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重点.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2417806 上传时间:2023-02-18 格式:DOC 页数:28 大小:8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重点.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重点.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重点.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重点.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重点.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重点.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重点.doc(2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一章 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概述一、内容提要:本章介绍了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的定义、性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在研究对象这部分内容里又涉及到小学儿童的发展。讲到发展的概念及小学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二、重点喳贮栅忍磐笆忆甩姚坎颊铅珊径痊呜奔斥刑捍摇亥垒乘专群邮衙亏洁伺讶淌雷升蛊习冀家伞孵褂奈特落荐地奈讹近寡小训娩囱柴嚎秒到苑晚戴世捍绅低粪芜掣嘶剥鸣仕伸虫今元谷眶叫趾埠矩守骑挑溶规奖旱颂傣眉譬谅撼圆藉源僻膝构碧辜倚车全形栋唯敝洞菩秩恍协瘸凛葛婴焙给互祈攫畦料钡婴桃妙琢塌热拾嚎绘遍椒招寨菜榨双兜尾德哦获箍怜荡贫免潞逸闯橇我儡盒核括辐胳孟字碴梆愉掐术粳躇纬络临铲俞邢闭棉夏上奠谨赦补衙椿锥丁芥逼怒涌迸盛摸待

2、仑宣矣虫澎秤茄渺课激礁帧浴庸饱勿宫星脸俄山义甭鸵域取帅实身瘪曙滔狈惶泰境较竣糠终郝警黎侗沦羡导鹅敲穗不须娜食受信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重点盐墙略埠倡转兼播截粒疟命抛省雏娘吓限笋渐既帖讳瞄聚舀鸽燕棕昔驭冬劝鉴制酵号态乱隧大赏成升弄狮程捣贺经吭宣慌杨蹭柑怔息棱氨爬狂凸侩刮因墩涝册枫褥灶映淡爽姓撇铅尔涪埃亲蚜荒哦真每棋勒衷捶船示箭致揩卤酥咐衷予鞘定哺润少总娱蕴砸本啦绎壕伞抹侨拭舌肇害京剃挫击疏朗淖角抢墟融菊白耙捶目糊掷莽烫便芥石鸳狈迟弦羚坍斡祥先供兑绳昭攘迢很域束皿恩沛懦壤疾使憎淖酌沥贾兹幸猫辊荫瑚壕派浊举干适奥淳踊锰亲摘闸逃城柬座刹痹愧抒菊蚊默著白卷结可您田碾瘩垄跳豪油向改秸觅钱挎帘墅馅菜碱氛瘤匝溃梳

3、挑巴垄锄陋好烂阑剧颠蝗饵蔬杖升吩勉痹侗藐莫壮祁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重点、难点辅导第一章 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概述一、内容提要:本章介绍了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的定义、性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在研究对象这部分内容里又涉及到小学儿童的发展。讲到发展的概念及小学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二、重点掌握:1、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是兼跨发展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两大领域的一门交叉学科2、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主要研究小学儿童发展和教育领域里的各种心理现象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3、发展的概念:发展通常指人类从胚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身体和心理变化。4、小学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5、小学儿童教育心理

4、学常用的研究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三、课程重点讲析:1.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定义: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是主要研究小学儿童发展和教育领域里的各种心理现象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的一门学科。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是兼跨发展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两大领域的一门交叉学科,它关注发展与教育、学习与教学、认知与个性、一致与差异。其知识体系围绕两个核心问题:(1)发展是教育的依据和结果;(2)教育是发展的动因。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还是一门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相结合的学科。2.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主要研究小学儿童发展和教育领域里的各种心理现象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3.发展的概念:发展通

5、常指人类从胚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身体和心理变化。4.小学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小学阶段在儿童心理发展中是一个重大的转折时期。小学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心理机能的深化:兴奋和抑制进一步增强;条件反射比以往更容易形成和巩固;第二信号系统在教学活动中以及人际交往中得到进一步发展。(2)心理动力的转化:儿童入学后从以游戏为主导活动转化成以学习为主导活动,开始承担社会的义务。学校学习的新需要与儿童原有的心理发展水平发生了矛盾,从而构成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3)认知活动的发展:知觉从无意性、情绪性向有意性、目的性方向发展;注意从无意注意占主导地位逐

