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小学各学科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研究报告.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2412133 上传时间:2023-02-18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9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信息技术与小学各学科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研究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信息技术与小学各学科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研究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信息技术与小学各学科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研究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信息技术与小学各学科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研究报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信息技术与小学各学科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研究报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信息技术与小学各学科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研究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信息技术与小学各学科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研究报告.doc(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信息技术与小学各学科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信息技术与小学各学科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课 题 研 究 报 告中央电化教育馆学术委员会:我校于2002年申报了中央电教馆“十五”规划课题“信息技术与小学各学科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该课题获得立项后,于2002年5月在武汉开题。在中央电教馆及省教育信息化发展中心课题指导组的具体指导下,我们按照课题方案认真组织了研究工作,就课题的内涵、整合的条件、原则、与学科整合的一般模式、整合对师生及教育教学所产生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现作如下研究报告。一、问题的提出:科学技术的每一次进步,都激发了科研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将其应用

2、于教学,以推动教育事业进步的热望,信息技术的发展同样如此。为了让学校教育乘上信息技术快车,近年来,信息技术装备成了学校装备的重点,并已经成为学校的一笔重要教学资源。然而,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教学现状到底如何呢?检索了一些资料,观摩了一些学校,我们自己也跻身于探索者的行列,亲身参加了实践,在感受到科技进步给教育带来巨大推动力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困惑。其一,信息技术课与学科教学的脱节,使信息技术作为单纯的技术让学生学习,本应成为手段的却成了目的;其二,作为辅助教学手段的信息技术,有时成了教学的一种点缀,有时只是把课本搬到屏幕上,给人的印象往往是画蛇添足,并未起到实质性的作用;更有甚者,通过电脑以直观的

3、或虚拟的形象替代学生的形象思维,更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我们学校是县级实验学校,有学生近4000人,教职员工200多人,近年来,信息技术装备获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随着教学实践和教育科研的深入,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开始为我们所关注:信息技术应该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与教学结合?它作为一种要素加入到教学中,将对学生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巨大的投入应该有怎样的效益?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

4、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信息技术是指人类对数据、语言、文字、声音、图画和影像等各种信息进行采集、处理、存储、传输和检索的经验、知识、及其手段、工具的总和。整合的目的和意义不仅是为了发挥信息技术的工具功能,而是要通过整合促进教学模式的变革,实现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全方位的现代化。2001)。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是教师和学生在课程中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来促进教学。从目标看,主要着眼于达成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即培养学生因为要研究的是信息技术的整合,所以,技术环境是开展研究的必要物质条件。学校资金异常困难2001年暑期,学校投资近30万元,新建了一间微机室,为9个创新教育实

5、验班配备了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装备了一间多媒体教室和一间课件制作室。2002年,学校又投入近40万元建起了多媒体校园网络。2003年,投入25万元,再建一间网络教室,增配套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现在,学校有计算机网络教室三间,微机150余台。多媒体投影教室一间,电子备课室一间,有校园闭路电视系统及节目制作设备。学校的多媒体校园网接入公众多媒体网和湖北教育信息网,个创新教育实验班均配备了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实现了资源共享。英特尔公司首席执行官克瑞格?贝瑞特博士说:“如果教师不了解如何更加有效地运用技术,所有与教育有关的任何技术都将没有任何实际意义。计算机并不是什么神奇的魔法,而教师才是真正的魔术师

6、。”我们无法设想一个缺乏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的老师能指导学生开展所谓的“数字化学习”,也不能设想一个知识传授型的教师愿意自觉地把计算机引进课堂。教师自身的信息化是教育信息化的最终决定因素,当然也是这个课题得以开展的决定因素。基于这样的理解,我们在课题研究的全过程,一直重视对课题组全体教师的观念、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并在此基础上,组织对全校任课教师的培训。开题之初的培训主要针对课题组成员。通过请专家作报告、组织教师论坛、推荐外出学习、举办信息技术培训班等方式,对全体成员进行教育科研理论、建构主义理论、课程改革理论和信息技术等四方面培训。先后派出周华志、孙晶、程玲、马新珍、汤新春、鲍生国、张刚、范欣敏

