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算用结合”专题工作总结.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2416164 上传时间:2023-02-1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算用结合”专题工作总结.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小学“算用结合”专题工作总结.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小学“算用结合”专题工作总结.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小学“算用结合”专题工作总结.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小学“算用结合”专题工作总结.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算用结合”专题工作总结.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县实验小学“算用结合”专题工作总结一、我校“算用结合”专题研究的历程我校自实施新课改以来,一直致力于算用结合专题的研究,回顾历程,可分以下四个阶段:1、下意识的“以用引算”阶段我校新课程实验始于,是我校“算用结合”专题研究的第一阶段。自新课改以来,计算教学一直是我校数学组所关注的重点内容之一。但是,在第一阶段,我们较多地把研究的眼光聚焦于计算算法的多样化与优化上,以及计算能力和技能的达成的效果上,实际上研究的重心仍然落足于计算的本身价值。而同时,在课堂形式上,利用教材提供的情景图引出计算模型的做法也基本得到定型,虽然,在指导思想上,还没有将这种做法以“算用结合”的思想做引导,但下意识的“以用引

2、算”已经成为当时的一种刻板的计算教学必要环节。2、“以用引算”教学情景设计专题研究阶段年9月至年7月,这是我校“算用结合”专题研究的第二阶段。在这一阶段,随着外来各种研究信息的侵入,以及自身实践经验的提升,我们开始意识到“用数学”是计算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我县教研室陈达桂老师的“情景-探究”教学研究成果在全县进行了普及、推广。以上几方面的因素,促成了我校的“以用引算”教学情景的设计与执行成为了计算教学研究的一个新热点。我们的主要做法是:选择或设计合适的生活情景,在信息解读中萌发采用计算解决问题的需求,并采用多种策略列出各种计算模型,最后优化和提炼计算方法。应该说,这一阶段,我们的研究还是

3、仅仅停留于一个“以用引算”的研究阶段,但总算迈出了具有真正意义的“算用结合”研究第一步。在此期间,有一次教研活动,对我们以后的算用结合专题研究影响巨大。06年4月13日,我们举行了小学数学“算用结合”校本研究活动,有幸邀请到市教育局教研室王瑞达老师、县教研室陈达桂老师莅临指导。在活动中,我们先以集体备课的方式研讨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教学设计,接着由朱旭美老师上课,再研究小组成员评课、专家评课,最后王瑞达老师作“算用结合的实践探索”培训报告。这是一次一线教师与市级专家真实对话,这次活动有效地解决了教师对算用结合内涵的困惑,也初步感受到算用结合点、不同课型的结合度等操作经验,也使我们真正感受到我们那时

4、算用结合专题研究的狭隘性,从而,促使我们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地。3、算用辨证结合的尝试阶段年9月年6月,是我校算用结合专题研究的第三阶段。在这一阶段,我们从重点研究“以用引算”向“算用辨证结合”的方向转变。期间,有三个活动影响较大。一是学习“算用结合”有关文章,开展以“算用结合”主题的数学大练课活动;二是全体组员积极参与在玉环举行的“台州市小学数学算用结合主题研讨会暨专家特级教师大讲堂活动”;三是07年5月,各县(市)教研员和骨干教师莅临我校开展新课程调研活动,我们借题发挥,使此次活动成为对全体数学老师进行“算用结合”的一次培训活动。一方面全体数学老师参与备课、试教、修改教案、再试教等磨课的全过程

5、,另一方面在活动中开设了8节课,8位执教教师及协助教师和专家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最后在多媒体教室集中交流,共同探讨 “算”与“用”结合的策略与方式。这个阶段我校基本实现从“以用引算”向“算用辨证结合”过渡,使教师们能在实践操作层面上基本把握算用结合点、结合方式等。4、从“数学模型”的视觉研究“算用结合”阶段年9月至今是我校算用结合的第三阶段。这一阶段,我校主要开展了以“算模”建构与解读为重点的算用结合专题研究。在上一阶段的研究中,我们发现,在教学中,算用结合的思想虽然得到了确立,但是,在实践中,其操作性还是有很大的缺失。例如在具体的计算中,算理的阐释还是缺乏足够的依据,情景创设与算理解读相脱离