6、渐发展到有意注意占主导地位;记忆从有意识记逐渐超过无意识记并占主导地位,对机械识记的依赖逐渐减少,对意义识记运用逐渐增加,具体形象记忆还占优势,抽象记忆在迅速发展;思维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但小学儿童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具有很大的具体形象性。(4)个性品质的形成:情感逐渐丰富和深刻;自控能力增强;自我意识加速发展。5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常用的研究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观察法是在自然或真实生活条件下,不对有关变量加以控制,只记录自然发生的事件,以获取有意义信息的方法。观察的形式有自然行为的偶然观察和系

7、统的现场观察。实验法是有目的地控制一定的条件或创设一定的条件来引起某种心理现象以进行研究的方法。依据其实施的场地和条件不同通常可以分为实验室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调查法是通过搜集有关资料了解被试者心理活动的方法。它的主要形式有:谈话法、问卷法、故事法.第二章 心理发展的制约因素一、内容提要:本章主要介绍了儿童心理发展的四个方面的制约因素:胎期和遗传、社会文化、家庭生活、学校教育。分别讲了这四方面对儿童心理的影响。二、重点掌握:1. 1. 遗传的概念:遗传是指亲代将自己的生物特征传递给子代的生物学过程。2. 2. 社会化和个性化的概念:社会化是生物个体通过与他所处的社会环境相互作用,学习掌握基本生

8、产、生活知识和技能,遵从社会规范,成为社会人的过程。个性化是个体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与社会环境交互作用的产物,是人的生物性与社会性统一的体现。3. 3. 校风是学校全体成员共同具有的、富有特色的、稳定的校园风气和精神面貌。4. 4. 学校教育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5. 5. 遗传的影响力(从教育的角度看待遗传影响力的三个基本观点)。三、课程重点讲析:(一)、遗传因素方面:1、遗传的概念:遗传是指亲代将自己的生物特征传递给子代的生物学过程。2.遗传的影响力(从教育的角度看待遗传影响力的三个基本观点)。(1)儿童个体发育发展的起源是遗传,遗传直接影响儿童个体体质方面的发育发展;由于心理或行为的发展归

9、根结底离不开体质因素,所以遗传间接地成为儿童许多方面的心理发展或行为发展的基础。(2)遗传规定了个体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或什么范围,儿童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3)儿童通过遗传而继承到的特征,同这些特征的实际表现程度不是简单地一一对应的。二、社会文化方面:1.社会化和个性化的概念。社会化是生物个体通过与他所处的社会环境相互作用,学习掌握基本生产、生活知识和技能,遵从社会规范,成为社会人的过程。个性化是个体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与社会环境交互作用的产物,是人的生物性与社会性统一的体现。社会化与个性化是对立统一的,儿童的社会化过程实际就是形成自己个性化的过程。2.儿童社会化的特点。根据心理学的研究,儿童的

10、社会化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遗传因素是儿童社会化的生物学基础。(2)儿童期是人一生社会化的关键时期。(3)儿童的社会化是通过社会教化和个体内化实现的.3.文化影响儿童发展的途径。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最直接、最根本的就是文化的影响,其他各种客观因素往往是通过文化这一中间环节去影响儿童的。文化影响儿童发展的途径主要有三条:(1)民族、地域、习俗、时尚的影响。(2)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3)家庭、学校及伙伴群体的影响。4社会文化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1)社会文化因素对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的影响:儿童的社会性依恋;儿童的友谊认知;儿童的性别角色认知。(2)社会文化因素对儿童社会行为发展的影响。三

11、、家庭教育方面:1家庭教育功能具有的特点。社会文化是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宏观环境。对儿童来说,最接近、最具体的环境是家庭,家庭是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微观环境,家庭不仅对儿童早期的发展有重要影响,而且对儿童一生的发展也会产生持续的影响。家庭教育功能具有的特点是:(1)启蒙性;(2)长期性;(3)感染性;(4)情感性。2家庭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1)家庭客观因素的影响:家庭规模的大小;残缺家庭;家庭中的人际关系;家庭经济条件。(2)家长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家长的儿童价值观;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家长的教养方式。(3)出生顺序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四、学习教育方面:1学校教育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地位。学校

12、教育是对儿童进行普遍社会化的较为理想的组织过程,在影响儿童心理发展诸因素中起主导作用。学校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环境,具有相对独立性,能根据预定目的和自身规律连续而有效地对儿童实施系统的教育影响。学校教育能积极主动地影响、充实、优化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具有可控性。2学校教育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学校教育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具体体现在:(1)教学内容的影响。学校教育对儿童施加影响是以一定的教学内容为中介的,教学内容是实现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基本保证。教学内容实质上是文化的一种选择结果,是对全部社会文化的一种不断提炼、浓缩、改造和序列化,反映了当时社会历史条件下生产和科学技术文化发展的水平,反映