7、、王海等到北京、武汉、广西南宁等地学习,同时多次派人参加省内交流。在校园网建设完成后,我们又借助科利华公司的培训实力组织了大规模的信息技术培训活动。在我们县被确定为新课程实验县之后,我们又积极推荐课题组老师承担对全县教师的培训任务,课题组汤新春、马新珍、孙晶、程玲、周华志等同志先后被县教师继续教育中心聘为县继续教育讲师团教师,孙晶更被省教研室确定为湖北省新课程培训教师。通过任务驱动,提升了课题组教师的教育理念和理论素养。我们把教师信息素质及其培养也作为课题研究的内容之一,在对教师信息素质与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关系进行全面考察之后,汤新春同志写了一篇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应用与教师信息素质,该文2004

8、年在教育部教育信息管理中心组织的第四届全国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发展论坛上交流;2005年,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与教师信息素质一文发表在中小学电教杂志上。4、学生会操作:输入、浏览、检索、交流要日渐娴熟。当我们把计算机作为学生学习工具的时候,就必须训练学生尽快掌握这一工具的使用技能,常规的信息技术课无法达到这个要求。那么,学生应该掌握哪些必备的技术?对这些技术的学习和训练应该作出怎样的科学安排?怎样的训练效率最高?等等,这都是我们必须研究的。通过实验、观察和行动研究等方法,我们初步探索出一个比较合理的训练系列和学习策略。内容顺序:熟悉键盘文字录入Word及Powerpoint的简单应用上网浏览、搜索

9、、筛选、下载BBS、E-mail网页制作等,这一顺序的安排可以使“整合”的层次和学生信息技术水平相适应。学习策略:增加教学和训练时间;教学与应用相结合;课内课外相结合;学校家庭相结合;学习与活动相结合。5、评价得跟上:指导、检测、评估、考核须有新标准、新办法。尽管课题研究得到了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但课题组老师们仍有许多的疑虑: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能否完成教学任务,实验班学生能否适应现在仍在广泛沿用的考试,学生更加丰富的作业形式能否在工作考核时被认可,电子教案在上级检查的时候能否过关,等等。老师们的担心不无道理,很显然,因为在课题研究之初,学生将花更多的时间来学习信息技术,这势必影响其它学科的教学

10、时间,当时间不能保证的时候,教学任务谁都没有把握完成;而广泛沿用的考试仍以侧重知识掌握程度的检测为主,整合的教学在这方面未必有优势(我们学校实验班的优势直到第四个学期才开始凸现);学生的作业和教师的教案是对教师工作考核的重要依据,人们已经习惯于手写的文本,至于电子作品,无论是学校还是上级业务主管部门,还未见有相关的评估细则出台。关键是,教师的考核成绩是直接与聘任、晋级、加薪等挂钩。在“饭碗”和重大利益面前,走新路是要冒很大风险的。基于以上理由,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及上级业务部门的工作指导等,都必须考虑到实验教师工作的特殊性,在认可他们劳动意义的同时,还应该有相应的评价标准出台,给他们以一个正确评

11、价。6、社会要认同:家长的关心、理解、支持与乐观期待同样重要。同样因为上述原因,部分家长可能担心自己孩子的学业受到影响,怕孩子成了实验品而不敢放手,社会也可能在目前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仍将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教师工作质量的依据,并对可能暂时没有优势的实验班教师妄加非议。因此,对家长进行必要指导和对社会宣传,以争取家长的关心、理解、支持与乐观期待,同样对课题研究有着积极意义。(三)“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课程整合”的初步探索在课题研究的第一阶段(2002年春2003年秋),我们依托并不完善的研究条件,因陋就简,边建设,边开展课题研究。这一阶段,我们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是教育实验、教育调查、教育观察、行

12、动研究等,按照省课题指导组的统一部署,研究工作集中在语文及艺术学科。由研究的师资条件、学生条件及环境条件所决定,这一阶段的研究工作特点是:研究对象单一,较少的教师参与,“整合”在较浅层次进行。尽管如此,我们的研究工作仍取得了比较丰硕的成果。2002年10月,学校语文课题组有22件整合作品获得了省课题指导组一二三等奖,这些作品包括“整合”教学实录、教学论文、教学设计、CAI课件及脚本等。对这些作品进行综合考察,它们主要围绕着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方式、整合教学的效率、整合的意义和策略等进行探讨。1、“整合”的模式:演示辅助式(以演示型辅助教学软件支持):尽管演示辅助式还只是初步意义上的整合,但

