局。客问淮上利害,答曰:“小儿辈大破贼。”意色举止,不异于常。世说新语雅量:谢太傅盘桓东山时,与孙兴公诸人泛海戏。风起浪涌,孙、王诸人色并遽,便唱使还。太傅神情方王,吟啸不言。舟人以公貌闲意说,犹去不止。既风转急,浪猛,诸人皆喧动不坐。公徐云:“如此,将无归!”众人即承响而回。于是审其量,足以镇安朝野。,第三节 宋明理学,一、宋明理学兴起的背景:三教合一1、儒学独尊地位的动摇(社会动荡不安;受到道、佛教的冲击)各种异端学说的兴起使人们难以选择自己的立场,从而使历史与传统失坠,剥夺了士大夫通过儒家经

23、典解释而确立的思想权力。孙复儒辱:“佛老之徒,横于中国,彼以死生祸福虚无报应之事,千万其端,绐我生民,绝灭仁义,屏弃礼乐,以涂窒天下之耳目”在普遍混乱的思想状况下,需要重建一个可笼罩一切自然、社会与人的根本依据。,葛兆光中国思想史:中国古代曾经有天地、阴阳、五行、八卦九宫以及空间与时间的象征系统,这种宇宙象征系统曾经是赋予一切合法性与合理性的来源,可是,当宋代士大夫重新收拾这个曾经奠基了一切道理的宇宙论时,他们发现,这种本身需要借助于天象、地理等等知识支持才能被理解的理论,也需要一个不言而喻的预设或依据,正如邵雍所质疑的,“天以理尽,而不可以形尽,浑天之术以形尽天,可乎”。于是,推寻一天地万物

24、背后的更超越的实在,就成了重建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的前提。,2、“三教合一”潮流的出现在此基础上,儒学体系进行更新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国的学说理学。,二、理学在宋代形成的历史背景:1、宋代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重文轻武,对学术文化较少干涉,学术活跃。2、儒家知识分子积极参与国家政事,参政议政;言论不当,朝廷仅是贬官离京而已,而且职务并不低。3、科举产生的士大夫们,注重道德文化修养,注重气节,对儒家经典大义的不断探究成为时尚。,三、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观点(一)北宋:周敦颐、程颐、程颢1、周敦颐湖南人,因家在庐山濂溪,人称濂溪先生 1)为宋代理

25、学开山祖,著有太极图说2)首先探讨宇宙本源,主静无欲为而达明心3)提倡主静、窒欲,主张内圣外王的理论4)“诚”是“五常之本,百行之源”,是道德的最高境界,2、程颢、程颐程颢(10321085),字伯淳,世称明道先生。,程颐(10331107),字正叔,世称伊川先生。河南洛阳人。二程都是周敦颐的学生,“格物致知”论“格犹穷也,物犹理也”程颢说:“学也者,使人求之于内也;不求于内而求于外,非圣人之学也。”程颐说:“学者不必远求,近取诸身,只明天理,敬而已矣”,(二)南宋时期,1、朱熹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祖籍江西婺源,生于今福建尤溪县,故其学派被称为“闽学”。“紫阳先生”朱子遗书、朱子大全集、

26、朱子语类,代表作品,观书有感二首【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昨夜江头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注释】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朱熹 父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鉴:镜。古人以铜为境,包以镜袱,用时打开。这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渠:他,指方塘。那得,怎么会。如许:这样。蒙冲:战船。一毛轻:轻如一根羽毛。,朱熹的思想,理气论 动静观 格物致知论 心性理欲论 美学思想,理气论,“合天地万

27、物而言,只是一个理”,“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无人无物,都无该载了。有理便有气,流行发育万物。”,理是先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形而上者。理是事物的规律。理是伦理道德的基本准则。气是朱熹哲学体系中仅次于理的第二位的范畴。气是形而下者,是有情、有状、有迹的;气具有凝聚、造作等特性。,理,气,朱熹认为,“理”是宇宙的本源,是万物的根据,它本身是一个超时空、超动静、唯一的、绝对的存在。朱熹又认为,理派生万物离不开“气”这个中间环节,宇宙之内有理也有气,理气相依而不能相离。朱熹认为在超现实、超社会之上存在一种标准,它是人们一切 行为的标准,即“天理”。只有

28、去发现(格物穷理)和遵循天理,才是真、善、美。而破坏这种真、善、美的是“人欲”。因此,它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动静观,动静无限性动静不可分运动的相对稳定和显著变动 渐化与顿变,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致知论,格物:“即物”“穷理”“至极”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博学积累贯通推类,博学为积累做了准备,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就会贯通而得到一普遍原理,用得到的这个普遍原

29、理推类就可以知道那些未知的事物之理。经过这样一个步骤就可以达到格物致知。,美学思想,美是给人以美感的形式和道德的善的统一。文与质、文与道。对诗经与楚辞的研究,也常表现出敏锐的审美洞察力。,心性理欲论,“天地之性”或“天命之性”是专指理言,有至善的、完美无缺的;“气质之性”则以理与气杂而言,有善有不善,两者统一在人身上,缺一则“做人不得”,“道心”出于天理或性命之正,本来便禀受得仁义礼智之心,发而为恻隐、羞恶、是非、辞让,则为善。“人心”出于形气之私,是指饥食渴饮之类。,陆九渊(11391192),字子静,号象山,江西抚州人。著作被后人辑为象山先生全集。,将儒家思孟之学与佛教禅宗相结合,提出“心

30、”是世界的本源,故他所代表的道学被称为“心学”。主张“心即理也”。“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三)明代:王守仁(14721529),浙江余姚人,世称阳明先生,他继承了朱熹和陆九渊理学精华而又有新的发挥,是明代最大的理学家。,王守仁的哲学凸显了心的作用,故叫心学,其核心观点是“心即理”、“致良知”和“知行合一”圣人之学,心学也,心即理也。“门徒遍天下,流传逾百年”四、宋明理学的影响1、消极: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制度,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2、积极:塑造中华民族性格特征: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道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

31、命;凸显人性的庄严。,第四节 清代朴学,一、朴学起源注重训诂考据,“朴学”、“考据学”;“乾嘉学派”1、顾炎武:朴学之祖;号亭林,江苏昆山人;著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音学五书、亭林诗文集等;提倡治学应注意于经世致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行己有耻、博学于文”,2、黄宗羲(16101695),字太冲,号南雷,又叫梨洲,浙江余姚人。其师刘宗周,其父黄尊素都是王守仁的弟子。著有宋元学案、明儒学案及明夷待访录等“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3、王夫之(16191692),字而农,号薑斋,湖南衡阳人。隐居衡阳船山著书立说,学界称船山先生。著有张子正蒙注、周易外传、读通鉴论、宋论等,均由后人辑入船山遗书 认为天理、人欲都是自然,“天理”就在“人欲”中,反对宋明理学家“去人欲、存天理”的主张。,二、著名学派(一)吴派:惠栋、江永、钱大昕(二)皖派:戴震、段玉裁、王念孙、王引之(三)浙东派:全祖望和章学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