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小学灾后重建住宅楼还房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实验小学灾后重建住宅楼还房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7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目 录第一章 总 论11.1项目概况11.2建设内容与规模11.3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21.4主要财务经济指标21.5可行性研究依据2第二章 项目建设背景及必要性42.1项目建设背景42.2*县经济社会发展概况42.3项目建设必要性5第三章 项目区建设条件73.1项目区概况73.2项目建设选址13第四章 总体规划与平面设计154.1总体规划154.2平面设计18第五章 建筑结构设计225.1建筑设计225.2结构设计245.3给排水工程265.4电气工程285.5燃气工程32第六章 环境影响评价336.1环境保护执行标准336.2施工期环境影响分析336.3项目建成后环境影响分析37第七章 劳动
2、安全卫生与消防397.1劳动安全397.2劳动保护427.3消防安全427.4卫生防疫437.5无障碍设计43第八章 节能节水458.1节能设计458.2节能技术措施468.3节电508.4 节气528.5节水528.6加强节能管理55第九章 项目组织管理与实施569.1项目组织管理569.2项目实施安排599.3施工建设项目招投标60第十章 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6410.1投资估算6410.2资金筹措65第十一章 项目效益与风险分析6611.1社会效益分析6611.2风险分析6711.3风险防范措施68第十二章 结论与建议7012.1结论7012.2建议71附件.631、县委政府领导对*县第一
3、实验小学灾后重建住宅楼还房工程项目的批示2、*县城乡规划管理局关于同意*县第一实验小学灾后重建住宅楼还房工程设计方案的批复。3、国有土地使用证4、*县环境保护局关于*县第一实验小学灾后重建住宅楼还房工程项目环境影响登记表的批复。5、*县第一实验小学灾后重建住宅楼还房工程项目效果图6、*县第一实验小学灾后重建住宅楼还房工程项目初设图第一章 总 论1.1项目概况1.1.1项目名称*县第一实验小学灾后重建住宅楼还房工程项目1.1.2建设性质新建项目1.1.3项目建设单位 建设单位名称:四川省*县第一实验小学1.1.4项目建设地点*县*镇*路1.2建设内容与规模在“5.12”地震中,*县第一实验小学部
4、分教学楼和教辅用房受损严重,经鉴定为D级危房,必须拆除重建。根据重建规划对校区设施进行了调整,原职工宿舍拆除重建。本项目规划占地面积525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996平方米,共20户。1.3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1.3.1建设总投资项目建设总投资为180万元,不包括工程建设其他费用。1.3.2资金筹措自筹资金180万元。1.4主要财务经济指标表1-1 序号科目单位数据备注1项目规模总投资万元1801.1占地面积平方米5251.2建筑面积平方米19962建设期月123资金筹措万元1803.1自筹资金万元1801.5可行性研究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526号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2.国务院国发2
5、00821号关于支持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政策措施的意见3国务院国发200822号关于做好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指导意见4.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5.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及实施细则6.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7.*县*镇总体规划(2004)8.住宅设计规范(GBJ96-86)9国家有关投资项目管理及可行性研究方面的法律、法规、方法与参数等12建设单位提供的其它相关资料、图纸等第二章 项目建设背景及必要性2.1项目建设背景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给*人民带来了重大生命财产损失,因灾死亡7人,重伤41人,垮塌民房3600余间,损毁民房20000余