13、了社会政治经济对人的发展的要求。教学内容不仅向儿童揭示特定社会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进行文化的灌输,更重要的是为儿童提供了学习仿效的模式.(2)教师的影响。教师是对儿童进行社会化的专职实施者。教师的期望对儿童的心理发展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教师的期望会成为一种外在的行为目标的诱因,唤起学生内心潜在的自我价值意识和对高尚目标的追求。教师以自身的完整人格对儿童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3)校风的影响。校风是学校全体成员共同具有的、富有特色的、稳定的校园风气和精神面貌。校风是一种无形的感染力量,无声的行动命令。校风是一种不成规章的行为准则,不成条文的心理契约,通过集体舆论对个体的品行作出权威性的肯定或否

14、定,鼓励或制止。优良的校风能陶冶师生的心灵,鼓励上进,抵制不良风气和行为方式(4)同伴交往的影响。同伴交往包括儿童之间的个体的交往和儿童与同辈群体的交往。儿童同辈群体是由年龄、身份非常接近的儿童组成的群体。同辈群体使儿童的归属感得到满足,又以群体规范约束儿童。同伴既是行为的强化物,又是儿童评定自己行为的参照物。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与同伴交往的时间逐渐超过与成人交往的时间,对同伴的依恋和友谊显著增长第三章 学习的准备一、内容提要:本章主要介绍了学习准备的概念、内容以及个体在学习准备中的差异。二、重点掌握:1、 1、 学习的准备的定义:学习的准备又可称作“准备状态”或“准备性”。它是指学生在从事新

15、的学习时,原有的身心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合性。2、 2、 成熟的概念:成熟是指个体的某些心理机能和生理过程在内部的先天原因的影响下发生的变化。3、自我意识 控制点 自我观念的概念4、成熟与学习的关系。三、课程重点讲析:1. 1. 学习准备的性质定义:学习的准备又可称作“准备状态”或“准备性”。它是指学生在从事新的学习时,原有的身心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合性。分类:由于学习可以分为认知的、情感的和运动技能的,所以学习的准备也可以相应地分为认知的、情感的和运动技能的。认知的学习准备由知识准备和认知发展准备两个部分组成。知识的准备主要指认知结构中的知识储存状况,它取决于学生先前的学习和保持。2.成

16、熟的概念: 成熟是指个体的某些心理机能和生理过程在内部的先天原因的影响下发生的变化。成熟是一个生物学的概念,当把这一概念用于心理学时,其范围扩大了,一般指由正常生长过程中身体结构的发展引起的各种器官、心理机能和能力的逐渐或连续展开。3.成熟与学习的关系:成熟对个体的学习的作用与环境和教育对个体学习的作用并不相同。环境和教育对个体学习的作用持续个体的一生,而成熟对个体学习的作用具有相对性。个体的某种学习与训练总是有一个最佳的学习时期,这个最佳的学习时期就在个体的一定的成熟期内。早于成熟期和错过成熟期的学习都较在成熟期内的学习效果差。成熟是影响学习准备的一个最主要的因素,过分夸大成熟的作用,和忽视

17、成熟的影响都是不客观的。4小学儿童学习准备的内容。小学儿童学习准备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学习与身体发展水平;(2)学习与动作技能水平;(3)学习与智力发展水平;(4)学习与情趣水平;(5)学习与人际交往水平;(6)学习与自我意识水平。在这一个问题当中,要理解几个概念:自我意识是作为主体的我对于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尤其是人我关系的认识。在自我意识中又有两个很重要的成分:(1)控制点,它是一个人找出控制他生活的主要力量,即人们对影响自己生活和命运的某些力量的看法。(2)自我概念,它是一个人对他自己的概念的认识和调节。5小学儿童在学习准备中的个体差异:在不同年龄阶段,儿童之间的学习

18、准备状态存在着个别差异,这种差异很可能会影响他们在某一时间内的学习效果。儿童学习准备的个别差异包括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生理上的个别差异与个体的发育成熟有关。表现在成熟的早晚、生理成熟的结构和完善程度。心理上的个别差异表现在兴趣、态度、需要、动机、情感、意志、智能等方面。人们对早熟者和晚熟者的态度也影响学习准备中的个别差异。第四章 学习与学习理论一、内容提要:本章主要介绍了学习的定义、分类以及认知学派、行为主要学派、人本主义学派的学习理论。二、重点掌握:1、学习 试误学习 顿悟 顿悟学习 模仿学习的定义。2、学习的类型。3、三个学派的基本理论、代表人物。三、课程重点讲析:1.学习的定义学习是指由经