13、由语文教学的特点所决定(实现语文的工具性价值和人文性价值),这一模式仍有着广泛的适应性。它的应用方式大致有如下几种:情景导读:创设学习情景对于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很重要,同时它也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要求。用Authorware、3D、Flash等软件制作的图文并茂、动态逼真的课件,对于营造良好的教学情景,为教学定下感情的基调,为学生的活动准备场景等,都非常有效。课题组孙晶老师在2003年全省青年教师语文公开课比赛中获得一等奖,执教的丑小鸭一课,就较好地运用了这种辅助手段:画面上是秋天的空寂,秋风萧瑟,树叶飘零,丑小鸭孤零零地走在树林里,悲哀无助,眼里滴出一颗大大的泪珠。不仅学生被感染了,听课的

14、教师也被感染了。课题组蔡彩云老师在教学林海时,让学生自读课文之后,演示了多媒体课件:一个卡通人物是小兴安岭林海的导游,向同学介绍了“岭”,其它部分卡通人物就没再说话,老师让学生当导游,接着卡通人物向其他同学继续介绍“林”和“花”。学生了解了课文之后,又被课件带着进入情景,有卡通导游的示范,难度大大降低了,学生在活动中理解了课文,也训练了口语。鲁小燕老师在教学小山羊一课时,以童话内容为依据,还增加了小松鼠请小山羊吃松果的内容,制作课件,创设情境,让学生仔细观看,然后关掉音箱,请孩子们演一演文中的角色,给课件中的动物配音。学生们兴致盎然,踊跃登台表演,在活动中,语言能力和想象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15、资料展示:对于知识性的课文,通过网络自主学习当然非常理想,但如果在课堂教学中能用好课件,也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在一次教学研讨会上,课题组马新珍老师执教只有一个地球,就是运用多媒体课件,通过资料展示的形式把教学推上高潮。课件中包括利用各种途径收集了三十多幅图片、中央电视台相关的视频资料以及近几年来人类乱开采矿产资源造成严重事故的事实资料,在引导学生学习人类对地球资源的破坏部分时,老师将这些资料、图片向学生一一展示,学生及听课教师触目惊心。教师因势利导,让学生谈感受,他们直率、朴实的话语让教师及听课者暗暗叹服:“地球环境的变坏原来是人们自己惹的祸”“地球会记仇,你对她不好,她就报复你”“地球对人类的

16、惩罚有时太残酷了”“我以前不懂为什么把每年的4月22日定为世界地球日,现在懂了”。学生的意识到了这一步时,教师趁热打铁鼓励他们在课后从自己身边的生活中继续寻找证据,开展综合性学习和实践活动。这样,不但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了课文,而且强化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实物模拟:詹天佑一课的教学难点是让学生理解从两端同时凿进的方法、中部凿井法和人字形线路,体会詹天佑杰出的才能。借助多媒体,在学生读懂语言文字的基础上,观看动画演示,特别是火车过人字形线路(一列北上的火车随着汽鸣往东北方向行驶,经过人字形线路的岔道口就倒过来,原先推的火车头拉,原先拉的火车头推,使列车折向西北前进),这幅生动的画面将学生深深地吸引住了,仿佛真的见到了火车过人字形线路的情景。这时学生不仅弄懂了詹天佑解决困难的办法,而且不由地赞叹詹天佑的杰出。从两端凿进的方法和中部凿井法4、刘儒德博士的整合进程四阶段说5、马宁、余胜泉等专家教授的“十层次说”6等学术观点,结合学校实际,对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整合的模式、原则等,从操作的层面进行了实践探索。和前一阶段相比,这一阶段的研究工作有着自己的特点:研究基本覆盖整个小学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更多的教师参与研究活动;“整合”研究的触角伸向更深层次;“整合”由课内向课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