6、间,损毁商业用房30000平方米,山塘险情16处,隧洞垮塌11处,提灌站垮塌23处,渠道垮塌5820米,桥梁垮塌11座,山体滑坡堵塞道路330处,11千伏输电铁塔4座倾斜,全县直接经济损失达3.2亿元。*县第一实验小学教学楼“春苗楼”和教辅用房受损严重,经鉴定为D级危房,必须拆除重建。根据重建规划对校区设施进行了调整,原职工宿舍拆除重建。2.2*县经济社会发展概况*县幅员面积1108.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3565公顷,44乡镇,617村,5613村(居)民小组。总人口65.1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3.79 万人,非农业人口 11.39万人。农业人均耕地仅0.936亩。粮食作物以水稻和小麦为主
7、。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现代农业蓬勃兴起,工商经济异军突起,城乡面貌日新月异,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得到极大提升。2008年完成地方生产总值38.8亿元,同比增长13,;三次产业比为38.929.331.8;实现地方一般预算收入7791万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7913元和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498元。2.3项目建设必要性2.3.1项目建设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灾后重建方针政策的需要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地震灾区的灾后重建工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方针、政策和法规,确保了灾后重建工作扎实有效的进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2008年6月5日上午召开会议,研究部署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对
8、口支援工作。2008年6月8日,温家宝总理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本项的建设可以解决受灾群众的住房问题,以满足灾区人民生活需求,促进灾区发展。2.3.2加快小城镇建设的需要小城镇作为一种社会形态,是生产力水平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既有一定区域内的政治文化中心的职能,还具有组织生产、商品流通、信息交流、技术服务、交通运输、金融信贷及提供其他服务等多种职能。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环节。2.3.3振兴县域经济的需要从长远来看,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不仅需要良好的政策导向、便利的交通环境,更需要完善的市政基础设
9、施和优美的外部生态环境的支撑,本项目的建设,能改善居民住房环境,带动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第三章 项目区建设条件3.1项目区概况*县位于四川省东北部,东与南充市顺庆区相靠,南和南充市嘉陵区相携,西同射洪县、盐亭县接壤,北与南部县毗邻。地跨东经105364至10647,北纬30524至31157,离川东北重镇南充市32公里,距重庆市、成都市分别为200公里和250公里。*县幅沿面积1108.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3565公顷,44乡镇,617村,5613村(居)民小组。总人口65.1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3.79 万人,非农业人口 11.39万人。县人民政府驻*镇。3.1.3城市性质*县政治、经济
10、、文化中心,生态型工贸旅游城市3.1.4县城规模1、人口规模:2008年 7.05万人2、用地规模:2008年: 8.32平方公里3.1.5自然环境1、地质水文*县属丘陵及低山区,平均海拔380米,地层岩性为砂页岩互层,是中生代陆相与湖相沉积的红色碎屑岩,地层属侏罗纪蓬莱镇组(J3P)和遂宁组(J3S)。第四纪以来,由于地壳的间隙性上升,地貌呈现三级阶地。一级阶地:高山河床717米,阶地完整且较平坦;二级阶地:高山河床3045米,阶地面度切隔破坏;三级阶地:高山河床6070米,阶地平面己破坏,地形变化较大,地层、地表为耕植土和破,冲积粘性土,下层为中侏罗系砂泥岩,地质构造简单,地层倾角平缓。*
