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与学科教学资源整合例谈.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2416245 上传时间:2023-02-18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与学科教学资源整合例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与学科教学资源整合例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与学科教学资源整合例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与学科教学资源整合例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与学科教学资源整合例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与学科教学资源整合例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与学科教学资源整合例谈.doc(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与学科教学资源整合例谈 摘 要: 新课程改革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同时强调课程资源的整合,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满足学生的学习与生活需要,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使其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在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中,应适度开发与拓展教学资源及教学内容并注重各种课程资源的整合,体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教材观,体现开放性的教学理念。 中国论文网 关键词: 小学品德与生活 教学资源 整合 新课程改革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同时强调课程资源的整合,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满足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的需要,从而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使其适应社会发展的需

2、要1。因此在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中,要深入研究课程标准、钻研教材、研读教参,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适度开发与拓展教学资源及教学内容并注重各种课程资源的整合,体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教材观,体现教学内容的开放、教学方法的开发、教学过程的开放、教学评价的开放理念。 所谓小学品德与生活的教学资源整合,是指与小学生品德教育与培养相关的各种教学要素的重新组合,包括各学科教学内容、学校日常活动的内容、小学品德与生活的综合实践学习等内容,使其达到优势互补。智力强调一点“资源的整合”是在学科本位的前提下两个以上的学科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假如品德与生活教学是一艘船,如果适当引入其他学科内容并采取有效教学手段做引

3、擎,它就会变成具有强大战斗力的航空母舰,能提升其“战斗力”,从而取得战役的胜利。 下面以小学品德与生活课与小学科学课为例,谈谈课堂教学资源的整合。在小学日常课堂教学中,通过学科组集体备课,我们发现小学品德与生活与科学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如果整合其教学资源,则有利于开发小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培养小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升小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通过课程内容的整合,实现知识的再现与补充 品德与生活教材中有很多内容与小学科学的教学内容是相通的,甚至是为小学科学奠定基础的。所以在教学时可以把二者有机结合,使品德与生活和科学教学内容上互相渗透,互相补充,使二者相辅相成,从而体现课

4、程的价值与功能。例如,人教版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二课小苗快快长一课,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了解春天是万物生长的好季节:引导学生观察春季人们的种植活动,初步理解“一年之计在于春”的含义,通过种植与观察记录等活动,感受生命的成长,体验丰收的快乐与成就感。学生在观察春季人们的种植活动后,亲身体验种植活动:这与人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中的植物的生长变化单元教学内容有相似之处,可以与其进行整合。在这个单元教学中,老师可引导学生种植植物,学习播种技能,设计适宜的实验,观察种子的萌发过程。根据研究植物生长变化的需要,确定观察、记录的内容和方法:让学生用事实阐述观点,培养合作意识,小学科学

5、教学内容的有效加盟,使品德与生活课堂学习内容更丰富多彩,更具有实践性,为品德与生活课堂注入活力,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有更深入的了解,实现知识的再现与有益补充。 二、教学方式的整合体现学习的自主与合作 品德与生活为活动型综合课程,强调“做中学”,注重小学生的经历与体验、感悟内化。因此在教学中往往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2:小组讨论、模拟表演、展示交流、小实验小制作、饲养种植等。这些活动有探究性的、体验性的、操作性的、实践性的但无论是哪种性质的活动,都要强调儿童直接参与,而且全员参与要占相当的比重:强调进行简单的探究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在体验中学习,培养探究的习惯、学习探究的方法。小学科学与

6、此基本一致,同样强调学生的自主与合作,强调以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强调“做中学”。如我和太阳做游戏,这一课的目标是让学生感受春天阳光的温暖和户外活动的快乐,表现对大自然的亲近;通过实验活动,探究一些和阳光有关的自然现象;养成爱观察、好提问的好习惯,表现出探究大自然的极大兴趣。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四个活动实现以上教学目标。 活动一:到学校草坪上感受阳光,亲近大自然。 活动二:观察阳光与影子的变化及其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指导学生学习写观察记录:引导学生在课上做踩影子、做手影的游戏,探究太阳光的自然现象。 活动三:探究美丽的彩虹:教师和学生一起吹泡泡,观察泡泡在阳光下会出现哪些颜色。然后教师给学生