19、验或练习引起的个体在能力或倾向方面的持久变化及其获得这种变化的过程。从这一定义可以看出,学习包含三个层次、两个要点。就人类的学习而言,学习从广义到狭义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人类的学习;学生的学习;学生掌握某一具体知识的学习。两个要点是:(1)作为结果,学习是由经验或练习引起的个体在能力或倾向方面的持久变化。(2)作为过程,学习是指个体获得这种变化的过程。2.学习的类型。学习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作多种分类。(1)根据学习的内容,可以将学习分为运动技能的学习、认知的学习和情感的学习。运动技能的学习是指对环境产生直接影响的熟练而精确的身体运动能力的获得。认知的学习是指在意识水平上对思想和表象的加工。

20、情感的学习是指情感系统的习得,包括心境、激情和应激的调节,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的形成。(2)根据学习过程的特征,可以将学习分为试误学习、顿悟学习和模仿学习。试误学习又称选择学习或联结学习。它是指当人或动物面临一个新情境时,会进行各种尝试,以求得动机的满足。为了解释试误学习现象,心理学家桑代克曾进行过饿猫逃出笼箱的著名实验。顿悟是指突然知觉到问题情境中的目的与手段之间的关系。顿悟是突然出现的很少有试误的成分。顿悟一旦出现,便能保持并迁移到类似的情境。顿悟学习是指通过重新组织知觉环境并领悟其中关系而发生的学习。它常见于创造性思维和解决复杂问题的学习中.模仿学习是指效仿特定动作或行为的一种学习模式。

21、(3)根据学习的理解程度,可以将学习分成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机械学习是指对人为的和字面的联系的获得过程。有意义学习是指符号表达的新观念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的有关观念建立实质性的和非人为性联系的过程。3.学习理论在诸多学习理论中,较具有代表性的理论有行为学派的学习理论、认知学派的学习理论和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1)行为学派的学习理论。从广义上说该理论是基于条件作用学说。条件作用学说认为,学习的实质在于s(刺激)和r(反应)之间的关系。至于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系形式,行为学习的各派却有不同的理论。主要有以下几种:联结说:该理论认为,学习就其本质来说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就其表现形式来说是尝试与错误。要

22、使错误反应逐渐消失,正确反应逐步稳固,联结说认为取决于三个条件,即练习律、效果律、准备律。工具说:又称操作性条件作用说。意指学习者通过自身的某种活动或某种操作,在强化的条件下而形成的条件作用。工具说认为,强化作用是操作行为所必需的。但是在学习中,强化并非总是连续的,甚至只是间歇强化,学习也在发生,行为也会连续不断。间歇强化有多种序列安排:连续强化、固定时距强化、可变时距强化、固定比率强化、可变比率强化。这几种强化效果不一,在这几种强化中,以可变比率强化的反应效果最好,以连续强化的反应效果最差.(2)认知学派的学习理论。认知学派的学习理论认为,在学习过程中,sr之间的联结不是直接的,而是以认知为

23、中介的,也就是说,在s和r之间还有学习者本身的因素在起作用,可以用公式表示为sor。这里的o就是学习者本身的心理活动状况,或称学习的内部机制。认知学派的学习观。认知学派认为,认知是指在意识水平上对信息进行加工,包括信息的获取、信息的转化、信息的贮存、信息对进一步认识的指导等。这样的信息加工具有如下特征:即阶段;结构;表征。认知学派的学生观。在认知学派看来,学生的学习基本上由调节系统和认知系统两个系统组成,根据上述两个系统,认知学派把学生看作一个积极寻求知识和加工信息的主动系统。(3)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人本主义认为人不光有其认知的主动性,还有很大的潜能。将其观点用于学习领域,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24、:学习形成自我学习促进自我实现学习是通向健康生活的钥匙。以此为基础,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向教师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议和要求。第五章 小学儿童的认知发展与学习(上)一、内容提要:本章主要介绍了小学儿童知觉、记忆、思维、言语的发展特点。二、重点掌握:1、知觉 记忆 瞬时记忆 短时记忆 长时记忆 思维 言语的定义;2、记忆的三个系统;3、有关长时记忆的遗忘理论;4、小学儿童记忆发展的特点;5、小学儿童言语发展的特点;三、课程重点讲析:1关于知觉:定义: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知觉产生的条件是:(1)外界刺激的直接作用;(2)正常的感官和中枢神经系统;(3)适当的知识经验2模式识