6、,这样使计算教学的核心问题解决缺少有效的办法。后来,我县的方芳老师的乘加、乘减计算与温岭横湖小学设计的小数加减法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范例。在以上的反思中,我们开始了对“算模”建构与解读的研究,试图在生活情景中挖掘蕴涵算理的素材,利用这些素材解读计算的方法和依据。数学是模型的科学,我校从数学模型的视角来研究分析“算用结合”,我们的教学思路是:(1) 生活原型激发学生计算的需求。(2) 结构模型阐析算式模型。(3)算式模型解决生活问题。生活原型是指具有一定的现实生活背景,又内含着数学问题的一些生活素材,它的外现形式有文字、图片(包括静态、动态)等。在解读生活原型时,需从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它将

7、经历对生活情境中蕴含的数学成分进行分析和描述的过程,经历从一些属于学生的、不那么正规的数学语言,通过简化和形式化不断地向比较严格和正规的语言靠拢的过程。 结构模型是指生活原型中所存在的各种关联元素搭配、排列的内在关系。它可以是图片本身中的元素搭配、排列所呈现的特征,如人教版二年级下册乘加、乘减主题图中玉米棒排列的特征,也可以用线段图、数量关系及语言阐述等形式来外现。算式模型是指在解决某一类问题中所抽取的算式、算式所内含的算理及算式所外显的算法等都具有一定的特征。这三个层面的模型间有着数学内在结构及本质上的联系,但数学化程度及具有的内在特点明显是不同的。生活原型是生活与数学自然的交融,有着浓郁的

8、生活气息,又内含着本质性数学问题,数学问题是生活原型的脊梁,在解读原型的过程中必须突显、抽取出数学问题。算式模型是三种模型中最抽象、最数学化的一种符号模型,可以用字母等符号来表述其特点。而在这“算式模型”、“生活原型”之间,其内在的结合点是“结构模型”,它“生活原型”本质性的框架抽取,又是“算式模型”中算理的支撑,它是链接生活原型和算式模型之间的桥梁。以上这种利用生活情景进行建模解模的方法不但使“以用引算”拓展到“以用解算”,而且,算模的应用,使以算促用成为了现实。年的我校数学大练课中的算用结合的课例为以上的思想提供了印证。二、我校“算用结合”专题研究的工作经验1、以教师专业技术发展为切入点研

9、究“算用结合”回顾我们的算用结合专题推进的过程,我们清晰地看到,我们解决了四个方面的教学实践问题。一是算法的多样化和优化问题,二是以算引用的情景创设与解读问题,三是算用结合的结合点问题,四是以用解算和以算促用的算模建构问题。以上四个方面教学实际问题解决方法的研究,一方面切实解决了“算用结合”的实际教学困难;另一方面极大地促进了教师专业技术的发展,从而,使我们的专题研究形成了一个持续发展的良性发展态势。2、集体共进是专题研究取得成效的有效途径我校在“算用结合”专题研究中,采用的推进方式是“共同认同、集体共进”的方式。例如,在每一个学期的开始,我们数学组都采用专题研究规划的方式,通过讲座的形式,将

10、专题研究规划中的目标与导向向每位教师宣讲清楚,然后以典型课例、论坛、总结会等方式反复集体研究,并以数学大练课的方式,将每位教师的提升程度进行展示和评点。通过以上的一系列坚持不懈的研究活动,不但使老师达到能按主题思想上好课,同时,又使每位教师充分理解集体推进的意愿。以上集体共进的研究方式总能使学校的工作落实到每一位教师的实际教学,避免了先进教学观念属于少数人,停留于领导报告的伪学术研究局面。正因为如此,我们认为集体共进是专题研究取得成效的有效途径。 3、名家指导来之不易,值得珍惜回顾我校算用结合研究的发展历程,不能不提的是,作为一所县级实验小学,我们的新课程实验一直得到县教研室陈达桂老师的悉心指导。也正是如此,我们自豪地讲,我们的算用结合专题研究与我县数学研究同步,我们的一些成功的做法正是我县许多成功做法的总结与缩影。我们也不会忘记,王瑞达老师曾经带领各县市的数学教学研究的名家多次来我校的专题指导。名家指导来之不易,千万要珍惜。回顾我校“算用结合”专题研究的历程,我们认为,虽然发展较慢,但是,我们总觉得它的发展有其特点的逻辑,尤其是各个阶段有侧重的研究都有存在的价值,都为后续的研究奠定的基础,我们赞同、也擅长这种稳步提升的发展模式,值得骄傲的是,在名家的指引下,我们都在适当的时候牢牢把握住了进一步发展的机会和方向。县实验小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