11、县多河流,全县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有6条,最大的是发源于南部县伏虎的宝马河,全长41.6公里。向西注入的是涪江水系,其余的均为嘉陵江水系。 *县城依山傍水,四周群峦环抱,虹溪河与象溪河在现场交汇,把县城分为三片,地势基本平坦,高差在3米之间,海拔高度361.2米。根据地勘报告可知:该区域物理地质作用主要以风化作用为主,次为崩塌作用。后山部分岩石不完善,风化裂缝发育,岩性软,透水性强;砂质粘土岩,岩石破碎,局部成土状。基建场址选择地理位置较好,岩石一般完整,岩性亦坚硬,局部渗透性较强。场址地势平坦,排水通畅,区内无大江大河,不受洪水威胁,场区及附近无断裂、滑坡、崩塌等不良地质现象分布
12、,区域地质构造稳定,属稳定场地,适宜建筑。对场地地基土作原位测试和室内土工试验,场地上覆素填土系新近堆积,结构构散,承载力低,淤泥质粉质粘土、细砂等呈透镜体存在,结构松散,承载力低,均不宜作基础持力层;场地内粉质粘土层、泥卵砾石层稍密,承载力较高,局部均匀性较好。但其分布及厚度变化较大,视建筑物的分布和荷载大小,可选作基础持力层;场地内下伏基岩分为强风化层、中风化层,强风化层的承载力较低,中风化层承载力较高,由于场地属丘陵区,基岩面埋深及起伏变化较大,在浅埋段,为良好的浅基础持力层,深埋段为良好的桩基础持力层。场地内地下水为粘性土层中的上层滞水,其补给来源为地表大气降水及生活废水,水量很小,水
13、位不甚稳定。据区域水文资料表明,场地内地下水对混凝土无腐蚀性。场地位置较高,雨水等可借助天然坡度排放,排水通畅。2、地震效应按国家地震局的有关文件及中国地震系数区划图(GB183062001)可知,项目区的基本地震烈度小于VI度区。根据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2008年修订)附录A我国主要城镇抗震设防烈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和设计地震分组的规定,项目区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3、气候气象*县地处四川盆地东北部,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冬暖无严寒,夏热无酷暑。多年平均气温16.9,最冷月平均气温6.5,最热月平均气温27.9。大多数年份月极端最高气温37
14、-39,日极端最低气温-2.8。全年有霜日数14天,无霜期288天,年降水量960mm,日最大降水量161.7mm,年平均相对湿度79%,全年日照时数1354.7小时。年平均风速10m/s,瞬间最大风速27 m/s,年最多风向N(北风),风向频率8%。3.1.6 交通*县第一实验小学位于*县*镇文化路217号,位于*县城*镇城市中心,距南充市中心23km,有城市公共汽车通达,校区距离国道212线约1km,且校区外有市政道路与城镇相连,各类交通十分便捷。4.2.3 市政基础设施1给排水本项目由*县供排水公司市政供水系统供水,公司已同意向该项目供水,项目所需用水可就近从城市供水主管接入,教学、生活
15、用水有保障。校区内现有建有污水、雨水管网,本项目建成后,新增雨污管网可与现有管网连接,雨污水汇集后,集中排入城市污水管网。2供电35kv供电线路已架至项目区,可满足项目建设及建成后各类用电需求。3通信条件*县电话市话通讯普及率高,每百户安装电话率58%,实现光缆通讯和程控电话,并开通了国际国内电话直拨和移动通讯系统以及互联网接入。通讯管道均已敷设至校区内,本项目可就近接入。4.燃气100mm天然气管道均已敷设至校区内,本项目可就近接入。综上所述,拟建场址地势平坦开阔,拟建项目周围500m范围内没用大型污染严重的厂矿企业,无重大的环境制约因素,且该地地势较高,排水通畅,不受洪水威胁,不需设防水电
16、、交通、通讯便利,是办学的理想之地。3.2项目建设选址3.2.1场址选择原则本项目建设地址选择,遵循以下原则:1、交通便利,无不良地质地段(如溶洞、断层、软土、湿陷土等)及水文;2、符合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和对文化设施的布局要求;3、公用工程如城市电力、上下水管网等市政设施配套完善;4、场址上空无高压输电线路等障碍物通过,与其他公共建筑,不造成相互干扰。3.2.2场址选择本项目选址位于*县第一实验小学校内,原址重建,不新征土地,本项目交通条件方便,地理位置十分理想,街面基础设施齐全,水泥路面,排水设施齐备,自来水、电力、天然气等齐全,周边环境良好,修建时不涉及电力、电缆等设施的搬迁等。场址便利的交