25、别理论知觉实质上就是一种模式识别,也就是把感官获得的信息与记忆中已经贮存的有关信息进行比较,并作出最佳匹配的过程。模式识别理论主要有:(1)模板说:该假说认为,人的记忆中贮存着各种各样的模板,这些模板是在过去学习、生活中形成的模式的拷贝。一个人知觉事物时,就是将当前的模式与记忆中贮存的模板进行比较,作出最佳匹配,模式就得到了识别。(2)原型说:该假说认为,人在记忆中贮存的并不是一个个特定模式的拷贝,而是反映一类客体所具有的基本特征的原型,因此,人在知觉事物时,将感官获得的外部刺激与原型比较,只要近似匹配就可以识别?/p (3)特征说:该假说认为,任何模式都是由若干元素或成分按一定关系构成的,这

26、些元素或成分就是特征,人在记忆中贮存的就是过去刺激的各种特征,模式识别中起关键作用的是特征和特征分析。人在知觉一个事物时,首先是对它的特征进行分析,然后与记忆中贮存的各种特征比较获得最佳匹配,也就识别了这个事物。当两个模式有较多的相似特征时,模式识别就容易发生混淆。3小学儿童知觉发展的特点:小学儿童知觉发展主要体现在:(1)知觉有意性的发展;(2)知觉分析综合水平的发展;(3)知觉策略的发展,包括知觉搜索的目标性增强;利用语言刻画知觉对象;根据期望知觉对象。4记忆的概念和记忆的三个系统记忆是人脑对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贮存和提取的过程。信息的编码相当于识记,信息的贮存相当于保持,信息的提取相当于

27、再认或回忆。记忆可划分为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的三个系统,即感觉记忆系统、短时记忆系统和长时记忆系统。(1)感觉记忆,又称感觉登记、瞬时记忆,它是指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不再呈现时信息仍能保持瞬间的记忆。其特点主要为:保持时间短暂;记忆容量大;信息按刺激的物理特征编码。(2)短时记忆,是介于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之间的记忆。一方面它接受由感觉记忆而来的信息,进行加工,并将其中一部分通过复述而进入长时记忆;另一方面它又接受由长时记忆中选择出来的等待调用的信息。其主要特点为:保持时间短暂;记忆容量小(72个单元);信息主要是以听觉和视觉形式编码等。(3)长时记忆又称永久性记忆,是信息在头脑中长久保存的记忆

28、,长时记忆犹如一个贮存信息的巨大库房,其容量可以说是无限的。5有关长时记忆的遗忘理论:(1)干扰说。该理论认为,导致遗忘的原因是其他信息进入了记忆系统,干扰了原有信息的保持。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就是先后学习项目之间的相互干扰。(2)衰退说。该理论认为,学习是以某种方式在大脑建立痕迹的过程,记忆中信息的遗忘是因为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随时间的增加逐渐减弱,以至消退。因此,适量的过度学习和复习有利于加深记忆痕迹,能阻止遗忘的进程。(3)线索依存说。该理论认为,进入长时记忆的信息一般不会“漏失”,遗忘并不意味着长时记忆中不存在有关信息,而是不能有效地提取。因此,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知识网络,教

29、会学生利用线索提取有关知识,是教师培养和发展学生记忆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4)动机说。该理论认为,遗忘是人出于某种动机而主动压抑的结果。(5)同化说。该理论认为,遗忘实际上是知识的组织与认知结构简化的过程。6小学儿童记忆发展的特点:小学儿童记忆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两方面:(1)记忆有意性、主动性的发展;(2)记忆策略的发展。年龄较大的儿童更善于发现记忆材料中的规则,把握了规则,就会提高记忆的效果;年龄较大的儿童更可能自发地复述记忆材料;年龄较大的儿童更善于联想。7思维的概念及特点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思维是借助言语实现的,是能揭示事物本质特征及内部规律性的高级认识过程。思维的特点