7、演示棱镜片:观察棱镜片是什么颜色,阳光透过棱镜片后出现什么样的奇迹,了解白色光不是单色光,而是复合光,从而了解彩虹的形成:活动四:探究纸为什么会燃起来。教师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放大镜的镜面对太阳,使下面的光聚交成一个亮点,把纸放在亮点上,一会儿纸被点燃。然后让学生回到教室里尝试,在没有阳光照射的教室里,用放大镜所聚的光点点纸片,观察现象:对比两种实验结果,学生明白:室外有阳光照射的放大镜把纸点燃,而在教室里却没有点燃:教师可引领学生分析:因为教室里没有强烈的太阳光,光线太弱没有聚集足够的内能,所聚光点的温度不高,就没有把纸点燃。 通过以上整合,品德与生活和小学科学在教学方式上互相促进,体现

8、学生在学习上的自主与合作。 儿童对周围世界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其兴趣表现在感性方面,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在自主与合作中引导儿童观察生活中亲身经历的一些有趣的现象,培养他们对大自然中各种现象的兴趣、好奇心和积极探究的欲望,从而激励儿童多提问、勤思考,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 三、研究专题的整合呈现学习的过程与态度 品德与生活标准强调,要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子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使学生珍爱生命,热爱自然,热爱科学3。这与小学科学的课程标准不谋而合。 小学生原本就有好奇、好问、喜欢想象的特点,这是引导学生进入探究情境的最佳时机,教师可尝试从一年级开始,让学生进行小课

9、题的研究。对学生一生的发展和成长,都是有帮助的,要不失时机,注重引导和指导。对于小学生来说,大自然永远是神奇、神秘、丰富多彩的,在大自然中游戏与玩耍,探究各种自然现象,是他们最喜欢的事情之一。因此,可以“走进大自然”为切入点,与科学课中的相关内容整合,引导学生到大自然中感受春天的到来,尝试进行种植小实验,探究生命的成长,在和煦的阳光下,做踩影子,吹泡泡等游戏:探究光和影子的有趣游戏,研究风与我们生活的关系从而使学生更真切地体验到在大自然中学习与游戏的乐趣,体验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关系,培养热爱自然的情感:科学学科重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这属于品德与生活课教学的范畴。 再如在我们的生命一课教学时,

10、可以整台科学学科我们的生命周期一课:学生通过探寻自己的生命历程,了解成长的不易,知道自己的生命承载着许多亲人的爱和期望,应该珍爱生命,健康生活。两课的教学目标基本一致,在教学时可以互为补充,互相借鉴。教师可通过以下设计进行教学整合:活动一:学生通过课前调查访谈,找一找妈妈怀孕的照片或者录像,看看那时候妈妈的样子与妈妈怀孕以前的照片及现在的样子有什么不同;找找出生记录或成长册,看看刚出生的自己体重和身长各是多少,请家长说说当时自己是什么样的。找找小时候的衣服、鞋帽和自己不同年龄的照片,对比婴儿出生时的脚印和自己现在的脚印,看看变化有多大,从而了解从出生再到现在,我们的身体发生的很多变化,认识人的

11、生命周期。 活动二:引导学生做游戏“乘上生命号列车”。自学生担任驾驶员,沿着生命的轨迹行使,小学生通过考查生命轨迹,知道人的一生中身体要经历很多变化,从呱呱坠地的婴儿到活泼可爱的儿童,再到精力充沛的青年和年富力强的中年,最后到步履蹒跚的老年,经历了人的不同生命时期。在游戏与活动中,学生情绪高涨,对生命有了深刻认识。 通过这些研究专题的整合,小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更快乐,积极进取的学习态度得以强化和提升。 总之,品德与生活和学科教学资源的整合,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大有裨益。课程整合能让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增强活力,也能使学生在丰富的教学资源中学到丰富的知识,并学以致用,使之相辅相成,得以升华。但是整合并不是随意地机械组装,而应重实效而非重形式,重感悟而非重知识,注重过程体验。这样才能激发小学生自主参与品德与生活学习活动,从而使小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促进小学生健康成长与发展,实现品德与生活的教学目标,突出课程的价值与功能。 参考文献: 1杨文广.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拓展性学习策略浅谈J.小学语文教学参考,2004. 2刘强.小学品德与生活综合性学习浅谈J.现代教育科学,2008. 3李莉.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解读J.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