17、通条件和优越的外部环境为本项目的建设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项目选址符合集镇规划要求,符合土地、环保等部门的要求,地址条件较好,无滑坡等现象及后患,不存在有危岩、危坎等安全隐患。第四章 总体规划与平面设计4.1总体规划4.1.1设计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2)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3)*县*镇总体规划(4)住宅设计规范(GBJ96-86);(5)城镇燃气设计规范(GB50028-93);(6)其它相关政策法规和技术规范。4.1.2设计原则(1)人本充分考虑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形成一种绿意盎然,自然和谐的居住环境。(2)自然贯彻“尊重自然”与“可持续发展”的
18、思想,在充分保持原有地形地貌的前提下,贯彻生态原则、文化原则与效益原则,力求塑造一个具有优雅环境、丰富文化内涵、经济效益显著和个性鲜明的居住空间。将大自然的环境空间最大限度地引入住区环境。(3)经济作为住宅区,道路、建设等都应充分考虑地形因素,尽量减小土方建设量,利用原地形进行整体设计。(4)文化体现*县特有的文化底蕴,发展地域文化,使之与现代生活进行充分融合。既具有传统遗风,又有现代开放的人文气息。(5)融合讲求人与环境的融合、建筑与整体规划布局的融合、居住行为与商业、游憩行为融合,建筑与绿化的融合。(6)安全针对不同出行设置道路及出入口,避免交叉干扰。加强物业管理,确保居住的安全性。4.1
19、.3设计理念以“人本、自然、文化、经济、融合、安全”为中心原则,以整体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三者统一为基准点,着意刻画优质生态环境,为居民塑造都市中自然优美,舒适便捷,卫生安全的怡然栖息之地。1、打造人、自然、文化、科技的共生与共创,营造诗情画意的现代人居环境。2、强调全区建设的整体性,包括功能布局、住宅分布、道路系统、绿化系统、活动空间分布与市政基础设施,统一规划,形成统一整体。3、在兼顾整体性的同时,强化小区规划的相对独立性,包括:功能、规模与组团景观。4、以环境建设为重点,充分利用规划区域范围内自然环境,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较大的开发规模,以小型广场、园林山地、水系、绿带、中心绿地及标
20、志性公共建筑等内容为载体,点、线、面互为串联,全方位营造高品位居住环境。5、规划、建筑及景观风格具有鲜明的文化与时代特色。6、在整体风格协调的前提下,各类建筑具有清晰的可识别性,尤其是资源分享尽量均好。7、尽量考虑经济性及可操作性,在此基础上尽量创造良好的空间及景观环境。8、为更好体现住户的利益,尽量满足均好性,并在均好性的基础上做到适度的独好性。4.1.4总体布局项目规划根据地块情况项目建筑呈长方形,南北纵向,在合理位置设置化粪池,共用区内垃圾站及停车场等公用设施。本工程规划总建筑面积1996平方米,共20户;配套给排水、消防、供电及绿化等。绿化率为30%。表4-1 主要用地指标序号名 称单
21、位规模备注1总用地面积M2525 2总建筑面积M21996 3建筑占地面积M2525 4绿地面积M2150 5绿化率%30 4.2平面设计4.2.1平面布置原则1、总平面布置,要功能分区明确,满足方便出入、居住、防火、防灾等要求;2、根据生活区的特点确定各个功能区域建筑面积比例;3、科学地组织人流和车流。人流、车流及生活垃圾通道宜分开布置;4、坚持科学合理、节约用地的原则;5、遵循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满足环保、安全等技术规范要求。6、充分考虑住房室内采光、通风良好。7、力求做到建筑布局紧凑、交通便捷、管理方便、减少污染和能耗;8、合理规划绿化率、建筑密度和容积率。绿地率宜为30%50%,建筑密度
22、宜为25%40%,建筑容积率宜控制在1.62.0之间。4.2.2建筑布置方案本项目规划为1幢,共20套,总面积1996平方米。单套建筑面积85平方米 ;建筑结构为框架结构,室内作简装修,符合基本生活要求。4.2.3交通组织1、道路设计原则(1)统一性原则:遵循组织交通,合理分区,创造景观的三统一原则进行路网规划。(2)便捷性原则:以主导性为主的道路尽量直达,达到环境的完整性。(3)经济性原则:坡地道路应尽量结合地形处理,尽量减少土方工程。(4)合理性原则:道路走向顺应地势,并避免住宅前后无路可走的不利局面。(5)舒适性原则:道路与环境相结合。2、交通道路体系共用区内道路4.2.3空间构架整体空