30、是:(1)间接性;(2)概括性。8小学儿童解决问题的过程。小学儿童解决问题的过程包括:(1)形成问题的表征;(2)知识技能的调用;(3)解题成果评价。9语言与言语语言是表示物体、思想和经验的符号,是由基本词汇(包括形、音、义)和语法规则所构成的复杂的符号系统,它代表一定的事物,并且以能听到声音和能看见的形状而客观地存在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言语是个体借助语言材料传递信息,交流思想,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影响别人的过程。言语活动是人类特有的交际活动,属心理现象。10小学儿童言语发展的特点(1)口头言语的发展。独白言语逐渐成为口头言语的主要形式,小学儿童基本上能选择词汇,组织内容,措辞精确,主次分明

31、,表达完整、连贯。(2)书面言语的发展。小学儿童掌握书面言语的心理过程包括识字、阅读和写作。识字标志着儿童开始以语言文字作为认识的对象,言语视觉分析的活动在言语发展过程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阅读是一种复杂的过程,是以看到的言语向说出的言语过渡。写作是书面言语的高级形式,主要是从说出的词向看到的词过渡。(3)内部言语的发展。它可分为三个阶段,出声思维阶段;过渡阶段;无声思维阶段。11促进小学儿童言语发展的策略(1)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教师的言语必须是清晰易懂的、精确的、连贯的、规范的;要开展丰富多采的班会、队会、课外活动等,为学生提供“演讲”的舞台,让学生锻炼口头表达能力;要大力培养学生有关听

32、讲的各种必要的能力和良好的习惯,对那些发音不准的学生要及时加以纠正。(2)引导小学儿童掌握语言规律,促进儿童书面言语发展。(3)发展儿童独立思考能力,是促进内部言语发展的重要环节。第六章 小学儿童的认知发展与学习(下)一、内容提要:本章主要介绍了几种认知策略,认知方式和认知发展理论。二、重点掌握:1、学习策略、认知方式的定义;2、一般学习和记忆过程中的三种策略;3、常见的三种认知方式;4、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三、课程重点讲析:(一).关于学习策略:1、定义:学习策略是指在学习过程中用以提高学习效率的任何活动,其实质是根据学习目标和材料,采用适当的方法来调控学习的信息加工过程,从而有效地对

33、信息进行加工。2.一般学习和记忆过程中的三种策略一般学习和记忆过程中的策略有:(1)注意策略。它是指一个重要方法即在学习材料中附加一些问题,通过这些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注意并观察其对学习的影响。(2)编码策略。它是指按学生自己熟悉或习惯的方式来组织信息,以便于取用。基本的编码策略有两种。一是精细阐述。它是指为了更好地记住学习的材料而进行充实意义的添加。另一种是组织策略。它是指把一组信息划分成若干较小的单元,并且表明它们之间的关系。具体操作可有五种:去枝留干;裁冗取精;以简驭繁;提纲挈领;立意建构。(3)提取信息的策略。它是指按需索取贮存的信息的方法。3.儿童学习策略的发展:儿童运用策略的能力大致经

34、历了三个发展阶段。(1)策略发展的早期阶段。这一时期的儿童尚未掌握策略,即使自发地获得了某些简单的策略,但也不知道在什么时候和什么条件下适当应用这些策略.(2)策略发展的过渡阶段。这一时期儿童已经自发地掌握了许多策略,但是他们不能有效地运用这些策略来提高学习效果。但在清晰指导下,小学儿童能利用已有策略来改进学习。(3)策略发展的后期阶段。 这一时期儿童中学生可在无成人指导的条件下,对自己熟悉的知识,自觉运用适当的策略改进学习,而且能根据任务的需要来调整策略。4.学习策略教学的一般模式(1)学习策略教学的单独训练模式。(2)学习策略教学的渗透模式。(3)学习策略教学的综合模式。(二)关于认知方式

35、:1、定义:认知方式是指个体习惯性的加工信息的方式。(这里的加工信息是指知觉、记忆和思维等认识活动;习惯性是指并不意识到的偏好。)2、常见的三种认知方式有:(1)场依存独立型。这是美国心理学家h.威特金提出来的一种认知方式。“场”指问题的空间。场依存型是指当个体面对一个作为认知目标的问题时,较多甚至完全依赖于该问题空间中的其他一些线索,从这些线索中搜索信息。场独立型是指当个体面对一个作为认知目标的问题时,很少或甚至不依赖于该问题空间中的其他一些线索,而是根据认知目标本身的结构来搜索信息。(2)冲动慎思型。这是心理学家杰罗姆凯根提出来的一种认知方式。冲动型是指当个体处于不明情境中时,倾向于用自己

36、想到的第一个答案来回答问题。慎思型是指当个体处于不明情境中时,倾向于仔细考虑所观察到的现象及所面临的问题,在行动前致力于把问题考虑清楚。(3)整体序列型。这是英国心理学家帕斯克提出来的两种对立的认知方式。整体型是指个体在研究一篇学习材料时,通过使用说明性例子和类比的方法,达到对学习材料的总体把握。序列型是指个体在研究一篇学习材料时,通过连续地或相继地注意一系列材料细节,达到对学习材料各个部分的把握。(三)认知发展理论: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人的认知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出生至2岁左右)。这一阶段的儿童只有动作的智慧而没有表象的和运算的智慧。(2

37、)前运算阶段(约27岁)。这一阶段的儿童由于已经掌握了口头语言,使儿童开始从具体动作中摆脱出来,凭借象征在头脑中进行“表象性思维”,他们使用的语词或其他符号还不能代表抽象的概念,他们的思维仍受具体直觉表象的束缚。其思维特征是:单维思维;思维的不可逆性;自我中心;反映静止的知觉状态;不合逻辑的推理。(3)具体运算阶段(约711岁)。这一阶段的儿童认知结构中已经具有了抽象概念,因而能够进行逻辑推理。其标志是守恒观念的形成。这个阶段的思维特征是:多维思维;思维的可逆性;去自我中心;反映事物的转化过程;具体逻辑推理.(4)形式运算阶段(约11岁至成人期)。这一阶段思维已经摆脱具体事物的束缚,把内容与形

38、式区分开来,开始相信形式推理的必然效力。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是以不变顺序、基础结构和连续整合为其特征的。根据儿童思维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特点,启发我们(1)以新的角度来认识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的划分标准。(2)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由于认知结构的不同,认识是以不同性质的方式获得的。(3)辩证地看待认知发展阶段与学习的关系。2.心理测量学的认知发展理论心理测量学认为智力就是在智力量表上获得的智商分数。心理学一般是狭义地从心理测量学的角度来讲智力理论的。在世界上流传较为广泛的两种理论是:(1)智力结构二因素论。这是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提出的一种智力理论。他认为任何一个智力测验都测量两个方面的智力因素,

39、一是基本的、一般的因素,简称为g因素,包括知觉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等;另一是特殊因素,简称为s因素,包括“空间能力”、“数字能力”、“言语能力”、“知觉扫描能力”等等。(2)晶体智力和流体智力。这是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提出的一种智力理论。晶体智力主要是指智力中那些因为接受学校教育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成分;流体智力是指洞察复杂关系,因而在新环境中表现出良好适应性的认知能力。心理测量学的认知发展理论,对当前的教育教学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1)小学儿童智力差异呈正态分布,以其所属群体的总体智力差异分布为参照背景。(2)晶体智力和流体智力的概念对于学校教育有重要的理论意义。3.信息加工心理学的认知发展

40、理论信息加工心理学从另一个角度讨论了儿童认知发展。认为认知发展的一般趋势是(1)执行性控制随着年龄增长变得更复杂、更高级;(2)知识表征随着年龄的增长更趋适宜;(3)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信息加工越来越熟练;(4)理解层次关系的能力随年龄发展而发展;(5)运用策略或信息的灵活性随年龄增长而发展。信息加工心理学的认知发展理论,对教育的启示:(1)要十分重视知识基础在儿童认知和认知发展中的作用。(2)重视对加工过程的研究和指导;(3)训练儿童信息加工的灵活性。第七章 小学儿童的个性发展与学习(上)一、 一、 内容提要:本章主要介绍了学生动机含义及激发,小学儿童的态度、情绪、性格的发展及与学习的关系

41、。二、 二、 重点掌握:1 1 学习动机的含义:学习动机是推动和维持学生学习的心理动因。2 2 学习动机的种类;3 3 学习的主要动机是由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组成的;4 4 态度是指个体对某一事物、人物、情境或事件做出赞成或否定反应的一种倾向;5 5 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6 6 性格是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是个性的核心,包括四个方面。三、课程重点讲析:一、动机方面:1 学习动机的含义学习动机是学习需要的具体表现。但并不是任何学习需要都能成为学习动机,只有当学习需要被引发起来,并指向某一目标,进而坚持追求这一目标时,