23、间布局依据设计要点,居住建筑层数较为均匀。整体空间是以小区绿地的大空间逐渐渗通到宅前的绿化中,再向下逐渐过渡,形成一个主次分明的空间体系。4.2.4活动空间1、共用区内部的活动空间,区内部的活动空间主要有三大类;公共活动空间、儿童活动场及老年休闲活动场。2、公共活动空间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小区公共活动空间,二是宅间活动区。两者形成连贯的体系,相互渗透,满足不同的活动需要。3、儿童及老年活动场地根据各自的特点,分开布置,满足一定的服务半径,内部布置活动器械和场地。第五章 建筑结构设计5.1建筑设计5.1.1设计依据(1)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2006);(2)城镇燃气设计规范(GB50
24、02893);(3)公共建筑设计节能标准(GB 50189-2005)(4)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 502001);(5)住宅设计规范(GBJ9686);(6)国家、省、部相关法令、法规。5.1.2建筑功能布局规划设计注重建筑在整个小区建筑体量、空间尺度等方面的协调,对总体布局进一步优化,并充分利用自然景观资源。本项目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资源,同时兼顾满足周边现状住宅的日照要求。整个小区现代、简洁、大气,且内部空间经济实用,为小区创造整体的空间形象,各空间围而不合,自然过渡。5.1.3无障碍,节能及环保设计(1)小区出入口处设有消防坡道兼做无障碍坡道,在每栋住宅楼入口处都设有无障
25、碍坡道。(2)本项目在施工图阶段要进行节能设计,符合国家及地方节能要由。要优先选用国家推广的环保节能建材。(3)本项目在施工图阶段要进行环保及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设计,充分利用地形地貌,尽量不破坏生态环境;同时要达到国家及地方相关规范规定的要求。5.1.4建筑空间造型本项目设计力求与周边建筑、环境协调,对项目周围环境做详细的调查研究,造型设计时力求创造一个曲折动人的立面效果。空间设计上力求现代新颖、简洁美观,色彩上也与周围的色彩、及建筑相协调。整体造型为简洁的现代风格;强调不同的体量高低前后退台及色彩构成,功能舒适而美观;建筑色彩以浅赭色为主色,整体以暖色调为主,色彩统一明快,立面丰富而挺拔、重点
26、突出,具有非常浓厚的生活气息。5.2结构设计5.2.1设计依据1、本工程结构设计所采用的国家颁发的现行规范、标准:(1)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2001);(2)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6);(3)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01);(4)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5)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6)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94);(7)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8)住宅设计规范(GBJ96-86);2、本工程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建筑结构安全等级为二级。3、本工程采用的主
27、要活荷载标准值3.5KN/。4、自然条件:基本风压值W0=0.35KN/(50年一遇);W0=0.4KN/(100年一遇)。风荷载体型系数、风压高度变化系数及风振系数按荷载规范采用,地面粗糙度为表C类。5、地震作用本工程场地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抗震设防类别为丙类。5.2.2结构设计本工程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屋面结构:采用现浇混凝土板作承重结构,屋面板按上人屋面的使用荷载选用。楼层结构:所有露面均采用现浇混凝土结构。楼梯结构:由于楼梯段水平投影长度不大于3m,故采用钢筋混凝土板式楼梯。天沟:采用现浇天沟。过梁:窗过梁以及门的过梁均采用钢
28、筋混凝土梁,并采用可兼做过梁的框架梁做窗过梁。基础梁: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基础梁。根据场地地质材料报告,采用钢筋砼桩基础。材料为混凝土标号:C30,钢筋采用HPB335,HPB235。桩基到持力层,一桩一基,桩基安全等级提高一级。主要建筑材料材质(1)钢材:钢筋:直径8mm,HPB235钢;8 mm直径14mm,HPB335钢; 直径16mm,HPB400钢或HPB335钢(或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确定)(2)砌块和砂浆:采用页岩砖,强度等级不小于MV7.5,水泥砂浆强度等级不小于M7.5。5.3给排水工程5.3.1设计依据(1)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3(2)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29、50016-2006(3)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GB50084-2001(2005版)(4)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GB50140-2005(5)业主的设计要求及各工种提供的有关图纸及资料5.3.2给水系统(1)水源:生活给水由市政管网分别引入二条DN200给水管接至项目区生活储水池。(2)用水定额及用水量:本工程设计共20户,最高日用水量约为9.8M3/d。5.3.3排水系统(1)最高日污水排水量14M3/d。(2)雨污水采取分流制。雨水排入河流,污水经化粪池处理后进入城市污水处理系统。5.3.4消防给水(1)消防水量:室外消火栓用水量30L/s灭火时间2小时。室内消火栓用水量30L/s灭火
30、时间2小时。(2)水源:消防给水由市政给水供给。(3)室内消火栓系统:室内消火栓系统分一个分区,消火栓出水水压大于50m时采用减压稳压消火栓。(4)室外消火栓系统:小区室外,设室外消火栓给水。室外消火栓由市政给水供给。(5)住宅区内均设置手提式灭火器。(7)消防系统管道采用内外壁热浸镀锌钢管,丝扣或卡箍连接。5.4电气工程5.4.1设计依据(1)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T16-92)(2)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2006)(3)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GB5011698)(4)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5)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5005295)(6)低压配电
31、设计规范(GB5005495)5.4.2设计范围(1)供配电系统;(2)电力设计;(3)电气照明设计;(4)自动控制与自动调节;(5)建筑物防雷保护与接地及电气安全;(6)本工程弱电内容(除了火灾自动报警和消防联动控制系统),由建设方委托专业公司设计。5.4.3负荷等级主体工程供电负荷按二级设计,其余配套公建均为三级负荷。5.4.4供配电设计(1)供电电源及电压:本工程由城市公变供电线路接入小区配电房后接入各户。(2)供电系统:各单体电源就近接自设在小区内的变电所。消防负荷、应急照明和高层的配套公用设施等均由引自不同的公用计量间(其电源接自两个不同的变压器出线回路)的两路低压电源供电,末端自动
32、切换,备用电源自投自复。5.4.5电力设计本工程内全部为低压设备,电源从相关低压配电箱引来。配电系统一般为放射式、树干式和混合式。消防设备、重要负荷低压双回路供电,末端自动切换。一般动力电源线选用阻燃型电力电缆,消防设备选用耐火电缆。接地保护采用TT系统。5.4.6电气照明设计(1)照明电源:均为单相220伏电源,电源从相关低压配电箱引来。(2)导线选择及敷设:室内照明采用铜芯线直埋或局部穿管敷设;小区道路照明供电电缆则沿路边绿化带穿管埋地敷设。(3)应急照明设置:主要通道、疏散楼梯设疏散用的应急照明,疏散通道、楼梯及出入口设疏散指示标志灯,应急照明电源为双回路末端自动切换,备用电源自投自复。
33、5.4.7建筑物防雷保护与接地及电气安全本工程各楼建筑防雷按二级设计。在各楼的屋顶上设置明装避雷带;利用柱子内主钢筋作接地引下线;利用建筑物的桩基、底板内钢筋网作综合接地体,构成整个防雷接地系统。接地电阻要求不大于1欧。为防止雷电波的侵入,进入建筑物的各种线路和金属管道均采用全线埋地引入,并在入户处将电缆的金属外皮、金属管道与接地装置可靠连接。本工程各幢楼做总等电位联结,卫生间做局部等电位联结。为防人身触电,选用的电气设备均与使用环境相适应。电气设备及线路的安装符合电气安全规定。所有插座配电回路(分体空调回路除外)均加装漏电保护装置,漏电电流要求小于30mA。所有电气设备的不带电金属外壳均应可