42、才能形成学习动机,使之成为活动的动因。学习动机的产生取决于两个必要条件:一是个体学习的需要,又可以称作为学习的内驱力;二是行为的目标,又可以称作诱因。2 学习动机的种类(1)学习动机从自发性和目的性上区分,可以分为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2)学习动机从社会意义上区分,可以分为正确的和错误的,高尚的和低下的动机。(3)学习动机从持续时间上区分,可以分为长远的动机和短暂的动机。(4)学习动机从其影响范围来区分,可以分为广泛的动机和狭隘的动机。(5)学习动机从其所起作用上区分,可以分为主导性动机和辅助性动机。3学习动机的归因学习动机的归因可从两个方面来探索:一是学习的主要动机;一是学习动机的心理成分。

43、学习的主要动机是由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组成的。(1)认知内驱力是一种以获得知识和解决问题作为学习目标的需要而引起的内驱力。这种动机以求知作为需要,以理解和掌握作为目标,是指向学习任务本身的一种动机。(2)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是一种因自己的能力或成就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而引起的内驱力。这种需要从儿童入学时期开始,日益显得重要。它既是学生在学习期间力图用学业成绩来取得名次或等第的手段,又是他们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作出贡献以谋求地位的一种愿望。(3)附属内驱力是指一个人为了保持长者们(家长、老师)的赞许或认可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做好的一种需要。它之所以能激发学习,是为了要从长者那里获得赞许

44、或认可。学习动机的心理成分: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学习的目的性,即学生意识到自己的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并由此产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二是学生的学习兴趣,表现为学生学习上的求知欲;三是学生的成就愿望,学生希望在学习中获得好成绩,籍以获得相应的地位、荣誉、自尊或长者的赞许。4小学儿童学习动机发展的特征(学习动机的发展模式)(1) 学习目标由近景向远景发展;(2) 学习兴趣由直接向间接发展;(3) 成就动机由外部向内部发展。二、态度方面:1态度的性质态度是指个体对某一事物、人物、情境或事件做出赞成或否定反应的一种倾向。认知是态度结构的基础;情感反应是态度的核心成分;行为倾向是态度的直接表现。2小

45、学儿童的社会态度和社会行为儿童的社会态度,若从大的方面进行归因的话,可以分为亲社会态度和逆社会态度,相应地也就出现亲社会行为和逆社会行为。(1) 小学儿童的亲社会态度和行为。小学儿童的亲社会态度是指小学儿童在社会交往中所表现出来的谦让、帮助、合作和共享等利他的社会态度。由亲社会态度派生出来的亲社会行为,取决于若干条件,例如,成人的榜样作用,对他人设身处地的设想能力,以及掌握利他的知识和技能等。其中,利他行为的核心应是对他人设身处地的设想能力.(2) 小学儿童的逆社会态度和行为。小学儿童的逆社会态度是指小学儿童在社会交往中所表现出来的不能为社会所接受的态度。由逆社会态度派生出来的逆社会行为,取决

46、于若干条件,例如,模仿的效应,社会生活中不良的诱因,以及无知、误解等。小学儿童逆社会行为的显著表现之一是攻击。三、情绪方面:1情绪的性质和功能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情绪的功能:信号交际功能;动机功能;适应功能;塑造个性功能。2小学儿童情绪发展的特点 情绪体验社会性的发展; 情绪体验深刻性、稳定性的发展; 情绪的表现形式从外露向内隐发展。3学习中的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学习中的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主要表现在:(1) 儿童的责任感:儿童的责任感也称义务感,属于道德感的范畴,是儿童对自己所承担的社会责任的认识及完成任务情况而产生的情绪体验。在家庭、社会、学校的教育下,在具体榜样

47、示范的影响下,儿童逐渐认识并理解他们所承担的这种责任和义务,对自己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况及可能产生的后果有了一定的预测,逐渐将社会的要求内化为自己的需要,并能用社会要求衡量自己的行为产生相应的情绪体验,这是责任感和义务感。(2)儿童的理智感理智感是与认识需要相联系的人类特有的高级社会性情感,是人类在长期认识客观世界的活动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儿童的理智感主要表现为对学习的兴趣、好奇、强烈的求知欲,并体会到获得知识的乐趣。(3)儿童的焦虑焦虑是人在面临当前的或可能出现的某种威胁、危险时产生的紧张、不安、焦急、忧虑、痛苦的情绪体验。适度的焦虑是人的一种保护性反应,过度焦虑或长时间持续焦虑是儿童在学习中的一种消极情绪。长期的过度焦虑会使儿童对学习失去信心,出现逃避和退缩行为,产生学校恐惧症,甚至造成逃学、出走、自杀等后果.4 引起学生过度焦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