34、靠接地,电气竖井内敷设专用的接地干线,配电箱至单相插座的接地极设一根专用的PE接地线,所有安装高度低于2.4m的灯具外壳都与专用PE线可靠连接。5.4.8弱电设计1、三表联网管理系统主要指水表、电表、煤气表的远程自动抄表,由中心计算机传输控制器。采集终端和水、电、煤气计量表组成三表联网管理系统。可随时调用系统内任一水表、电表、煤气表的数据。2、有线电视系统本工程的电视信号源引自当地有线电视网,设置一有线电视机房。楼内信号采用分配分支方式传输网络。每户设一根有线电视信号线,进户线缆敷设至室内的家庭信息箱,经户内的家庭信息箱再敷设至户内的用户插座。每户设二只终端插,电平达735db。3、电话通讯系
35、统在小区管理处设一间电话通讯交接间,由市政通讯网引入的电话中继电缆在此交接箱内进行交接,在每幢楼的底层设一电话配线箱,由配线箱向每户敷设一根二芯电话线。电话线缆经户内的家庭信息箱再敷设至户内的终端插座。5.5燃气工程5.5.1设计依据(1)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2)城镇燃气设计规范 (GB50028-2006)(3)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 50019-2003)5.5.2燃气系统设计燃气由小区内管道接入各户。第六章 环境影响评价6.1环境保护执行标准(1)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H38382002)(2)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1996)(3)大气污染综合
36、排放标准(GB162971996)(4)生活饮用水水源水质标准(CJ 302091)(5)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6)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6.2施工期环境影响分析6.2.1施工期污染源1、施工期噪声污染源施工期的噪声主要来源于包括施工现场的各类机械设备和物料运输的交通噪声。施工场地噪声主要是施工机械设备噪声,物料装卸碰撞噪声及施工人员的活动噪声,各施工阶段的主要噪声源及其声级见表。声级最大的是电钻,可达115dB(A)。物料运输的交通噪声主要是各施工阶段物料运输车辆引起的噪声,各阶段的车辆类型及声级见表。本项目运输车辆安排时尽量避开居民楼。表6-1 各施工阶
37、段主要噪声源状况施工阶段声源声级施工阶段声源声级土石方阶段挖土机78-96装修、安装阶段电钻100-115冲击机95电锤100-105空压机75-85手工钻100-105打桩机95-105无齿锯105底板与结构阶段混凝土输送泵90-100多功能木工刨90-100振捣器100-105混凝土搅拌机100-110电据100-110云石机100-110电焊机90-95多角磨光机100-115空压机75-85表6-2 交通运输车辆声级序号施工阶段运输内容车辆类型声级/dB(A)1土方阶段土方外运大型载重机902底板与结构阶段钢筋、商品混凝土混凝土罐车、载重车80-853装修阶段各种装修材料及主要设备轻型
38、载重卡车752、施工期扬尘施工期扬尘主要来自土方的挖掘扬尘及现场堆放扬尘;建筑材料(白灰、水泥、沙子、石子、砖等)的现场搬运及堆放扬尘;施工垃圾的清理及堆放扬尘;人来车往造成的现场道路扬尘。3、施工期废水污染源施工期产生的废水包括施工人员的生活污水和施工本身产生的废水;施工废水主要包括土方阶段降水井的排水,结构阶段混凝土养护排水,以及各种车辆冲洗水。4、施工期固体废弃物施工期固体废弃物主要为施工人员的生活垃圾、施工渣土及损坏或废弃的各种建筑装修材料。6.2.2施工期环境影响分析1、施工噪声影响根据噪声污染源分析可知,由于施工场地的噪声源主要为各类高噪声的施工机械,这些机械的单体声级一般均在80
39、dB以上,且各施工阶段均有大量设备交互作业,这些设备在场地内的位置,同时使用率有较大变化,因此很难计算其确切的施工场界噪声,根据本项目施工量,按经验计算阶段其各施工阶段的昼夜声级见表。表6-3 各施工阶段昼、夜声级估算值 单位:dB(A)施工阶段昼间场界噪声标准值夜间场界噪声标准值土方阶段75-857575-8555结构阶段70-857065-8055装修阶段80-9585禁止施工552、施工扬尘的影响由于土石方过程破坏了地表结构,会造成地面扬尘污染环境,其扬尘量的大小与诸多因素有关,是一个复杂、较难定量的问题。通过对施工期环境影响的分析,施工期主要污染为噪声与扬尘,为减少其环境污染,应做到:
40、现场施工中,建筑材料的堆放及混凝土拌和应定点、定位,并采取防尘措施,设置挡风板。施工期间尽量选用烟气量较少的内燃机械和车辆,减少尾气污染,施工道路经常保持清洁,湿润,以减少汽车轮胎与路面接触而引起的扬尘污染,同时车辆应限速行驶;混凝土搅拌等高噪声作业及施工车的进出口,尽可能远离居民住宅,施工车场地尽量平整,减少颠簸声,以减少施工噪声对居民生活的影响;施工中做到无高噪声及爆炸声,打桩时不在夜深人静时进行,吊装设备噪声满足环保要求;施工中不产生超标准的空气污染,环保措施与工程进度做到“三同时”,环境治理设施应与项目的主题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交付使用;建筑垃圾及时清理,文明施工;地块周围树立
41、高于3米的简易屏障,或在使用机械设备旁树立屏障,减少施工机械的噪音。6.3项目建成后环境影响分析作为住宅建设项目,基本无工艺废气和生产废水排放,因此污染源分析主要是燃料燃烧废气、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6.3.1大气污染源分析炊事和热水器采用天然气,最大燃气量为4立方米/h,平均燃气量为1立方米/h。6.3.2水污染源分析拟建项目的水污染源主要是生活污水。最高日用水量为9.8M3。污水类型包括洗浴排水、冲厕排水和厨房污水。室内排水废污合流,按用水量的80%计算,最大日污水排放量为7.84M3。第七章 劳动安全卫生与消防7.1劳动安全7.1.1安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护法中华
42、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建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规定7.1.2主要危险有害因素1危险因素分析(1)机械伤害:主要有挤压、碰撞和撞击、接触(包括夹断、剪伤、割伤、擦伤、卡住)等。在建筑施工安装及设备使用过程中,由于使用不当或以外故障可能导致对机械安装使用人员的的伤害。(2)高处坠落:施工人员高处作业如果没有防护措施或防护措施有缺陷,工人有坠落摔伤的危险。在项目建成投入使用后,若电梯或者高空防护措施出现严重质量问题,将有可能引发高处坠落伤害。(3)电气伤害,电气事故可分为触电事故、静电事故和电气系统故障危害事故等几种。(4)违反操作规程电焊或者吸烟有可能引发火灾。项目建成使用过程中,房间内各种设施和家具等
43、均属于易燃物质,若遇明火可能引发火灾危险。2有害因素分析(1)粉尘危害:项目在建设过程中将产生施工粉尘,若浓度高于容许浓度,施工人员将直接遭受粉尘的危害。(2)噪声危害:在施工及使用期间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噪声污染,如打桩、混凝土浇筑、汽车运输、泵机等。7.1.3安全措施1、施工期劳动安全根据项目建设的相关法律、法规,在施工中建筑安全工程安全生产管理必须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的责任制度和群防群治制度。(1)对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人员,特种作业人员及其施工作业人员进行安全生产培训。(2)建筑施工企业在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时,应当根据建筑工程的特点制定相应的安全技术措施;对专业性较强
44、的工程项目应当编制专项安全施工组织设计,并采取安全技术措施。专项安全施工组织设计,必须报市建筑安全生产监督机构备案。(3)施工现场使用的安全防护用品、电气产品、安全设施、架设机具,以及机械设备等,必须符合规定的安全技术指标,达到安全性能要求。2、运行期劳动安全在项目运行过程中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确保项目实施后符合职业安全的要求,保障劳动者在工作过程中的安全和健康,提高劳动生产率。(1) 建筑物防雷、火灾危险、环境保护、设备管理及其它危险、有害因素的防护工作,要通过工程设计、相关措施的制定和落实来保障。(2) 本项目劳动安全设计必须达到有关要求,有关设备需经当地劳动部门验收合格后才
45、可投入使用。运行过程中,相关人员需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操作各种设备、机械,并对有关人员定期进行安全生产培训,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信念。7.2劳动保护本项目在方案设计中应充分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为职工创造良好舒适的工作环境,在工作环境较为恶劣的地方,设置必要的通风设施,配备必要的防护设备,以减少对人体的损害。7.3消防安全各建筑间距离按规范要求布置,确保防火间距,建筑区周围设环形消防车道,为消防扑救提供有力的交通应急条件。沿道路消防给水管,形成环状管网,并沿线设置地上式室外消防栓。建筑物按规范设置防火分区,手提式磷酸铵盐干粉灭火器及消防栓。根据消防用水量设消防水池,按规定要求储存充足水量,以满足消防的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